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以安裝到配線基板的狀態(tài)彼此嵌合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在各種電氣設備中廣泛采用如堆疊連接器等那樣稱呼的基板連接用的電連接器裝置。在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中,例如連結有第2配線基板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以相對的方式配置在連結有第1配線基板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上方,從那樣的上下相對狀態(tài)起,將上方側的第2電連接器以朝向下方側的第1電連接器下降的方式壓入,由此,使兩電連接器彼此成為嵌合狀態(tài),從而第1配線基板以及第2配線基板彼此電連接。
在這樣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中,尤其是伴隨著近年來的傳輸信號的高頻化,要求實施所謂的EMI對策。例如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通過利用屏蔽壁(遮蔽壁)包圍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外周,對觸點構件的信號傳輸路徑進行電磁屏蔽。
然而,在以往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中,成為如下結構:在要與具有上述那樣的屏蔽壁的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嵌合的對象嵌合體(插頭連接器等)未設置屏蔽壁,針對處于嵌合狀態(tài)的兩個電連接器的電磁屏蔽僅利用一個電連接器的屏蔽壁進行。在這樣的結構中,認為:在使兩電連接器嵌合了的狀態(tài)下,設于一個電連接器的屏蔽壁與安裝有對象嵌合體(插頭連接器等)的配線基板之間容易產生比較大的間隙,在電連接器裝置的整體上無法獲得充分的電磁屏蔽作用,因此,要求進一步提高針對高頻的傳輸信號的電磁屏蔽特性(EMI特性)。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92102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以簡易的結構充分地進行針對處于嵌合狀態(tài)的兩個電連接器的電磁屏蔽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在技術方案1的發(fā)明中,一種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其構成為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相互嵌合、拔脫,在該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中,安裝于絕緣外殼的多個觸點構件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呈多極狀的方式排列,以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設于各所述觸點構件的觸點連接部與配線基板側電連接,其中,采用如下結構:在所述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上分別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有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與所述觸點連接部相對的由導電性構件形成的屏蔽壁部,在所述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嵌合了時,設于該第1電連接器的所述屏蔽壁部以及設于該第2電連接器的所述屏蔽壁部彼此以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彼此相對的方式配置。
根據具有這樣的結構的本發(fā)明,分別在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中,利用各自的屏蔽壁部獲得針對觸點連接部的電磁屏蔽作用,并且,在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嵌合了時,屏蔽壁部配置成內外兩層,且形成于一個屏蔽壁部與配線基板之間的間隙被另一個屏蔽壁部局部地覆蓋,因此,作為電連接器裝置能夠獲得極其良好的電磁屏蔽作用,尤其是能夠高效地堵塞屏蔽壁部與配線基板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期待充分的EMI對策。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期望的是,所述屏蔽壁部以與呈多極狀排列的全部所述觸點連接部相對的方式一體地形成,該屏蔽壁部的端緣部以沿著所述配線基板的表面呈大致直線狀延伸的方式形成。
根據具有這樣的結構的本發(fā)明,通過成為在配線基板的表面與屏蔽壁部的端緣部之間幾乎不產生間隙的閉塞狀態(tài),遮蔽性得以提高,并且通過使該屏蔽壁部的端緣部的多個部位與配線基板側連接來進行多點接地,能夠獲得極其良好的屏蔽特性。
而且,在本發(fā)明中,期望的是,在設于所述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的各屏蔽壁部分別設有容許相互的接觸移動的滑動引導面,并且,在設于所述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的兩滑動引導面中的一者設有將所述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限制于嵌合位置的定位部。
根據具有這樣的結構的本發(fā)明,在使兩電連接器彼此嵌合時,一邊使設于兩電連接器的導電性構件的滑動引導面彼此接觸一邊相對地移動,因此,兩電連接器彼此的相對移動以低摩擦狀態(tài)良好地進行,并且,在移動到最終的嵌合位置時利用定位部進行位置限制,因此,順利地進行嵌合操作。另外,在進行這樣的兩電連接器彼此的相對移動時,由金屬等導電性構件形成的滑動引導面彼此成為接觸狀態(tài),因此,與樹脂等其他構件的接觸狀態(tài)相比,難以產生磨削、破損等使用耐久方面的問題。
另外,本發(fā)明中的所述定位部能夠由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以及連接器寬度手方向呈俯視大致L字形狀延伸且向嵌合方向突出的凸狀部分形成。
而且,本發(fā)明中的設于所述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的兩滑動引導面中的另一者能夠設于與所述配線基板大致平行地覆蓋所述絕緣外殼的表面的平面罩。
而且,另外,在本發(fā)明中,設有所述滑動引導面的平面罩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平面罩上,在該平面罩的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附設有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輔助罩,能夠在所述輔助罩設有滑動引導面。
另外,能夠在本發(fā)明中的所述輔助罩上設有壓入固定于所述絕緣外殼的固定卡定片。
發(fā)明的效果
