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且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用于電子設備的能防止推動卡托盤的卡插座。
背景技術:
存儲用戶的各種個人信息(諸如他們的電話號碼)的各種卡(存儲卡/sim卡)用在諸如移動電話之類的電子設備中。這些卡插入的形式包括卡單獨插入和將安裝在一獨立的托盤上的卡插入。
在這些類型的卡插座中,一卡插入確認端子被設置以感測(senses)卡或托盤是否已經(jīng)完全插入。通常,卡插入確認端子包括:一檢測端子,當卡托盤插入時檢測端子接觸卡托盤的前端部;以及一開關端子,當卡托盤已經(jīng)被完全插入時,開關端子被向后推且接觸所述檢測端子。
在申請?zhí)枮閗r10-2014-0106399的韓國待審專利申請(以下稱為“現(xiàn)有技術參考文獻1”)和公告號為kr10-1228837的韓國登記的專利(下文稱為“現(xiàn)有技術參考文獻2”)中公開了一具有這種構(gòu)造的卡插入確認端子結(jié)構(gòu)。
現(xiàn)有技術參考文獻通常設計為:當卡/托盤插入時,檢測端子被向后推然后接觸開關端子。檢測端子具有內(nèi)在的彈性(internalelasticity),使得在檢測端子因卡/托盤插入已被向后推之后,當卡/托盤退出時,檢測端子返回到其初始狀態(tài)。
同樣,在兩篇現(xiàn)有技術參考文獻的情況中,由于檢測端子具有內(nèi)在的彈性,當插入卡/托盤時將檢測端子向后推,因此檢測端子會沿退出方向持續(xù)向卡/托盤施加力,因此,由于托盤向外突出或卡插座被輕微地向外推,卡托盤和設備(set)之間存在著外表不齊平(externalnonconformity)的風險。
(專利文獻0001)韓國待審查專利申請第10-2014-0106399號(2014-09-03公布)
(專利文獻0002)韓國登記專利公報第10-1228837號(2013-02-15公告)。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問題而設計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其通過開關端子和檢測端子的豎直方向上的接觸點的動作從而防止卡托盤被向外推動,并且還防止了卡托盤和設備之間的外表不齊平。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包括一卡插入確認端子,所述卡插入確認端子識別卡托盤是否已經(jīng)插入到一基座(housing)的卡托盤插入空間,所述卡插入確認端子包括:一檢測端子,其安裝在所述基座的插入空間內(nèi),且當所述卡托盤插入到所述插入空間時檢測端子與所述卡托盤接觸并被向下推動;以及一開關端子,其安裝在所述基座的插入空間內(nèi),并且隨著所述檢測端子被向下推動,所述開關端子與所述檢測端子接觸或者斷開接觸。由于所述檢測端子和所述開關端子之間接觸的豎直方向垂直于所述卡托盤的插入/退出方向,所以可防止在退出方向上推動所述卡托盤。
此外,所述檢測端子可具有一懸臂形狀,且所述開關端子可安裝在所述檢測端子的自由端的上方,從而隨著檢測端子被向下推動,所述檢測端子斷開與所述開關端子的接觸。
此外,所述檢測端子可具有一懸臂形狀,且所述開關端子可安裝在所述檢測端子的自由端的下方,從而隨著所述檢測端子被向下推動,所述檢測端子接觸所述開關端子。
此外,所述檢測端子可位于豎直方向貫通所述基座的所述插入空間的底面而形成的貫通部內(nèi),且當所述卡托盤插入/退出時,所述檢測端子可經(jīng)由所述貫通部而在豎直方向上彈性地變形。
此外,所述檢測端子可包括:一第一固定部,其固定到在所述基座內(nèi)形成的所述貫通部的前端;一推動引導部,其在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后端向上傾斜彎折,從而隨著插入到所述基座的插入空間中的所述卡托盤沿傾斜表面滑動,所述檢測端子被引導從而向下推動;一彈片部,其在所述基座的貫通部內(nèi)形成為在所述推動引導部的后端朝向后方向下彎折,且所述彈片部具有內(nèi)在的彈性并沿著與所述卡托盤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一接觸部,其在所述彈片部的后端向上或向下彎折形成。
此外,所述檢測端子還可包括:一絕緣部,其與所述彈片部一體形成,用于當所述絕緣部接觸所述卡托盤上的一導電材料時使接觸部位絕緣;而且,所述絕緣部可設置有突出在所述彈片部上方的一頂部突起,且在所述頂部突起上對應于所述卡托盤的前底面上的向上傾斜表面而形成一向上傾斜表面,從而當所述卡托盤接觸所述絕緣部時,所述卡托盤的傾斜表面沿著所述頂部突起的傾斜表面滑動的同時推動所述絕緣部,且所述彈片部可經(jīng)由所述絕緣部向下彈性地變形,從而使所述檢測端子的塑性變形(plasticity)可最小化。
