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炒茶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輕工機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動炒茶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專用于炒制綠茶的電動炒茶機。
背景技術:
綠茶是我國一項重要的農產品,也是我國人民非常喜愛的一種飲料,但其加工過程十分復雜,且相當原始。每年春天,茶樹長出新葉后,即進入采摘季節(jié),每天有大量的青葉采摘下來,這些青葉不能久貯,必須馬上進行最關鍵的工序——炒制。在現(xiàn)有條件下,炒制是一項手工勞動,在加熱的炒鍋中,用手掌進行貼、壓、捺、抖等動作,很難保證茶葉的衛(wèi)生,更大的缺陷在于,手工炒制的效率很低,一個熟練茶農每小時僅能炒制15克左右的綠茶。在江南農村,到了新茶上市季節(jié),炒制任務十分繁重,每年都有積勞成疾進而過勞致死的茶農。
人們也曾想過一些辦法,試圖提高炒茶的機械化程度。如有人設計過一種讓茶葉在加熱條件下不停轉動的機器,但其只能對青葉進行初步處理,無法模擬手掌的動作,達不到綠茶所要求的色香味,經其處理過的茶葉,還是需要進一步的手工炒制。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是炒茶過程手工作業(yè)的問題,提供一種可模擬手掌動作的電動炒茶機。
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電動炒茶機包括電機、傳動機構、炒鍋、擺動軸、抄手連桿、抄手、加熱系統(tǒng),炒鍋為底面呈平滑曲線的長槽形,加熱系統(tǒng)用于給炒鍋加溫,抄手置于炒鍋內,電機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擺動軸運動,進而通過抄手連桿帶動抄手在炒鍋內運動,它還包括定向輪,定向輪上帶有圓弧狀突起的定向環(huán);抄手連桿上帶有卡銷,卡銷與定向環(huán)相配合,使抄手沿定向環(huán)的軌跡運動;定向環(huán)末端與環(huán)體以彈簧相連。
本實用新型還可采用以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電動炒茶機還包括一塊翻板,翻板平行于抄手,與兩端的翻板連桿活動連接,傳動機構帶動翻板連桿,使翻板與抄手同步運動,翻板兩端各有一個可轉動的配重塊,當重心高于翻板軸線時,配重塊轉動,帶動翻板翻轉。
本實用新型的傳動機構中還可包括導向輪和齒條,導向輪上設有導向槽,導向槽中以若干凸起的隔離塊進行分岔,隔離塊末端為夾角可調的活動連接,改變隔離塊末端的夾角即形成不同軌跡的導向槽;齒條與導向輪通過銷子相配合,銷子在導向槽中的運動轉換為齒條的往復運動,并進而帶動傳動機構工作。
本實用新型還可設置平衡桿,平衡桿包括絲杠、絲環(huán)、兩個撐腳及連接撐腳的彈簧連桿,撐腳和抄手連桿為活動連接,平衡桿通過撐腳安裝在抄手連桿上;絲杠穿過擺動軸,下端連有圓錐塊;絲環(huán)和絲杠相配合,絲環(huán)外固定有一 形的支架,支架各連接處均可相對轉動;彈簧連桿通過 形支架與圓錐塊相頂觸。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炒茶機,用定向輪和卡銷配合來控制抄手的運動方向,使得抄手的運動軌跡與定向環(huán)一致,在一個循環(huán)中,有下降、摩擦、上升、復位四個階段,通過合理的設計,可以使摩擦階段的運動軌跡與炒鍋底面曲線一致,即抄手運動時既不會遠離鍋底,又不會在鍋底卡住。
電動炒茶機設置了帶配重塊的翻板,當抄手在鍋底摩擦時,翻板上帶有茶葉;當抄手上升時,翻板隨之上升,上升至一定位置后,因配重塊重心高于翻板軸線而翻轉,翻板上的茶葉落回炒鍋;當下降至一定位置時,翻板因配重塊重心再次高于翻板軸線而翻轉復位。翻板的功能,相當于手工炒制中抖茶葉的動作,可以使茶葉炒制均勻。
本實用新型還在傳動機構中設置了導向輪和齒條,并以銷子相連,這樣,銷子在導向槽中的運動就轉化為齒條的運動,隨著銷子離導向輪中心距的改變,齒條隨之作往復運動,這種往復運動再通過齒輪傳給擺動軸,最終轉化為抄手的擺動;而在導向槽中進行分岔,使得銷子可沿不同的軌跡運動,抄手也有了不同的擺動方式,操作者可根據需要,控制銷子在不同的導向槽中運動,使抄手在一個循環(huán)中摩擦一次或若干次,這樣更接近于手工炒制的動作,可得到更佳的炒制效果。
在炒制綠茶的不同階段,茶葉的體積不同,所要求的壓力也不同。因此本實用新型中設置了平衡桿,可調整抄手壓力的大小,擰動絲杠,則絲環(huán)帶動 形支架下降,絲杠下端的圓錐塊將 形支架頂開,進而通過彈簧連桿將力傳至撐腳上,使撐腳張開,推動抄手連桿,將抄手向下壓;由于兩個彈簧能自動平衡,即使茶葉在炒鍋中分布不均勻,例如一端多而另一端少時,抄手也會隨之傾斜,茶葉所受的壓力還是均衡的;同時絲杠的加壓通過彈簧進行,保證了最大壓力不會超過彈簧的最大彈力,不會出現(xiàn)因操作失誤,壓力過大而電路過載的情況。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定向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翻板的A向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導向輪和齒條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平衡桿的結構示意圖。
