專利名稱:一類對映桉烷醇類倍半萜抑制乙肝病毒的醫(yī)藥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類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及其可藥用鹽或溶劑化物以及由此組成的藥物組合物的藥效活性,主要涉及其在降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活性的醫(yī)藥用途。
背景技術(shù):
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傳染病,通過血液與體液傳播,具有慢性攜帶狀態(tài)。本病在我國廣泛流行,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區(qū)感染率達到35%以上。據(jù)有關(guān)資料,肝炎檢測呈陽性反應的患者已經(jīng)達到1.89億,而應就診未就診人數(shù)(攜帶者)將近4億。是當前危害人民健康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乙肝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易發(fā)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shù)病人可轉(zhuǎn)變?yōu)樵l(fā)性肝癌?,F(xiàn)在乙型肝炎的治療藥物主要有核苷類藥物、保肝類藥物和免疫制劑等,但均不能完全控制病情的進展。目前核苷類藥物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是拉米呋啶,但其長期使用可導致耐藥性,停藥后易反跳,這嚴重影響了該藥物的療效。
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其實只是病毒復制的抑制劑,并不能直接殺滅病毒和破壞病毒體,否則就會損傷宿主細胞。這些抗病毒藥物還存在毒副作用大、易引起病毒基因突變、停藥后易反跳等缺點,因此開發(fā)新型抗病毒藥是當今藥物研發(fā)領(lǐng)域的當務(wù)之急。
桉烷型倍半萜是十五個碳構(gòu)成骨架的萜類化合物,該類化合物一般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報道多集中在抗腫瘤、抗菌、抗瘧和抗真菌方向。國外近期發(fā)現(xiàn)該桉烷型倍半萜醇類衍生物具有多種抗病毒活性。如1996年Hayashi等(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1996,37(4),759-768)對Tripterygium屬植物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il.var.regelii Makino 進行研究時分離得到了一個對1型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type 1,HSV-1)選擇性治療指數(shù)(treatment index,TI)超過10的化合物TriptofordinC-2(化合物1)。
1999年Duan等(Tennen Yuki Kagobutsu Toronkai Koen Yoshishu,1999,41st,535-540)對Tripterygium屬的植物Tripterygium hypoglaucum(Levi.)Hutch的根部位的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進行了系統(tǒng)分離,得到化合物2,并發(fā)現(xiàn)它具有一定的抗艾滋病毒(HIV)的活性,同時能促進細胞因子的生成。在對該植物的繼續(xù)深入研究(Duan等,Journal ofNatural Products,2000,63(3),357-361)中分離到的新的桉烷型倍半萜生物堿衍生物Triptonine B(化合物3)體現(xiàn)了潛在的抗HIV病毒的活性,其半數(shù)有效值(EC50)小于0.1μg/ml,而且它的體外治療指數(shù)大于1000,所以很有開發(fā)價值。
2002年Hoang Vu Dinh等(Phytochemistry,2002,59(3),325-329)從Litseaverticillata Hance(Lauraceae)中分離得到新的桉烷型倍半萜verticillatol(化合物4),用被HIV病毒感染的骨肉瘤(human osteosarcoma)HOG.R5細胞作為模型進行的測試表明其具有抗愛磁病毒的活性(其半抑制濃度IC50值為34.5μg/ml),同時在20μg/ml時檢測不到其對細胞的毒性,可以作為抗愛滋病的先導化合物。
2004年Sun等(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04,67(12),1975-1979)報道了從Caragana intermedia分離到的新桉烷型倍半萜4(15)-桉烷-1β,7α-二醇(5)對感染入MT-2細胞的HIV-IIIB病毒的最低抑制濃度為10μg/ml,而另外三個化合物(6,7,8)則顯示了對稻瘟病病毒的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濃度分別為12,16和20μg/ml。
由上述研究結(jié)果可見,此類桉烷型倍半萜醇對抑制病毒有著較明顯的效果,然而本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至今已報道之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桉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多集中在桉烷醇類化合物上,而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類化合物尚少有研究者涉足。此外,桉烷型倍半萜的苷類化合物更是無人進行抗病毒活性研究和報道。本發(fā)明人因而進一步對前人未加研究過的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類衍生物進行抗病毒活性測試。