如以上所述那樣,在本發(fā)明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中,構成為,在將呈多極狀排列的觸點構件的連接部與配線基板電連接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上,分別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設有與觸點連接部相對的由導電性構件形成的屏蔽壁部,在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中利用各自的屏蔽壁部良好地獲得針對觸點連接部的電磁屏蔽作用,并且,在使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嵌合了時,屏蔽壁部彼此設為彼此相對的內外兩層的配置關系,且另一個屏蔽壁部將形成于一個屏蔽壁部與配線基板之間的間隙局部地覆蓋,從而通過高效地堵塞屏蔽壁部與配線基板之間的間隙,能夠期待充分的EMI對策,因此,能夠以簡易的結構充分地進行針對處于嵌合狀態(tài)的兩個電連接器的電磁屏蔽,能夠廉價且大幅地提高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是從上方側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2是從下方側表示圖1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3是表示圖1以及圖2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俯視說明圖。
圖4是表示圖1~圖3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主視說明圖。
圖5是表示圖1~圖4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側視說明圖。
圖6是沿著圖3中的VI-VI線的放大橫截面說明圖。
圖7是沿著圖3中的VII-VII線的放大橫截面說明圖。
圖8是沿著圖3中的VIII-VIII線的橫截面說明圖。
圖9是將圖1~圖8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分解來表示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0是從上方側表示與圖1~圖9所示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嵌合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1是從下方側表示圖10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2是表示圖10以及圖11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俯視說明圖。
圖13是表示圖10~圖12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主視說明圖。
圖14是表示圖10~圖13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側視說明圖。
圖15是沿著圖12中的XV-XV線的放大橫截面說明圖。
圖16是沿著圖12中的XVI-XVI線的放大橫截面說明圖。
圖17是沿著圖12中的XVII-XVII線的橫截面說明圖。
圖18是將圖10~圖17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分解來表示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19是從上方表示使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嵌合后的狀態(tài)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20是從下方表示圖19所示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的嵌合狀態(tài)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21是表示圖19以及圖20所示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的嵌合狀態(tài)的俯視說明圖。
圖22是表示圖19以及圖20所示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的嵌合狀態(tài)的主視說明圖。
圖23是表示圖19以及圖20所示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的嵌合狀態(tài)的側視說明圖。
圖24是沿著圖21中的XXIV-XXIV線與配線基板一起表示的放大橫截面說明圖。
圖25是沿著圖21中的XXV-XXV線與配線基板一起表示的放大橫截面說明圖。
圖26是沿著圖21中的XXVI-XXVI線與配線基板一起表示的橫截面說明圖。
圖27是表示用于使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嵌合的對位狀態(tài)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28是表示用于使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嵌合的對位狀態(tài)的主視說明圖。
圖29是表示用于使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以及第2電連接器彼此嵌合的對位狀態(tài)的側視說明圖。
圖30是表示用于安裝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印刷配線基板的構造例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31是表示用于安裝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印刷配線基板的構造例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32是從上方側表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33是從下方側表示圖32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34是表示圖32以及圖33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的主視說明圖。
圖35是從上方側表示要與圖32~圖34所示的第1電連接器(插座連接器)嵌合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36是從下方側表示圖35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外觀立體說明圖。
圖37是表示圖35以及圖36所示的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第2電連接器(插頭連接器)的主視說明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1、絕緣外殼;11a、基端部;11b、中央凸部;11c、觸點安裝槽;11d、分隔板;11e、長邊側壁部;11f、支承部;12、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a、長邊側壁板;12b、短邊側壁板;12c、固定卡定片(輔助罩);12d、接地部(板狀突起片);12e、側方檢查窗;12f、平面罩(滑動引導面);12g、罩連結部;12h、平面檢查窗;12i、接觸片;13、信號觸點構件;13a、嵌合凹部;13b、底邊部;13c、外側立起邊部;13d、內側立起邊部;13e、凸狀接點部;13f、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4、電源觸點構件;14a、嵌合凹部;14b、底邊部;14c、外側立起邊部;14d、內側立起邊部;14e、凸狀接點部;14f、凹狀接點部;14g、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20、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1、絕緣外殼;21a、基端部;21b、中央凹部;21c、觸點安裝槽;21d、長邊側壁部;21e、卡定突起;22、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a、長邊側壁板;22b、固定卡定片(短邊側壁板);22c、接地部(板狀突起片);22d、側方檢查窗;22e、定位部;22f、卡合孔;23、信號觸點構件;23a、嵌合凸部;23b、凹狀接點部;23c、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24、電源觸點構件;24