此外,所述絕緣部還可設置有突出在所述彈片部的下方的一底部突起,且所述底部突起的底部邊緣比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部邊緣更為向下突出,并且當所述彈片部在所述貫通部內(nèi)向下移動時,所述底部突起的底部邊緣可在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底部邊緣之前首先接觸位于所述貫通部的底部上的物體,從而可防止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物體之間的接觸。
此外,所述開關端子可包括:一第二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后端;以及一第二接觸部,其從所述第二接觸部向前延伸形成且向上或向下傾斜,并接觸所述第一接觸部。
此外,所述檢測端子可通過將所述第一固定部模制到形成在所述基座中的所述貫通部的前緣上從而一體形成;且所述開關端子可通過將所述第二固定部固定到在所述基座的后緣形成的組裝凹部中而被組裝固定。
此外,由于所述開關端子被組裝于所述基座,在所述檢測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所述開關端子的第二接觸部接觸且被向下推的同時借助具有向上的彈性的所述檢測端子,在所述第一接觸部和所述第二接觸部之間可建立一穩(wěn)定接觸點。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可以預期有以下效果。
第一,在本發(fā)明中,所述檢測端子和所述開關端子之間的接觸的豎直方向垂直于卡托盤的插入/退出方向。另外,所述檢測端子具有一懸臂形狀且平行于卡托盤的插入/退出方向布置,從而當所述檢測端子與卡托盤接觸時,所述檢測端子被向下推動而不是在卡托盤的插入方向上被推動;力在與卡托盤的插入/退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施加到卡托盤。因此,可以防止沿退出方向推動卡托盤,且由于所述開關端子和所述檢測端子的接觸處于豎直方向,因此在退出方向上不存在由所述檢測端子施加到卡托盤上的力,從而在卡托盤和設備之間不存在外表不齊平的風險。
第二,在本發(fā)明中,絕緣部是一體形成的,以當卡托盤上的導電材料接觸所述檢測端子時使接觸的區(qū)域絕緣。因此,當卡托盤上的一金屬物體接觸所述檢測端子時,通過所述絕緣部防止了與所述檢測端子的金屬端子直接接觸,可以防止電流流到所述檢測端子的金屬端子。
第三,在本發(fā)明中,當卡托盤接觸所述檢測端子時,卡托盤的傾斜表面沿形成在所述檢測端子上的絕緣部的傾斜表面滑動,通過借助所述絕緣部使得所述檢測端子向下彈性地變形從而使所述檢測端子的塑性變形最小化。
第四,在本發(fā)明中,由于所述絕緣部的下端形成為低于所述檢測端子的底部邊緣,所以防止了所述檢測端子的第一接觸部被推動到所述基座的底面的下方,且結(jié)果是,可以防止對pcb的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立體圖,示出當一卡托盤插入時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的狀態(tài)。
圖2是設置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的基座上的檢測端子和開關端子的一立體圖。
圖3是沿圖2的一線m-m截取的一剖視圖。
圖4(a)和圖4(b)分別示出檢測端子的立體圖和斷面圖。
圖5(a)和圖5(b)分別示出檢測端子的一不同實施例的立體圖和斷面圖。
圖6(a)和圖6(b)分別示出開關端子的立體圖和斷面圖。
圖7(a)和圖7(b)分別示出將開關端子組裝于基座上之前的立體圖和斷面圖。
圖8(a)和圖8(b)分別示出開關端子組裝于基座上之后的立體圖和斷面圖。
圖9是卡托盤的插入方向和檢測端子的懸臂方向處于平行的狀態(tài)的一俯視圖。
圖10(a)至圖10(c)分別是檢測端子和開關端子之間的接觸由于卡托盤的插入而斷開的狀態(tài)的一斷面圖。
圖1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的基座中的檢測端子和開關端子的一不同實施例的一斷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卡托盤
1a:傾斜表面
10:卡插座
100:基座
101:插入空間
103:貫通部
105:組裝凹部
200:卡插入確認端子
210:檢測端子
211:第一固定部
212:側(cè)固持部
213:推動引導部
215:彈片部
217:第一接觸部
219:絕緣部
219a:頂部突起
219a’:向上傾斜表面