本發(fā)明人以往工作中曾系統(tǒng)研究了云南民間治療流感和腮腺炎的草藥菊科六棱菊屬植物靈丹草(即齒翼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DC.)Benth)和六棱菊(Laggera alata(D.Don)Sch.-Bip.ex Oliv)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大量的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類化合物[周長新、趙昱等,中國中藥雜志,(綜述)2006,31(14),1133-1140,以及該文引用的相關(guān)文獻;李順林等,云南植物研究,1993,15(3),303;李順林等,云南植物研究,1994,16(3),313;趙昱(Yu Zhao)等,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6,7(12),1093;趙昱(Yu Zhao)等,Phytochemistry,1997,44(3),459;趙昱(Yu Zhao)等,J.Nat.Prod.1997,60(6),545;鄭群雄、趙昱等,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2,31(6),406]。更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香港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齒翼六棱菊水提物具有抗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作用,半數(shù)抑制濃度(IC50)為250μg/mL,而半數(shù)細胞毒濃度(CC50)為750μg/mL。同時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IC50為15.6μg/mL,CC50為500μg/mL[Li YL,Ooi LSM,Wang H,et al.Antiviral activities of medicinalherbs traditionally used in southern mainland China.Phytother Res,2004,18(9)718]。本發(fā)明人在現(xiàn)有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主要針對該屬植物化學單體成分抗HBV活性進行篩選,發(fā)現(xiàn)從六棱菊屬藥用植物中提取的該類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抗乙肝病毒同時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作用,并經(jīng)文獻查閱,到目前為止,尚沒有關(guān)于該類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治療乙肝病毒感染性疾病和制備抗乙肝病毒藥物的報道。據(jù)此完成本發(fā)明。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了式(1)所示的一類高效低毒的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及其可藥用鹽或溶劑化物以及由此組成的藥物組合物,具體地說是該類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及其可藥用鹽或溶劑化物在降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抑制乙肝病毒HBVDNA復制活性的醫(yī)藥用途。
其中,R1,R2,R3,R4,R5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是氫、羥基、含1~8個碳的烷氧基、鹵素,也可以是以任何構(gòu)型與桉烷骨架相聯(lián)的取代或未取代的五碳糖或六碳糖。本發(fā)明中式(1)所示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優(yōu)選從植物中分離純化,更優(yōu)選從菊科植物中得到,最優(yōu)選從菊科六棱菊屬植物靈丹草或六棱菊中得到。本發(fā)明中最優(yōu)選的式(1)化合物是化合物1-a臭靈丹二醇(pterodondiol,4β,11-二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b臭靈丹三醇甲(pterodontriolA,2α,4β,11-三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c臭靈丹三醇乙(pterodontriolB,1α,4β,11-三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d臭靈丹三醇丙(pterodontriolC,4β,8α,11-三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e臭靈丹四醇(pterodontetraol,1α,2β,4β,11-四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f4β,9α,11-三羥基-對映-桉烷(4β,9α,11-triol-enantio-eudesmane);化合物1-g臭靈丹苷C(pterodontoside C,4β-(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11-ol);化合物1-h臭靈丹苷D(pterodontoside D,11-(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4β-ol);化合物1-i臭靈丹苷E(pterodontoside E,4β-(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1α,11-diol);化合物1-j臭靈丹苷F(pterodontoside F,1α-(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4β,11-diol);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了式(1)化合物用于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用途;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了一種含有式(1)化合物的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藥物組合物,其含有治療有效量的作為活性成分的式(1)化合物,或者它的可藥用鹽或溶劑化物和可藥用輔料。其可以是片劑、膠囊劑、注射擠、氣霧劑、栓劑、膜劑、滴丸劑、貼片劑、皮下植埋劑、外用搽劑、口服液或軟膏劑,還可以采用現(xiàn)代制藥界所公知的控釋或緩釋劑型或納米制劑。
