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腦絡通滴丸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醫(y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包含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黃芪浸膏、維生素B6為主要成份的口服固體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具體地說,是涉及含有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黃芪浸膏、維生素B6的腦絡通滴丸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20世紀80年代起,腦絡通膠囊就應用于臨床。腦絡通膠囊為中西藥結合的復方制劑,由川芎、丹參、黃芪、鹽酸托哌酮(腦脈寧)、甲基橙皮甙、維生素B6組成,功能為補氣活血、通經(jīng)活絡,并能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用于中風后遺癥、腦血栓、腦動脈硬化以及各種腦血管疾患引起的頭痛、眩暈、失眠、肢體發(fā)麻等癥,屬于氣虛血滯、腦絡瘀阻所致者,治宜補氣活血為主。適合于腦血管疾病患者長期使用。鹽酸托哌酮為一種血管擴張和中樞肌松劑,有直接擴張血管、降低骨能肌張力、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川芎、丹參是活血化痰之良藥,川芎又是血中氣藥,引藥上達,丹參養(yǎng)血活血,兩藥相伍,具有擴張血管、增加冠脈流注的作用。近年實驗研究表明川芎嗪具有抗自由基作用,丹參具有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黃芪為補氣升陽佳品,也可擴張血管、增加腦灌注而改善腦血供。甲基橙皮甙能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以防止動脈硬化。維生素B6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并參與氨基酸和脂肪代謝。故腦絡通對腦血管病有治療作用。據(jù)《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3,12(4),370-371頁《腦絡通治療腦動脈硬化及缺血性中風的療效觀察》報道,分析110例患者的治療效果,可以看出腦絡通對腦血管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治療腦動脈硬化的有效和顯效率達到94%,缺血性中風的有效和顯效率達95%,特別是該藥對改善頭痛、頭暈、耳鳴、肢體麻木、失眠、胸悶等癥狀均有較滿意的療效。
目前臨床上腦絡通膠囊應用比較多,但制劑類型比較傳統(tǒng),傳統(tǒng)制劑因崩解時間長,吸收緩慢,生物利用度低等問題影響療效的發(fā)揮。如何克服這些缺點,使藥物快速起效成為人們積極研究的課題,滴丸劑是一種利用固體分散技術滴制而成的球形的丸劑,它利用水溶性載體提高藥物的溶解度與溶出速度,提高藥物的吸收速度與吸收量,從而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并提高藥物的療效,但藥物有效成份與輔料之間的組成則是影響滴丸劑的因素,本發(fā)明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腦絡通滴丸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通過本發(fā)明的滴丸制劑工藝技術制成的長春西汀滴丸不僅具有崩解溶散快,溶出度和溶出速率提高,質量穩(wěn)定,藥丸體積小,既可以吞服也可以含服,攜帶和服用方便,起效迅速,依從性好,特別適合兒童、老年人、臥床病人和吞咽困難患者服用的特點,而且還具有生產(chǎn)條件和生產(chǎn)設備簡單,與片劑與膠囊劑相比輔料用量較少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中所述主要活性成分的重量比為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黃芪浸膏∶甲基橙皮甙∶維生素B6=50∶50∶50∶50∶10∶2。
丹參浸膏的制備取丹參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在100℃以下干燥成干浸膏,測定水分不得過5%,即得。
川芎浸膏的制備取川芎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在100℃以下干燥成干浸膏,測定水分不得過5%,即得。
黃芪浸膏的制備取黃芪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在100℃以下干燥成干浸膏,測定水分不得過5%,即得。
本發(fā)明人發(fā)現(xiàn)常規(guī)采用原料加入適當溶劑(乙醇等溶劑)再加入水溶性基質(例如聚乙二醇6000)后,制備的腦絡通滴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二者混合不均勻,導致滴丸表面花斑,滴丸圓整度差,在溶散試驗中,溶解時間變長,這表明腦絡通滴丸的制備及其理化性能是難以預料的。
本發(fā)明人確定采用以下輔料(基質)制備腦絡通滴丸但不限于以下輔料泊洛沙姆、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10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10000、硬脂酸鈉、甘油明膠、硬脂酸、單硬脂酸甘油酯、蟲臘、木糖醇、淀粉或其混合體系。
