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切換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的方法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無線通信網絡,尤其涉及無線中繼網絡中的移動中繼 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的接入點切換。
背景技術:
圖1為能夠用于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一個包括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 終端的無線寬帶接入網的示意圖。所示網絡包括多個基站、多個中繼站以及多個移動終端,為簡明起見,圖中僅示出基站1、基站2、中 繼站a-d、 一個安置在移動物體(例如火車、汽車)上的移動中繼站e (由基站l接入)、移動終端I (由移動中繼站e接入)、移動終端II (由基站1直接接入)以及移動終端III(由中繼站a/中繼站b接入)。 在如圖l所示的無線接入網中,基站與各個移動終端之間是一種 點到多點的無線連接結構?;境撠熆罩行诺赖姆峙涔芾砗蛯σ苿?終端的接入控制外,還提供有線或無線接口用于連接骨干網。中繼站 位于基站和移動終端之間,通過無線空中接口分別與基站和移動終端 相連接。在基站的控制下,中繼站與移動終端之間進行數(shù)據(jù)通訊,能 夠有效地提高上(下)行鏈路的信號質量,大大增加吞吐量。根據(jù)移動性,中繼站可分為以下三類固定中繼站(Fixed Relay Station, FRS )、游牧中繼站(Nomadic Relay Station, NRS )和移動 中繼站(Mobile Relay Station, MRS)。很容易理解,固定中繼站由 于位置固定,自身不會發(fā)生接入點切換。在下文中,接入點指為移動 終端或中繼站提供接入的網絡設備,其可以是一個基站或中繼站,圖 1中基站1即為移動終端II的接入點。特別地,將切換前的接入點稱 為源接入點,切換后的接入點稱為目標接入點。游牧中繼站雖然具有
一定的移動性,但是其只有在安置在網絡中并為基站和移動終端提供 中繼服務時才處于"開機"狀態(tài)(此時,游牧中繼站可以看作是一個 臨時的固定中繼站),當其在接入點間移動時,則處于"關機"狀態(tài)。 因此,不存在正由游牧中繼站負責接入的移動終端因為游牧中繼站的 移動造成傳輸延時甚至通信中斷的情況。而移動中繼站(如圖1所示移動中繼站e)則由于工作時在無線 網絡中移動,經常需要在不同接入點之間進行切換。典型的移動中繼 站可安置于汽車、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位于這樣的交通工具上的 移動終端可以經由移動中繼站與基站進行通信。這種使用移動中繼站 的無線接入網結構可以改善移動車輛內的信號質量,增強交通工具內 各移動終端的吞吐量。對于移動終端的可移動性的支持是無線網絡的關鍵特性之一 ,在 支持中繼站的無線網絡中,移動終端可能在不同的基站之間、不同中 繼站之間或中繼站與基站之間移動??偟膩碚f移動終端的接入點切換 (以下簡稱切換)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無中繼站介入的,發(fā)生在兩 個基站之間的切換(如,圖1中所示的原由基站1直接接入的移動終 端II在移動時切換至由基站2直接接入),這種情況屬于常規(guī)的接入 點切換,現(xiàn)有技術中已有多種實現(xiàn)方案,而且在標準中也有相應的規(guī) 定。第二類是有固定中繼站或游牧中繼站參與的切換,這種切換雖有 中繼站的參與但中繼站在整個過程中只起到中繼數(shù)據(jù)業(yè)務及控制信 息的作用,其自身并未發(fā)生切換,真正發(fā)生切換的只有移動終端。舉 例來說,假設圖1中的中繼站a、 b、 c、 d均為固定中繼站或游牧中 繼站,原由中繼站a接入的移動終端III在移動時切換至由中繼站b 接入。對這種切換,可參見本申請人于2006年4月26日提交的相關 專利申請(申請?zhí)?00610026180.6 )中的描述。第三類切換是有移動中繼站參與的切換,此類切換包含移動中繼 站和移動終端兩種設備的接入點切換。例如,圖1中配有移動中繼站 e的火車從基站1的覆蓋范圍移動到基站2的覆蓋范圍。此時,移動
中繼站e就需要進行切換,而正通過該移動中繼站e接入的移動終端 I并不希望因移動中繼站e的所述切換而造成額外的延遲甚至通信中 斷??梢姡捎谠谶@種情況之下的中繼站的切換還必須考慮到其下屬 移動終端的通信連續(xù)性問題,因此其切換機制較前兩類切換更加復雜。目前,對于上述第三類切換,現(xiàn)有技術中尚無成熟的實現(xiàn)方案。 因此,需要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來實現(xiàn)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 端的聯(lián)合、快速切換。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提出正是為了提供一種有效的支持移動中繼站及其下 屬移動終端的聯(lián)合切換的技術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的切換方法,所述 移動終端通過一個移動中繼站接入,包括以下步驟a)所述移動終端切 換至由一個中間接入點接入;b)所述移動中繼站從由一個源接入點接入 切換至由一個目標接入點接入;以及c)所述移動終端從由所述中間接 入點接入切換至由所述移動中繼站接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 一 方面,還提供 一 種移動終端的切換控制裝置 (10),所述移動終端通過一個移動中繼站接入,包括第一控制裝置 (101),用于控制將所述移動終端切換至由一個中間接入點接入;第二 控制裝置(102),用于控制所述移動中繼站從由一個源接入點接入切換 至由一個目標接入點接入;以及第三控制裝置(103),用于控制所述 移動終端由所述中間接入點接入切換至由所述移動中繼站接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基站,包括一個移動終端的切 換控制裝置(IO),所述移動終端通過一個移動中繼站接入,所述切換 控制裝置(10)包括第一控制裝置(101),用于控制將所述移動終端 切換至由一個中間接入點接入;第二控制裝置(102),用于控制所述移 動中繼站從由 一個源接入點接入切換至由 一個目標接入點接入,以及第 三控制裝置(103),用于控制所述移動終端由所述中間接入點接入切 換至由所述移動中繼站接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支持切換的移動中繼站,其下屬移動終端通過該移動中繼站接入源接入點,所述移動中繼站包括源 接入點收發(fā)器,用于接收來自所述源接入點的消息或者向所述源接入點 發(fā)送消息;移動終端收發(fā)器,用于接收來自所述移動終端的消息或者向 所述移動終端發(fā)送消息;轉發(fā)處理裝置,用于在所述源接入點收發(fā)器和 所述移動終端收發(fā)器之間轉發(fā)消息;以及切換處理裝置,用于根據(jù)對所 述源接入點相鄰接入點的搜索,將所述移動中繼站從由一個源接入點接 入切換至由一個目標接入點接入。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移動中繼站執(zhí)行切換時,保證該 中繼站的下屬移動終端的連續(xù)通信。
通過以下結合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描述,本發(fā)明的特點 和優(yōu)勢將更加清晰。圖1為能夠用于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一個包括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 終端的無線寬帶接入網的示意圖;圖2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的源接入點與目標接入點 均為基站的情形下源基站控制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進行切 換的方法流程圖;圖3詳細示出了圖2所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