具體實施例方式
該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的制備方法,可參見本發(fā)明人等研究者已經(jīng)發(fā)表文章[李順林等,云南植物研究,1993,15(3),303;李順林等,云南植物研究,1994,16(3),313;趙昱(Yu Zhao)等,Chinese Chemical Letters,1996,7(12),1093;趙昱(Yu Zhao)等,Phytochemistry,1997,44(3),459;趙昱(Yu Zhao)等,J.Nat.Prod.1997,60(6),545;鄭群雄、趙昱等,浙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2,31(6),406]。根據(jù)文獻中描述的方法制備得到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純化得到的各化合物其光譜數(shù)據(jù)與上述獻中相應報道值相符。以下列舉出部分光譜數(shù)據(jù)。化合物1-a臭靈丹二醇(pterodondiol,4β,11-二羥基-對映-桉烷);無色塊晶(丙酮),熔點105~106℃;[α]25D29.2(CHCl3,c2.1);質(zhì)譜EIMS240[M]+(1),222,204,164,108,81,41。
化合物1-b臭靈丹三醇甲(pterodontriol A,2α,4β,11-三羥基-對映-桉烷);無色針晶(丙酮),熔點187~188℃;質(zhì)譜EIMS256 [M]+(2),238,220,205,180,147,106,93,55。
化合物1-c臭靈丹三醇乙(pterodontriolB,1α,4β,11-三羥基-對映-桉烷);無色針晶(丙酮),熔點182~183℃;質(zhì)譜EIMS256 [M]+(1),238,220,205,187,165,136,98,67,59。
化合物1-d臭靈丹三醇丙(pterodontriol C,4β,8α,11-三羥基-對映-桉烷);無色柱狀晶(甲醇),熔點193~194℃;質(zhì)譜EIMS256 [M]+(0.5),238,220,205,187,180,177,162,147,109,95,59。
化合物1-e臭靈丹四醇(pterodontetraol,1α,2β,4β,11-四羥基-對映-桉烷);無色粉末(丙酮),熔點>228℃(分解);質(zhì)譜EIMS254[M-H2O]+(1),236,218,200,165,105,59。
化合物1-f4β,9α,11-三羥基-對映-桉烷(4β,9α,11-triol-enantio-eudesmane);無色針晶(丙酮),熔點183~184℃;質(zhì)譜EIMS256[M]+(0.5),238,220,187,162,103,67。
化合物1-g臭靈丹苷C[pterodontoside C,4β-(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11-ol];無色粉末(甲醇),熔點187~188℃;質(zhì)譜EIMS240[M-葡萄糖基]+(2),222,204,189,149,109,81,69。
化合物1-h臭靈丹苷D[pterodontoside D,11-(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4β-ol];無色粉末(甲醇),熔點193~194℃;質(zhì)譜EIMS240[M-葡萄糖基]+(4),222,204,189,137,81,55。
化合物1-i臭靈丹苷E[pterodontoside E,4β-(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1α,11-diol];無色粉末(甲醇),熔點203~205℃;質(zhì)譜EIMS256[M-葡萄糖基]+(0.5),238,221,203,163,147,121,59。
化合物1-j臭靈丹苷F[pterodontoside F,1α-(β-D-glucopyranosyloxy)-
enantio-eudesma-4β,11-diol];無色粉末(甲醇),熔點196~198℃;質(zhì)譜EIMS256[M-葡萄糖基]+(2),238,221,203,163,147,121,107,59。
采用MTT法測定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測試樣品對細胞毒性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從靈丹草或六棱菊中提取的式(1)化合物在實驗濃度下對HepG2.2.15細胞的生長無明顯抑制作用。測定桉烷型倍半萜衍生物對HBV的抑制作用實驗結(jié)果表明,從靈丹草或六棱菊中提取的式(1)化合物有顯著的抑制HBV的作用。其對HepG2.2.15細胞分泌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復制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提示式(1)化合物具有用藥安全及高效抗病毒的特點。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人的研究,從靈丹草或六棱菊中提取的式(1)化合物可以用于治療乙肝病毒感染性疾病和用于制備治療乙肝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藥物。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實質(zhì),下面分別用式(1)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生長抑制作用及其對HepG2.2.15細胞分泌的HBsAg及HBV-DNA的復制之抑制作用試驗的結(jié)果,說明其在制藥領(lǐng)域中的新用途。實施例給出了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的部分活性數(shù)據(jù)。