采用單一輔料進行滴丸的制備時,優(yōu)選為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采用兩種輔料進行滴丸制備時,優(yōu)選為聚乙二醇4000與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1500與聚乙二醇6000、木糖醇與淀粉,兩種輔料的比例可以為多種形式;當采用兩種以上混合物形式的輔料時,其比例可以采用多種形式。
制備腦絡通滴丸時,主藥成分(六種)與輔料的重量比為1∶1-10,優(yōu)選為1∶2-8,最優(yōu)選為1∶2-5。
滴丸完成后,可以采用素丸直接使用;或采用了薄膜包衣技術對素丸進行包衣,可有效掩蓋藥物的苦味并防止主藥的引濕性而導致的滴丸吸濕,溶解粘連現(xiàn)象,保證滴丸在保存中不干丸、裂丸,也保證滴丸在儲存當中的穩(wěn)定性。所述包衣材料包括例如常規(guī)包衣材料或歐巴代包衣材料。
另外,本發(fā)明滴丸中部分示例性組分及其制劑工藝參數(shù)選擇如下表所列
本發(fā)明滴丸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按各組分的重量配比,將所選輔料置化料罐中加熱,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處方量的微粉化的主藥(六種),攪拌均勻;(2)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恒溫為藥液溫度,選擇冷凝介質為液體石蠟或硅油或大豆油,預冷至溫度為0-20℃。
(3)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素丸。
(4)將素丸采用常規(guī)包衣材料或歐巴代包衣材料進行包衣,得包衣滴丸。
本發(fā)明腦絡通滴丸表面光滑、硬度適當且圓整度好,粒徑可以為2-5mm,適于容易地、沒有任何不適地給藥。
下表為腦絡通滴丸與市售膠囊劑的比較數(shù)據(jù)。
測定溶出度方法為轉籃法,溶出介質為900ml水,溫度37℃,轉速為100轉/分鐘,以鹽酸托哌酮計算。
以下實施例旨在進一步說明,并不對本發(fā)明范圍加以限制。
實施例1滴丸(未包衣丸即素丸1)
制劑工藝將25g聚乙二醇4000置化料罐中,化料罐溫度為80℃,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10.6g處方量微粉化的主藥(六種),攪拌均勻;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即滴制溫度恒溫為90℃,冷凝介質采用大豆油,預冷至溫度為6-10℃,調節(jié)滴頭至冷凝液距離30cm。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
實施例2滴丸(未包衣丸即素丸2)
制劑工藝將25g聚乙二醇6000、5g泊洛沙姆置化料罐中,化料罐溫度為90℃,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10.6g處方量微粉化主藥(六種),攪拌均勻;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即滴制溫度恒溫為95℃,冷凝介質采用液體石蠟,預冷至溫度為8-12℃,調節(jié)滴頭至冷凝液距離25cm。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
實施例3滴丸(素丸3)
制劑工藝將30g聚乙二醇4000、10g聚乙二醇1500置化料罐中,化料罐溫度為80℃,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10.6g處方量微粉化主藥(六種),攪拌均勻;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即滴制溫度恒溫為85℃,冷凝介質采用液體石蠟,預冷至溫度為8-12℃,調節(jié)滴頭至冷凝液距離30cm。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
實施例4滴丸(素丸4)
制劑工藝將21.2g聚乙二醇1500、21.2g聚乙二醇6000置化料罐中,化料罐溫度為85℃,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21.2g處方量微粉化主藥(六種),攪拌均勻;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即滴制溫度恒溫為85℃,冷凝介質采用二甲基硅油,預冷至溫度為8-12℃,調節(jié)滴頭至冷凝液距離30cm。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
實施例5滴丸(素丸5)
制劑工藝將2g聚乙二醇1500、20g聚乙二醇4000、15g聚乙二醇6000置化料罐中,化料罐溫度為95℃,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10.6g處方量微粉化主藥(六種),攪拌均勻;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即滴制溫度恒溫為95℃,冷凝介質采用二甲基硅油,預冷至溫度為8-10℃,調節(jié)滴頭至冷凝液距離25cm。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
實施例6滴丸(素丸6)
