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高壓真空斷路器結(jié)構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壓智能雙電
源互投開關。
背景技術:
在電力網(wǎng)絡中,有許多用戶對供電可靠性要求很高,例如煤礦和煉油廠,這些單位 一旦發(fā)生停電事故,將會給單位帶來重大的經(jīng)濟損失甚至造成人員傷亡,所以在這些單位 的供電系統(tǒng)中,都需要備有主電源和備用電源,當主電源出現(xiàn)停電事故時,備用電源必須立 即投入恢復供電,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需要通過雙電源切換機構在主電源和備用電源之間 進行手動切換或自動切換。 傳統(tǒng)的雙電源切換機構是采用兩臺高壓開關柜加一套極其復雜的電氣聯(lián)鎖裝置, 嚴防兩條回路并列運行。這種雙電源裝置有以下三大缺陷(l)閉鎖不可靠目前,電氣連 鎖可靠性太低,嚴禁使用,機械連鎖裝置國家又無統(tǒng)一設計規(guī)范標準,只能由各地自行設 計、改造。(2)操作復雜,且容易卡塞,造成電力事故;(3)投資大,需購兩臺開關柜,然后設 計閉鎖裝置,再改裝到開關柜上。 目前國內(nèi)的雙電源切換機構一般是采用兩臺斷路器,把每臺斷路器的進線端各接 一路電源,然后將兩臺斷路器的出線端并接在一起,并通過電氣聯(lián)鎖裝置實現(xiàn)對主電源和 備用電源進行切換。這種的雙電源切換機構的缺點是工作可靠性較差,并可能導致嚴重事 故;例如是當主電源供電電路停電進行例行檢修時,可能會將主電源連接的斷路器中的線 圈燒毀掉,但是該斷路器中的電路仍保持通路狀態(tài),此時,該種雙電源切換機構中的另一臺 斷路器會馬上接上備用電源繼續(xù)供電,這樣將導致原本已經(jīng)應當斷電的主電源供電電路也 帶電,很容易導致檢修主電源電路的維修人員發(fā)生觸電事故。此外,由于需購兩臺斷路器, 投資也比較大。 另外,傳統(tǒng)的雙電源高壓開關,缺少防雷裝置,所以一旦發(fā)生被雷擊中,就會對開 關本體造成損害,嚴重的還會造成斷電事故。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手動操作機構、電動操作機構和全方位的防雷 效果,可實現(xiàn)遠程控制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 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包括真空斷 路器本體和雙電源投切機構;所述真空斷路器本體包括殼體、三個進線柱、三個真空滅弧 室、三組動靜觸頭、三個出線柱和和所述動靜觸頭相配套的脫扣機構;所述雙電源投切機構 包括設置在真空斷路器殼體上表面左側(cè)端的主電源接線柱、設置在殼體上表面右側(cè)端的備 用電源接線柱、設有孔腔的轉(zhuǎn)軸、設置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及備用電源接線柱中間的三個 隔離刀、連接所述轉(zhuǎn)軸與所述隔離刀的三個絕緣拉桿、和驅(qū)動所述轉(zhuǎn)軸轉(zhuǎn)動的驅(qū)動機構;還 包括防雷裝置;所述防雷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殼體上的避雷器。[0008]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真空斷路器本體的進線柱設置在真空斷路器殼體上表面中
端,也即設置在主電源接線柱及備用電源接線柱的中間,所述各進線柱的頂端與一個相應
的隔離刀轉(zhuǎn)動連接;所述雙電源投切機構中的驅(qū)動機構是手電動一體化操作機構。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驅(qū)動機構包括用于手動操作的手動手柄、用于電動操作的
電動驅(qū)動機構、用于實現(xiàn)在手動操作與電動操作之間轉(zhuǎn)換的離合器。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手動手柄包括用于套設在所述轉(zhuǎn)軸一側(cè)端上的金屬套管、 固定在套管孔腔內(nèi)并沿徑向貫穿孔腔的限位滑板和固定在套管上呈輻射狀的把柄;所述轉(zhuǎn) 軸的與所述手動手柄相配合的一端設有滑槽;所述手動手柄的限位滑板設置在所述滑槽 中;所述電動驅(qū)動機構包括具有輸出輪的電機、被所述輸出輪帶動且沿軸向設有孔腔的驅(qū) 動齒輪、設置在所述驅(qū)動齒輪孔腔中的傳動桿;所述傳動桿與轉(zhuǎn)軸固定連接,所述驅(qū)動齒輪 與傳動桿為松動配合;所述傳動桿的一端設有用于與轉(zhuǎn)軸固定連接用的連接部、另一端設 有受力部,所述受力部的外表面上設有數(shù)條沿軸向設置的凹槽;所述驅(qū)動齒輪通過離合器 帶動所述傳動桿轉(zhuǎn)動以進行電動操作。