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供電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接地線夾。
背景技術:
在對電力設備或電纜線路檢修和維護過程中,需要保證電力設備或電纜線路可靠接地,防止突然來電所產生的危險電壓或鄰近線路產生的感應電壓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以及用于放盡斷電設備或線路的剩余電荷,避免操作人員發(fā)生觸電事故,因此,通過接地線對電力設備或電纜線路進行接地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電氣安全措施。現(xiàn)有低壓接地線的種類主要有線夾式接地線和鴨嘴式接地線兩種,然而,由于低壓配電箱出線開關處未預留可裝設接地線的位置,且低壓出線分支多,相鄰的低壓開關間距小,且低壓設備本身空間就比較狹小,導致以上兩種接地線均無法直接在低壓配電箱中進行接地操作,為保障搶修,有時候只能進行母排接地,這樣做的缺點是將會擴大停電范圍,而且也容易發(fā)生接地短路等安全故障。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可靠、通用性強、結構簡單、操作簡便、能夠大大提高接地效率的接地線夾。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接地線夾,包括由導電材料制成的線夾本體、緊固螺桿和用于連接接地設備的接線柱,以及由絕緣材料制成的防護外殼;所述線夾本體上相對設置有靜夾頭和緊固螺孔,所述緊固螺桿與緊固螺孔進行螺紋連接,緊固螺桿上靠近靜夾頭的一端與靜夾頭相對設置并配合形成用于供電纜穿過的過線空腔,通過轉動緊固螺桿能夠使其相對靜夾頭相向運動,進而使緊固螺桿配合靜夾頭夾緊過線空腔中的電纜裸線;使用時,接地設備連接在接線柱上并通過線夾本體與電纜裸線進行導電連接;
所述防護外殼包括包覆在所述線夾本體外表面的防護層、用于防護過線空腔兩端的防護膜、用于防護過線空腔側面的第一防護蓋以及用于防護接線柱的第二防護蓋,所述防護膜由彈性材料制成且其上設有用于供電纜通過的過線孔,所述第一防護蓋和/或第二防護蓋與所述防護層鉸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方案包括:
優(yōu)選,所述過線空腔的兩端分別設有至少兩層防護膜,每層所述防護膜由分別設置在所述防護層和所述第一防護蓋上的半膜組成。
優(yōu)選,所述第一防護蓋的一側與所述防護層鉸接,另一層與防護層通過跨接扣進行活動連接,跨接扣啟閉的方向不同于第一防護蓋相對防護層打開的方向。
優(yōu)選,所述跨接扣包括跨接桿,所述跨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防護蓋進行鉸接,另一端上設有公扣,所述防護層上對應設有與該公扣配合連接的母扣,所述公扣與母扣配合連接的方向,不同于第一防護蓋相對防護層打開的方向。
優(yōu)選,所述緊固螺桿上靠近所述靜夾頭的一端還設有夾線塊,所述夾線塊與所述緊固螺桿進行可轉動連接,所述夾線塊與所述緊固螺桿進行可轉動連接,該可轉動連接的方式為:所述夾線塊夾持電纜的面相對的另一面上設置一個鍵槽,緊固螺桿上設置一個與所述鍵槽相配合的環(huán)形凸起。
優(yōu)選,所述鍵槽為縱向貫穿所述夾線塊一端或相對的兩端的倒T型結構直槽,所述緊固螺桿的所述環(huán)形凸起能夠從所述鍵槽的貫穿側裝入所述直槽。
優(yōu)選,所述鍵槽上還設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緊固螺桿縱向移動的兩個限位銷釘及對應的兩個限位銷孔,所述兩個限位銷釘分別設于所述緊固螺桿的兩側。
優(yōu)選,所述接線柱垂直設在所述線夾本體的外表面上。
優(yōu)選,所述接線柱為設有中心孔的管狀體結構,所述緊固螺孔位于所述接線柱的中心孔處,所述緊固螺桿穿過所述中心孔后與所述緊固螺孔進行螺紋連接。