a、嵌合凸部;24c、凸狀接點部;24d、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P1、第1配線基板;P1a、信號傳輸用導電路徑(信號焊盤);P1b、電源供給用導電路徑(電源焊盤);P1c、接地導電路徑(接地焊盤);P2、第2配線基板;P2a、信號傳輸用導電路徑(信號焊盤);P2b、電源供給用導電路徑(電源焊盤);P2c、接地導電路徑(接地焊盤);10’、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2’、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a’、長邊側壁板;12j、下端緣部;20’、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2’、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a’、長邊側壁板;22g、下端緣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應用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
[關于電連接器裝置的整體構造]
附圖所示的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用于例如將配置于移動電話、智能手機或平板型計算機等各種電子設備內的配線基板彼此電連接,包括圖1~圖9所示的作為第1電連接器的插座連接器10和圖10~圖18所示的作為第2電連接器的插頭連接器20。并且,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安裝于例如圖30所示的第1配線基板P1的同時,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安裝于例如圖31所示的第2配線基板P2,如此地處于安裝狀態(tài)的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以彼此相對的方式配置后進行嵌合操作,從而進行上述的第1配線基板P1以及第2配線基板P2彼此之間的電連接。
在以下的說明中,將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與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嵌合方向設為“上下方向”,插頭連接器20配置于插座連接器10的上方位置,該插座連接器10配置于該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位置,從這樣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對狀態(tài)起在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如圖27~圖29那樣接觸了的狀態(tài)下進行對位的操作,一旦對位于嵌合位置,就將插頭連接器20向下方向壓入,從而如圖19~圖26所示那樣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成為嵌合狀態(tài)。
另外,通過從上述的嵌合狀態(tài)以適當的力將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朝向上方拉起,插頭連接器20從下方側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向上方拔脫。
如此相對于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將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嵌合、拔脫的操作并不限于由作業(yè)者的手進行,也可以利用預定的夾具、機械自動地進行。
此外,在進行這兩個電連接器10、20彼此的嵌合、拔脫時,配置于上方側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以上下翻轉了的狀態(tài)相對于配置于下方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相對配置,在進行該插頭連接器20單體的說明時,以翻轉前的狀態(tài)、也就是將插頭連接器20從上方側相對于配置于下方的第2配線基板P2安裝的狀態(tài)進行說明。
構成這樣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以及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分別具有細長狀延伸的絕緣外殼11、21。所謂的絕緣外殼11、21是使用塑料等樹脂材料來進行例如模制成形而成的,許多信號觸點構件13、23沿著該絕緣外殼11、21的長度方向以預定的間距呈多極狀地排列。以下將這些信號觸點構件13、23的排列方向即絕緣外殼11、21的長度方向稱為“連接器長度方向”,將與該“連接器長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稱為“連接器寬度方向”。
尤其是如圖9以及圖18所示,所謂的各絕緣外殼11、21在該絕緣外殼11、21的長度方向(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兩端部分具有基端部11a、11a以及21a、21a。并且,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一體地跨接基端部11a、11a的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彼此的方式設有中央凸部11b,并且,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一體地跨接基端部21a、21a的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彼此的方式設有中央凹部21b。絕緣外殼11的基端部11a、11a以及絕緣外殼21的基端部21a、21a如此隔著中央凸部11b以及中央凹部21b成為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對的配置關系,但導電性殼12、22以跨接這些基端部11a、11a彼此以及跨接基端部21a、21a彼此的方式進行安裝。
導電性殼12、22構成針對后述的信號觸點構件13、14的屏蔽壁部,是利用由薄板狀金屬構件等形成的導電性構件的彎折構造體形成的,以圍繞在上述的絕緣外殼11、21的外周部分的方式并以從連接器長度方向以及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兩側夾持上述的絕緣外殼11、21的方式安裝。此時,安裝到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側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是通過從上方相對于絕緣外殼11壓入而被固定的,而安裝到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側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是通過嵌入成形相對于絕緣外殼21而被固定的。
另外,在上述的絕緣外殼11的中央凸部11b、絕緣外殼21的中央凹部21b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以恒定的間隔排列的方式凹設有呈凹槽狀的觸點安裝槽11c、21c,信號觸點構件13、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14、24分別通過壓入以及嵌入成形相對于所謂的觸點安裝槽11c、21c安裝。其中的信號觸點構件13、23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呈多極狀的方式以恒定的間隔排列,在所謂的信號觸點構件13、23的多極狀的排列方向(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兩側外方位置配置有電源觸點構件14、24。
