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電力系統(tǒng)設備檢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
【背景技術】
[0002]在電網(wǎng)設備中,一些電氣裝置、端子箱的接線形式十分復雜,一般有數(shù)十條甚至上百條導線,作業(yè)人員錯誤拆、接線的風險很大,嚴重威脅著設備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而且在檢修過程中有些裝置的電源無法全部停用,導致部分接線端子帶電,這給設備檢修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危險性。如高壓帶電顯示裝置電路結構比較復雜,一般有二十余條電源、信號線,在裝置檢修停用自身電源后,由于其公共端和控制回路電源的串入,導致帶電顯示裝置部分接線端子帶電,這些帶電接線端子如果短路、接地或與人體接觸,將會對人身和設備造成嚴重危害。目前電網(wǎng)設備檢修人員對于帶電接線端子一般采用絕緣膠帶包裹的方式,這種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絕緣防護不可靠,帶電接線端子短路、接地或與人體接觸的風險依舊存在;二是不方便標記接線端子位置,導致拆、接線費耗時較長,并且容易錯誤接線。
[0003]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 204557108 U,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名稱為安全線夾,包括第一夾片和第二夾片,所述第一夾片和第二夾片通過支柱連接在一起,所述支柱上纏繞有彈簧;第一夾片和第二夾片能夠通過彈簧來進行張開和關閉。但是現(xiàn)有安全線夾存在著導線裸露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每一個線夾都要設置控制器使得線夾成本增高,如發(fā)生漏電不能報警,用電不方便的問題。
[0004]因此,發(fā)明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顯得非常必要。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以解決現(xiàn)有安全線夾存在著導線裸露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每一個線夾都要設置控制器使得線夾成本增高,如發(fā)生漏電不能報警,用電不方便的問題。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包括線夾和控制箱;所述的線夾包括第一夾體和第二夾體,所述的第一夾體和第二夾體之間設置有彈簧并鉸接在一起;所述的控制箱包括主箱體,報警燈,開關,變壓器,控制單元和漏電傳感器,所述的報警燈設置于主箱體頂部;所述的開關位于報警燈右側,并通過導線與變壓器相連;所述的變壓器設置于主箱體內(nèi)部右下角;所述的漏電傳感器設置于主箱體左下角;所述的控制單元設置于漏電傳感器與變壓器之間,并通過導線與報警燈,開關,變壓器和漏電傳感器電性相連。
[0006]所述的線夾的數(shù)量為一個或一個以上。
[0007]所述的第一夾體和第二夾體內(nèi)側設置有線槽,可以使導線接頭完全放入線槽內(nèi),不使接頭暴露在空氣中而被氧化。
[0008]所述的第一夾體或第二夾體表面設置七段數(shù)碼管,所述的七段數(shù)碼管共設置有個,并通過導線與控制單元電性連接。
[0009]所述的第一夾體和第二夾體采用PE或者PVC塑料材料制成的。
[0010]所述的漏電傳感器為交流漏電傳感器,并通過導線與第一夾體或第二夾體相連,在接頭漏電時可以使報警燈點亮。
[0011]所述的控制單元采用AT89S52單片機芯片,可以同時設置多個七段數(shù)碼管,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
[0012]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本發(fā)明的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廣泛應用于電力系統(tǒng)設備檢修技術領域。同時,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fā)明的線槽的設置,可以使導線接頭完全放入線槽內(nèi),不使接頭暴露在空氣中而被氧化。
[0013]2.本發(fā)明的漏電傳感器的設置,可以在接線頭發(fā)生漏電事故時點亮報警燈,提醒工作人員,避免了危險的發(fā)生。
[0014]3.本發(fā)明控制單元的設置,可以同時設置多個線夾上的七段數(shù)碼管,節(jié)約了成本。
[0015]4.本發(fā)明變壓器的設置,可以從變配電線中取用電源供電。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2是本發(fā)明線夾內(nèi)側結構示意圖。
[0018]圖3是本發(fā)明線夾外側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
