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雙層減震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制鞋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減震鞋底。
背景技術:
鞋主要由鞋面和鞋底構成,鞋子是否舒適,首先取決于鞋底,鞋底是鞋與地面直接接觸的部分,它直接受到地面的摩擦沖擊,同時將地面的反作用力傳遞給足部。鞋底從上到下包括內(nèi)底、中底和大底。對于運動鞋來說,鞋底尤其需要具有足夠的減震功能,才能避免運動沖擊力帶來的傷害,從而實現(xiàn)鍛煉或競技的目的,人們希望雙腳在運動中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同時也減輕運動疲勞感。目前運動鞋的緩沖減震功能的實現(xiàn)主要依靠緩沖吸震功能材料以及緩沖吸震結構來實現(xiàn)的。當使用緩沖吸震功能材料時,雖能取得較好的緩震功能,也極大地削弱了運動鞋的穩(wěn)定性能。如常見的鞋底減震設計為根據(jù)空氣動力學原理的全封閉式減震氣囊,然而減震氣囊密封一旦被破壞,空氣泄漏,便失去了減震效果,并且減震氣囊又厚又軟,當鞋底將地面沖擊力傳給足底時,減震氣囊易歪斜,不能進行校正,無法使鞋底恢復原狀保護足部不被扭傷;也有使用EVA高彈材料制作中底的,其減震效果僅僅依靠中底自身具有彈性而起到減震作用,其減震效果并不大,并且也不具有防扭功能。而一般的緩沖吸震結構是利用減震柱等,減震柱功能單一,只具有減震功能,而且減震柱基本只能運用在鞋跟上,因為鞋跟較高可以容納較長的豎向的減震柱,同時由地減震柱的使用也降低了鞋底的抗扭性,運動穩(wěn)定性差。
發(fā)明內(nèi)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它具有優(yōu)良的減震效果,并且在前掌等較薄部位也能夠進行結構減震,有效緩解運動沖擊力和疲勞感,避免運動損傷,而且不影響鞋底的運動穩(wěn)定性。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在所述中底上設置有彈力減震片,所述彈力減震片為雙層結構并且至少分布在中底的前掌部和后掌部,在上彈力減震片上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包,在下彈力減震片上具有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包,所述第一、第二突包為空心結構并且相對設置,使第一、第二突包的內(nèi)腔相對。本發(fā)明在中底上設置彈力減震片,由高彈材料制成彈力減震片,彈力減震片為兩層結構,方便加工成型,在彈力減震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地設置有空心的突包,由這些突包來傳遞運動沖擊力,彈力減震片上表面的的突包承受腳底的壓力,而下表面的突包承受來自地面的沖擊力。突出的突包與內(nèi)底和大底的接觸面積較小、傳遞運動沖擊力的橫截面積小,使得高彈材料制成的突包容易變形,而突包為空心,就更具有優(yōu)良的彈性;上、下表面的突包相對,使得突包內(nèi)形成一個完整的空腔,類似于空心球形或空心柱,利于上、下突包的變形,鞋底的彈力更優(yōu)。由于突包的縱向高度較低,可以布置在較薄的前掌部,并且也不會因縱向高度的原因而影響運動穩(wěn)定性。運動沖擊力在彈性材料的空心突包的變形下得到充分的緩沖,有效緩解運動沖擊力和疲勞感,避免運動損傷,同時貯存能量;在腳抬起的瞬間,空心突包又回復原形,釋放能量,提高行動的啟動力,使步行或運動更加輕松,活力倍
+曰O進一步地,所述中底在前掌部和后掌部鏤空成框架結構,所述彈力減震片鑲嵌在框架中,彈力減震片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突包從中底框架的表面冒出。彈力減震片鑲嵌在中底框架中,連接更加牢固結實,冒出的突包方便與內(nèi)底或大底接觸。進一步地,所述突包為半球形或半橢圓球形。類似于半球形的空心突包,彈性更佳,半球形的頂面至其根部的橫截面積逐漸減小,利于突包逐漸形變緩沖運動沖擊力。進一步地,所述突包均勻分布,以鞋底寬度為行的方向上,鄰行相錯、隔行相對地布置。突包呈“十”字狀的均勻分布,可以減小突包之間的低洼面積,使突包的分布更加緊湊、均勻,這樣布置,更有利于均勻地承受來自腳底或地面的運動沖擊力。進一步地,在所述行的方向上,相鄰所述突包之間還設置有空心的小突包,小突包形成第二緩震結構,當運動沖擊力較大,較大的突包被下壓變形至接近根部位置時,內(nèi)底和 /或大底會與小突包相接觸,小突包加入變形減震,分擔較大突包的變形壓力,二次減震,腳底會感到非常舒適,而不會出現(xiàn)硬接觸現(xiàn)象,有效避免運動損傷。