219b:底部突起
220:開關端子
221:第二固定部
222:防止分離突起
223:第二接觸部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用于在一電子設備中使用的卡插座的一優(yōu)選實施例。請注意的是,在說明本發(fā)明時,省略了作為公知常識并且會不必要地遮掩本發(fā)明的本質(zhì)的功能和構(gòu)件的詳細說明。
圖1是一立體圖,示出當一卡托盤插入時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的狀態(tài)。注意的是,在圖1中,所示出的卡插座未示出覆蓋基座的金屬殼體。
構(gòu)成卡插座10的基座100具有一插入空間101,該插入空間101向前開口(卡托盤1在此插入)且向上開口(在此基座100由一未示出的金屬殼體覆蓋)。與卡接觸的一接觸端子110形成在插入空間101的底面,并且一卡插入確認端子200形成在插入空間101的后部,用于識別卡托盤1的插入。
另外,在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的底面上設置一檢測端子210并且形成沿豎直方向貫通以允許在豎直方向上彈性變形的一貫通部103。貫通部103的形狀與檢測端子210的形狀對應;優(yōu)選地貫通部103應當略大于檢測端子210的平面面積(planararea)。
圖2是設置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的基座上的檢測端子和開關端子的一立體圖;圖3是沿圖2的一線m-m截取的一剖視圖;圖4(a)和圖4(b)分別示出檢測端子的立體圖和斷面圖;圖5(a)和圖5(b)分別示出檢測端子的一不同實施例的立體圖和斷面圖;圖6(a)和圖6(b)分別示出開關端子的立體圖和斷面圖。
如圖2至圖6(b)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10中,一開關端子220和檢測端子210可上下設置以構(gòu)成一卡插入確認端子200,用于感測一卡托盤1是否已經(jīng)插入到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的后部。
由于在卡托盤1插入到插入空間101的過程中,卡托盤1向下推動檢測端子210以斷開檢測端子210與開關端子220接觸,所以由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構(gòu)成的卡插入確認端子200可以識別出一卡托盤1是否已經(jīng)插入到插入空間101。
換句話說,如果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接觸,則可以確認卡托盤1未插入或未完全插入到插入空間101,而如果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不接觸且分離,則可以確認卡托盤1已經(jīng)完全且完整地插入到插入空間101。
或者,如圖11所示,檢測端子210可設置成一懸臂形式,其中開關端子220安裝在檢測端子210的懸臂的自由端的下方,且開關端子220可隨著檢測端子210被向下推動而接觸檢測端子210。通過這種方式,如果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未接觸,則可以確認卡托盤1未插入或未完全插入插入空間101,而如果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接觸,則可以確認卡托盤1已經(jīng)完全且完整地插入到插入空間101。
特別地,由于卡托盤1的插入/退出方向垂直于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的豎直方向上的接觸點方向,因此本發(fā)明可防止卡托盤1在退出方向上被推動。換句話說,由于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在豎直方向上接觸,所以卡托盤1不受因檢測端子210而導致的在退出方向上的任何力的影響,且因此卡托盤1和設備之間不存在外表不齊平的風險。
檢測端子210安裝在基座100的卡托盤的插入空間101中;檢測端子210具有內(nèi)在的彈性,從而當卡托盤1插入到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時,檢測端子210接觸卡托盤1且被彈性地向下推動。
另外,檢測端子210位于沿豎直方向貫通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的底面形成的貫通部103內(nèi);當卡托盤1插入/退出時,檢測端子210借助貫通部103而在豎直方向上彈性變形。