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離合器包括數(shù)個套設在所述傳動桿受力部上的離合摩擦組 件、一個與手柄固定連接的離合桿、一個用于擠壓離合器摩擦組件的壓盤、一個用于頂壓所 述手柄朝著接近所述傳動桿方向移動的頂壓組件、一個套設在轉(zhuǎn)軸上用于為所述手柄提供 復位彈力的彈簧;所述離合桿設置在所述轉(zhuǎn)軸的孔腔中,所述離合桿的一端與手柄固定連 接,另一端與壓盤固定連接;所述頂壓組件包括固定在轉(zhuǎn)軸一端上、且位于所述手柄金屬套 管外側(cè)的頂壓件和四個滾珠;所述頂壓件的接近所述手柄金屬套管的一側(cè)端設有均勻分布 的四個頂壓槽;所述各頂壓槽的基本形狀是底面傾斜的橢圓形凹槽;所述滾珠設置在所述 頂壓槽中;所述手柄金屬套管的接近所述頂壓件的一側(cè)端設有與所述頂壓槽相配合的半球 狀滾珠槽;所述手動手柄的限位滑板的徑向厚度小于所述轉(zhuǎn)軸的滑槽的徑向?qū)挾?,所述?位滑板的軸向深度小于所述滑槽的軸向深度;使得所述限位滑板既可沿著所述滑槽沿轉(zhuǎn)軸 軸線方向滑動,又可繞著轉(zhuǎn)軸的軸線在所述滑槽內(nèi)轉(zhuǎn)動一定角度;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各離合摩擦組件包括主離合摩擦片、與主離合摩擦片相抵 的副離合摩擦片、位于所述主離合摩擦片與副離合摩擦片之間的緩沖摩擦片;所述離合摩 擦組件在未受到外來壓力時,所述主離合摩擦片與副離合摩擦片相抵、從而使得所述主離 合摩擦片、緩沖摩擦片和副離合摩擦片之間均留有間隙;所述離合摩擦組件在受到外來壓 力時,所述主離合摩擦片與副離合摩擦片發(fā)生形變,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緩沖摩擦片和 副離合摩擦片之間的間隙減小直至變?yōu)榫o密接觸;所述主離合摩擦片與副離合摩擦片的中 心處設有與所述傳動桿受力部形狀相配合的透孔,所述緩沖摩擦片的中心處設有圓孔,所 述主離合摩擦片、緩沖摩擦片和副離合摩擦片均套設在所述傳動桿受力部上,且位于所述
所述驅(qū)動齒輪和壓盤之間;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離合桿設置在所述轉(zhuǎn)軸及所述傳動桿的孔腔中,且可沿著 所述轉(zhuǎn)軸的軸線方向做往復移動;所述離合桿在沿著所述轉(zhuǎn)軸的軸線方向做往復移動的過 程中,帶動所述壓盤向著接近所述驅(qū)動齒輪的方向移動、從而將所述各離合摩擦組件抵壓 在所述驅(qū)動齒輪上、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緩沖摩擦片和副離合摩擦片變?yōu)榫o密接觸,或 者帶動所述壓盤向著遠離所述驅(qū)動齒輪的方向移動、不再將所述各離合摩擦組件抵壓在所 述驅(qū)動齒輪上、從而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緩沖摩擦片和副離合摩擦片之間具有間隙。
6[0014]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主離合摩擦片包括本體和設置在本體邊緣處的至少三組彈 片;所述各組彈片均包括兩個沿相反方向折彎的彈性片;所述副離合摩擦片也包括本體和 設置在本體邊緣處的至少三組彈片;所述各組彈片包括兩個沿相反方向折彎的彈性片;所 述主離合摩擦片的彈性片與所述副離合摩擦片的彈性片所在位置相同、方向相反。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殼體上表面左側(cè)端、且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與所述真空斷 路器主體進線柱之間,設有三個沿垂直方向設置的主電源避雷器;所述各主電源避雷器的 接線端子與相應的一個主電源接線柱電連接;所述殼體右側(cè)端的殼壁上,設有三個沿水平 方向設置的備用電源避雷器;所述各備用電源避雷器的接線端子與相應的一個備用電源接 線柱電連接;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各主電源避雷器的出線端子和各備用電源避雷器的出線端 子通過銅排電連接,所述銅排與接地導線電連接;所述銅排固定在殼體上,且與殼體電連接。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殼體的左側(cè)端、且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的外側(cè),還設有一個 主電源電壓互感器;該主電源電壓互感器的兩個接線端子與相應的兩個主電源接線柱電連 接;所述殼體的右側(cè)端、且在所述備用電源接線柱與所述備用電源避雷器之間,還設有一個 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該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的兩個接線端子與相應的兩個備用電源接線 柱電連接。