進一步地,所述后掌部的突包大于前掌部的突包。由于后掌部需要承受較多的運動沖擊力,需要提高緩沖能力,而后掌部的鞋底厚于前掌,使得后掌部的突包有條件設計得較大,滿足減震需求。進一步地,所述中底鏤空框架的內(nèi)側周邊向內(nèi)水平延伸有用于搭接彈力減震片的檐,所述檐上設置有容納彈力減震片周邊下表面上的突包的凹坑,搭接連接更加牢固,而彈力減震片的突包落入檐上的凹坑中,方便兩者準確定位,結合也更加緊密,防止減震片與中底脫離。進一步地,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彈力減震片還分布在中底的鞋腰部,彈力減震片為一個整塊與中底連接。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具有優(yōu)良的減震效果,并且在前掌等較薄部位也能夠進行結構減震,有效緩解運動沖擊力和疲勞感,避免運動損傷,而且不影響鞋底的運動穩(wěn)定性,同時還能提高行動的啟動力,使步行或運動更加輕松,活力倍增。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的中底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上、下彈力減震片組合后的橫截面剖視放大圖。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的中底的主視示意圖。圖4是圖3的俯視示意圖。圖中的主要附圖標記為1-中底,2-上彈力減震片,3-下彈力減震片,11-前掌部, 12-后掌部,13-檐,14-橫向槽,21-第一突包,22-第一小突包,31-第二突包,32-第二小突包。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實施例一如圖1、圖2所示,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1,在中底1上設置有彈力減震片,彈力減震片由橡膠制成,形成高彈橡膠減震片,彈力減震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突出地設置有空心的突包,兩彈力減震片分布在中底1的前掌部和后掌部。從圖中可以看到,兩彈力減震片均為雙層結構,便于加工成型,由上彈力減震片2和下彈力減震片 3組成,在上彈力減震片2上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包21,在下彈力減震片3上具有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包31,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為空心的半球形,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 的位置相對,使得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的內(nèi)腔位置也相對,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 31形成一個完整的空心球,利于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的變形,鞋底的彈力更優(yōu),半球形突包的頂面至其根部的橫截面積逐漸減小,利于突包逐漸形變緩沖運動沖擊力。如圖1所示,中底1在前掌部11和后掌部12鏤空成框架結構,在中底1的鞋腰部設置有橫向槽14,中底1的前掌部11和后掌部12鏤空框架的內(nèi)側周邊向內(nèi)水平延伸有用于搭接彈力減震片的檐13,上彈力減震片2和下彈力減震片3相對而貼合地組成彈力減震片,檐13上設置有容納彈力減震片周邊下表面上的突包的凹坑131,即下彈力減震片3上的第二突包31落入檐13上的凹坑131中,彈力減震片準確定位并鑲嵌在中底的框架中,結合更加緊密,防止減震片與中底脫離。由于檐13靠近中底1的上表面,上彈力減震片2的第一突包21從中底1框架的上表面冒出。如圖1所示,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均勻分布,以鞋底寬度為行的方向上,鄰行相錯、隔行相對地布置,突包呈“十”字狀的均勻分布,可以減小突包之間的低洼面積,使突包的分布更加緊湊、均勻,這樣布置,更有利于均勻地承受來自腳底或地面的運動沖擊力。在上彈力減震片2的相鄰第一突包21之間還設置有空心的第一小突包22,在下彈力減震片3的相鄰第二突包31之間還設置有空心的第二小突包32,第一小突包22和第二小突包32為空心的球形,小突包形成第二緩震結構,當運動沖擊力較大,較大的第一、第二突包21、31被下壓變形至接近根部位置時,內(nèi)底和大底會與小突包相接觸,小突包加入變形減震,分擔較大突包的變形壓力,二次減震,腳底會感到非常舒適,而不會出現(xiàn)硬接觸現(xiàn)象, 有效避免運動損傷。