必須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根椐本發(fā)明的實質(zhì)對本發(fā)明進行的簡單改進都屬于本發(fā)明要求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式(1)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分泌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作用1)細胞培養(yǎng)將HepG2.2.15細胞培養(yǎng)于含10%滅活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和100μg/ml鏈霉素,100μg/mlG418的DMEM培養(yǎng)基中,置37℃,5%CO2,100%相對濕度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2)采用MTT法測定式(1)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HepG2.2.15細胞,用培養(yǎng)基降細胞稀釋成1×105/ml,接種于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每孔100μl,在37℃,5%CO2,100%相對濕度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小時后加入用培養(yǎng)基稀釋的式(1)化合物,濃度分別為1000μg/ml,200μg/ml,40μg/ml和8μg/ml,每孔200μl,每個濃度設(shè)三個復孔,置于37℃,5%CO2,100%相對濕度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72小時后,每孔加入5mg/ml MTT試劑10μl,繼續(xù)培養(yǎng)4小時,棄去培養(yǎng)基,每孔加入DMSO 200μl,用振蕩器振蕩20分鐘,在570nm波長下用酶標儀測定OD值。以只加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孔為對照孔。
抑制率(%)=(對照孔OD值-實驗組OD值)/對照孔OD值×100%。實驗重復三次。
測定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作用。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HepG2.2.15細胞,用培養(yǎng)基將細胞稀釋成1×105/ml,接種于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每孔100μl,在37℃,5%CO2,100%相對濕度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小時后加入用培養(yǎng)基稀釋的式(1)化合物,濃度分別為100μg/ml,20μg/ml和40μg/ml,每孔200μl,每個濃度設(shè)三個復孔,置于37℃,5%CO2,100%相對濕度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4天換含相同濃度樣品的培養(yǎng)基,將同一樣品一濃度的換出的培養(yǎng)基等體積混勻,作為待測樣品。用ELISA試劑盒測定培養(yǎng)基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濃度,以P/N表示;以拉米呋啶(3-TC)為陽性對照。
3)實驗結(jié)果實驗結(jié)果如表1所示的實例,從靈丹草或六棱菊中提取的式(1)化合物有顯著的抑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作用。其對HepG2.2.15細胞生長的無明顯抑制作用,但對HepG2.2.15細胞分泌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在高、中、低劑量下抑制活性都高于拉米呋啶。
表1式(1)化合物對HepG2.2.15分泌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抑制率(%)
該實施例結(jié)果說明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在第八天對HepG2.2.15細胞分泌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可預期發(fā)展為降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控制病毒性乙型肝炎癥狀的藥物。
實施例2式(1)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的抑制作用1)細胞培養(yǎng)
方法同實施例1。
2)采用MTT法測定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方法同實施例1。
3)測定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化合物對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的抑制作用。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HepG2.2.15細胞,用培養(yǎng)基將細胞稀釋成1×105/ml,接種于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每孔100μl,在37℃,5%CO2,100%相對濕度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小時后加入用培養(yǎng)基稀釋的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化合物,濃度分別為100μg/ml,20μg/ml和40μg/ml,每孔200μl,每個濃度設(shè)三個復孔,置于37℃,5%CO2,100%相對濕度的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4天換含相同濃度樣品的培養(yǎng)基,將同一樣品同一濃度的換出的培養(yǎng)基等體積混勻,作為待測樣品。第8天時用HBV-DNA定量PCR試劑盒測定培養(yǎng)基中HBV-DNA濃度。以拉米呋啶(3-TC)為陽性對照。