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主電源電壓互感器的兩個接線端子還分別與相應的兩個主 電源避雷器的進線端子電連接;所述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的兩個接線端子還分別與相應的 兩個備用電源避雷器的進線端子電連接;所述主電源電壓互感器和所述備用電源電壓互感 器均沿著與水平方向成45度夾角的方向向上傾斜設置。 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實用新型將真空斷路器本體和雙電源投切機構合二為一,結(jié)構合理,占地面 積較小,結(jié)構也較為簡化,所以具有很好的實用性能,再通過為雙電源投切機構配置上手電 動一體化的操作機構,具有可遠程智能化控制的優(yōu)點。 (2)本實用新型中,所述驅(qū)動機構包括用于手動操作的手動手柄、用于電動操作的 電動驅(qū)動機構、用于實現(xiàn)在手動操作與電動操作之間轉(zhuǎn)換的離合器。其結(jié)構簡化,操作便 利。 (3)本實用新型中,由于在真空斷路器殼體上設置了避雷器,使得本實用新型具有 較好的防雷擊效果,適用范圍較廣。
圖1是本實用新型產(chǎn)品的一種結(jié)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中電動驅(qū)動機構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3是圖l所示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中投切機構處于電動操作時的一種結(jié)構
示意圖; 圖4是圖l所示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中投切機構處于手動操作時的一種結(jié)構 示意圖; 圖5是圖3沿A-A線的剖視圖;[0028] 圖6是圖3沿B-B線的剖視圖; 圖7是圖1所示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中部分離合器的一種爆炸結(jié)構示意圖; 圖8是圖1所示部分離合器從另一角度觀察時的一種爆炸結(jié)構示意圖。 附圖所示標記為真空斷路器本體1,殼體11,進線柱12,出線柱13,雙電源投切機 構2,主電源接線柱21,備用電源接線柱22,轉(zhuǎn)軸23,孔腔231,滑槽232,隔離刀24,絕緣拉 桿25,驅(qū)動機構26,手動手柄3,金屬套管31 ,滾珠槽311 ,限位滑板32,把柄33,電動驅(qū)動機 構4,電機41,輸出輪411,驅(qū)動齒輪42,傳動桿43,連接部431,受力部432,凹槽433,離合 器5,離合摩擦組件51,離合桿52,壓盤53,頂壓組件54,頂壓件541,頂壓槽5411,滾珠542, 彈簧55,主離合摩擦片61,本體611,彈片612,彈性片6121,副離合摩擦片62,本體621,彈 片622,彈性片6221,緩沖摩擦片63,防雷裝置7,避雷器71,主電源避雷器711,備用電源避 雷器712,主電源電壓互感器81,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82,聯(lián)軸器100,半球形凹槽200,半球 形凹槽201,半球形凹槽202,滑槽300,銅排400。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圖1至圖8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
,其中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 種結(jié)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中電動驅(qū)動機構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3是圖1所示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中投切機構處于電動操作時的一種結(jié)構示意圖; 圖4是圖1所示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中投切機構處于手動操作時的一種結(jié)構示意圖; 圖5是圖3沿A-A線的剖視圖;圖6是圖3沿B-B線的剖視圖;圖7是圖1所示高壓智能雙 電源互投開關中部分離合器的一種爆炸結(jié)構示意圖;圖8是圖1所示部分離合器從另一角 度觀察時的一種爆炸結(jié)構示意圖。其中圖6和圖7為了簡便,省略了部分視圖;圖6中省略 了用于把頂壓件固定在轉(zhuǎn)軸上的銷釘;圖7中省略了把柄。 本實施例是一種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 一種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見圖 l,包括真空斷路器本體1、雙電源投切機構2和防雷裝置。 