檢測端子210具有一懸臂形狀,且平行于卡托盤1的插入/退出方向布置,從而當檢測端子210與卡托盤1接觸時,檢測端子210被向下推動而不是沿卡托盤1的插入方向被推動;力在與卡托盤1的插入/退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施加到卡托盤1上。
檢測端子210可包括一第一固定部211、推動引導部213、彈片部215、第一接觸部217以及絕緣部219。這種類型的檢測端子210可包括一絕緣部219,或如圖5所示,也可以不包括一絕緣部219。
第一固定部211為一板狀,且通過模制一體形成于在基座100上形成的貫通部103的前端。另外,第一固定部211具有:一單側(cè)固持部212、或雙側(cè)或多側(cè)固持部212,沿檢測端子210的懸臂的方向延伸形成且嵌件成型(insert-molded))于基座100的貫通部103的任一側(cè)。側(cè)固持部212固定于基座100,從而當下述彈片部215被向下推動時,側(cè)固持部212用于支撐彈片部215,從而使彈片部215具有一向上的恢復力;側(cè)固持部212可形成為在彈片部215的底部的任一側(cè)以一定間隔隔開的多個彈片。
推動引導部213在第一固定部211的后端向上傾斜彎折,從而隨著插入到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中的卡托盤1沿傾斜表面滑動,卡托盤1被引導以向下推動檢測端子210。
彈片部215是被卡托盤1推動的一部分;彈片部215朝向后方沿與卡托盤1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安裝在基座100的貫通部103內(nèi);彈片部215具有一彈片形式并且因此具有內(nèi)在的彈性。
彈片部215的一端經(jīng)由推動引導部213連接于第一固定部211而在另一端設置有下述的第一接觸部217以接觸開關端子220。該彈片部215可包括:一向下傾斜表面215a,其在推動引導部213的后端向下傾斜彎折;以及一向上傾斜表面215b,其從向下傾斜表面215a向上傾斜彎折。
第一接觸部217在彈片部215的后端向上傾斜彎折,以接觸下述的開關端子220的第二接觸部223。第一接觸部217的底部形成為位于下述的絕緣部219的底部的上方。
絕緣部219與彈片部215一體形成,并用于在其與卡片托盤1上的導電材料接觸時使接觸的區(qū)域絕緣。換句話說,當金屬物體接觸檢測端子210時,通過防止金屬物體與檢測端子210的直接接觸,絕緣部219可以用于防止電流流到檢測端子210的金屬端子。
在本實施例中,絕緣部219示出為以使長度方向處于彈片部215的寬度方向而形成的一棒狀構(gòu)造,但不限于此,且絕緣部219也可以各種其他方式構(gòu)造。例如,絕緣部219可形成在整個彈片部215上或僅形成在彈片部215的一部分上。
絕緣部219可設置有分別突出到彈片部215上方和下方的一頂部突起219a和底部突起219b。
在頂部突起219a中,一向上傾斜表面219a’可對應于卡托盤1的底前部的向上的傾斜表面1a(見圖10(a)和圖10(b))而形成,從而當卡托盤1接觸絕緣部219時,卡托盤1的傾斜表面1a沿向上傾斜表面219a’滑動同時推壓絕緣部219,并且彈片部215借助絕緣部219而向下彈性地變形,從而檢測端子210的塑性變形可最小化。
另外,底部突起219b的底部相對第一接觸部217的底部進一步向下突出;在貫通部103中,當彈片部215向下移動時,底部突起219b的底部在第一接觸部217的底部之前接觸位于貫通部103的底部處的物體,從而可防止第一接觸部217與該物體接觸。換句話說,由于如果第一接觸部217被推動到基座100的底表面下方的一位置,則存在第一接觸部217接觸pcb未示出的風險,并且其結(jié)果是損壞pcb;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優(yōu)選地使絕緣部219的底部突起219b的底部形成為位于第一接觸部217的底部下方。根據(jù)該過程,如果不存在任何絕緣體,頂部突起219a可形成為對應于托盤形狀、類似絕緣部219,以使塑性變形最小化。可以以這種方式使檢測端子210在整個形狀上形成或僅僅在部分上形成。
開關端子220安裝在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內(nèi)并位于檢測端子210的上方;隨著檢測端子210被向下推動時,開關端子220與檢測端子210的接觸斷開。由于此時檢測端子210的第一接觸部217與第二接觸部223的接觸沿傾斜表面斷開,因此通過卡托盤1的傾斜表面和絕緣部219的傾斜表面對應的運動而發(fā)生一刮擦,從而表面污物可被移除。
開關端子220可包括一第二固定部221以及一第二接觸部223。