的切換方法中完成各 步驟所使用的各個消息;圖4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一 個具體實施方式
的源接入點與目標接入點 均為基站的情形下源基站中用于控制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 進行切換的切換控制裝置框圖;以及圖5詳細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
的源接入點與目標 接入點均為基站的情形下對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進行切換時 使用的各個消息。圖6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的移動中繼站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切換的幾種情形請參照圖1,當配備有移動中繼站e的交通工具在該無線接入網 中移動時,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 (此時交通工具內可能 有多個移動終端,它們均由移動中繼站e接入,為簡明起見,以移動 終端I為例)的切換就可能涉及如下情形a. 在同一基站覆蓋范圍內切換,具體分為以下3種情形 ■在同一基站覆蓋范圍內,從基站到中繼站的切換;■在同一基站覆蓋范圍內,從中繼站到基站的切換;■在同一基站覆蓋范圍內,從中繼站到另一個中繼站的切換;b. 在不同基站的覆蓋范圍內切換,具體分為以下4種情形 ■從源基站到目標基站的切換;■從源基站到目標基站覆蓋范圍之內的中繼站的切換; ■從源基站覆蓋范圍內的中繼站到目標基站的切換; ■從源基站覆蓋范圍內的中繼站到目標基站覆蓋范圍內的中繼 站的切換。其中,將切換前直接或通過下屬中繼站為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 移動終端I提供接入的基站/中繼站稱為源基站/源中繼站,而將在切 換后直接或通過下屬中繼站為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提供 接入的基站/中繼站稱為目標基站/中繼站。切換前直接為移動中繼站 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提供接入的基站/中繼站為源接入點;相應地,切換后直接為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提供接入的基站/中繼 站為目標接入點。切換的前提本發(fā)明的 一 個重要思想在于,在移動中繼站進行接入點切換之前 (更具體地,在移動中繼站進行接入點搜索之前),將正在由該移動 中繼站負責接入的移動終端切換到由一個中間接入點接入,以保證該 移動終端的業(yè)務連續(xù)性,避免額外的業(yè)務傳輸延遲。1)移動終端I(譬如,移動中繼站e所在的火車上的一位乘客
的移動電話)或移動中繼站e會每隔一段時間切換自己的接收機 的頻率,來搜索基站1以外的其它基站(通常為基站1的相鄰基 站,包括圖1中所示的基站2)的下行信號(也即進行接入點搜 索,所述下行信號譬如前導碼),并比較來自包括基站1在內的 各個基站的廣播信號的信號強度,當來自基站1的信號的強度與 來自某個與基站1相鄰的基站的信號的強度相比足夠差時,移動 終端I或移動中繼站e決定切換,并向上發(fā)送接入點切換請求消 息,其中,移動終端I所發(fā)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由移動中繼站 e轉發(fā);2) 移動終端I或移動中繼站e發(fā)送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的操作 可以由來自基站1的接入點搜索觸發(fā)消息觸發(fā),所述接入點搜索 觸發(fā)消息由基站1在以下任一種情形下發(fā)送。應當理解,基站1 發(fā)送所述接入點搜索觸發(fā)消息不限于以下情形a. 基站1周期性廣播接入點搜索觸發(fā)消息,收到該消息的移動終 端I (優(yōu)選地,還有移動中繼站e)將向上發(fā)送接入點搜索請求。 同樣,移動終端I所發(fā)的所述接入點搜索請求由移動中繼站e轉 發(fā);b. 基站1監(jiān)測與其下屬移動中繼站/移動終端之間的鏈路信噪比 (SNR)等信道質量標志性信息,當信噪比降低到一個預定數(shù)值時(第一預定數(shù)值,此時基站1不能為該移動中繼站/移動終端提 供足夠好的信號),便向相應的移動中繼站/移動終端發(fā)送接入點 搜索觸發(fā)消息;c. 基站1比較與移動終端I之間的鏈路狀況及移動終端I與基站1 的各個相鄰基站之間的鏈路狀況,如果前者與后者相比足夠差時, 基站1即向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發(fā)送接入點搜索觸 發(fā)消息。優(yōu)選地,基站l在確定目標基站后,將目標基站的相關 信息通知所述移動中繼站e及其所屬移動終端I,用于進行接入點 搜索;3) 此外,當基站1的負荷過重(其負荷超過一個預定閾值)時,
為平衡負荷,基站1在負荷平衡所需參數(shù)(如,需切換的用戶數(shù) 等)確定后,向相應的移動終端/移動中繼站發(fā)送接入點搜索觸發(fā)消息。前已述及,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的聯(lián)合切換涉及多 種切換情形,下面以基站間的切換情況為例進行討論。應當理解,當 源接入點或目標接入點中有至少 一個是中繼站時,本發(fā)明仍然適用。圖2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的源接入點與目標接入 點均為基站的情形下源基站控制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進行 切換的方法流程圖。本實施例中,所述源接入點為基站1,中間接入 點也為基站1 (或其下屬中繼站),參照圖1,相應地,移動中繼站 為圖1中的移動中繼站e,移動終端為圖1所示移動終端I。該方法起 始于步驟SIO。在步驟S10中,作為源接入點的基站1接收由移動中繼站e發(fā)出 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在步驟S11中,基站1確定一個中間接入點,用作移動終端I在 移動中繼站e進行接入點切換前的臨時接入點。所述中間接入點既可 以是基站1本身,也可以是基站1直接或間接的下屬中繼站,還可以 是基站1的相鄰基站(如基站2)或其相鄰基站的直接或間接的下屬 中繼站。通常,基站1可以根據(jù)以下參數(shù)確定所述中間接入點■基站1的下屬各個中繼站發(fā)來的信號強度測量報告或轉發(fā)的 該信號,用于使基站1直接了解或經過分析進而了解,經由 各條鏈路到達該中繼站的各路信號的信號強度。具體地,基 站1進行如下操作接收經由各條鏈路到達移動中繼站的多 路信號的信號強度^分析所述各路信號強度+根據(jù)信號強度 測量報告,確定較強的信號,忽略信號強度較弱的信號; ■基站l檢測到的其不經中繼而從所述移動中繼站e(考慮到移 動終端I的數(shù)據(jù)業(yè)務由移動中繼站e中繼)直接接收到的信號 強度;■基站1與移動終端I之間的鏈路狀況以及移動終端與基站1
