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流電路及其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子電路,更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均流電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在HDD (硬盤驅動器)或SSD (固態(tài)硬盤)等對電源有一定要求的系統(tǒng)中,Efuse電源開關通常作為電源管理器件耦接在供電電源與HDD或SSD硬盤等后級負載之間。如圖1所示,提供5V電源和12V電源的雙路Efuse電源開關是較為常用的器件。而通常情況下,每一路Efuse電源開關都有4.5W的總功率限制。但目前需要5V電源的負載較多,因此,提供5V電源的Efuse電源開關支路通常要提供較多的電流給后級電路。這往往導致5V電源的Efuse電源開關過流。
[0003]因此,有需要提出一種可以在兩路電源開關之間平衡電流輸出的均流電路。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考慮到現(xiàn)有技術的一個或多個技術問題,提出了一種均流電路及其控制方法。
[0005]根據(jù)本技術的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應用于雙路電流通道的均流電路,所述電流通道具有輸入端和輸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端,耦接在第一路電流通道的輸入端;第二端,耦接在第二路電流通道的輸入端;第三端,耦接在第一路電流通道的輸出端;以及第四端,耦接在第二路電流通道的輸出端;其中,當任何一路的電流通道中的電流過流時,另一路電流通道的電流通過均流電路向該路電流通道補充電流。
[0006]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均流電路包括:第一電流檢測電路,具有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耦接至第一路電流通道的輸入端檢測流過第一路電流通道的電流,所述輸出端輸出表征流過第一路電流通道的電流的第一電流檢測信號;第二電流檢測電路,具有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耦接至第二路電流通道的輸入端檢測流過第二路電流通道的電流,所述輸出端輸出表征流過第二路電流通道的電流的第二電流檢測信號;均流控制電路,具有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第一輸入端耦接至第一電流檢測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一電流檢測信號,所述第二輸入端耦接至第二電流檢測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二電流檢測信號,基于所述第一電流檢測信號和第二電流檢測信號,所述均流控制電路在輸出端輸出第一均流控制信號;電流調(diào)節(jié)電路,具有控制端、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控制端耦接至均流控制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一均流控制信號,所述第一端耦接至第一路電流通道的輸出端,所述第二端耦接至第二路電流通道的輸出端,基于第一均流控制信號,所述電流調(diào)節(jié)電路控制第一路電流通道和第二路電流通道之間的電流轉移。
[0007]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均流電路還包括:第一電流檢測電路,具有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耦接至第一路電流通道的輸入端檢測流過第一路電流通道的電流,所述輸出端輸出表征流過第一路電流通道的電流的第一電流檢測信號;第二電流檢測電路,具有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耦接至第二路電流通道的輸入端檢測流過第二路電流通道的電流,所述輸出端輸出表征流過第二路電流通道的電流的第二電流檢信號;均流控制電路,具有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第一輸出端和第二輸出端,所述第一輸入端耦接至第一電流檢測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一電流檢測信號,所述第二輸入端耦接至第二電流檢測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二電流檢測信號,基于所述第一電流檢測信號和第二電流檢測信號,所述均流控制電路在第一輸出端輸出第一均流控制信號,在第二輸出端輸出第二均流控制信號;電流調(diào)節(jié)電路,具有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控制端耦接至均流控制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一均流控制信號,所述第二控制端耦接至均流控制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二均流控制信號,所述第一端耦接至第一路電流通道的輸出端,所述第二端耦接至第二路電流通道的輸出端,基于第一均流控制信號和第二均流控制信號,所述電流調(diào)節(jié)電路控制第一路電流通道和第二路電流通道之間的電流轉移。
[0008]根據(jù)本技術的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Efuse電源開關電路,包括雙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和均流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電路包括:第一電流檢測電路,具有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耦接至第一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輸入端檢測流過第一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電流,所述輸出端輸出表征流過第一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電流的第一電流檢測信號;第二電流檢測電路,具有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耦接至第二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輸入端檢測流過第二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電流,所述輸出端輸出表征流過第二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電流的第二電流檢測信號;均流控制電路,具有第一輸入端、第二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第一輸入端耦接至第一電流檢測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一電流檢測信號,所述第二輸入端耦接至第二電流檢測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二電流檢測信號,基于所述第一電流檢測信號和第二電流檢測信號,所述均流控制電路在輸出端輸出第一均流控制信號;BUCK電路,包括主功率開關,具有控制端、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控制端接收功率控制信號,所述第一端耦接至第一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輸出端,所述第二端耦接至第二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輸出端;以及峰值電流控制PWM電路,具有輸入端、電流信號輸入端和輸出端,所述輸入端耦接至均流控制電路的輸出端接收第一均流控制信號,所述電流信號輸入端接收表征流過BUCK電路中的主功率開關的電流的電流控制信號,基于所述第一均流控制信號和電流控制信號,所述峰值電流控制PWM電路在輸出端輸出功率控制信號;其中,所述第一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電壓低于所述第二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電壓,所述BUCK電路內(nèi)的功率開關在功率控制信號的控制下通斷,調(diào)節(jié)從第二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流向第一路Efuse電源開關通道的電流。
[0009]根據(jù)本技術的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應用于具有雙電流通道的電源開關電路的均流控制方法,包括:檢測流過第一路電流通道的電流;檢測流過第二路電流通道的電流;當?shù)谝宦冯娏魍ǖ赖碾娏鬟^流時,汲取第二路電流通道的電流流向第一路電流通道;以及當?shù)诙冯娏魍ǖ赖碾娏鬟^流時,停止汲取第二路電流通道的電流。
[0010]根據(jù)本發(fā)明上述各方面提供的均流電路及其控制方法,電路結構簡單,電源利用率高,并且減少了對后級電路的負載限制,簡化了后級電路設計。
【附圖說明】
[0011]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將根據(jù)以下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
[0012]圖1示出了傳統(tǒng)的雙路Efsue電源開關10 ;
[0013]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均流電路20的模塊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均流電路30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均流控制電路403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6]圖5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均流控制電路503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7]圖6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電流調(diào)節(jié)電路604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8]圖7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電流調(diào)節(jié)電路704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19]圖8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均流電路80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20]圖9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均流控制電路903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21]圖10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均流控制電路1003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22]圖11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電流調(diào)節(jié)電路1104的電路結構示意圖;
[0023]圖12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均流控制方法1200。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將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應當注意,這里描述的實施例只用于舉例說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在以下描述中,為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透徹理解,闡述了大量特定細節(jié)。然而,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是:不必采用這些特定細節(jié)來實行本發(fā)明。在其他實例中,為了避免混淆本發(fā)明,未具體描述公知的電路、材料或方法。
[0025]在整個說明書中,對“ 一個實施例”、“實施例”、“ 一個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著: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性被包含在本發(fā)明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因此,在整個說明書的各個地方出現(xiàn)的短語“在一個實施例中”、“在實施例中”、“一個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實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適當?shù)慕M合和/或子組合將特定的特征、結構或特性組合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圖都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且附圖不一定是按比例繪制的。應當理解,當稱元件“連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時,它可以是直接連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間元件。相反,當稱元件“直接連接到”或“直接耦接到”另一元件時,不存在中間元件。相同的附圖標記指示相同的元件。這里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列出的項目的任何和所有組合。
[0026]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電源開關的模塊結構示意圖。所述電源開關包括第一電流通道r 1、第二電流通道r2和均流電路20。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源通道包括第一路Efuse單元21,所述第二電源通道包括第二路Efuse單元22。所述均流電路20與所述Efuse單元21和22可集成于同一封裝。。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