所述真空斷路器本體1包括殼體11、三個進線柱12、三個真空滅弧室、三組動靜觸 頭、三個出線柱13和和所述動靜觸頭相配套的脫扣機構; 所述雙電源投切機構2包括設置在真空斷路器殼體11上表面左側(cè)端的主電源接 線柱21、設置在殼體11上表面右側(cè)端的備用電源接線柱22、設有孔腔231的轉(zhuǎn)軸23、設置 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21及備用電源接線柱22中間的三個V字形隔離刀24、連接所述轉(zhuǎn)軸 23與所述隔離刀24的三個絕緣拉桿25、和驅(qū)動所述轉(zhuǎn)軸23轉(zhuǎn)動的驅(qū)動機構26 ; 所述真空斷路器本體1的進線柱12設置在真空斷路器殼體11上表面中端,也即 設置在主電源接線柱21及備用電源接線柱22的中間,所述各進線柱12的頂端與一個相應 的隔離刀24轉(zhuǎn)動連接;所述雙電源投切機構2中的驅(qū)動機構26是手電動一體化操作機構, 也即是所述雙電源投切機構2中的驅(qū)動機構26包括手動操作機構和電動操作機構以及手 電動操作轉(zhuǎn)換機構。 具體來說所述驅(qū)動機構26包括用于手動操作的手動手柄3、用于電動操作的電 動驅(qū)動機構4、用于實現(xiàn)在手動操作與電動操作之間轉(zhuǎn)換的離合器5。 見圖l,所述殼體11上表面左側(cè)端、且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21與所述真空斷路器主體進線柱12之間,設有三個沿垂直方向設置的主電源避雷器711 ;所述各主電源避雷器 711的接線端子與相應的一個主電源接線柱21電連接;所述殼體ll右側(cè)端的殼壁上,設有
三個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備用電源避雷器712 ;所述各備用電源避雷器712的接線端子與相 應的一個備用電源接線柱22電連接;所述各主電源避雷器711的出線端子和各備用電源避 雷器712的出線端子通過銅排400電連接,所述銅排400與接地導線電連接。 所述銅排400固定在殼體11上,且與殼體11電連接。 所述殼體11的左側(cè)端、且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21的外側(cè),還設有一個主電源電 壓互感器81 ;該主電源電壓互感器81的兩個接線端子與相應的兩個主電源接線柱21電連 接;所述殼體11的右側(cè)端、且在所述備用電源接線柱22與所述備用電源避雷器712之間, 還設有一個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82,該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82的兩個接線端子與相應的 兩個備用電源接線柱22電連接。 所述主電源電壓互感器81的兩個接線端子還分別與相應的兩個主電源避雷器 711的進線端子電連接;所述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82的兩個接線端子還分別與相應的兩個 備用電源避雷器712的進線端子電連接;所述主電源電壓互感器81和所述備用電源電壓互 感器82均沿著與水平方向成45度夾角的方向向上傾斜設置。 見圖3和圖4,所述手動手柄3包括用于套設在所述轉(zhuǎn)軸23 —側(cè)端上的金屬套管 31、固定在套管31孔腔內(nèi)并沿徑向貫穿孔腔的限位滑板32和固定在套管31上呈輻射狀的 把柄33 ;所述轉(zhuǎn)軸23的與所述手動手柄3相配合的一端設有滑槽232 ;所述手動手柄3的 限位滑板32設置在所述滑槽232中;所述電動驅(qū)動機構4包括具有輸出輪411的電機41、 被所述輸出輪411帶動且沿軸向設有孔腔的驅(qū)動齒輪42、設置在所述驅(qū)動齒輪42孔腔中的 傳動桿43 ;所述傳動桿43與轉(zhuǎn)軸23固定連接,所述驅(qū)動齒輪42與傳動桿43為松動配合; 所述傳動桿43的一端設有通過聯(lián)軸器100與轉(zhuǎn)軸23固定連接;所述傳動桿43的該端為連 接部431,另一端設有受力部432,所述受力部432的外表面上設有數(shù)條沿軸向設置的凹槽 433 ;所述驅(qū)動齒輪42通過離合器5帶動所述傳動桿43轉(zhuǎn)動以進行電動操作。 所述離合器5包括數(shù)個套設在所述傳動桿43受力部432上的離合摩擦組件51、一 個與手柄固定連接的離合桿52、一個用于擠壓離合器摩擦組件的壓盤53、一個用于頂壓所 述手柄朝著接近所述傳動桿43方向移動的頂壓組件54、一個套設在轉(zhuǎn)軸23上用于為所述 手柄提供復位彈力的彈簧55 ;所述離合桿52設置在所述轉(zhuǎn)軸23的孔腔231中,所述離合 桿52的一端與手柄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壓盤53固定連接; 見圖3至圖6,所述頂壓組件54包括固定在轉(zhuǎn)軸23 —端上、且位于所述手柄金屬 套管31外側(cè)的頂壓件541和四個滾珠542 ;所述頂壓件541的接近所述手柄金屬套管31 的一側(cè)端設有均勻分布的四個頂壓槽5411 ;所述各頂壓槽5411的基本形狀是底面傾斜的 橢圓形凹槽;所述滾珠542設置在所述頂壓槽5411中;所述手柄金屬套管31的接近所述 頂壓件541的一側(cè)端設有與所述頂壓槽5411相配合的半球狀滾珠槽311 ;具體來說,所述 各頂壓槽5411是由三個半球形凹槽200和兩個滑槽300組成,所述三個半球形凹槽中,中 間的一個半球形凹槽201深度較深,左右兩側(cè)的兩個半球形凹槽202的深度較淺,中間的一 個半球形凹槽201通過一個滑槽300和其一側(cè)的一個較淺的半球形凹槽202連通;所述滑 槽300具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便于滾珠542從中間的半球形凹槽201中滾動到其一側(cè)的一 個半球形凹槽202中。[0046] 所述手動手柄3的限位滑板32的徑向厚度小于所述轉(zhuǎn)軸23的滑槽232的徑向?qū)?度,所述限位滑板32的軸向深度小于所述滑槽232的軸向深度;使得所述限位滑板32既可 沿著所述滑槽232沿轉(zhuǎn)軸23軸線方向滑動,又可繞著轉(zhuǎn)軸23的軸線在所述滑槽232內(nèi)轉(zhuǎn) 動一定角度; 見圖7和圖8,所述各離合摩擦組件51套設在所述傳動桿43的受力部432上。所 述各離合摩擦組件51包括主離合摩擦片61、與主離合摩擦片61相抵的副離合摩擦片62、 位于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與副離合摩擦片62之間的緩沖摩擦片63 ;所述離合摩擦組件51 在未受到外來壓力時,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與副離合摩擦片62相抵、從而使得所述主離合 摩擦片61、緩沖摩擦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62之間均留有間隙;所述離合摩擦組件51在受 到外來壓力時,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與副離合摩擦片62發(fā)生形變,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 61、緩沖摩擦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62之間的間隙減小直至變?yōu)榫o密接觸;所述主離合摩擦 片61與副離合摩擦片62的中心處設有與所述傳動桿43受力部432形狀相配合的透孔,所 述緩沖摩擦片63的中心處設有圓孔,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緩沖摩擦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 62均套設在所述傳動桿43受力部432上,且位于所述所述驅(qū)動齒輪42和壓盤53之間; 所述離合桿52設置在所述轉(zhuǎn)軸23及所述傳動桿43的孔腔中,且可沿著所述轉(zhuǎn)軸 23的軸線方向做往復移動;所述離合桿52在沿著所述轉(zhuǎn)軸23的軸線方向做往復移動的過 程中,帶動所述壓盤53向著接近所述驅(qū)動齒輪42的方向移動、從而將所述各離合摩擦組件 51抵壓在所述驅(qū)動齒輪42上、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緩沖摩擦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 62變?yōu)榫o密接觸,或者帶動所述壓盤53向著遠離所述驅(qū)動齒輪42的方向移動、不再將所述 各離合摩擦組件51抵壓在所述驅(qū)動齒輪42上、從而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緩沖摩擦片 63和副離合摩擦片62之間具有間隙。 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包括本體611和設置在本體611邊緣處的至少三組彈片 612 ;所述各組彈片612均包括兩個沿相反方向折彎的彈性片6121 ; 所述副離合摩擦片62也包括本體621和設置在本體621邊緣處的三組彈片622 ; 所述各組彈片622包括兩個沿相反方向折彎的彈性片6221 ;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的彈性 片6121與所述副離合摩擦片62的彈性片6221所在位置相同、方向相反。 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是 ①本實施例的手動雙電源轉(zhuǎn)換操作過程開始通過把柄33轉(zhuǎn)動手動手柄3,并帶 動金屬套管31以及限位滑板32轉(zhuǎn)動,由于所述限位滑板32的徑向厚度小于所述轉(zhuǎn)軸23的 滑槽232的徑向?qū)挾?,所述限位滑?2的軸向深度小于所述滑槽232的軸向深度;使得所 述限位滑板32既可沿著所述滑槽232沿轉(zhuǎn)軸23軸線方向滑動,又可繞著轉(zhuǎn)軸23的軸線在 所述滑槽232內(nèi)轉(zhuǎn)動一定角度;所以,所述手松手柄33在剛開始的轉(zhuǎn)動過程中,也即在一定 小的角度范圍內(nèi),所述限位滑板32還沒有碰觸到所述轉(zhuǎn)軸滑槽232的槽邊壁,也即此過程 中,手柄3轉(zhuǎn)動一定角度了但是轉(zhuǎn)軸23尚未轉(zhuǎn)動;此過程的作用是手動手柄在剛開始轉(zhuǎn) 動時,通過金屬套管31帶動滾珠542滾動。