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以及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整體結構的概略如上所述,以下,對各部分的詳細的結構以及配置關系進行說明。
首先,通過壓入而安裝到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絕緣外殼11的信號觸點構件13以及通過嵌入成形而安裝到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絕緣外殼21的信號觸點構件23在各電連接器10、20中成為分別形成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兩列的電極列的配置關系。構成這兩列的電極列的信號觸點構件13、13彼此以及信號觸點構件23、23彼此成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對稱地相對的配置關系。在以下的說明中,將這些處于對稱的配置關系的信號觸點構件13、13彼此以及信號觸點構件23、23彼此不加以區(qū)別地進行相同的說明。
[關于插座連接器的觸點構件]
更具體而言,首先,尤其是如圖7所示,在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側的安裝有信號觸點構件13的絕緣外殼11的中央凸部11b,在上述的兩列的電極列彼此之間的部分、即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呈帶板狀延伸的方式設有從底面板向上方突出的分隔板11d。該分隔板11d構成上述的觸點安裝槽11c的槽底部分,在該分隔板11d與豎立設置于該分隔板11d的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兩側的長邊側壁部11e、11e之間的空間部分,構成兩側的電極列的一對信號觸點構件13、13配置為以呈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對稱的形狀的方式相對的位置關系。
所說的各信號觸點構件13由以從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連接器中心側朝向外方側呈彎曲狀延伸的方式彎折的金屬制的帶板狀構件形成,通過從下方壓入來相對于上述的觸點安裝槽11c進行安裝。該信號觸點構件13的以呈大致U字形狀延伸的方式彎折形成的嵌合凹部13a以在靠近上述的分隔板11d的連接器中心側部分呈凹形狀凹陷的方式形成,成為如下結構:作為對象嵌合體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信號觸點構件23的一部分從上方側插入并放入該嵌合凹部13a的內方空間。
即,如上所述呈大致U字形狀地延伸的信號觸點構件13的嵌合凹部13a具有從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底邊部13b的兩側朝向上方立起的外側立起邊部13c以及內側立起邊部13d。這些外側立起邊部13c、內側立起邊部13d中的、配置于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外方側的外側立起邊部13c通過從下方側相對于凹設于上述的長邊側壁部11a的觸點安裝槽11c壓入而成為固定狀態(tài)。并且,上述的底邊部13b從處于該固定狀態(tài)的外側立起邊部13c朝向連接器中心側(內方側)呈懸臂狀延伸出來,并且,內側立起邊部13d隔著該底邊部13b同樣呈懸臂狀延伸出來。該內側立起邊部13d以接近連接器中心側的分隔板11d的方式配置,相對于上述那樣地處于固定狀態(tài)的外側立起邊部13c能夠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彈性移位。
配置于連接器中心側的內側立起邊部13d的上端部分是以朝向上述的嵌合凹部13a的內方空間呈彎曲形狀延伸出來的方式彎折形成的,在該彎曲狀的彎折部分中的、向嵌合凹部13a的內方空間伸出的部位形成有凸狀接點部13e。該凸狀接點部13e在如前述那樣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信號觸點構件23的一部分插入到嵌合凹部13a的內方空間時成為與該信號觸點構件23的一部分接觸而電連接的關系。針對這點,在后段中詳細地進行說明。
另一方面,配置到連接器外方側的外側立起邊部13c如上所述成為插入并埋設于長邊側壁部11a的內部的絕緣狀態(tài)。即,如圖25所示,不與作為對象嵌合體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信號觸點構件23電接觸,長邊側壁部11a的內側表面壓接于被插入到嵌合凹部13a的內方空間的信號觸點構件23的一部分。
這樣,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信號觸點構件13成為在各信號觸點構件13的嵌合凹部13a的每一個各設置有一處凸狀接點部13e的結構,成為借助在該信號觸點構件13的每一個上各設置一處的凸狀接點部13e對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信號觸點構件23進行信號傳輸的結構。
另外,這樣的信號觸點構件13中的外側立起邊部13c以從上述的底邊部13b立起到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上表面位置而朝向連接器外方側伸出后朝向下方翻轉的方式彎折成倒U字形狀,在該插座連接器10的下表面位置,再次朝向連接器外方側呈大致直角地彎折,成為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該基板連接腳部13f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方側大致水平地延伸出來,在插座連接器10相對于第1配線基板P1安裝時,尤其是如圖30所示,相對于第1配線基板P1上的信號傳輸用導電路徑(信號焊盤)P1a進行釬焊接合。該基板連接腳部13f的釬焊接合使用縱長狀的釬焊材料而針對全部的基板連接腳部13f一并進行。
另外,在上述的多個信號觸點構件13、13、……的多極狀的排列方向上的兩側外方位置,一對電源觸點構件14、14安裝于中央凸部11b的觸點安裝槽11c。所說的各電源觸點構件14、14除了接點部的構造以外具有與上述的信號觸點構件13基本上同樣的結構,成為在隔著分隔板11d的兩側以呈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對稱的形狀的方式相對的配置關系。
所說的各電源觸點構件14也由以從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連接器中心側朝向外方側呈彎曲狀延伸的方式彎折的金屬制的帶板狀構件形成,尤其是如圖9所示,該電源觸點構件(或接地觸點構件)14所具有的板寬度尺寸W1設定成為上述的信號觸點構件13的板寬度尺寸W2的幾倍、或上述的信號觸點構件13的板寬度尺寸W2的幾倍以上的大小(W1>W2)。
并且,在這樣的電源觸點構件14中,如圖6所示,在靠近上述的分隔板11d的連接器中心側部分,呈凹形狀凹陷的嵌合凹部14a也以呈大致U字形狀延伸的方式彎折形成,成為作為對象嵌合體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電源觸點構件24的一部分從上方側插入并放入該嵌合凹部14a的內方空間的結構。
即,如上所述呈大致U字形狀延伸的電源觸點構件14的嵌合凹部14a具有從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底邊部14b的兩側朝向上方立起的外側立起邊部14c以及內側立起邊部14d。并且,這些外側立起邊部14c、內側立起邊部14d中的、配置到連接器寬度方向上的外方側的外側立起邊部14c通過從下方側相對于凹設于上述的長邊側壁部11a的觸點安裝槽11c壓入而成為固定狀態(tài)。另外,內側立起邊部14d與這樣的成為固定狀態(tài)的外側立起邊部14c隔著上述的底邊部14b呈懸臂狀延伸出來。該內側立起邊部14d與連接器中心側的分隔板11d靠近配置,能夠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相對于如上所述成為固定狀態(tài)的外側立起邊部14c彈性移位。
