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鍵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按鍵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可提供輕觸感的按鍵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近來,鍵盤已成為人們常見的輸入工具,而鍵盤上設置有復數(shù)個按鍵,用以提供使用者按壓,以便輸入文字、數(shù)字、符號等。根據(jù)不同產(chǎn)品的規(guī)格,某些按鍵針對提供使用者于使用按鍵時一種輕觸感(tactile feeling),而提升該些具有輕觸感的按鍵的組裝便利性,也成為生產(chǎn)制造時的一個重要指針參數(shù)。因此,如何設計一種可提供輕觸感且便于組裝的按鍵便成為業(yè)界所需努力的課題之一。
【發(fā)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輕觸感按鍵的組裝便利性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
[0004]—種按鍵結構,該按鍵結構包括:
[0005]底板;
[0006]電路單元,該電路單元設置于該底板上且具有第一電性接點及第二電性接點;
[0007]殼件,該殼件可拆卸并轉動地安裝于該底板上;
[0008]柱塞件,該柱塞件可活動地設置于該殼件內且可相對該底板靠近或遠離;
[0009]第一導線,該第一導線固設于該殼件內,用以電性抵接該第一電性接點;以及
[0010]第二導線,該第二導線固設于該殼件內,用以電性抵接該第二電性接點;
[0011]其中,當該柱塞件往該底板靠近時,該第一導線及該第二導線導通。
[0012]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底板上形成有第一組裝槽,該按鍵結構還包括:
[0013]定位臂,該定位臂延伸于該底板且位于該第一組裝槽內;以及
[0014]第一固定腳,該第一固定腳連接于該殼件且可活動地設置于該第一組裝槽內,當該殼件沿第一方向旋轉至第一位置時,該第一固定腳可由該第一組裝槽脫離,使該殼件脫離于該底板,當該殼件沿相反于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轉至第二位置時,該第一固定腳卡合于該第一組裝槽且該定位臂止擋該第一固定腳沿該第一方向轉動,使該殼件固定于該底板上。
[0015]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固定腳包括:
[0016]第一連接肋,該第一連接肋連接于該殼件;以及
[0017]第一卡合肋,該第一卡合肋突出于該第一連接肋,當該殼件旋轉至該第一位置時,該定位臂推擠該第一連接肋,使該第一卡合肋脫離于該第一組裝槽,當該殼件旋轉至該第二位置時,該定位臂抵接該第一連接肋,使該第一卡合肋卡合于該第一組裝槽的底壁。
[0018]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定位臂上形成有定位凹槽,該第一連接肋具有定位柱,當該殼件旋轉至該第二位置時,該定位柱卡合于該定位凹槽內。
[0019]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底板上還具有第二組裝槽、第三組裝槽以及第四組裝槽,該按鍵結構還包括:
[0020]第二固定腳,該第二固定腳連接于該殼件且可活動地設置于該第二組裝槽內;
[0021]第三固定腳,該第三固定腳連接于該殼件且可活動地設置于該第三組裝槽內;以及
[0022]第四固定腳,該第四固定腳連接于該殼件且可活動地設置于該第四組裝槽內,當該殼件旋轉至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二固定腳可由該第二組裝槽脫離,該第三固定腳可由該第三組裝槽脫離,且該第四固定腳可由該第四組裝槽脫離,當該殼件旋轉至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二固定腳卡合于該第二組裝槽,該第三固定腳卡合于該第三組裝槽,且該第四固定腳卡合于該第四組裝槽。
[0023]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二固定腳包含有連接于該殼件的第二連接肋以及突出于該第二連接肋的第二卡合肋,該第三固定腳包含有連接于該殼件的第三連接肋以及突出于該第三連接肋的第三卡合肋,該第四固定腳包含有連接于該殼件的第四連接肋以及突出于該第四連接肋的第四卡合肋,當該殼件旋轉至該第一位置時,該第二卡合肋分離于該第二組裝槽的底壁,該第三卡合肋分離于該第三組裝槽的底壁,該第四卡合肋分離于該第四組裝槽的底壁,當該殼件旋轉至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二卡合肋卡合于該第二組裝槽的該底壁,該第三卡合肋卡合于該第三組裝槽的該底壁,且該第四卡合肋卡合于該第四組裝槽的該底壁。
[0024]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導線具有第一彈性部,該第二導線具有第二彈性部,當該殼件旋轉至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彈性部電性抵接于該第一電性接點,且該第二彈性部電性抵接于該第二電性接點。
[0025]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導線包含有延伸于該第一彈性部的第一撓性部,該第一撓性部固設于該殼件內,該第二導線包含有延伸于該第二彈性部的第二撓性部,該第二撓性部固設于該殼件內,且該按鍵結構還包括:
[0026]傳導件,該傳導件安裝于該柱塞件內,該傳導件在該柱塞件相對該底板靠近的過程中接觸該第一撓性部與該第二撓性部,使該第一電性接點導通于該第二電性接點。
[0027]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鍵結構還包括:
[0028]組裝件,該組裝件用以將該傳導件固設于該柱塞件內且可隨該柱塞件相對該底板靠近或遠離,該組裝件在該柱塞件相對該底板靠近的過程中推抵該第一撓性部與該第二撓性部彎折變形。
[0029]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組裝件上形成有第一缺槽及鄰接于該第一缺槽的導引結構,該傳導件具有第一端部,該第一端部位于該第一缺槽底部且露出于該第一缺槽,當該柱塞件相對該底板靠近的過程中,該第一導引結構導引該第一撓性部進入該第一缺槽,該第一撓性部于進入該第一缺槽時彈性復位以抵接該傳導件的該第一端部。