優(yōu)選,所述接線柱為設有外螺紋的圓柱體結構,所述接線柱通過其上的外螺紋與所述線夾本體進行螺紋連接。
優(yōu)選,所述第二防護蓋由第一分蓋和第二分蓋對合而成,第一分蓋的一端和第二分蓋的一端分別與所述防護層鉸接,第一分蓋的另一端和第二分蓋的另一端通過掛鉤進行活動連接。
優(yōu)選,所述掛鉤包括掛桿,所述掛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分蓋或所述第二分蓋鉸接,另一端上設有鉤體,對應的所述第二分蓋或所述第一分蓋上對應設有與該鉤體配合連接的鉤塊,所述鉤體和鉤塊配合連接的方向,不同于第一分蓋和第二分蓋打開的方向。
優(yōu)選,所述第一分蓋和所述第二分蓋上還分別設有撥片。
優(yōu)選,所述接線柱與所述線夾本體為一體成型結構或固定連接的相互獨立結構。
優(yōu)選,所述接線柱與所述線夾本體為活動連接的相互獨立結構。
優(yōu)選,所述接線柱與所述線夾本體之間活動連接的方式為:
該接線柱的一端設有球形凸起,線夾本體上對應設有與該球形凸起配合的球座,通過該球形凸起與球座的配合能使接線柱相對線夾本體轉動方向;
或接線柱的一端設有凸輪座,線夾本體上對應設有與該凸輪座配合的凸輪,該凸輪座與凸輪通過鉸軸進行轉動連接,通過該凸輪座與凸輪的配合能使接線柱相對線夾本體轉動方向。
優(yōu)選,所述線夾本體上與所述接線柱活動連接的位置還設置有開啟彈簧,當所述第二防護蓋與所述防護層鎖緊時,該開啟彈簧在接線柱的壓迫下處于壓縮狀態(tài),當所述第二防護蓋與所述防護層打開時,接線柱的自由端在該開啟彈簧的作用下能夠頂開第二防護蓋并自動彈出。
優(yōu)選,所述第二防護蓋的一端與所述防護層鉸接,另一端與防護層通過卡套或自動扣進行活動連接。
優(yōu)選,所述卡套的結構為:該防護層或第二防護蓋上設置卡銷,該第二防護蓋或防護層上對應設有與所述卡銷相配合的銷套以及連接銷套的連接線,通過該卡銷與銷套配合形成的卡套將第二防護蓋與防護層鎖緊。
優(yōu)選,所述自動扣的結構為:所述第二防護蓋上設置扣鉤,所述防護層上對應設置彈簧扣,所述彈簧扣包括與所述扣鉤相配合的扣槽,以及設置在扣槽兩端的按鈕和按鈕彈簧,通過該扣鉤和扣槽的配合將第二防護蓋與防護層鎖緊,通過按壓該按鈕能使扣槽移動而使該扣槽與所述扣鉤脫開,從而使第二防護蓋相對所述防護層自動彈開。
優(yōu)選,所述線夾本體為一體化C型結構,所述靜夾頭和所述緊固螺孔分別設于該線夾本體相對的兩端。
優(yōu)選,所述夾線塊和/或所述靜夾頭配合夾持電纜的面為弧形面結構或為至少兩側能夠與電纜接觸的折彎面結構。
優(yōu)選,所述夾線塊和/或所述靜夾頭配合夾持電纜的面上設有防滑的鋸齒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簡便,安全性好,通用性強,能夠大大提高接地效率。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接地線夾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接地線夾實施例1中線夾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接地線夾實施例2中線夾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接地線夾實施例3中防護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接地線夾實施例4中防護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接地線夾實施例4中彈簧扣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線夾本體、11-靜夾頭、111-鋸齒結構、2-夾線塊、21-鍵槽、3-緊固螺桿、4-接線柱、41-中心孔、42-外螺紋、5-防護外殼、51-防護層、52-防護膜、521-半膜、53-第一防護蓋、54-第二防護蓋、541-第一分蓋、542-第二分蓋、55-跨接扣、551-跨接桿、552-公扣、553-母扣、56-掛