當滾珠542在兩個深度不同的半球形凹槽中滾 動時,所述頂壓件541與所述手動手柄的金屬套管31之間的距離也隨之變得不同,由于所 述轉(zhuǎn)軸23是不能做軸向移動,只能繞軸轉(zhuǎn)動,另外再加上所述頂壓件541固定設置在所述 轉(zhuǎn)軸23的一端,所以當手動手柄在剛開始轉(zhuǎn)動一個小角度、且轉(zhuǎn)軸尚未被限位滑板32帶動 時,所述滾珠可以從中間較深的半球狀凹槽中滾動至其一側(cè)的較淺的半球形凹槽中,從而
10推動與金屬套管31固定連接的離合桿52向著遠離所述頂壓件541的方向移動一定距離, 此后,滾珠542受到頂壓槽5411的限位作用,只在較淺的半球形凹槽中滾動;從而使得離合 器5處于"離"狀態(tài),此時,驅(qū)動齒輪42空轉(zhuǎn),不能再通過離合器摩擦組件51帶動所述傳動 桿43轉(zhuǎn)動,此后,只能進行手動操縱,不能進行電動操作。再繼續(xù)轉(zhuǎn)動手柄,由于所述限位 滑板32抵在了所述轉(zhuǎn)軸23滑槽232的邊壁上,所以所述限位滑板32可直接帶動所述轉(zhuǎn)軸 23轉(zhuǎn)動,從而實現(xiàn)手動雙電源轉(zhuǎn)換操作。此后,如果撤去施加在手動手柄上的外力,則在彈 簧55的復位作用下,所述滾珠542回復原位,滾動至較深的半球狀凹槽中,從而使得本實施 例處于默認的電動操作狀態(tài)下。 ②電動雙電源轉(zhuǎn)換操作在默認狀態(tài)下,離合摩擦組件51處于"合"狀態(tài),也即是 說本實施例可直接進行電動雙電源轉(zhuǎn)換操作。驅(qū)動機構26中的電機41通電后,通過一個 變速機構帶動其輸出輪411轉(zhuǎn)動;輸出輪411進而帶動驅(qū)動齒輪42旋轉(zhuǎn);由于此時壓盤53 壓緊離合摩擦組件51,所以驅(qū)動齒輪42可直接通過離合摩擦組件51帶動傳動桿43轉(zhuǎn)動; 由于所述傳動桿43的連接部通過一個聯(lián)軸器100與所述轉(zhuǎn)軸固定連接,所以所述傳動桿43 可直接帶動轉(zhuǎn)軸23轉(zhuǎn)動,從而實現(xiàn)雙電源轉(zhuǎn)換操作。 顯然,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 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 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 窮舉。而這些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實質(zhì)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屬于本實用 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包括真空斷路器本體(1)和雙電源投切機構(2);所述真空斷路器本體(1)包括殼體(11)、三個進線柱(12)、三個真空滅弧室、三組動靜觸頭、三個出線柱(13)和和所述動靜觸頭相配套的脫扣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雙電源投切機構(2)包括設置在真空斷路器殼體(11)上表面左側(cè)端的主電源接線柱(21)、設置在殼體(11)上表面右側(cè)端的備用電源接線柱(22)、設有孔腔(231)的轉(zhuǎn)軸(23)、設置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21)及備用電源接線柱(22)中間的三個隔離刀(24)、連接所述轉(zhuǎn)軸(23)與所述隔離刀(24)的三個絕緣拉桿(25)、和驅(qū)動所述轉(zhuǎn)軸(23)轉(zhuǎn)動的驅(qū)動機構(26);還包括防雷裝置(7);所述防雷裝置(7)包括固定設置在殼體(11)上的避雷器(71)。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斷路器本 體(1)的進線柱(12)設置在真空斷路器殼體(11)上表面中端,也即設置在主電源接線柱 (21)及備用電源接線柱(22)的中間,所述各進線柱(12)的頂端與一個相應的隔離刀(24) 轉(zhuǎn)動連接;所述雙電源投切機構(2)中的驅(qū)動機構(26)是手電動一體化操作機構。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驅(qū)動機構(26) 包括用于手動操作的手動手柄(3)、用于電動操作的電動驅(qū)動機構(4)、用于實現(xiàn)在手動操 作與電動操作之間轉(zhuǎn)換的離合器(5)。