制劑工藝將20g木糖醇、10g淀粉置化料罐中,化料罐溫度為95℃,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10.6g處方量微粉化主藥(六種),攪拌均勻;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即滴制溫度恒溫為95℃,冷凝介質采用液體石蠟,預冷至溫度為10-12℃,調節(jié)滴頭至冷凝液距離35cm。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
實施例7滴丸(素丸7)
制劑工藝將25g聚乙二醇6000置化料罐中,化料罐溫度為90℃,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10.6g處方量微粉化主藥(六種),攪拌均勻;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即滴制溫度恒溫為90℃,冷凝介質采用大豆油,預冷至溫度為10-12℃,調節(jié)滴頭至冷凝液距離25cm。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
實施例8包衣滴丸制劑工藝1).取實施例1-7所得素丸之任意一種,進行如下操作。
2).滴丸采用Opardry II包衣劑,按Opardry II包衣劑常規(guī)配制包衣液,進行包衣。全水為溶劑,包衣液固含量15%。進風溫度為85℃,片床溫度為35-38℃,霧化壓力為1.5bar,包衣鍋轉速為15-23轉/分,進料流速3-4g/min。產(chǎn)品衣膜強度好,附著力較好,著色均勻。
權利要求
1.一種腦絡通滴丸,包括以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黃芪浸膏、維生素B6的混合物為活性成份,以泊洛沙姆、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10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10000、硬脂酸鈉、甘油明膠、硬脂酸、單硬脂酸甘油酯、蟲臘、木糖醇、淀粉或其混合體系為藥用輔料,主藥(六種)與輔料的重量比為1∶1-1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藥物組合物,其中的主要成分為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黃芪浸膏、維生素B6的微粉化形式。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滴丸,藥用輔料選自為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或它們的混合物。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滴丸,藥用輔料為聚乙二醇4000。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滴丸,其中所述的由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黃芪浸膏、維生素B6組成的主要成份與輔料的重量比為1∶2-8。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滴丸,其中所述的由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黃芪浸膏、維生素B6組成的主要成份與輔料的重量比為1∶2-5。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滴丸,其中所述的活性成分的重量比為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黃芪浸膏∶甲基橙皮甙∶維生素B6=50∶50∶50∶50∶10∶2。
8.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滴丸的制備方法,依次為下列步驟(1)按各組分的重量配比,將所選輔料置化料罐中加熱,使其熔融,攪拌均勻,加入處方量微粉化主藥(六種),攪拌均勻;(2)將滴丸機預熱,貯液室溫度恒溫為藥液溫度,選擇冷凝介質為液體石蠟或硅油或大豆油,預冷至溫度為0-20℃。(3)將藥液倒入貯液室,啟動閥門,將藥液滴入至冷凝液當中,于收集口收集滴丸,吸除表面冷凝液,即得素丸。(4)將素丸采用常規(guī)包衣材料或歐巴代包衣材料進行包衣,得包衣滴丸。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包含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黃芪浸膏、維生素B6的藥物組合物,具體地說是涉及丹參浸膏、鹽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黃芪浸膏、維生素B6為主要成份的腦絡通滴丸制劑及其制備方法。本發(fā)明的滴丸制劑與其它現(xiàn)有劑型相比,藥物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口感好,制備工藝適合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
文檔編號A61K31/7048GK1919255SQ200510090989
公開日2007年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8月24日
發(fā)明者王國斌, 姜昱 申請人:姜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