最佳實施方式參見附圖。本實施例的電動炒茶機可分為傳動部分和炒制部分,傳動部分包括電機1,導向輪40,齒條41,控制機構11,齒輪12,導向輪上設有導向槽43,導向槽中設有隔離塊47、48,隔離塊末端44、45、46由控制結構11控制,可以變換其夾角;齒條41通過銷子42與導向槽43配合,圖4中導向槽內箭頭所示為導向輪的運動方向,齒條上箭頭所示為齒條運動方向,電機1帶動導向輪40轉動,轉化為齒條的往復運動,再變?yōu)辇X輪12的往復轉動,并傳到炒制部分中,帶動擺動軸3作擺動。炒制部分包括炒鍋2,擺動軸3,定向輪20,抄手連桿6,抄手4,翻板連桿31,翻板30,炒鍋2是底面呈平滑曲線的長槽形,抄手連桿6上設有卡銷5,與定向輪20上的定向環(huán)21相配合,定向環(huán)末端22、23與環(huán)體以彈簧連接,圖2中箭頭所示為卡銷5的運動軌跡,當卡銷運動到20a處時,壓迫末端22向內靠;運動到20b處時,末端22在彈簧力作用下彈回原位;運動到20c處時,壓迫末端23向外靠;運動到20d處時,末端23在彈簧力作用下彈回原位;如此循環(huán),使抄手4在定向環(huán)21和卡銷5的作用下,在炒鍋內作下降、摩擦、上升、復位的循環(huán)運動。炒鍋2內還設有翻板30,翻板平行于抄手4,傳動系統(tǒng)通過翻板連桿31帶動翻板30,使其與抄手同步運動;翻板兩端各有一個配重塊32,與翻板活動連接,當翻板上升至一定位置時,配重塊32重心高于翻板軸線,帶動翻板30翻轉,當翻板下降至一定位置時,配重塊重心再次高于翻板軸線,帶動翻板30翻轉復位。本實施例的炒鍋2內還設有平衡桿,裝有手柄50的絲杠51穿過擺動桿3,下端連有圓錐塊52并通過支桿53和抄手4相連接;絲環(huán)54和絲杠51相配合,絲環(huán)外固定有一個 形的支架55,支架55的各連接處均可相對轉動;彈簧連桿56、57分別連接兩個撐腳58和59,并通過 形支架55與圓錐塊52相頂觸;兩個撐腳分別與抄手連桿6活動連接。
本實施例的電動炒茶機在使用時,調節(jié)手柄50,絲環(huán)54帶著 形支架沿絲杠51向上或向下運動,通過彈簧連桿56、57調整撐腳58、59的角度,使抄手4獲得一個適當的壓力。啟動電機1,抄手4進行下降、摩擦、上升、復位的動作,翻板還有翻轉的動作;通過控制機構11可控制導向輪40中導向槽43的形狀,令抄手4在一個循環(huán)中進行一次或若干次摩擦。本機炒制出來的綠茶,色、香、味、形等各項感官性能指標均能達到熟練茶農炒制的水平,本機一小時可炒制茶葉60克以上,并且一人能管理多臺機器,效率遠遠高于手工炒制。
權利要求1.電動炒茶機,包括電機、傳動機構、炒鍋、擺動軸、抄手連桿、抄手、加熱系統(tǒng),炒鍋為底面呈平滑曲線的長槽形,加熱系統(tǒng)用于給炒鍋加溫,抄手置于炒鍋內,電機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擺動軸運動,進而通過抄手連桿帶動抄手在炒鍋內運動,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定向輪,定向輪上帶有圓弧狀突起的定向環(huán);抄手連桿上帶有卡銷,卡銷與定向環(huán)相配合,使抄手沿定向環(huán)的軌跡運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環(huán)末端與環(huán)體以彈簧相連。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炒茶機,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一塊翻板,翻板平行于抄手,與兩端的翻板連桿活動連接,傳動機構帶動翻板連桿,使翻板與抄手同步運動,翻板兩端各有一個可轉動的配重塊,當重心高于翻板軸線時,配重塊帶動翻板翻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機構包括導向輪和齒條,導向輪上設有導向槽,導向槽中以若干凸起的隔離塊進行分岔,隔離塊末端為夾角可調的活動連接,改變隔離塊末端的夾角即形成不同軌跡的導向槽;齒條與導向輪通過銷子相配合,銷子在導向槽中的運動轉換為齒條的往復運動,并進而帶動傳動機構工作。
5.如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電動炒茶機,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平衡桿,平衡桿包括絲杠、絲環(huán)、兩個撐腳及連接撐腳的彈簧連桿,撐腳和抄手連桿為活動連接,平衡桿通過撐腳安裝在抄手連桿上;絲杠穿過擺動軸,下端連有圓錐塊;絲環(huán)和絲杠相配合,絲環(huán)外固定有一 形的支架,支架各連接處均可相對轉動;彈簧連桿通過 形支架與圓錐塊相頂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炒茶機,包括電機、傳動機構、炒鍋、擺動軸、抄手連桿、抄手、加熱系統(tǒng),炒鍋為底面呈平滑曲線的長槽形,加熱系統(tǒng)用于給炒鍋加溫,抄手置于炒鍋內,電機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擺動軸運動,進而通過抄手連桿帶動抄手在炒鍋內運動,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定向輪,定向輪上帶有圓弧狀突起的定向環(huán);抄手連桿上帶有卡銷,卡銷與定向環(huán)相配合,使抄手沿定向環(huán)的軌跡運動;定向環(huán)末端與環(huán)體以彈簧相連。本機炒制的綠茶可達到手工炒制的效果,效率遠遠高于手工炒制。
文檔編號A23F3/06GK2528234SQ012541
公開日2003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01年10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10月15日
發(fā)明者楊如昌, 丁劍春, 俞志良, 梁新天 申請人:梁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