的各個相鄰基站之間的鏈路狀況。優(yōu)選地,基站1通過對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內容的信息進行分析, 確定能夠提供最好業(yè)務質量的接入點,作為所述中間接入點。在本發(fā) 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以將源基站1作為中間接入點為例進行說明??蛇x地,可在基站1處預存中間接入點的特征信息,如,預先設定中間接入點為基站1 (或基站2)。在此情況下,步驟Sll是可選 的,即當基站1預存了中間接入點的特征信息時,可以不經步驟Sll, 而是在步驟S10中接收到所述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后,直接讀取預存 的中間接入點,并進到步驟S12。前已述及,本發(fā)明的重要思想在于保證移動終端在原為其提供接入 的移動中繼站發(fā)生切換時不會遭遇額外傳輸延遲或通信中斷。而且,當 基站1響應該移動中繼站e發(fā)來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MOB SCN—REQ )而向其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MOB SCN—RSP)后,移 動中繼站e就會開始接入點搜索。因為接入點搜索需要消耗大于一個幀 長(可能達到3個幀長甚至更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移動中繼站e 的發(fā)射機和接收機被占用(通常其僅有一對收發(fā)信機),無法與移動終 端I通信,這會為移動終端I帶來額外的延遲甚至通信中斷,因而無法 保證移動終端I的通信質量。因此,需要在移動中繼站e開始接入點搜索之前——在基站1發(fā)送 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給移動中繼站e之前,完成移動終端I的接入點切 換,切換到由中間接入點接入。具體地,當該中間接入點是基站1或其直接/間接下屬的中繼站時, 在步驟S12中,基站1發(fā)送測距響應消息(RNG—RSP)或功控模式轉換響 應(PMC—RSP)給移動終端I,來調整移動終端I的發(fā)射功率以使其適 應新的傳輸鏈路的傳輸距離。同樣,為適應該中間接入點(必不同于移 動中繼站e),還要調整移動終端I的同步偏差,具體可通過由基站l向 其發(fā)送UCD (上行信道描述符)/DCD (下行信道描述符),UL MAP (上 行信道映射)/DL MAP (下行信道映射)來實現(xiàn)。至此,移動終端I已 經可以通過直接或經由其它中繼站(非移動中繼站e)與基站1通信。
完成了其到由中間接入點接入的切換。在此后的步驟S13中,基站1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MOB SCN一RSP)給移動中繼站e,其中包含進行接入點搜索的相關參數(shù), 如搜索所用無線資源等。于是,移動中繼站e開始進行接入點搜索, 譬如,搜索基站1的各個相鄰基站的前導碼并分析其強度,結合其與 基站1之間的信號強度來確定是否要進行切換。值得一提的是,基站 1可以通過MAC地址或其它標識方法來識別出中繼站,以將其與移 動終端區(qū)分開來并予以特別對待。如果移動中繼站e經過對接入點搜 索的結果進行比較后,認為需要進行切換,則會向基站l發(fā)送接入點 切換請求消息,其中包含移動中繼站e根據(jù)接入點搜索結果比較而得 的可能的目標基站的特征信息,這些可能的目標基站能夠為移動中繼 站e提供較佳的業(yè)務質量。在步驟S14中,基站1判斷是否接收到來自移動中繼站e的接入 點切換請求消息(MOB MSHO—REQ ),通常,基站1可以在發(fā)出接 入點搜索響應消息后等待一定時間,并以在此段時間內是否接收到所 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作為判斷標準。如果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 求消息,證明移動中繼站e要進行切換,則進到步驟S15,否則,說 明移動中繼站e不需要進行切換,進到步驟S15'。如果基站1此后沒有接收到來自移動中繼站e的接入點切換請求 消息,則在步驟S15,中,通過與步驟S12中相反的操作,控制移動終 端I由該中間接入點接入切換回由移動中繼站e接入。具體地,基站 1發(fā)送測距響應消息(RNG—RSP)或功控模式轉換響應(PMC—RSP)給移 動終端I,來調整后者的發(fā)射功率以適應新的傳輸鏈路(移動終端+移 動中繼站e)的傳輸距離。同樣,為重新適應由該移動中繼站e接入, 還要調整移動終端I的同步偏差,具體通過向其發(fā)送UCD (上行信道描 述符)/DCD (下行信道描述符),UL MAP (上行信道映射)/DL MAP (下行信道映射)來實現(xiàn)。至此,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恢 復了原來的接入狀態(tài)。如果基站1接收到來自移動中繼站e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則 在步驟S15中,發(fā)送預切換通知請求消息(HO pre-notification REQ)給至少一個與之相鄰的基站(譬如,該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中對應的 所述可能的目標基站),并在步驟S16中接收來自至少一個與之相鄰 的基站的預切換通知響應消息(HO pre-notification RSP )。其中,優(yōu) 選地,預切換通知響應消息由相應基站經過對自身的無線資源狀況等 信息進行分析后返回給所述基站1。在步驟S17中,基站l確定移動中繼站e切換的目標接入點,根 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確定中繼站e切換的目標接入點為與基 站l相鄰的一個基站。在另一個例子中,目標接入點可以為與基站l 相鄰的另 一個基站的下屬中繼站。關于如何確定這樣的一個中繼站, 可以參見本申請人遞交的前述申請的相關文件,在其中,將由中繼站 所在的當前小區(qū)中的基站,通過對各個鄰近基站及其中繼站上報的各 路信號的信號質量報告(或轉發(fā)的信號)以及自己直接接收到的信號 質量進行分析來確定由誰來負責該移動中繼站e的4妾入。同樣,可以 在切換至由作為中間接入點的基站1的相鄰基站來接入后,再由該相 鄰基站根據(jù)其下屬各中繼站上報的鏈路信號質量以及其與移動終端I 之間直接通信的信號質量來判斷是否中繼,如何中繼。結合本發(fā)明與所述在先申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不經任 何創(chuàng)造性勞動實現(xiàn)所述移動中繼站e切換至由基站1的一個相鄰基站 的下屬中繼站接入的操作。需要再次強調,移動中繼站e的切換與一 個普通移動終端的切換基本相同,只是作為源接入點的基站會根據(jù)移 動中繼站的MAC地址或其它標識方法來識別該中繼站。接著,在步驟S18中,基站1發(fā)送接入點切換響應消息(MOB BSHO—RSP)給移動中繼站e,告知其可以進行切換及目標接入點的 相關信息。在步驟S19中,基站1接收來自移動中繼站e的切換指示(MOB HO—IND),至此基站1完成了其在移動中繼站e切換至由目標基站 接入過程中的任務。接著,移動中繼站e發(fā)送測距請求(RNG—REQ) 和注冊請求(REG一REQ)給目標基站并接收來自該目標基站的測距響 應(RNG—REQ)以及注冊響應(REG—RSP)。至此,移動中繼站e完成了 由源接入點(基站1 )接入到由在步驟S17中確定的目標接入點(如 圖1所示的基站1的相鄰基站2)接入。此時的接入情況是,處于圖1所示的移動中火車內部的移動終端 I由基站1直接接入,而移動中繼站e由基站2接入。優(yōu)選地,再由 基站1控制移動終端I從由基站1直接接入切換到由移動中繼站e接 入。所述切換通過如下過程實現(xiàn)在步驟S110中,基站1接收來自已經切換到由基站1直接接入 的移動終端I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由于此時由移動中繼站e轉發(fā) 的下行信號的信號強度將強于移動終端I直接從基站1處接收到的下 行信號的信號強度,因此,移動終端I主動發(fā)送所述接入點搜索請求 消息,而無須由基站1觸發(fā)。在步驟Slll中,基站1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給移動終端I, 其中包含接入點搜索所需參數(shù)等信息。此后移動終端I進行接入點搜 索。優(yōu)選地,移動終端I可以在移動中繼站e完成上述切換前進行所 述接入點搜索。更為優(yōu)選地,基站1在移動終端I進行所述搜索前將 此前移動中繼站e進行接入點搜索后發(fā)來的接入點搜索報告消息中包 含的或基站1自行確定的相應基站的特征信息通知給移動終端I,以 便移動終端I有針對性地進行所述接入點搜索。移動終端I經過接入點搜索,比較來自基站1及其各個相鄰基站 的下行信號強度,如果來自基站1的信號強度相比之下足夠弱,則移 動終端I將選擇進行切換,并向基站1發(fā)送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其 中包含比較所得的可能的切換目標基站的特征信息。優(yōu)選地,基站1 預先將移動中繼站e的接入點搜索結果或目標接入點特征信息通知給 移動終端I的前提下,移動終端將只搜索被通知的相應基站的前導碼; 更優(yōu)選地,基站1只將所述目標基站的特征信息通知該移動終端I, 則其會只搜索該目標基站并和基站1進行信號強度比較。在步驟S112中,基站1判斷是否接收到來自移動終端I的接入 點切換請求消息。如果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則進到步驟