鉤、561-掛桿、562-鉤體、563-鉤塊、564-撥片、57-卡套、571-卡銷、572-銷套、573-連接線、58-自動扣、581-扣鉤、582-彈簧扣、5821-扣槽、5822-按鈕、5823-按鈕彈簧、6-過線空腔、7-電纜、71-電纜裸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接地線夾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如圖1-4所示,接地線夾,包括由導電材料制成的線夾本體1、緊固螺桿3和用于連接接地設備的接線柱4,以及由絕緣材料制成的防護外殼5;線夾本體1上相對設置有靜夾頭11和緊固螺孔,緊固螺桿3與緊固螺孔進行螺紋連接,緊固螺桿3上靠近靜夾頭11的一端與靜夾頭11相對設置并配合形成用于供電纜7穿過的過線空腔6,通過轉動緊固螺桿3能夠使其相對靜夾頭11相向運動,進而使緊固螺桿3配合靜夾頭11夾緊過線空腔6中的電纜裸線71;線夾本體1將電纜裸線71夾持在過線空腔6中,接線柱4與接地設備連接,接地設備包括但不限于接地線、接地桿或者目前比較常用的線夾式接地線和鴨嘴式接地線,接線柱4可以做成方便接地線安裝的任意形狀,且可以根據(jù)安裝需要將接線柱4設置在線夾本體1的任意位置;
防護外殼5包括包覆在線夾本體1外表面的防護層51、用于防護過線空腔6兩端的防護膜52、用于防護過線空腔6側面的第一防護蓋53以及用于防護接線柱4的第二防護蓋54,防護膜52由彈性材料制成且其上設有用于供電纜7通過的過線孔,第一防護蓋53和第二防護蓋54分別與防護層51鉸接,防護層51在正常使用時不需要與線夾本體1分離,所以采用包膠等工藝將防護層51直接包覆在線夾本體1上,整個結構更加安全牢固,而且拆裝更便捷,進而使操作人員檢修接地操作的效率更高,彈性防護膜52既可以起到絕緣的作用,也可以防止水滴、灰塵等雜物進入過線空腔6而沾附在電纜裸線71上而帶來安全隱患,而且彈性防護膜52能夠變形而適用不同線徑的電纜7,通用性好;
使用前,將該電氣配電箱中的待接地電纜7上的一段剝掉外皮露出裸線,然后打開第一防護蓋53,將本接地線夾安裝在裸線上然后合上第一防護蓋53,如果有相鄰電纜7同時安裝本接地線夾,可以將其安裝位置錯開以合理利用空間,平時不需要接地時,安裝本接地線夾的電纜7正常作為導線使用,當需要接地時,打開第二防護蓋54,將接地設備直接接在裸露的接線柱4上面,從而實現(xiàn)電纜7與接地設備之間的轉接,而且操作便捷,能夠大大提高故障搶修人員的效率,不需要母排接地,避免擴大停電范圍。
過線空腔6的兩端分別設有三層防護膜52,每層防護膜52由分別設置在防護層51和第一防護蓋53上的半膜521組成,且三層防護膜52上過線孔的直徑從外層到內層依次減少,以更好防護不同線徑的電纜。
第一防護蓋53的一側與防護層51鉸接,另一層與防護層51通過跨接扣55進行活動連接,跨接扣55啟閉的方向不同于第一防護蓋53相對防護層51打開的方向,當電纜7直徑比較粗時,電纜7通過防護膜52傳遞給第一防護蓋53的擠壓力比較大,容易導致第一防護蓋53與防護層51脫開,采用該跨接扣55結構,因為電纜7的擠壓力與跨接扣55的啟閉不在同一方向,能夠有效防止第一防護蓋53與防護層51之間松脫,消除安全隱患。
跨接扣55包括跨接桿551,跨接桿551的一端與第一防護蓋53進行鉸接,另一端上設有公扣552,防護層51上對應設有與該公扣552配合連接的母扣553,公扣552與母扣553配合連接的方向,不同于第一防護蓋53相對防護層51打開的方向。
緊固螺桿3上靠近靜夾頭11的一端還設有夾線塊2,夾線塊2與緊固螺桿3進行可轉動連接,該可轉動連接的方式為:夾線塊2夾持電纜7的面相對的另一面上設置一個鍵槽21,緊固螺桿3上設置一個與鍵槽21相配合的環(huán)形凸起,該結構能夠使轉動緊固螺桿3時,夾線塊2始終壓在電纜裸線71上而不隨著偏轉,更有利于夾持電纜7穩(wěn)固。
鍵槽21為縱向貫穿夾線塊2一端或相對的兩端的倒T型結構直槽,緊固螺桿3的環(huán)形凸起能夠從鍵槽21的貫穿側裝入直槽。
鍵槽21上還設置有用于限制緊固螺桿3縱向移動的兩個限位銷釘及對應的兩個限位銷孔,兩個限位銷釘分別設于緊固螺桿3的兩側。