配置到該連接器中心側的內側立起邊部14d的上端部分以朝向上述的嵌合凹部14a的內方空間呈彎曲形狀延伸出來的方式彎折形成,在該彎曲狀的彎折部分的、向嵌合凹部14a的內方空間伸出的部位形成有凸狀接點部14e。該凸狀接點部14e在如前所述那樣作為對象嵌合體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電源觸點構件24的一部分插入嵌合凹部14a的內方空間時成為與該電源觸點構件24的一部分接觸而電連接的關系。對于這點,在后段中詳細地進行說明。
另一方面,在配置到連接器外方側的外側立起邊部14c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的中途位置形成有凹狀接點部14f。該凹狀接點部14f在如前所述那樣作為對象嵌合體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電源觸點構件24的一部分插入嵌合凹部14a的內方空間時與該電源觸點構件24的一部分接觸而電連接。對于這點,也在后段中詳細地進行說明。
這樣,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電源觸點構件14成為在各電源觸點構件14的嵌合凹部14a的每一個均具有包括凸狀接點部14e以及凹狀接點部14f的兩處接點部的結構,成為借助兩處接點部14e、14f相對于作為對象嵌合體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電源觸點構件24進行電源電流的供給的結構。
另外,上述的電源觸點構件14的外側立起邊部14c以在立起到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上表面位置后一邊朝向連接器外方側伸出一邊向下方翻轉的方式彎折,在插座連接器10的下表面位置處,朝向連接器外方側呈大致直角彎折而成為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4g。該基板連接腳部14g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方側大致水平地延伸出來,在安裝插座連接器10時相對于第1配線基板P1上的電源供給用導電路徑(電源焊盤)P1b進行釬焊接合。該基板連接腳部14g的釬焊接合使用縱長狀的釬焊材料相對于全部的基板連接腳部14g一并進行。
[關于插頭連接器的觸點構件]
接著,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中的絕緣外殼21的中央凹部21b具有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多極狀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一對長邊側壁部21d、21d,信號觸點構件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24以構成兩列的電極列的方式通過嵌入成形相對于所謂的各長邊側壁部21d的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以恒定的間隔排列的凹槽狀的觸點安裝槽21c安裝。構成這兩列的電極列的信號觸點構件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24成為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對稱地相對的配置關系。
更具體而言,在安裝有信號觸點構件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24的絕緣外殼21的中央凹部21b中,尤其是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上述的兩列的電極列彼此之間的部分、即兩側的長邊側壁部21d、21d彼此之間的部分成為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延伸的凹狀空間,并且,以卷繞在各長邊側壁部21d的外周側的方式安裝有各信號觸點構件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24。構成兩側的電極列的一對信號觸點構件23、23彼此以及一對電源觸點構件24、24彼此配置為以呈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對稱的形狀的方式相對的位置關系。
所說的各信號觸點構件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24由以覆蓋上述的長邊側壁部21d的上端緣部地呈倒U字形狀的彎曲形狀地延伸的方式彎折的金屬制的帶板狀構件形成,尤其是如圖18所示,電源觸點構件24所具有的板寬度尺寸W3設定成信號觸點構件23的板寬度尺寸W4的幾倍、或信號觸點構件23的板寬度尺寸W4的幾倍以上的大小(W3>W4)。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電源觸點構件14、24的帶板狀構件的寬度尺寸W1、W3形成得比構成信號觸點構件13、23的帶板狀構件的寬度尺寸W2、W4大(W1>W2,W3>W4),因此,與信號觸點構件13、23相比,電源觸點構件14、24的嵌合保持力得以提高。
尤其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比信號觸點構件13、23大的嵌合保持力的電源觸點構件14、24成為在俯視電連接器裝置時配置于四角的結構,因此,所謂的電源觸點構件14、24具有與兩電連接器10、20的嵌合有關的作為簡易鎖定機構的功能。
并且,在所謂的各信號觸點構件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24中,呈倒U字形狀向上方突出的部位成為嵌合凸部23a以及嵌合凸部24a。所謂的嵌合凸部23a以及嵌合凸部24a成為如下結構:從上方側相對于作為對象嵌合體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設于信號觸點構件13的嵌合凹部13a以及設于電源觸點構件14的嵌合凹部14a插入,信號觸點構件1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14彈性移位,從而能夠被放入嵌合凹部13a以及嵌合凹部14a。
在此,上述的信號觸點構件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24中的呈倒U字形狀的嵌合凸部23a以及嵌合凸部24a具有沿著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連接器中心側的內壁面和連接器外方側的外壁面,在這些連接器內外兩壁面中的、嵌合凸部23a的各內壁面形成有凹狀接點部23b。并且,在兩個電連接器10、20彼此嵌合、設于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信號觸點構件23的嵌合凸部23a以及電源觸點構件24的嵌合凸部24a插入到設于前述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信號觸點構件13的嵌合凹部13a以及電源觸點構件14的嵌合凹部14a的內方空間時,插頭連接器20側的凹狀接點部23b與插座連接器10側的凸狀接點部13e彈性地接觸而進行電連接。
另一方面,設于信號觸點構件23的嵌合凸部23a的外壁面呈平坦面狀地延伸。并且,在兩個電連接器10、20彼此嵌合、設于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信號觸點構件23的嵌合凸部23a插入到設于前述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信號觸點構件13的嵌合凹部13a的內方空間時,如圖25所示,在插頭連接器20側呈平坦面狀設置的嵌合凸部23a的外壁面成為從連接器中心側相對于設于前述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側的絕緣外殼11的長邊側壁部11e的內壁面壓接的狀態(tài),由此,成為沒有進行電連接的絕緣的狀態(tài)的結構。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進行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的嵌合時,成為該信號觸點構件13的凸狀接點部13e被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夾持信號觸點構件13的絕緣外殼11的一部分按壓于作為對象嵌合體的插頭連接器20側的凹狀接點部23b的構造,接點部的電連接性得以提高,并且,能夠期待利用了絕緣外殼11的感應性的信號傳輸的阻抗匹配。