S113;否則,回到步驟SllO,接收來自該移動終端I的下一個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在步驟S113中,基站1發(fā)送預切換通知請求消息給相應的相鄰 基站,并在步驟S114中接收來自所述目標基站的預切換通知響應。在步驟S115中,基站1發(fā)送接入點切換響應消息(MOB BSHO—RSP)給移動終端I。再在步驟S116中,接收來自移動終端I 的切換指示(MOBHO—IND),表示移動終端I確定要切換。至此, 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完成了從由基站1接入到由基站1 的相鄰基站接入的切換。由于在移動中繼站的切換過程中,移動終端 都由其他有效接入點(源基站/相鄰基站(如目標基站)/源基站下屬 中繼站/相鄰基站下屬中繼站)接入,保證了移動終端I的正常通信。優(yōu)選地,為了降低復雜度,對于與移動終端I同屬移動中繼站e控 制之下的圖1未示出的其它移動終端的切換,可以在移動中繼站內配置 一個切換代理裝置, 一方面用以存儲移動終端的與小區(qū)切換相關的信 息,如CID、 MAC地址、業(yè)務特征等等,另一方面可在移動終端進入 切換狀態(tài)之前完成移動終端的部分小區(qū)切換操作,如CID更新、CID映 射關系更新、重認證、密鑰更新、能力協(xié)商(capacitynegotiation)和向 網絡注冊移動終端等,以達到加速切換過程的目的。應當理解,圖2中示出的各個步驟之間的前后關系只是一個例子。 例如,移動終端I所作的接入點搜索操作也可以在移動中繼站e尚未 完成到目標接入點的接入前完成。這樣,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很容易理解,只要在移動中繼站執(zhí)行任 何將影響其下屬移動終端的通信之前,將移動終端切換到其他接入 點,就可以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從而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 在上述前提下,執(zhí)行移動中繼站切換和移動終端切換的具體步驟的順 序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圖3詳細示出了圖2所示的切換方法中完成各步驟所使用的各個消 息。由于其主要內容已結合圖2的描述中作了詳細說明,因此不再贅述。圖4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
的源接入點與目標接入點
均為基站的情形下,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所在的當前小區(qū)基 站1中用于控制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進行切換的切換控制裝置的框圖。以下結合圖4并參照圖1進行描述,在本實施例中,中間 接入點為源基站即基站1。該切換控制裝置IO包括第一控制裝置101、 第二控制裝置102和第三控制裝置103。優(yōu)選地,該切換控制裝置10 還包括第四控制裝置104。以下詳細說明該切換控制裝置10。第二控制裝置102中的第一接收裝置1020接收由移動中繼站e 發(fā)出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由第一控制裝置101中的第一確定裝置IOIO確定一個中間接入 點,用作移動終端I在移動中繼站e切換前的臨時接入點。所述中間 接入點既可以是基站1本身,也可以是基站1直接或間接的下屬中繼 站,還可以是基站1的相鄰基站(如基站2)或該相鄰基站的直接或 間接的下屬中繼站。在本實施例中,以該中間接入點為源接入點即基 站1的情況為例。通常,第一確定裝置1010可以根據(jù)以下參數(shù)確定 所述中間接入點■基站1的下屬各個中繼站發(fā)來的信號強度測量報告或轉發(fā)的 該信號,用于使基站1直接了解或經過分析進而了解,經由 各條鏈路到達該中繼站的各路信號的信號強度。具體地,基 站1進行如下操作接收經由各條鏈路到達移動中繼站的多 路信號的信號強度+分析所述各路信號強度今根據(jù)信號強度 測量報告,確定較強的信號,忽略信號強度較弱的信號; ■基站l檢測到的其不經中繼而從所述移動中繼站e(考慮到移 動終端I的數(shù)據(jù)業(yè)務由移動中繼站e中繼)直接接收到的信號 的信號強度;■基站1與移動終端I之間的鏈路狀況以及移動終端與基站1 的各個相鄰基站之間的鏈路狀況。優(yōu)選地,第一確定裝置1010通過對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內容的信 息進行分析,確定能夠提供最好業(yè)務質量的接入點,作為所述中間接 入點,并將所確定的中間接入點通知第一發(fā)送裝置1011。
可選地,可以在一個存儲裝置(未示出)中預存中間接入點的特 征信息,如,預先設定中間接入點為基站1。當基站l預存了中間接入點的特征信息時,第一確定裝置ioio是可省的。前已述及,本發(fā)明的重要思想在于保證移動終端在原為其提供接入 的移動中繼站發(fā)生切換時不會遭遇額外傳輸延遲或通信中斷。而且,當基站1響應該移動中繼站e發(fā)來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MOB SCN_REQ )而向其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MOB SCN_RSP)后,移 動中繼站e就會開始接入點搜索。因為接入點搜索需要消耗大于一個幀 長(可能達到3個幀長甚至更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移動中繼站e 的發(fā)射機和接收機被占用(通常其僅有一對收發(fā)信機),無法與移動終 端I交互,這會為移動終端I帶來額外的延遲乃至通信中斷,因而無法 保證移動終端I的通信質量。因此,需要在移動中繼站e開始接入點搜索之前(在基站1發(fā)送接 入點搜索響應消息給移動中繼站e之前),完成將移動終端I的接入點切 換到中間接入點。具體地,當該中間接入點是基站1或其直接/間接下屬的中繼站時, 由第一控制裝置101中的第一發(fā)送裝置1011來發(fā)送測距響應消息 (RNG—RSP)或功控模式轉換響應(PMC—RSP)給移動終端I,來調整后 者的發(fā)射功率以使其適應新的傳輸鏈路的傳輸距離。同樣,為使其適應 該中間接入點(必不同于移動中繼站e),還要調整移動終端I的同步偏 差,具體可通過向其發(fā)送UCD (上行信道描述符)/DCD (下行信道描 述符)、ULMAP (上行信道映射)/DLMAP (下行信道映射)來實現(xiàn)。 至此,移動終端I已經可以通過直接或經由其它中繼站(非移動中繼站 e)與基站1通信。即完成到中間接入點的切換,第一控制裝置101將 移動終端I已完成中間接入點切換的狀態(tài)通知第二控制裝置102。收到移動終端I已完成中間接入點切換的消息后,第二控制裝置 102中的第二發(fā)送裝置1021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MOB SCN_RSP)給移動中繼站e,其中包含進行接入點搜索的相關參數(shù), 如搜索所用無線資源等。于是移動中繼站e開始進行接入點搜索,譬