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動手柄(3)包括用于套設在所述轉(zhuǎn)軸(23) —側(cè)端上的金屬套管(31)、固定在套管(31)孔腔內(nèi)并沿徑向貫穿孔腔的限位滑板(32)和固定在套管(31)上呈輻射狀的把柄 (33);所述轉(zhuǎn)軸(23)的與所述手動手柄(3)相配合的一端設有滑槽(232);所述手動手柄 (3)的限位滑板(32)設置在所述滑槽(232)中;所述電動驅(qū)動機構(4)包括具有輸出輪(411)的電機(41)、被所述輸出輪(411)帶動 且沿軸向設有孔腔的驅(qū)動齒輪(42)、設置在所述驅(qū)動齒輪(42)孔腔中的傳動桿(43);所述 傳動桿(43)與轉(zhuǎn)軸(23)固定連接,所述驅(qū)動齒輪(42)與傳動桿(43)為松動配合;所述 傳動桿(43)的一端設有用于與轉(zhuǎn)軸(23)固定連接用的連接部(431)、另一端設有受力部 (432),所述受力部(432)的外表面上設有數(shù)條沿軸向設置的凹槽(433);所述驅(qū)動齒輪(42)通過離合器(5)帶動所述傳動桿(43)轉(zhuǎn)動以進行電動操作。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離合器(5)包括數(shù)個套設在所述傳動桿(43)受力部(432)上的離合摩擦組件 (51)、一個與手柄固定連接的離合桿(52)、一個用于擠壓離合器摩擦組件的壓盤(53)、一 個用于頂壓所述手柄朝著接近所述傳動桿(43)方向移動的頂壓組件(54)、一個套設在轉(zhuǎn) 軸(23)上用于為所述手柄提供復位彈力的彈簧(55);所述離合桿(52)設置在所述轉(zhuǎn)軸 (23)的孔腔(231)中,所述離合桿(52)的一端與手柄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壓盤(53)固定連 接;所述頂壓組件(54)包括固定在轉(zhuǎn)軸(23) —端上、且位于所述手柄金屬套管(31)外側(cè) 的頂壓件(541)和四個滾珠(542);所述頂壓件(541)的接近所述手柄金屬套管(31)的一 側(cè)端設有均勻分布的四個頂壓槽(5411);所述各頂壓槽(5411)的基本形狀是底面傾斜的 橢圓形凹槽;所述滾珠(542)設置在所述頂壓槽(5411)中;所述手柄金屬套管(31)的接近所述頂壓件(541)的一側(cè)端設有與所述頂壓槽(5411)相配合的半球狀滾珠槽(311);所述手動手柄(3)的限位滑板(32)的徑向厚度小于所述轉(zhuǎn)軸(23)的滑槽(232)的徑 向?qū)挾?,所述限位滑?32)的軸向深度小于所述滑槽(232)的軸向深度;使得所述限位滑 板(32)既可沿著所述滑槽(232)沿轉(zhuǎn)軸(23)軸線方向滑動,又可繞著轉(zhuǎn)軸(23)的軸線在 所述滑槽(232)內(nèi)轉(zhuǎn)動一定角度;所述各離合摩擦組件(51)包括主離合摩擦片(61)、與主離合摩擦片(61)相抵的副 離合摩擦片(62)、位于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與副離合摩擦片(62)之間的緩沖摩擦片 (63);所述離合摩擦組件(51)在未受到外來壓力時,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與副離合摩擦 片(62)相抵、從而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緩沖摩擦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62)之 間均留有間隙;所述離合摩擦組件(51)在受到外來壓力時,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與副離 合摩擦片(62)發(fā)生形變,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緩沖摩擦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 (62)之間的間隙減小直至變?yōu)榫o密接觸;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與副離合摩擦片(62)的 中心處設有與所述傳動桿(43)受力部(432)形狀相配合的透孔,所述緩沖摩擦片(63)的 中心處設有圓孔,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緩沖摩擦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62)均套設在 所述傳動桿(43)受力部(432)上,且位于所述所述驅(qū)動齒輪(42)和壓盤(53)之間;所述離合桿(52)設置在所述轉(zhuǎn)軸(23)及所述傳動桿(43)的孔腔中,且可沿著所述轉(zhuǎn) 軸(23)的軸線方向做往復移動;所述離合桿(52)在沿著所述轉(zhuǎn)軸(23)的軸線方向做往復 移動的過程中,帶動所述壓盤(53)向著接近所述驅(qū)動齒輪(42)的方向移動、從而將所述各 離合摩擦組件(51)抵壓在所述驅(qū)動齒輪(42)上、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緩沖摩擦 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62)變?yōu)榫o密接觸,或者帶動所述壓盤(53)向著遠離所述驅(qū)動齒 輪(42)的方向移動、不再將所述各離合摩擦組件(51)抵壓在所述驅(qū)動齒輪(42)上、從而 使得所述主離合摩擦片(61)、緩沖摩擦片(63)和副離合摩擦片(62)之間具有間隙。