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終端及其充電電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包括USB接口、與所述USB接口相連的開關充電模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相連的處理控制模塊、與所述處理控制模塊相連的電源管理模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及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相連的三極管、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及所述三極管相連的電阻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及所述電阻相連的電池,所述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同時配置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和由所述電源管理模塊集成的線性充電電路啟動充電來實現兩路并行充電。本發(fā)明提高了充電電流,并使發(fā)熱分散到兩個充電電路上,達到了降低溫度的效果。
【專利說明】
移動終端及其充電電路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移動終端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移動終端及其充電電路。
【背景技術】
[0002]移動終端已經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人們隨身攜帶的手機等移動終端,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因此要求手機電池的容量也越來越大。
[0003]隨著手機電池容量越做越大,漫長的充電時間成為用戶的痛點。為了加快手機的充電時間,需要提升充電電流,但大電流充電時又會引起手機的大量發(fā)熱,使手機局部變得燙手,降低了用戶體驗。
[0004]在現有技術中,手機端充電時的發(fā)熱源主要來自充電電路的轉換損耗,目前大多數充電芯片的效率為80%到90%,這樣10 %到20%的能量轉換為熱量散發(fā)到手機表面,充電電流越大,損耗越多,則發(fā)熱越大。
【發(fā)明內容】
[0005]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充電電流、分散發(fā)熱、降低充電溫度的移動終端及其充電電路。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包括USB接口、與所述USB接口相連的開關充電模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相連的處理控制模塊、與所述處理控制模塊相連的電源管理模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及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相連的三極管、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及所述三極管相連的電阻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及所述電阻相連的電池,所述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同時配置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和由所述電源管理模塊集成的線性充電電路啟動充電來實現兩路并行充電。
[0007]所述USB接口的一端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的輸入端相連,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的輸出端與電阻的一端及電池的正極相連。
[0008]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相連,所述三極管的發(fā)射極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的控制端相連,所述三極管的集電極與所述電阻的另一端相連。
[0009]所述USB接口的接地端與所述電池的負極共同接地。
[0010]所述三極管為PNP型三極管。
[0011]所述移動終端為一手機。
[0012]所述開關充電模塊配置較大電流,所述線性充電電路配置較小電流,當充電電流減小到一個閾值時,所述線性充電電路被關閉,僅使用所述開關充電模塊進行充電,直至所述電池充滿。
[0013]此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具有上述充電電路的移動終端
[0014]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充電電流,并使發(fā)熱分散到兩個充電電路上,達到了降低溫度的效果。
【附圖說明】
[0015]通過結合附圖進行的以下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點和優(yōu)點將變得更加清楚,附圖中:
[0016]圖1為本發(fā)明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的電路框圖;
[0017]圖2為本發(fā)明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中線性充電部分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將參照附圖來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然而,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施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不應該被解釋為限制于這里闡述的具體實施例。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本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fā)明的各種實施例和適合于特定預期應用的各種修改。
[0019]請參閱圖1,圖1為本發(fā)明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的電路框圖。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包括USB接口、與USB接口相連的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1C、與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相連的處理控制模塊AP、與處理控制模塊AP相連的電源管理模塊PMIC、與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及電源管理模塊PMIC相連的三極管P、與電源管理模塊PMIC及三極管P相連的電阻R及與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及電阻R相連的電池C。
[0020]USB接口的一端VBUS與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的輸入端Vin相連,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的輸出端Vout與電阻R的一端及電池C的正極相連;電源管理模塊PMIC的一端與三極管P的基極相連,三極管P的發(fā)射極與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的控制端PMID相連,三極管P的集電極與電阻R的另一端相連;USB接口的接地端GND與電池C的負極共同接地。
[0021]其中,在本發(fā)明中,三極管P為PNP型三極管,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其可為其他可以實現相同功能的開關元件。
[0022]本發(fā)明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
[0023]通過USB接口插入充電器,系統(tǒng)開始工作,同時配置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和由電源管理模塊PMIC集成的線性充電電路啟動充電;由于線性充電電路相比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效率低,因此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需要配置較大電流,線性充電電路需要配置較小電流,例如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配置2A充電電流,線性充電電路配置IA充電電流,則總充電電流為3 A。隨著電池電壓上升,充電電流將減小,當充電電流減小到一個閾值時,系統(tǒng)關閉線性充電電路,僅使用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進行充電,直至電池C充滿。相比使用單顆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的方案,此方案的溫升更低,相比兩顆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IC的方案,此方案僅增加一顆功率三極管,成本上有優(yōu)勢。
[0024]請參閱圖2,圖2為本發(fā)明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中線性充電部分的工作原理示意圖。本發(fā)明是利用MTK平臺的電源管理模塊PMIC上集成的線性充電電路,配合一顆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1C,來實現兩路并行充電,來提高充電電流,并使得發(fā)熱分散到兩個充電電路上,以達到降低溫度的效果。
[0025]MTK平臺套片中的電源管理模塊PMIC均帶有線性充電控制電路,如MT6797平臺搭配的PMIC MT6351。圖2中由電源管理模塊PMIC集成的線性充電電路中VCDT、CHR_LD0、VDRV、ISENSE、VBAT_SENSE作為充電控制信號連接到PMIC,VCHG為充電器輸入電壓,VCDT為充電器插入電壓檢測信號,CHR_LDO為PMIC充電模塊供電輸入,VDRV為充電電流控制信號,PMIC通過調整VDRV,使三極管PBSS5350D基極電流Ib發(fā)生變化,根據公式i31 = Ic/Ib,i31為直流放大倍數,對充電電流Ic進行控制,Rsense為0.2ohm精密電阻,ISENSE和VBAT_SENSE接入PMICADC模塊,通過偵測電阻兩端電壓,將差值除以0.2即得到充電電流值,PMIC根據此偵測值進行充電電流精確控制,其中Q201為NMOS管,起到隔離作用,以保護PMIC控制端口。
[0026]本發(fā)明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利用MTK平臺的電源管理模塊PMIC上集成的線性充電電路,配合一顆開關充電模塊Charger 1C,來實現兩路并行充電,來提高充電電流,并使得發(fā)熱分散到兩個充電電路上,以達到降低溫度的效果;另外,由于是利用了平臺集成的充電功能,因此成本比外加充電模塊做并行充電的方式更有優(yōu)勢。
[0027]雖然已經參照特定實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在此進行形式和細節(jié)上的各種變化。
【主權項】
1.一種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包括USB接口、與所述USB接口相連的開關充電模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相連的處理控制模塊、與所述處理控制模塊相連的電源管理模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及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相連的三極管、與所述電源管理模塊及所述三極管相連的電阻及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及所述電阻相連的電池,所述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同時配置所述開關充電模塊和由所述電源管理模塊集成的線性充電電路啟動充電來實現兩路并行充電。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USB接口的一端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的輸入端相連,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的輸出端與電阻的一端及電池的正極相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管理模塊的一端與所述三極管的基極相連,所述三極管的發(fā)射極與所述開關充電模塊的控制端相連,所述三極管的集電極與所述電阻的另一端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USB接口的接地端與所述電池的負極共同接地。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極管為PNP型三極管。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終端為一手機。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的充電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充電模塊配置較大電流,所述線性充電電路配置較小電流,當充電電流減小到一個閾值時,所述線性充電電路被關閉,僅使用所述開關充電模塊進行充電,直至所述電池充滿。8.—種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7任一項所述的充電電路。
【文檔編號】H02J7/04GK105978122SQ201610578536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1日
【發(fā)明人】顧瞻
【申請人】惠州Tcl移動通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