如,接收基站1的各個相鄰基站的前導碼,并分析其強度。值得一提的是,基站1可以通過各中繼站的MAC地址或其它消息機制來識別 出中繼站,以將其與移動終端區(qū)分開來并予以特別對待。此后,移動中繼站e進行接入點搜索,并向基站l發(fā)送接入點切 換請求消息(MOBMSHO—REQ,或稱接入點搜索報告消息,包含移 動中繼站e根據(jù)接入點搜索結果比較而得的可能的切換目標),在基 站1中,該切換請求由第二控制裝置102中的第一接收裝置1020接 收。接著,由第一判斷裝置1021判斷是否接收到來自移動終端e的 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MOB MSHO—REQ),第一接收裝置1020在 接收到該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后將通知第一判斷裝置1021。通常,第 一判斷裝置1021可以在發(fā)出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后等待一定時間, 并以在此段時間內是否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作為判斷標 準。如果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證明移動中繼站e要進行 切換,則將判斷結果傳遞給第二發(fā)送裝置1022;否則,說明移動中繼 站e不需要進行切換,將判斷結果傳遞給第四控制裝置104。如果判斷結果為未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則由第四控 制裝置104通過執(zhí)行與第一控制裝置101中相反的操作,控制移動終 端I由該中間接入點(基站1 )接入切換回由該移動中繼站e接入。 具體地,第四控制裝置104發(fā)送測距響應消息(RNG一RSP)或功控模式 轉換響應(PMC一RSP)給移動終端I,來調整后者的發(fā)射功率以適應新 的傳輸鏈路的傳輸距離。同樣,為重新適應由該移動中繼站e接入,還 要調整移動終端I的同步偏差,具體通過向其發(fā)送UCD (上行信道描述 符)/DCD (下行信道描述符)、UL MAP (上行信道映射)/DL MAP (下 行信道映射)來實現(xiàn)。至此,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I恢復了 原來的接入狀態(tài)。如果判斷結果第 一接收裝置1020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 則由第二發(fā)送裝置1022發(fā)送預切換通知請求消息(HO pre-notification REQ)給至少一個與基站l相鄰的基站(如,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中 指示的可能的目標基站),并由第一接收裝置1020接收來自至少一個 與之相鄰的基站的預切換通知響應消息。其中,優(yōu)選地,預切換通知 響應消息由相應基站經過對自身的無線資源狀況等信息進行分析后 返回給所述基站1。所述第二控制裝置102還包括第二確定裝置1023,用于在接收到 來自至少 一個與之相鄰的基站的預切換通知響應消息后,確定移動中 繼站e切換的目標接入點。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確定中繼 站e切換的目標接入點為與基站1相鄰的一個基站2。在另一個例子 中,目標接入點可以為與基站1相鄰的另一個基站的下屬中繼站。接著,由第二發(fā)送裝置1022發(fā)送接入點切換響應消息(MOB BSHO—RSP給移動中繼站e。第一接收裝置1020接收來自移動中繼站e的切換指示(MOB HOJND),從而基站1完成了由其負責的對移動中繼站e的切換控 制步驟。此后,移動中繼站e通過與基站2之間的測距、注冊等過程 完成由源接入點(基站l)接入到由第二確定裝置1023確定的目標接 入點(譬如基站1的一個相鄰基站2)的接入。此時的接入情況是,處于圖1所示移動中的火車內部的移動終端 I由基站1直接接入,而移動中繼站e由基站2接入。優(yōu)選地,再由 第三控制裝置103根據(jù)第二控制裝置102發(fā)送的移動中繼站切換完成 消息,控制移動終端I從由基站1直接接入切換到由移動中繼站e接 入。具體通過以下裝置來實現(xiàn)第三控制裝置103中的第二接收裝置1030接收來自已經切換到 由基站1直接接入的移動終端I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其中的第三發(fā)送裝置1031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給移動終端 I,其中包含接入點搜索所需參數(shù)等信息。此后,移動終端I執(zhí)行接入點搜索。優(yōu)選地,移動終端I可以在 移動中繼站e完成上述切換前進行所述接入點搜索。更為優(yōu)選地,基 站1在移動終端I進行所述搜索前將此前移動中繼站e進行接入點搜 索的結果或基站1確定的目標基站的特征信息通知移動終端I,以便 移動終端I有針對性地進行所述接入點搜索。第二判斷裝置1032判斷是否接收到來自該移動終端I的接入點切 換請求消息。其中,由第二接收裝置1030接收來自移動終端I的接 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并將已接收到該消息的信息通知第二判斷裝置 1032。如果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則判斷裝置1032將判 斷結果通知第三發(fā)送裝置1031;否則,將判斷結果通知第二接收裝置 1030。當判斷結果為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時,由第三發(fā)送裝 置1031發(fā)送預切換通知請求消息給基站1的至少一個相鄰基站; 第二接收裝置1030接收來自所述相鄰基站的預切換通知響應消自、.第三發(fā)送裝置1031發(fā)送接入點切換響應消息(MOBBSHO—RSP) 給移動終端I;再由第二接收裝置1030接收來自移動終端I的切換指 示(MOBHO—IND),表示移動終端I確定要切換到由移動中繼站e 接入。至此,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1完成了從由基站1接 入到由基站1的相鄰基站2接入。在此過程中,保證了移動終端I的 正常通信。圖5詳細示出了圖4所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