[0030]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傳導件具有相對該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露出于該組裝件的一側,當該柱塞件相對該底板靠近的過程中,該第二撓性部抵接該傳導件的該第二端部。
[0031]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導引結構為斜面,當該柱塞件相對該底板靠近的過程中,該第一撓性部沿該斜面滑動而相對該第一彈性部彎折變形。
[0032]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撓性部與該第二撓性部均為L形結構。
[0033]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鍵結構還包括彈性件,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接該柱塞件與該底板,該彈性件驅動該柱塞件相對該底板遠離。
[0034]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鍵結構還包括殼件底座,該殼件底座安裝于該底板上,用以承載該彈性件。
[0035]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鍵結構還包括鍵帽,該鍵帽連接于該柱塞件,該鍵帽于受壓時驅動該柱塞件相對該底板靠近。
[0036]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鍵帽具有第一卡合結構,該柱塞件具有第二卡合結構,該殼件上形成有通孔,且該第一卡合結構與該第二卡合結構經(jīng)由該通孔彼此卡合。
[0037]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殼件內形成有容置空間,該容置空間連通于該通孔,且該柱塞件可活動地設置于該容置空間內。
[0038]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利用第一導線的第一撓性部在進入組裝件的第一缺槽時與傳導件的第一端部的撞擊,以可回饋使用者并產(chǎn)生一輕觸感。本發(fā)明另利用傳導件的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于柱塞件相對底板靠近的過程中分別接觸第一導線的第一撓性部與第二導線的第二撓性部,以使電路單元的第一電性接點導通于第二電性接點,進而產(chǎn)生該按鍵觸發(fā)訊號。
[0039]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附圖說明】
[0040]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的外觀示意圖;
[0041 ]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的爆炸示意圖;
[0042]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處于第一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
[0043]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處于第二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
[0044]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的爆炸示意圖;
[0045]圖6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于另一視角的爆炸示意圖;
[0046]圖7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處于該組裝狀態(tài)的示意圖;
[0047]圖8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處于釋放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
[0048]圖9為圖8所示按鍵結構沿剖面線X-X的剖面示意圖;
[0049]圖10為圖8所示按鍵結構沿剖面線Y-Y的剖面示意圖;
[0050]圖11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按鍵結構的爆炸示意圖;
[0051 ]圖12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按鍵結構的正視示意圖;
[0052]圖13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按鍵結構的后視示意圖;
[0053]圖14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按鍵結構的正視示意圖;
[0054]圖15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按鍵結構的正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5]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并非用來限制本發(fā)明。
[0056]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的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的爆炸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處于第一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按鍵結構處于第二狀態(tài)的俯視示意圖。請參閱圖1至圖4,按鍵結構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