另外,成為設于上述的兩電連接器10、20的信號觸點構件13、23彼此僅在包括配置于連接器中心側配置的凸狀接點部13e以及凹狀接點部23b的一處接點部進行電連接的結構,借助該一處接點部進行信號傳輸。
相對于此,在設于電源觸點構件24的嵌合凸部24a的連接器外方側壁面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途位置形成有凸狀接點部24c。并且,通過兩個電連接器10、20彼此嵌合,在設于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信號觸點構件23的嵌合凸部23a插入到設于前述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信號觸點構件13的嵌合凹部13a的內方空間時,成為插頭連接器20側的凸狀接點部24c與設于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側的電源觸點構件14的凹狀接點部14f接觸而進行電連接的關系。
這樣,設于兩電連接器10、20的電源觸點構件14、24彼此成為借助包括內方側的接點部、外方側的接點部的兩處接點部進行電連接的結構,借助該兩處接點部供給電源電流,該內方側的接點部包括配置于連接器中心側的凸狀接點部14e以及平面部,該外方側的接點部包括配置于連接器外方側的凹狀接點部14f以及凸狀接點部24c。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經由在信號觸點構件13的嵌合凹部13a的每一個各設有一處的凸狀接點部13e、在信號觸點構件23的嵌合凸部23a的每一個各設有一處的凹狀接點部23b進行信號的傳輸,因此,尤其是高頻傳輸中的干涉被降低,能夠獲得良好的傳輸特性,而設于電源觸點構件(或接地觸點構件)14的嵌合凹部14a的凸狀接點部14e與設于電源觸點構件(或接地觸點構件)24的嵌合凸部24a的平面部成為彼此接觸狀態(tài),設于電源觸點構件(或接地觸點構件)24的嵌合凸部24a的凸狀接點部24c與設于電源觸點構件(或接地觸點構件)14的嵌合凹部14a的凹狀接點部14f成為彼此接觸狀態(tài),因此,能夠獲得充分的嵌合保持力。
另外,設于上述的信號觸點構件23以及電源觸點構件(或接地觸點構件)24的嵌合凸部23a、24a的內壁面中的下端部分在插頭連接器20的下表面位置朝向連接器外方側呈大致直角彎折而成為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23c、24d。這些基板連接腳部23c、24d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方側大致水平地延伸出來,在安裝插頭連接器20時,尤其是如圖31所示,相對于第2配線基板P2上的信號傳輸用導電路徑(信號焊盤)P2a以及電源供給用導電路徑(電源焊盤)P2b進行釬焊接合。這些基板連接腳部23c、24d的釬焊接合使用縱長狀的釬焊材料相對于全部的基板連接腳部23c、24d一并進行。
[關于插座連接器的導電性殼]
接著,作為屏蔽壁部設于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側的導電性殼12由分割成兩個的框狀構造體形成,在以彼此面對面的方式相對配置的狀態(tài)下安裝于絕緣外殼11。即,這一對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12分別由在俯視時呈大致L字形狀的薄板狀金屬的彎折構件形成,所謂的各導電性殼12中的構成平面大致L字形狀的長邊部分的長邊側壁板12a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構成平面大致L字形狀的短邊部分的短邊側壁板12b以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構成這一對導電性殼12、12的長邊側壁板12a、12a彼此以及短邊側壁板12b、12b彼此配置成彼此大致平行地相對的狀態(tài),通過成為那樣的相對配置關系,構成了俯視時的整體形狀呈大致長方形狀的框體構造。
在此,在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短邊側壁板12b的上緣部分,一對固定卡定片12c、12c以預定的間隔設置。所謂的各固定卡定片12c如后述那樣構成輔助罩,成為以從短邊側壁板12b的上緣部分朝向連接器中心側(內方側)伸出的方式彎折后朝向下方翻轉的倒U字狀的彎折彎曲形狀。并且,這兩個固定卡定片12c、12c從上方相對于前述的絕緣外殼11的基端部11a壓入,從而導電性殼12的整體相對于絕緣外殼11成為固定狀態(tài)。
另一方面,在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長邊側壁板12a以及短邊側壁板12b的下端緣部,由朝向第1配線基板P1的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板狀突起片形成的接地部12d形成有多個。構成所說的各接地部12d的板狀突起片以具有與長邊側壁板12a以及短邊側壁板12b平齊的表面而連續(xù)的方式形成,在長邊側壁板12a以及短邊側壁板12b的板厚內延伸。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中,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接地部(板狀突起片)12d以處于導電性殼12的板厚范圍內的狀態(tài)配置,成為不會向導電性殼12的外方伸出的結構,因此,能夠謀求整個連接器的小型化。
此外,上述的接地部12d的下端部通過相對于設于第1配線基板P1的表面的接地導電路徑(接地焊盤)P1c進行釬焊接合,進行電連接,該情況下的接地部12d的釬焊接合使用縱長狀的釬焊材料相對于全部的接地部12d一并進行。
由這樣的平面大致長方形狀的框體構造形成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以在整周包圍絕緣外殼11的外周的方式構成,由此對安裝于絕緣外殼11的信號觸點構件13進行電磁屏蔽。
尤其是,該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長邊側壁板12a成為在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與前述的信號觸點構件1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隔開預定的間隔的位置豎立設置于第1配線基板P1的表面上的配置關系。即,該導電性殼12的長邊側壁板12a一邊與信號觸點構件13的基板連接腳部13f的外端面相對一邊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多極狀的排列方向)延伸,從而成為如下結構:以借助上述的基板連接腳部13f與導電性殼12的長邊側壁板12a之間的空間部分適當地進行了阻抗匹配的狀態(tài)對包括基板連接腳部13f的信號觸點構件13的整體良好地進行電磁屏蔽。
[關于側方檢查窗]
另外,設于上述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長邊側壁板12a的多個接地部(板狀突起片)12d在連接器長度方向(多極狀的排列方向)上隔開恒定的間隔地配置,在沿著該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一對接地部12d、12d彼此的間隔區(qū)域內,形成有由能夠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目視信號觸點構件1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的空間形成的側方檢查窗12e。