第二固定部221形成為一豎直板且通過插入到在基座100的后端形成的組裝凹部(105,見圖7)進行組裝而被固定就位。在第二固定部221中,一防止分離突起222可形成且通過插入在組裝凹部105內(nèi)形成的凹部(未示出)中而被固定就位。
第二接觸部223形成為從第二固定部221向前延伸且向下傾斜并接觸第一接觸部217。
圖7(a)和圖7(b)分別示出將開關端子組裝于基座上之前的立體圖和斷面圖;圖8(a)和圖8(b)分別示出開關端子組裝于基座上之后的立體圖和斷面圖。
如圖7(a)和圖7(b)所示,在檢測端子210處,第一固定部211固定到基座100的貫通部103的前端,從而在開關端子220在組裝前處于其初始狀態(tài),檢測端子210的彈片部215定位成向上傾斜。在這種狀態(tài)下,開關端子220可以組裝成使第二固定部221插入到在所述基座100的后端形成的組裝凹部105的底部或頂部。
如圖8(a)和圖8(b)所示,隨著開關端子220組裝到基座100,檢測端子210的第一接觸部217接觸開關端子220的第二接觸部223,且在下降的同時檢測端子210累積向上的彈性力,從而在第一接觸部217和第二接觸部223之間建立一接觸點。
圖9是卡托盤的插入方向和檢測端子的懸臂方向處于平行的狀態(tài)的一俯視圖。
如圖9所示,當卡托盤1插入到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時,由于卡托盤1的插入方向平行于檢測端子210的懸臂方向,所以在檢測端子210與卡托盤1接觸的瞬間,檢測端子210的自由端會向下移動而不會被卡托盤1推動。
圖10(a)至圖10(c)分別是檢測端子和開關端子之間的接觸由于卡托盤的插入而斷開的狀態(tài)的一斷面圖。
如圖10(a)所示,在卡托盤1插入基座100前,開關端子220的第二接觸部223和檢測端子210的第一接觸部217接觸;結(jié)果是,卡插入確認端子200識別出卡托盤1未插入或者未完整插入到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
如圖10(b)所示,如果卡托盤1插入到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則卡托盤1和檢測端子210之間發(fā)生接觸。
當卡托盤1與檢測端子210接觸時,形成在卡托盤1的前底面上的傾斜表面1a與形成在檢測端子210的絕緣部219上的向上傾斜表面219a’接觸(meets),且卡托盤1的傾斜表面1a順著(follows)絕緣部219的向上傾斜表面219a’移動,從而檢測端子210的第一接觸部217滑動,從而第一接觸部217刮擦第二接觸部223,且結(jié)果,卡托盤1順利地插入到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
換句話說,卡托盤1插入到基座100,從而檢測端子210的第一接觸部217和開關端子220的第二接觸部223彼此接觸,直到形成在檢測端子210的絕緣部219的向上傾斜表面219a’與形成在卡托盤1的前底面上的傾斜表面1a接觸。另外,從檢測端子210的絕緣部219與卡托盤1接觸開始的時刻起,檢測端子210開始向下移動。
如圖10(c)所示,如果卡托盤1通過絕緣部219的向上傾斜表面219a’,從而卡托盤1的底部位于絕緣部219的頂部,則檢測端子210被卡托盤1盡可能多地向下推動,且檢測端子210的彈片部215借助絕緣部219而向下彈性地變形,從而檢測端子210的塑性變形最小化。同樣,當卡托盤1向下推動檢測端子210時,檢測端子210在與卡托盤1的插入方向垂直的相反方向上向上推卡托盤1。
因此,通過卡托盤1的插入/退出方向垂直于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之間接觸的豎直方向,防止了卡托盤1在退出方向上被推動。換句話說,由于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在豎直方向接觸,所以卡托盤1不受因檢測端子210導致的在退出方向上的任何力的影響,從而卡托盤1和設備之間不存在外表不齊平的風險。
隨著檢測端子210因卡托盤1的插入而向下移動,開關端子220的第二接觸部223和檢測端子210的第一接觸部217在豎直方向上移動,以斷開接觸。同樣,如果檢測端子210和開關端子220彼此不接觸,則卡托盤1被識別為已經(jīng)完全且完整地插入到基座100的插入空間101。
在上文中,已經(jīng)基于一優(yōu)選實施例說明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電子設備的卡插座,但是本發(fā)明不限于任何具體實施例,并且相關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的范圍的情況下將能夠進行各種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