1-線夾,11-第一夾體,111-線槽,112-七段數(shù)碼管,12-第二夾體,2-控制箱,21-主箱體,22-報警燈,23開關,24-變壓器,25-控制單元,26-漏電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如附圖1至附圖3所示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包括線夾1和控制箱2 ;所述的線夾包括第一夾體11和第二夾體12,所述的第一夾體11和第二夾體12之間設置有彈簧并鉸接在一起;所述的控制箱2包括主箱體21,報警燈22,開關23,變壓器24,控制單元25和漏電傳感器26,所述的報警燈22設置于主箱體21頂部;所述的開關23位于報警燈22右側,并通過導線與變壓器24相連;所述的變壓器24設置于主箱體21內(nèi)部右下角;所述的漏電傳感器26設置于主箱體21左下角;所述的控制單元25設置于漏電傳感器26與變壓器24之間,并通過導線與報警燈22,開關23,變壓器24和漏電傳感器26電性相連。
[0021]所述的線夾的數(shù)量為一個或一個以上。
[0022]所述的第一夾體11和第二夾體12內(nèi)側設置有線槽111,可以使導線接頭完全放入線槽內(nèi),不使接頭暴露在空氣中而被氧化。
[0023]所述的第一夾體11或第二夾體12表面設置七段數(shù)碼管112,所述的七段數(shù)碼管112共設置有2個,并通過導線與控制單元25電性連接。
[0024]所述的第一夾體11和第二夾體12采用PE或者PVC塑料材料制成的。
[0025]所述的漏電傳感器26為交流漏電傳感器,并通過導線與第一夾體11或第二夾體12相連,在接頭漏電時可以使報警燈22點亮。
[0026]所述的控制單元25采用AT89S52單片機芯片,可以同時設置多個七段數(shù)碼管112,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
[0027]工作原理
本發(fā)明將接頭放入線夾1的線槽111中,然后用導線將線夾1與漏電傳感器26連接起來,當接頭有漏電時,漏電傳感器26將信號傳送給控制單元25,控制單元25控制報警燈22發(fā)光,警示此處有接頭漏電。
[0028]利用本發(fā)明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啟發(fā)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其特征在于,該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包括線夾(I)和控制箱(2);所述的線夾包括第一夾體(11)和第二夾體(12),所述的第一夾體(11)和第二夾體(12)之間設置有彈簧并鉸接在一起;所述的控制箱(2)包括主箱體(21),報警燈(22),開關(23),變壓器(24),控制單元(25)和漏電傳感器(26),所述的報警燈(22)設置于主箱體(21)頂部;所述的開關(23)位于報警燈(22)右側,并通過導線與變壓器(24)相連;所述的變壓器(24)設置于主箱體(21)內(nèi)部右下角;所述的漏電傳感器(26)設置于主箱體(21)左下角;所述的控制單元(25)設置于漏電傳感器(26)與變壓器(24)之間,并通過導線與報警燈(22 ),開關(23 ),變壓器(24 )和漏電傳感器(26 )電性相連。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線夾(I)的數(shù)量為一個或一個以上。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夾體(11)和第二夾體(12)內(nèi)側設置有線槽(11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夾體(11)或第二夾體(12)表面設置七段數(shù)碼管(112),所述的七段數(shù)碼管(112)共設置有2個,并通過導線與控制單元(25)電性連接。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夾體(11)和第二夾體(12)采用PE或者PVC塑料材料制成的。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漏電傳感器(26 )為交流漏電傳感器,并通過導線與第一夾體(11)或第二夾體(12 )相連。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單元(22)采用AT89S52單片機芯片。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配電線路檢修用安全線夾,包括線夾和控制箱;所述的線夾包括第一夾體和第二夾體,所述的第一夾體和第二夾體之間設置有彈簧并鉸接在一起;所述的控制箱包括主箱體,報警燈,開關,變壓器,控制單元和漏電傳感器,所述的報警燈設置于主箱體頂部;所述的開關位于報警燈右側,并通過導線與變壓器相連;所述的變壓器設置于主箱體內(nèi)部右下角;所述的漏電傳感器設置于主箱體左下角;本發(fā)明線槽,漏電傳感器,控制單元和變壓器的設置,解決了現(xiàn)有安全線夾存在著導線裸露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每一個線夾都要設置控制器使得線夾成本增高,如發(fā)生漏電不能報警,用電不方便的問題,安全可靠性高,擴大了使用范圍,便于市場推廣和應用。
【IPC分類】H02G1/14
【公開號】CN105356385
【申請?zhí)枴緾N201510825750
【發(fā)明人】于慶河, 徐壯, 李風合, 林長緒, 田桂青
【申請人】國家電網(wǎng)公司, 國網(wǎng)山東武城縣供電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24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