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包括機體、變速裝置、電機和制動裝置,所述變速裝置、電機和制動裝置均設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速裝置包括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所述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的三條軸線相互平行,三條軸線形成的3個面依次相交,并形成一個截面為三角形的柱狀體,使得輸出軸軸線與電機主軸軸線的距離最小化,整機沿主軸軸向方向的截面較小,使得整機結構緊湊;采用雙制動方式,改善了制動效果,提高了整機性能。
【專利說明】—種雙制動驅(qū)動器【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起重機械行業(yè)的電動單梁、葫蘆雙梁、小型門式起重機、半門式起重機等起重機械配套的驅(qū)動裝置都包括起重電機、減速器,但起重電機和減速器是分體式結構,由不同的企業(yè)生產(chǎn)供貨、再二次組裝;現(xiàn)有起重電機和起重用減速器其結構形式多種多樣、使用性能各有優(yōu)劣,由于是分體式結構,有些結構重復、導致體積大、重量重、耗材高。不僅需要考慮傳動比,還需要考慮減速器與電機的整體大小,以及承載能力,以及輸出軸與電機主軸的距離等。
[0003]另一方面,制動裝置是起重電機上不可缺少的關鍵部分,制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整個電機的性能,一般的起重電機都是單個制動盤和單個制動摩擦片的配合來完成制動過程,然而在電機長時間運行時,這樣的組合的制動效果不是很好,直接影響到了整個電機的性能。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包括機體、變速裝置、電機和制動裝置,所述變速裝置、電機和制動裝置均設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所述變速裝置包括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所述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的三條軸線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的三條軸線形成的3個面依次相交,并形成一個截面為三角形 的柱狀體,所述第一變速軸與所述電機的主軸的輸出端通過齒輪連接,所述第一變速軸與所述第二變速軸通過齒輪連接,所述第二變速軸與所述輸出軸的一端通過齒輪連接,所述輸出軸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機體外,所述制動裝置設置在所述主軸上。
[0006]進一步,所述變速裝置位于所述電機一側,所述制動裝置位于所述電機另一側。
[0007]進一步,所述制動裝置包括制動彈簧、吸盤、傳動套、制動盤和制動摩擦片,所述制動彈簧、吸盤、傳動套和制動盤依次連接,并均設置在所述電機主軸上,所述制動盤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一制動盤、第二制動盤和第三制動盤,所述制動摩擦片包括依次設置第一制動片和第二制動片,所述制動摩擦片設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所述第一制動片位于所述第一制動盤和第二制動盤之間,所述第二制動片位于所述第二制動盤和第三制動盤之間。
[0008]進一步,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電機主軸上的風扇,所述風扇設置在所述制動裝置靠近所述機體外部的一側。
[0009]進一步,所述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輸出軸和主軸均通過深溝球軸承設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由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實現(xiàn)變速傳動,三條軸線相互平行,三條軸線形成的3個面依次相交,并形成一個截面為三角形的柱狀體,使得輸出軸軸線與電機主軸軸線的距離最小化,整機沿主軸軸向方向的截面較小,使得整機結構緊湊;采用雙制動方式,改善了制動效果,提高了整機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的示意圖。
[0012]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3]1、第一變速軸,2、第二變速軸,3、輸出軸,4、主軸,5、制動彈簧,6、吸盤,7、第一制動盤,8、第一制動片,9、第二制動盤,10、第二制動片,11、第三制動盤,12、風扇,13、傳動套,14、電機,15、機體。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0015]如圖1所示,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包括機體15、變速裝置、電機14和制動裝置,所述變速裝置、電機15和制動裝置均設置在所述機體14內(nèi),所述變速裝置包括第一變速軸1、第二變速軸2和輸出軸3,所述第一變速軸1、第二變速軸2和輸出軸3的三條軸線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變速軸1、第二變速軸2和輸出軸3的三條軸線形成的3個面依次相交,并形成一個截面為三角形的柱狀體,使得輸出軸3軸線與電機主軸4軸線的距離最小化,整機沿主軸軸向方向的截面較小,使得整機結構緊湊;所述第一變速軸I與所述電機14的主軸4的輸出端通過齒輪連接,所述第一變速軸I與所述第二變速軸2通過齒輪連接,所述第二變速軸2與所述輸出軸3的一端通過齒輪連接,所述輸出軸3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機體15外,所述制動裝置設置在所述主軸4上。所述變速裝置位于所述電機15 —側,所述制動裝置位于所述電機15另一側。
[0016]所述制動裝置包括制動彈簧5、吸盤6、傳動套13、制動盤和制動摩擦片,所述制動彈簧5、吸盤6、傳動套13和制動盤依次連接,并均設置在所述電機主軸4上,所述制動盤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一制動盤7、第二制動盤9和第三制動盤11,所述制動摩擦片包括依次設置第一制動片8和第二制動片10,所述制動摩擦片設置在所述機體15內(nèi),所述第一制動片8位于所述第一制動盤7和第二制動盤9之間,所述第二制動片10位于所述第二制動盤9和第三制動盤11之間,由于制動彈簧5的作用使得第一制動盤7和第二制動盤9分別靠緊第一制動片8和第二制動片10。當電機14通電時,制動盤受到軸向拉力,使得第一制動盤7和第二制動盤9分別與第一制動片8和第二制動片10分離;當斷開電源時,軸向拉力消失,由于制動彈簧5的作用使得第一制動盤7和第二制動盤9分別靠緊第一制動片8和第二制動片10,使得整機處于制動狀態(tài),達到斷電制動的效果。
[0017]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電機主軸4上的風扇12,所述風扇12設置在所述制動裝置靠近所述機體15外部的一側。所述第一變速軸1、第二變速軸2、輸出軸3和主軸4均通過深溝球軸承設置在所述機體15內(nèi)。
[001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包括機體、變速裝置、電機和制動裝置,所述變速裝置、電機和制動裝置均設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速裝置包括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所述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的三條軸線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和輸出軸的三條軸線形成的3個面依次相交,并形成一個截面為三角形的柱狀體,所述第一變速軸與所述電機的主軸的輸出端通過齒輪連接,所述第一變速軸與所述第二變速軸通過齒輪連接,所述第二變速軸與所述輸出軸的一端通過齒輪連接,所述輸出軸的另一端伸出到所述機體外,所述制動裝置設置在所述主軸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速裝置位于所述電機一側,所述制動裝置位于所述電機另一側。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動裝置包括制動彈簧、吸盤、傳動套、制動盤和制動摩擦片,所述制動彈簧、吸盤、傳動套和制動盤依次連接,并均設置在所述電機主軸上,所述制動盤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一制動盤、第二制動盤和第三制動盤,所述制動摩擦片包括依次設置第一制動片和第二制動片,所述制動摩擦片設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所述第一制動片位于所述第一制動盤和第二制動盤之間,所述第二制動片位于所述第二制動盤和第三制動盤之間。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電機主軸上的風扇,所述風扇設置在所述制動裝置靠近所述機體外部的一側。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一種雙制動驅(qū)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變速軸、第二變速軸、輸出軸和主軸均通過深溝球軸承設置在所述機體內(nèi)。
【文檔編號】H02K7/116GK203674881SQ201420004151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月2日
【發(fā)明者】方啟新, 熊俊, 趙琴喻 申請人:咸寧三鼎機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