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氣設備技術領域,具體講就是涉及一種雙電源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及其電氣系統(tǒng),提高了應急照明箱的安裝維護效率。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建筑物為了為了給建筑物內各種電器設備提供電源需要安裝多種不同的電源,因此常常在建筑物內安裝用于對電源線路進行分配保護的電源箱,電源箱是一種安裝二級或三級配電設備的裝置,適用于額定電壓A400V三相線路的二級或者三級配電系統(tǒng)中,作為對系統(tǒng)電源進行分配,同時對線路過載、短路和漏電起保護作用的一種成套裝置??梢詮V泛應用于高層建筑、賓館、住宅、車站、港口機場、醫(yī)院、影劇院、大型商業(yè)網(wǎng)點和工礦企業(yè)等。
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就是指在箱體內將各種對系統(tǒng)電源設備進行分配,同時對線路進行保護的元件安裝在箱體內的位置,這種布局結構關系到線路布置的復雜程度,如果布置的不恰當容易造成維修的時候很難找到與電器對應的線路。目前傳統(tǒng)的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由于沒有進行優(yōu)化設計,常常根據(jù)建筑設計機構或現(xiàn)場安裝的經(jīng)驗隨意安排導致布局混亂,嚴重的導致維修無法完成,影響整個電源系統(tǒng)的使用安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xiàn)有現(xiàn)有的電源箱內部布局結構由于沒有進行優(yōu)化設計,導致布線混亂,無法完成快速維修的技術缺陷,提供一種雙電源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及其電氣系統(tǒng),通過對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進行優(yōu)化,避免電源箱內部各種電器線路連接產(chǎn)生干涉導致維修接線復雜甚至無法維修,簡化了電系系統(tǒng)的連接。
技術方案
為了實現(xiàn)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電源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它包括箱體,箱體內裝有塑殼斷路器一,塑殼斷路器二,雙電源,若干塑殼斷路器三和若干小型斷路器,其特征在于:塑殼斷路器一和塑殼斷路器二從左到右間距并排裝在箱體上方,雙電源裝在塑殼斷路器一和塑殼斷路器二的下方處于箱體的中間部位,雙電源的下方箱體內裝有并排而設的若干塑殼斷路器三,塑殼斷路器三的下方箱體內裝有并排而設的若干小型斷路器。
進一步,所述箱體規(guī)格為長1500mm,寬600mm,高275mm。
一種電氣系統(tǒng),其包括上述的雙電源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氣系統(tǒng)的進線端設置有包括塑殼斷路器一和塑殼斷路器二的兩條支路,所述塑殼斷路器一和塑殼斷路器二的的出線端連接到雙電源的進線端,雙電源的出線端連接若干并聯(lián)的塑殼斷路器三或者直接連接到若干并聯(lián)的小型斷路器的進線端,所述小型斷路器的進線端與塑殼斷路器三的出線端連接。
進一步,所述塑殼斷路器三最多是4個,所述小型斷路器最多是24個。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雙電源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及其電氣系統(tǒng),通過對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進行優(yōu)化,避免電源箱內部各種電器線路連接產(chǎn)生干涉導致維修接線復雜甚至無法維修,簡化了電系系統(tǒng)的連接。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電氣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
如附圖1所示,一種雙電源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它包括箱體1,箱體1 內裝有塑殼斷路器一2,塑殼斷路器二3,雙電源4,若干塑殼斷路器三5和若干小型斷路器6,其特征在于:塑殼斷路器一2和塑殼斷路器二3從左到右間距并排裝在箱體1上方,雙電源4裝在塑殼斷路器一2和塑殼斷路器二3的下方處于箱體1的中間部位,雙電源4的下方箱體1內裝有并排而設的若干塑殼斷路器三5,塑殼斷路器三5的下方箱體1內裝有并排而設的若干小型斷路器6。
所述箱體1規(guī)格為長1500mm,寬600mm,高275mm。
包含上述內部布局結構的雙電源電源箱的電氣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氣系統(tǒng)的進線端設置有包括塑殼斷路器一2和塑殼斷路器二3的兩條支路,所述塑殼斷路器一2和塑殼斷路器二3的的出線端連接到雙電源4的進線端,雙電源4的出線端連接若干并聯(lián)的塑殼斷路器三5或者直接連接到若干并聯(lián)的小型斷路器6的進線端,所述小型斷路器6的進線端與塑殼斷路器三5的出線端連接。
所述塑殼斷路器三5最多是4個,所述小型斷路器6最多是24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雙電源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及其電氣系統(tǒng),通過對電源箱的內部布局結構進行優(yōu)化,避免電源箱內部各種電器線路連接產(chǎn)生干涉導致維修接線復雜甚至無法維修,簡化了電系系統(tǒng)的連接。
本實施例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fā)明所能產(chǎn)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fā)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順時針”、“逆時針”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