接線柱4與線夾本體1為一體成型結構,接線柱4垂直設在線夾本體1的外表面上,該接線柱4的結構更加有利于與接地設備連接。
接線柱4為設有中心孔41的管狀體結構,緊固螺孔位于接線柱4的中心孔41處,緊固螺桿3穿過中心孔41后與緊固螺孔進行螺紋連接,該結構布局更加合理,不但合理利用空間,而且使得本實用新型接地線夾的性能更好。
第二防護蓋54由第一分蓋541和第二分蓋542對合而成,第一分蓋541的一端和第二分蓋542的一端分別與防護層51鉸接,第一分蓋541的另一端和第二分蓋542的另一端通過掛鉤56進行活動連接。
掛鉤56包括掛桿561,掛桿561的一端與第一分蓋541或第二分蓋542鉸接,另一端上設有鉤體562,對應的第二分蓋542或第一分蓋541上對應設有與該鉤體562配合連接的鉤塊563,鉤體562和鉤塊563配合連接的方向,不同于第一分蓋541和第二分蓋542打開的方向;采用該掛鉤56結構,能夠有效防止第一分蓋541和第二分蓋542意外脫開。
第一分蓋541和第二分蓋542上還分別設有撥片564,撥片564分別設置在掛桿561和鉤塊563上,方便操作人員打開第一分蓋541和第二分蓋542。
線夾本體1為一體化C型結構,靜夾頭11和緊固螺孔分別設于該線夾本體1相對的兩端。
靜夾頭11夾持電纜7的面為弧形面結構或為至少兩側能夠與電纜7接觸的折彎面結構,該結構更有利于增加電纜夾持的穩(wěn)固性。
靜夾頭11夾持電纜7的面上設有防滑的鋸齒結構111,該結構能有效防止電纜在被夾持時轉動或滑動,更有利于增加電纜夾持的穩(wěn)固性。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在實施例1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對接線柱4進行如下改進:
接線柱4與線夾本體1為固定連接的相互獨立結構,接線柱4為設有外螺紋42的圓柱體結構,接線柱4通過其上的外螺紋42與線夾本體1進行螺紋連接。
實施例3:
如圖5所示,在實施例1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對防護外殼5進行如下改進:
第二防護蓋54的一端與防護層51鉸接,另一端與防護層51通過卡套57進行活動連接。
卡套57的結構為:該防護層51或第二防護蓋54上設置卡銷571,該第二防護蓋54或防護層51上對應設有與卡銷571相配合的銷套572以及連接銷套572的連接線573,通過該卡銷571與銷套572配合形成的卡套57將第二防護蓋54與防護層51鎖緊。
實施例4:
如圖6-7所示,在實施例1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對防護外殼5進行如下改進:
第二防護蓋54的一端與防護層51鉸接,另一端與防護層51通過自動扣58進行活動連接。
自動扣58的結構為:第二防護蓋54上設置扣鉤581,防護層51上對應設置彈簧扣582,彈簧扣582包括與扣鉤581相配合的扣槽5821,以及設置在扣槽5821兩端的按鈕5822和按鈕彈簧5823,通過該扣鉤581和扣槽5821的配合將第二防護蓋54與防護層51鎖緊,通過按壓該按鈕5822能使扣槽5821移動而使該扣槽5821與扣鉤581脫開,從而使第二防護蓋54相對防護層51自動彈開。
實施例中的鉸接方式,可通過鉸軸進行鉸接,或通過軟連接進行鉸接。
本實用新型詳細介紹了一些實施方式及其附圖,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及其附圖,尤其不限于附圖中的接地線夾形狀,附圖中示出的是各種各樣的形狀中較為美觀的接地線夾,雖然此形狀不是本實用新型保護要求保護的技術點,只要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對其進行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而得到的其他實施方式及其附圖,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