即,設于該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各接地部12d成為相對于信號觸點構件1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錯開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設置位置的配置關系,成為在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基板連接腳部13f、13f彼此之間的部分配置有接地部12d的關系。并且,在這些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一對接地部12d、12d彼此之間的部分形成有由該接地部12d、12d和導電性殼12的長邊側壁板12a的下緣部形成的橫長狀的空間部分,該橫長狀的空間部分成為上述的側方檢查窗12e。
本實施方式的側方檢查窗12e的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長度以與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的多個(3個)排列的長度相當的方式形成,在組裝作業(yè)者透過該側方檢查窗12e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目視的情況下,在該側方檢查窗12e的內方區(qū)域內,憑視覺能夠確認多個(3個)基板連接腳部13f的端面。
[關于平面罩]
而且,在上述的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長邊側壁板12a的上緣部分,連續(xù)設置有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平面罩12f。該平面罩12f以從長邊側壁板12a的上緣部朝向連接器中心側(內方側)呈大致直角彎折的方式形成,以從上方側覆蓋形成于從長邊側壁板12a到信號觸點構件1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的頂端附近之間的空間部分的方式大致水平地延伸。
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通過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良好地獲得對信號觸點構件1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的電磁屏蔽作用,尤其是,在本實施方式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導電性殼12,設有與第1配線基板P1大致平行地覆蓋絕緣外殼11的上側表面的平面罩12f,因此,能夠利用平面罩12f進一步提高對基板連接腳部13f的電磁屏蔽作用。
該平面罩12f在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隔著絕緣外殼11的中央凸部11b的兩側以彼此相對的方式配置有一對,在所謂的各平面罩12f的靠連接器中心側的內端緣部分,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以恒定的間隔設有多個罩連結部12g。所說的各罩連結部12g由朝向連接器中心側大致水平地突出的板狀突起片形成,以從上方載置于呈底座狀形成于中央凸部11b的長邊側壁部11e的支承部11f的方式被支承。通過設有這樣的罩連結部12g,進行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和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插拔時的加強。
構成所說的各罩連結部12g的板狀突起片具有與平面罩12f平齊的表面而連續(xù)地形成,在平面罩12f的板厚內延伸。如此設于平面罩12f的罩連結部12g以處于平面罩12f的板厚范圍內的狀態(tài)配置,不會向平面罩12f的外方伸出,因此,能夠謀求整個連接器的低矮化。
另外,設于該平面罩12f的多個罩連結部12g如上所述在連接器長度方向上以恒定的間隔配置,在該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一對罩連結部12g、12g彼此的間隔區(qū)域內形成有由能夠朝向下方向目視信號觸點構件1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的空間形成的平面檢查窗12h。
即,設于上述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各罩連結部12g成為相對于信號觸點構件1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錯開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設置位置的配置關系,成為在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基板連接腳部13f、13f彼此之間的部分配置有罩連結部12g的關系。并且,在這些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一對罩連結部12g、12g彼此之間的部分形成有由該罩連結部12g、12g和導電性殼12的平面罩12f的內端緣部形成的橫長狀的空間部分,該橫長狀的空間部分成為上述的平面檢查窗12h。
本實施方式的平面檢查窗12h的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長度以與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的多個(3個)排列的長度相當的方式形成,在組裝作業(yè)者透過該平面檢查窗12h朝向下方向目視的情況下,在該平面檢查窗12h的內方區(qū)域,能夠憑視覺確認多個(3個)基板連接腳部13f的端面。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透過被設于導電性殼12的側方檢查窗12e以及平面檢查窗12h從側方以及上方目視確認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相對于第1配線基板P1的信號傳輸用導電路徑(信號焊盤)P1a的連接狀態(tài)、連接器的組裝狀態(tài)。
[關于接觸片]
而且,在上述的導電性殼12的平面罩12f以及從該平面罩12f到向下方彎折而延伸的長邊側壁板12a的部位,以切割豎起的方式一體地形成有與嵌合對象彈性地接觸的板簧狀的接觸片12i。該接觸片12i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以恒定的間隔形成有多個,構成該接觸片12i的板簧狀構件的根部分設于平面罩12f側,并且,該板簧狀構件的頂端部分以從長邊側壁板12a的外表面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的外方側斜著伸出的方式形成。
并且,在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從上方側相對于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嵌合時,成為上述的接觸片12i的頂端部分從內方側與插頭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后述)彈性地接觸的配置關系。針對這點,在后段中詳細地進行說明。
此外,上述的各接觸片12i配置于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一對罩連結部12g、12g彼此之間的部分,成為接觸片12i如此地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對于罩連結部12g錯位的配置關系,從而施加于接觸片12i的按壓力不會直接作用于罩連結部12g,由此,罩連結部12g的強度得以維持。
[關于嵌合引導]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設于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長邊側壁板12a的平面罩12f的表面成為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進行嵌合時容許相互的接觸移動的滑動引導面。另外,對于成為這樣的滑動引導面的平面罩12f的表面,連續(xù)設置于導電性殼12的短邊側壁板12b的上緣部分的固定卡定片12c、12c的頂部表面以處于與該平面罩12f的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的方式配置,所謂的各固定卡定片12c的頂部表面也成為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進行嵌合時的滑動引導面。如此設于導電性殼12的固定卡定片12c具有作為對平面罩12f進行輔助的輔助罩的結構,由這些平面罩12f和輔助罩12c形成了滑動引導面。