的切換控制裝置工作 時使用的各個消息。以下參照圖5并結合圖l對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具體實 施例(中間接入點為目標基站即基站2)進行描述,前已述及,本發(fā)明 所涉及的中間接入點既可以是源基站或其下屬中繼站,也可以是目標基 站或其下屬中繼站。因此,可以參照對前述實施例的描述來理解本具體 實施例。移動終端I原由移動中繼站e提供接入并間接地連接到基站1,移 動終端I周期性地向移動中繼站e(或經由所述移動中繼站e向基站1) 發(fā)送接入點搜索請求(MOB SCN—REQ );在得到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后, 移動終端I進行接入點搜索(比較來自各個基站的下行信號的強度)并 確定是否需要切換到源基站之外的一個基站,以決定是否向基站1發(fā)送 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MOB MSHO—REQ,假設其要求切換至由基站2 基站l接收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后,發(fā)送預切換通知請求消息給 至少一個相鄰基站并接收來自所述相鄰基站的預切換通知響應消息;收 到來自其他基站的反饋并確定了 一個中間接入點后,基站1發(fā)送接入點切換響應消息給移動終端I;移動終端I再向基站1發(fā)送切換指示(MOB HO—IND);此后,移動終端I經過測距、注冊等操作實現(xiàn)由基站2接入;此后,移動中繼站e發(fā)送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給所述基站1;由于 此時移動終端I已經先行切換至由其它接入點接入,因此,基站1可以 立即響應移動中繼站e的請求,向其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優(yōu)選地, 可以將移動終端I此時的接入點即基站2的特征信息通知給所述移動中 繼站e,使其有針對性地進行接入點搜索);接著移動中繼站e在1到多個幀的時間內進行接入點搜索(與移動 終端I的接入點搜索同理),并根據(jù)比較結果確定是否發(fā)送切換請求給所 述基站1;基站1判斷是否接收到來自移動中繼站e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 -如果未接收到所述消息,則通過控制以及與基站2的交互,將移動終端I由從基站2直接接入再切換回由移動中繼站e接入;-如果接收到來自移動中繼站e的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則發(fā)送預切換通知請求消息給至少一個與之相鄰的基站并接收對方的反饋,接著,確定移動中繼站e切換的目標接入點,并發(fā)送接入點切換響應消息 (MOB BSHO—RSP )給移動中繼站e;接著,移動中繼站e發(fā)送切換指示(MOBHO—IND)給基站l,確認進行切換。然后,移動中繼站e通過測距、注冊等操作,實現(xiàn)由基站2接入。 此時,移動終端I和移動中繼站e均由基站2直接負責接入,我們已經了解,在同一個基站控制下的接入點切換相對簡單,只需要基站2發(fā)送RNG—RSP或(PMC—RSP)以及UCD/DCD, UL—MAP或DL—MAP給移動終端I,使其適應新的接入點即移動中繼站e。至此,移動中繼站e及其下屬移動終端完成了由基站l接入到由基站2的接入。結合前述的本申請人在先申請中的描述,只需由目標基站
根據(jù)其掌握的鏈路情況來進行分析和判斷,即可幫助本領域普通技術人 員在理解上述具體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xiàn)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 到由 一個目標基站下屬中繼站接入的所述切換。下面結合圖6,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移動中繼站的內 部結構。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移動中繼站60包括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 轉發(fā)處理裝置602、切換處理裝置603以及MS收發(fā)器604。在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中繼站600中,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接收 來自源接入點的消息或者向源接入點發(fā)送消息,其中,源接入點例如為 源基站或者源中繼站。在移動中繼站不發(fā)生切換時,經由轉發(fā)處理裝置 602將來自源接入點的消息轉發(fā)到MS收發(fā)器603,并經由MS收發(fā)器 603發(fā)送給MS,反之亦然。而在移動中繼站發(fā)生切換時,將由切換處理 裝置604進行相關的處理。在本實施方式中,切換處理裝置604包括切 換搜索裝置6041、切換判斷裝置6042、目標接入點重入裝置6043。優(yōu) 選地,切換處理裝置604還包括MS網絡重入代理裝置6044。下面結合圖6詳細說明移動中繼站60在切換時的各個部件之間的 關系。當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接收到來自源基站1的接入點搜索觸發(fā)消 息后,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將根據(jù)切換搜索裝置6041的指示,向源接 入點發(fā)送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根據(jù)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源接入點 經移動中繼戰(zhàn)發(fā)送測距響應消息(RNG一RSP)或功控模式轉換響應 (PMC一RSP)給移動終端I,來調整移動終端I的發(fā)射功率以使其適應 新的傳輸鏈路的傳輸距離,從而完成移動終端I的更軟切換。此后,源接入點向移動中繼站e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MOB SCN_RSP),其中包含進行接入點搜索的相關參數(shù),如搜索所用無線 資源等。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接收到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MOB SCN—RSP)后,指示切換搜索裝置6041開始進行接入點搜索,譬如, 搜索基站1的各個相鄰基站的前導碼。切換判斷裝置6042將根據(jù)切換 搜索裝置6041搜索的結果分析各個相鄰基站的強度,結合其與基站1 之間的信號強度來確定是否要進行切換。該判斷例如可以通過將各個 相鄰基站的強度與移動中繼站和基站1之間的信號強度做比較得出。
如果經切換判斷裝置6042判斷移動中繼站e無需進行切換,則將 該判斷結果通過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發(fā)送到基站l,基站1將控制移動 終端I由中間接入點接入切換回由移動中繼站e接入。如果經切換判斷裝置6042判斷需要進行切換,則會通過源接入點 收發(fā)器601向基站1發(fā)送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其中包含移動中繼站 e根據(jù)接入點搜索結果比較而得的可能的目標基站的特征信息,這些 可能的目標基站能夠為移動中繼站e提供較佳的業(yè)務質量。接收到相 鄰的基站的預切換通知響應消息后,基站l發(fā)送該接入點切換響應消 息(MOB BSHO—RSP )給移動中繼站e,由此告知目標接入點網絡重 入裝置6043可以進行切換及目標接入點的相關信息。由目標接入點 網絡重入裝置6043完成將MRS注冊到目標接入點的全部過程,該過 程與中繼站在接入一個接入點時的初始化進入過程基本類似。即發(fā)送 測距請求(RNG—REQ)和注冊請求(REG—REQ)給目標基站并接收來 自該目標基站的測距響應(RNG—REQ)以及注冊響應(REG_RSP)。至 此,移動中繼站e完成了由源接入點(基站1 )接入到目標接入點(如 圖1所示的基站1的相鄰基站2)接入的切換。MRS的目標接入點的切換完成后,目標接入點網絡重入裝置 6043將通過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向基站1發(fā)送切換指示(MOB HO—IND)。接收到該切換指示后,基站1將根據(jù)來自移動終端I的 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完成移動終端I向當前MRS的切換。在此過程 中,MRS將利用在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轉發(fā)處理裝置602和MS收 發(fā)器603在基站1和移動終端I之間轉發(fā)消息。優(yōu)選地,為了降低復雜度,對于與移動終端I同屬移動中繼站e控 制之下的圖1未示出的其它移動終端的切換,可以在移動中繼站內配置 一個MS網絡重入代理裝置6044, 一方面用以存儲移動終端的與小區(qū)切 換相關的信息,如CID、 MAC地址、業(yè)務特征等等,另一方面可在移 動終端進入切換狀態(tài)之前,由目標接入點網絡重入裝置6043利用上述 與小區(qū)切換相關的信息完成移動終端的部分小區(qū)切換操作,如CID更新、 CID映射關系更新、重認證、密鑰更新、能力協(xié)商(capacity negotiation)