4)實驗結(jié)果實驗結(jié)果舉例說明如表2所示,從靈丹草或六棱菊中提取的式(1)化合物三個代表性成分1-a,1-c和1-j均具有強效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的作用。
表2式(1)化合物第8天時對HepG2.2.15細胞的HBV-DNA復制的抑制率(%)
該實施例結(jié)果說明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化合物對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復制具有相當強的抑制作用,其在大劑量(100μg/mL)時對乙肝病毒HBV-DNA的復制抑制活性最強。屬于強效非核苷類抑制乙肝病毒天然產(chǎn)物,值得進一步關(guān)注和深入研究,并可預期優(yōu)化發(fā)展為抑制乙肝病毒HBVDNA復制的藥物。
權(quán)利要求
1.一類如式(1)所示之對映桉烷醇類倍半萜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分泌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抑制活性; 其中,R1,R2,R3,R4,R5可以相同或不同,可以是氫、羥基、含1~8個碳的烷氧基、鹵素,也可以是以任何構(gòu)型與桉烷骨架相聯(lián)的取代或未取代的五碳糖或六碳糖。
2.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之式(1)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的抑制活性。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具有式(1)所示的對映桉烷醇類倍半萜化合物及其藥用鹽及其溶劑化物,這些對映桉烷醇類倍半萜化合物具體是化合物1-a臭靈丹二醇(pterodondiol,4β,11-二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b臭靈丹三醇甲(pterodontriolA,2α,4β,11-三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c臭靈丹三醇乙(pterodontriolB,1α,4β,11-三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d臭靈丹三醇丙(pterodontriolC,4β,8α,11-三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e臭靈丹四醇(pterodontetraol,1α,2β,4β,11-四羥基-對映-桉烷);化合物1-f4β,9α,11-三羥基-對映-桉烷(4β,9α,11-triol-enantio-eudesmane);化合物1-g臭靈丹苷C(pterodontosideC,4β-(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11-ol);化合物1-h臭靈丹苷D(pterodontosideD,11-(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4β-ol);化合物1-i臭靈丹苷E(pterodontosideE,4β-(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1α,11-diol);化合物1-j臭靈丹苷F(pterodontosideF,1α-(β-D-glucopyranosyloxy)-enantio-eudesma-4β,11-diol);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式(1)化合物用于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用途。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的一種含有式(1)化合物的用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降低乙肝表面抗原的藥物組合物,其含有治療有效量的作為活性成分的式(1)化合物,或者它的可藥用鹽或溶劑化物和可藥用輔料。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的藥物組合物,其可以是片劑、膠囊劑、注射劑、氣霧劑、栓劑、膜劑、滴丸劑、貼片劑、皮下植埋劑、外用搽劑、口服液或軟膏劑,還可以采用現(xiàn)代制藥界所公知的控釋或緩釋型或納米制劑。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6的式(1)化合物的制備,其特征是從植物中分離純化,優(yōu)選從菊科植物中得到,最優(yōu)選從菊科六棱菊屬植物中得到。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類對映桉烷型倍半萜醇和苷及其可藥用鹽或溶劑化物以及由此組成的藥物組合物的藥效活性,主要涉及其在降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抑制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活性的醫(yī)藥用途。該類倍半萜醇和苷之化合物對HepG2.2.15細胞分泌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的復制與陽性對照拉米呋啶相比具有相當強的抑制作用;該類化合物在大劑量(100μg/mL)和中劑量(20μg/mL)時與拉米呋啶對照,對HBV-DNA的復制具明顯的抑制活性,屬于強效的非核苷類抗乙肝病毒天然產(chǎn)物,可以預期應用于制備治療乙肝病毒感染疾病的藥物。
文檔編號A61P1/16GK1935762SQ20061005382
公開日2007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10月13日
發(fā)明者趙昱, 劉光明, 于榮敏, 李海波, 巫秀美, 孫漢董, 孫先鳳, 張榮平, 錢金袱, 郝小江, 白驊, 約阿施·史托克希特, 張禮和 申請人:趙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