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離合摩擦片 (61)包括本體(611)和設置在本體(611)邊緣處的至少三組彈片(612);所述各組彈片 (612)均包括兩個沿相反方向折彎的彈性片(6121);所述副離合摩擦片(62)也包括本體(621)和設置在本體(621)邊緣處的至少三組彈 片(622);所述各組彈片(622)包括兩個沿相反方向折彎的彈性片(6221);所述主離合摩 擦片(61)的彈性片(6121)與所述副離合摩擦片(62)的彈性片(6221)所在位置相同、方 向相反。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1)上表 面左側(cè)端、且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21)與所述真空斷路器主體進線柱(12)之間,設有三個 沿垂直方向設置的主電源避雷器(711);所述各主電源避雷器(711)的接線端子與相應的一個主電源接線柱(21)電連接;所述殼體(11)右側(cè)端的殼壁上,設有三個沿水平方向設置的備用電源避雷器(712);所述各備用電源避雷器(712)的接線端子與相應的一個備用電源接線柱(22)電連接;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主電源避雷器(711)的出線端子和各備用電源避雷器(712)的出線端子通過銅排(400)電連接,所述 銅排(400)與接地導線電連接;所述銅排(400)固定在殼體(11)上,且與殼體(11)電連接。
9.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1)的左 側(cè)端、且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21)的外側(cè),還設有一個主電源電壓互感器(81);該主電源 電壓互感器(81)的兩個接線端子與相應的兩個主電源接線柱(21)電連接;所述殼體(11)的右側(cè)端、且在所述備用電源接線柱(22)與所述備用電源避雷器(712) 之間,還設有一個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82),該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82)的兩個接線端子 與相應的兩個備用電源接線柱(22)電連接。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電源電壓互 感器(81)的兩個接線端子還分別與相應的兩個主電源避雷器(711)的進線端子電連接;所 述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82)的兩個接線端子還分別與相應的兩個備用電源避雷器(712) 的進線端子電連接;所述主電源電壓互感器(81)和所述備用電源電壓互感器(82)均沿著 與水平方向成45度夾角的方向向上傾斜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壓智能雙電源互投開關,包括真空斷路器本體和雙電源投切機構;所述真空斷路器本體包括殼體、三個進線柱、三個真空滅弧室、三組動靜觸頭、三個出線柱和和所述動靜觸頭相配套的脫扣機構;所述雙電源投切機構包括設置在真空斷路器殼體上表面左側(cè)端的主電源接線柱、設置在殼體上表面右側(cè)端的備用電源接線柱、設有孔腔的轉(zhuǎn)軸、設置在所述主電源接線柱及備用電源接線柱中間的三個隔離刀、連接所述轉(zhuǎn)軸與所述隔離刀的三個絕緣拉桿、和驅(qū)動所述轉(zhuǎn)軸轉(zhuǎn)動的驅(qū)動機構;還包括防雷裝置;所述防雷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殼體上的避雷器。本實用新型結(jié)構簡化,功能齊全,除了具有全方位的防雷效果外,還可實現(xiàn)智能遠程化控制。
文檔編號H02J9/04GK201490082SQ20092016882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8月10日
發(fā)明者彭亦方, 林金良, 錢建中 申請人:浙江中意電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