和向網絡注冊移動終端等,以達到加速切換過程的目的。以上結合附圖對源接入點與目標接入點均為基站的切換情形進 行了描述,前已述及,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的切換還會涉及如下情形a. 在同一基站覆蓋范圍內切換■在同一基站覆蓋范圍內,從基站到中繼站的切換; ■在同一基站覆蓋范圍內,從中繼站到基站的切換; ■在同一基站覆蓋范圍內,從中繼站到另一個中繼站的切換;b. 在不同基站的覆蓋范圍內切換,具體分為以下4種情形 ■從源基站到目標基站覆蓋范圍之內的中繼站的切換;■從源基站覆蓋范圍內的中繼站到目標基站的切換; ■從源基站覆蓋范圍內的中繼站到目標基站覆蓋范圍內的中繼 站的切換。對于b項下的各種切換形式,其共同特點是源基站或目標基站下 屬的中繼站作為移動中繼站e切換前和/或切換后的接入點。這些情形 與前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的基站到基站的切換的區(qū)別在 于,在切換過程中,移動中繼站e與目標基站之間的測距請求/響應和 注冊請求/響應由目標基站的下屬相應中繼站進行中繼。至于目標接入點的確定,以上結合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已經解 釋,可以在源基站中僅確定目標基站,而由目標基站在基站間切換完 成后,再通過分析各鏈路信號強度來判斷是否需要中繼與移動中繼站 e的信號以及由哪個中繼站進行中繼。對于a項下的各種切換模式,其共同特點是接入點在切換前后都 屬于同一個基站,也即,源接入點和目標接入點都由一個基站接入。 如果今后本領域的標準規(guī)定,移動中繼站e在發(fā)生a項下各種或某種 情況時,需要進行切換,則本發(fā)明可以應用于這種切換的控制。具體 地,無論在控制移動中繼站還是移動終端的切換時,都向其發(fā)送 RNG—RSP或PMC—RSP以及UCD/DCD、 UL MAP/DL MAP,以使其 適應新的鏈路(或4妻入點),即可實現(xiàn)所述切換。
優(yōu)選地,當移動終端由其它接入點向移動中繼站的覆蓋范圍相對 運動時(有可能終端靜止,而移動中繼站所在的交通工具靠近移動終端;也有可能移動終端靠近靜止的移動中繼站,如,乘客登車),如 果基站在某一時刻監(jiān)測到移動終端有兩條或更多信號傳輸路徑通往 該基站,而且其中一條路徑經由所述移動中繼站中繼,則該基站(源 基站,也即切換的源基站)并不立即決定將移動終端切換至由該移動 中繼站接入(其實,只有在類似乘客登車等二者此后將長時間保持足 夠近的距離時才有發(fā)生所述切換的實際意義)。而是以一個周期/時間 間隔來不斷測量信道質量(也可是信號強度),在連續(xù)2次或多次的 測量結果均為經由移動中繼站的傳輸路徑信號質量最好時,才允許移 動終端切換至由該移動中繼站接入。同理,優(yōu)選地,當移動終端正在由移動中繼站接入時,如果移動 終端到源基站的多條路徑中有一條經由所述移動中繼站中繼,并且經 由移動中繼站的路徑的信號強度(信道質量)相對而言不甚理想時, 基站并不立刻決定將用戶終端切換至由其它接入點接入,而是以一個 周期/時間間隔來不斷測量信道質量(也可是信號強度),在連續(xù)2 次或多次的測量結果均為經由移動中繼站的傳輸路徑信號質量不佳 時,才允許移動終端切換至由其它接入點接入。以上雖然結合附圖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不限 于具體的實施方式或優(yōu)選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所附權利要 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在無線網絡中用于切換移動終端的切換方法,所述移動終端通過一個移動中繼站接入,包括以下步驟a)所述移動終端切換至由一個中間接入點接入;b)所述移動中繼站從由一個源接入點接入切換至由一個目標接入點接入;以及c)所述移動終端從由所述中間接入點接入切換至由所述移動中繼站接入。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還包括如下步驟 根據(jù)所述源接入點及其鄰近的接入點對通信鏈路的監(jiān)控,確定能夠為所述移動終端提供最好的業(yè)務質量的接入點,作為所述中間接入點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間接入點在所 述移動中繼站所處小區(qū)的當前基站、該基站下屬其他中繼站、與所述基 站鄰近的其他基站及其中繼站中確定。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驟b)包括 判斷源基站是否接收到來自該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當源基站未接收到來自該 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時,則所述移動中繼站不執(zhí)行切換, 并將所述移動終端切換回由該移動中繼站接入;以及當源基站接收到來自該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時,則將 執(zhí)行所述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源接入點和所述目標 接入點可以是基站或者中繼站。
7. —種切換控制裝置(10),用于控制移動終端的切換,所述移動 終端通過一個移動中繼站接入,包括第一控制裝置(101),用于控制將所述移動終端切換至由一個中間 接入點接入;第二控制裝置(102),用于控制所述移動中繼站從由一個源接入點 4妾入切換至由一個目標4妻入點接入,以及第三控制裝置(103),用于控制所述移動終端由所述中間接入點 接入切換至由所述移動中繼站接入。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切換控制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裝置 (101 )包括第一確定裝置(1010),用于根據(jù)所述源接入點及其鄰近的接入點 對通信鏈路的監(jiān)控,確定能夠為所述移動終端提供最好的業(yè)務質量的 接入點,作為所述中間接入點;以及第一發(fā)送裝置(1011),用于發(fā)送執(zhí)行向所述中間接入點切換的信號。
9. 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切換控制裝置,其中,所述中間接 入點在所述移動中繼站所處小區(qū)的當前基站、該基站下屬其他中繼站、 與所述基站鄰近的其他基站及其中繼站中確定。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切換控制裝置,所述第二控制裝置 (102)包括第一判斷裝置,用于判斷所述源基站是否接收到來自該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切換控制裝置,還包括第四控制裝置 (104),用于當所述源基站未接收到來自該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所述判斷裝置判斷不執(zhí)行所述移動中繼站的切換時,接收該判 斷結果,并將所述移動終端切換回由該移動中繼站接入;以及所述切換控制裝置的所述第三控制裝置還用于當所述第一判斷裝 置判斷所述源基站接收到來自該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時, 接收該判斷結果。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切換控制裝置,其中,所述源接入點和 所述目標接入點可以是基站或者中繼站。