實施例二 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所包括的部件以及各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為空心的半橢圓形,因用于搭接彈力減震片的檐(圖中未示出)靠近中底1的下表面,下彈力減震片3的第二突包31從中底1框架的下表面冒出。半橢圓形的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相對貼合后形成空心的橢圓球,同樣能實現(xiàn)實施例一的減震效果。本發(fā)明在中底1的前掌部和后跟部設置帶空心突包的雙層結構彈力減震片,彈力減震片由高彈材料制成,由突包來傳遞運動沖擊力,第一突包21承受腳底的壓力,而第二突包31承受來自地面的沖擊力。突出的突包傳遞運動沖擊力的橫截面積小,使得高彈材料制成的突包容易變形,而突包為空心,就更具有優(yōu)良的彈性,縱向高度較低的突包,可以布置在較薄的前掌部,并且也不會因縱向高度的原因而影響運動穩(wěn)定性。,第一突包21和第二突包31相對貼合后形成空心球,減震效果表現(xiàn)優(yōu)異,運動沖擊力在彈性材料的空心突包的變形下得到充分的緩沖,有效緩解運動沖擊力和疲勞感,避免運動損傷,同時貯存能量; 在腳抬起的瞬間,空心突包又回復原形,釋放能量,提高行動的啟動力,使步行或運動更加輕松,活力倍增。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底上設置有彈力減震片,所述彈力減震片為雙層結構并且至少分布在中底的前掌部和后掌部,在上彈力減震片上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包,在下彈力減震片上具有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包,所述第一、第二突包為空心結構并且相對設置,使第一、第二突包的內(nèi)腔相對。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在前掌部和后掌部鏤空成框架結構,所述彈力減震片鑲嵌在框架中,彈力減震片上表面或下表面的突包從中底框架的表面冒出。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包為半球形或半橢圓球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包均勻分布,以鞋底寬度為行的方向上,鄰行相錯、隔行相對地布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的方向上,相鄰所述突包之間還設置有空心的小突包。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掌部的突包大于前掌部的突包。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鏤空框架的內(nèi)側周邊向內(nèi)水平延伸有用于搭接彈力減震片的檐,所述檐上設置有容納彈力減震片周邊下表面上的突包的凹坑。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彈力減震片還分布在中底的鞋腰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雙層減震鞋底,包括大底和中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底上設置有彈力減震片,所述彈力減震片為雙層結構并且至少分布在中底的前掌部和后掌部,在上彈力減震片上具有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包,在下彈力減震片上具有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包,所述第一、第二突包為空心結構并且相對設置,使第一、第二突包的內(nèi)腔相對。本發(fā)明具有優(yōu)良的減震效果,并且在前掌等較薄部位也能夠進行結構減震,有效緩解運動沖擊力和疲勞感,避免運動損傷,而且不影響鞋底的運動穩(wěn)定性,同時還能提高行動的啟動力,使步行或運動更加輕松,活力倍增。
文檔編號A43B13/18GK102429399SQ201110383919
公開日2012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8日
發(fā)明者丁思博, 丁思恩, 余常彬, 張淦英, 鄭藝文, 鄭榮大, 黃雪瓊 申請人:茂泰(福建)鞋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