13. —種基站,包括一個移動終端的切換控制裝置(10),所述移 動終端通過一個移動中繼站接入,所述切換控制裝置(10)包括第一控制裝置(101),用于控制將所述移動終端切換至由一個中間 接入點接入;第二控制裝置(102),用于控制所述移動中繼站從由一個源接入點 接入切換至由一個目標接入點接入,以及第三控制裝置(103),用于控制所述移動終端由所述中間接入點 接入切換至由所述移動中繼站接入。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3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控制裝置包括 第一確定裝置(1010),用于根據(jù)所述源接入點及其鄰近的接入點對通信鏈路的監(jiān)控,確定能夠為所述移動終端提供最好的業(yè)務質量的 接入點,作為所述中間接入點;以及第一發(fā)送裝置(1011),用于向所述移動終端發(fā)送執(zhí)行向所述中 間接入點切換的信號。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13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二控制裝置(102)包括 第一接收裝置(1020),用于接收來自所述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第二發(fā)送裝置(1021),用于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給所述移動 中繼站;第一判斷裝置(1022),判斷所述基站是否接收到來自所述移動中 繼站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以及第二確定裝置(1023 ),用于如果所述第一判斷裝置判斷該基站接 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則根據(jù)通過與相鄰基站的交互所得到的 信道相關信息,確定一個目標接入點,所述目標接入點能夠為所述移動 中繼站提供較好的業(yè)務質量。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3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三控制裝置包括 第二接收裝置,用于接收來自所述移動終端的接入點搜索請求消息;以及第三發(fā)送裝置,用于發(fā)送接入點搜索響應消息給所述移動終端。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3的基站,還包括第四控制裝置,用于在經所 述判斷裝置判斷所述基站未接收到來自所述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 請求消息時,控制所述移動中繼站仍然保持從所述源接入點接入,并將 所述移動終端切換回由該移動中繼站接入。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16的基站,其中, 所述第三控制裝置還包括第二判斷裝置,用于判斷該基站是否接收到來自所述移動終端的接 入點切換請求消息;所述第二接收裝置還用于,接收來自該移動終端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并在接收到所述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后通知所述第二判斷裝置;所述第三發(fā)送裝置還用于,通過與相鄰基站的交互,發(fā)送接入點切 換響應消息給所述移動中繼站。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3的基站,其中,所述中間接入點在所述移動 中繼站所處小區(qū)的當前基站、該基站下屬其他中繼站、與所述基站鄰近 的其他基站及其中繼站中確定。
20. 根據(jù)權利要求14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確定裝置還用于接 收來自所述移動終端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以及所述第一發(fā)送裝置, 還用于通過與相鄰基站的交互,發(fā)送接入點切換響應消息給所述移動終 端。
21. 根據(jù)權利要求15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接收裝置還用于接 收來自所述移動中繼站的接入點切換請求消息,并在接收到所述接入點 切換請求消息后,通知所述第一判斷裝置;所述第二發(fā)送裝置還用于, 發(fā)送接入點切換響應消息給所述移動中繼站。
22. 根據(jù)權利要求13的基站,其中,所述源接入點和所述目標接 入點可以是基站或者中繼站。
23. —種支持切換的移動中繼站(60),其下屬移動終端通過該移 動中繼站接入源接入點,所述移動中繼站包括源接入點收發(fā)器(601 ),用于接收來自所述源接入點的消息或者向 所述源接入點發(fā)送消息;移動終端收發(fā)器(604),用于接收來自所述移動終端的消息或者向 所述移動終端發(fā)送消息;轉發(fā)處理裝置(602),用于在所述源接入點收發(fā)器和所述移動終端 收發(fā)器之間轉發(fā)消息;以及切換處理裝置(604 ),用于根據(jù)對所述源接入點相鄰接入點的搜索, 將所述移動中繼站從由 一個源接入點接入切換至由 一個目標接入點接入。
24. 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移動中繼站(60),其中所述切換處理 裝置(604 )包括切換搜索裝置(6041 ),用于對所述源接入點相鄰接入點進行接入 點搜索;切換判斷裝置(6042),用于根據(jù)所述搜索的結果,通過將所述各 個相鄰接入點與源接入點之間的信號強度來確定是否需要進行切換;以 及目標接入點重入裝置(6043 ),用于當所述切換判斷裝置(6042 ) 判斷需要進行切換時,根據(jù)所述源接入點發(fā)送的目標接入點,完成將所 述移動中繼站下屬的移動終端注冊到目標接入點。
25. 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移動中繼站(60),其中所述切換判斷 裝置(6042)當判斷不需要進行切換時,通過所述源接入點收發(fā)器向所 述源接入點通知該判斷結果。
26. 根據(jù)權利要求25所述的移動中繼站(60),其中所述切換處理 裝置(604)還包括移動終端網絡重入代理裝置(6044),用于存儲所述 移動終端的與小區(qū)切換相關的信息,并在所述移動終端進入切換狀態(tài)之 前或同時,向所述目標接入點網絡重入裝置(6043 )傳送所述與小區(qū)切 換相關的信息,以便完成所述移動終端的部分小區(qū)切換操作。
27. 根據(jù)權利要求26所述的移動中繼站(60),其中所述與小區(qū)切換相關的信息包括連接標識符、媒體接入控制地址、業(yè)務特征中的至少 一水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移動中繼站及其下屬移動終端在寬帶無線接入網中的聯(lián)合快速接入點切換。為此,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的切換方法,所述移動終端通過一個移動中繼站接入,包括以下步驟a)所述移動終端切換至由一個中間接入點接入;b)所述移動中繼站從由一個源接入點接入切換至由一個目標接入點接入;以及c)所述移動終端從由所述中間接入點接入切換至由所述移動中繼站接入。本發(fā)明同時提供了實現(xiàn)上述方法的相應設備和基站。
文檔編號H04W36/08GK101150840SQ20061011634
公開日2008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9月20日
發(fā)明者劉繼民, 張凱賓, 偉 鄒, 珊 金 申請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