成為后述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22的表面從上方與構成這樣的滑動引導面的平面罩12f以及輔助罩(固定卡定片)12c接觸而滑動的結構,進行直到預定的嵌合位置為止的引導,對于這點,在后段中詳細地進行說明。
[關于插頭連接器的導電性殼]
另一方面,作為屏蔽壁部設于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側的導電性殼22也由分割成兩個的框狀構造體形成,以彼此面對面地相對配置的狀態(tài)安裝于絕緣外殼21。即,這一對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22分別由在俯視時呈大致日文コ字形狀的薄板狀金屬的彎折構件形成,所謂的各導電性殼22中的構成平面大致日文コ字形狀的長邊部分的長邊側壁板22a以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上述的長邊側壁板22a的連接器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一體地連續(xù)設有朝向相對配置的另一個導電性殼22呈大致直角彎折的固定卡定片22b、22b。所謂的各導電性殼22的固定卡定片22b、22b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出來,通過嵌入成形埋設于構成絕緣外殼11的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端緣部分的基端部21a、21a的內部,成為導電性殼22的整體固定于絕緣外殼21的固定狀態(tài)。
此時,在上述的各導電性殼22的固定卡定片22b貫通形成有用于相對于絕緣外殼21進行定位并且提高固定卡定力的卡合孔22f,在進行上述那樣的嵌入成形時,設于絕緣外殼21的基端部21a的卡定突起21e以成為貫通于該導電性殼22的卡合孔22f的狀態(tài)的方式被成形。
并且,構成上述的一對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22的長邊側壁板22a、22a彼此配置成相互大致平行地相對的狀態(tài),并且,構成短邊側壁板的固定卡定片22b、22b彼此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對接配置,構成俯視時的整體形狀呈大致長方形狀的框體構造。
這樣,在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側,構成了俯視呈大致日文コ字形狀的一對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22彼此相對配置而成的框體構造,而在前述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側,構成了俯視呈大致L字形狀的一對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12彼此相對配置而成的框體構造。因而,在所謂的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嵌合的狀態(tài)下,由于插座連接器10側的導電性殼12、12彼此的相對配置產生的間隙被插頭連接器20側的導電性殼22從外方側覆蓋,并且,由于插頭連接器20側的導電性殼22、22彼此的相對配置產生的間隙被插座連接器10側的導電性殼12從內方側覆蓋。其結果,成為電連接器裝置的整周被屏蔽壁部完全地覆蓋的狀態(tài),能夠獲得極其良好的屏蔽功能。
另一方面,在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長邊側壁板22a以及固定卡定片(短邊側壁板)22b的下端緣部形成有多個由朝向第2配線基板P2的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板狀突起片形成的接地部22c。構成所說的各接地部22c的板狀突起片以具有與長邊側壁板22a以及固定卡定片(短邊側壁板)22b平齊的表面而連續(xù)的方式形成,在長邊側壁板22a以及固定卡定片(短邊側壁板)22b的板厚內延伸。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中,設于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長邊側壁板22a的兩端部分的固定卡定片(短邊側壁板)22b以埋設于絕緣外殼11的基端部21a的內部的方式被嵌入成形,因此,以導電性殼22處于絕緣外殼21的全長范圍內的狀態(tài)配置,導電性殼22不會向絕緣外殼21的外方伸出,能夠在連接器長度方向上謀求整個連接器的小型化。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接地部(板狀突起片)22c以處于導電性殼22的板厚范圍內的狀態(tài)配置,因此不會向導電性殼22的外方伸出,能夠在連接器寬度方向上也進一步謀求整個連接器的小型化。
此外,上述的接地部22c的下端部釬焊接合于設于第2配線基板P2的表面的接地導電路徑(接地焊盤)P2c,從而進行電連接,該情況的接地部22c的釬焊接合使用縱長狀的釬焊材料針對全部的接地部22c一并進行。
由這樣的俯視大致長方形狀的框體構造形成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構成為在整周包圍絕緣外殼21的外周,從而對安裝于絕緣外殼21的信號觸點構件23進行電磁屏蔽。
尤其是,成為該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長邊側壁板22a在沿著連接器寬度方向與前述的信號觸點構件2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23c隔開預定的間隔的位置豎立設置于第2配線基板P2的表面上的配置關系。即,成為如下結構:導電性殼22的長邊側壁板22a與信號觸點構件23的基板連接腳部23c的外端面相對的同時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多極狀的排列方向)延伸,從而以借助上述的基板連接腳部23c與導電性殼22的長邊側壁板22a之間的空間部分適當地進行了阻抗匹配的狀態(tài)對包括基板連接腳部23c的信號觸點構件23的整體良好地進行電磁屏蔽。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分別在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以及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中,能夠分別利用設為屏蔽壁部的導電性殼12、22獲得對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23c的電磁屏蔽作用,但在所謂的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嵌合時,導電性殼12、22配置成內外雙層、且形成于由導電性殼12、22中的一者形成的屏蔽壁部與兩配線基板P1、P2中的一者之間的間隙被由導電性殼12、22中的另一者形成的屏蔽壁部局部地覆蓋,因此,能夠獲得作為電連接器裝置極其良好的電磁屏蔽作用。尤其是,能夠高效地堵塞導電性殼12、22與第1配線基板P1、第2配線基板P2之間的間隙,因此能夠期待充分的EMI對策。
[關于側方檢查窗]
另外,設于上述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長邊側壁板22a的多個接地部(板狀突起片)22c在連接器長度方向(多極狀的排列方向)上隔開恒定的間隔地配置,在沿著該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一對接地部22c、22c彼此的間隔區(qū)域內形成有由能夠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目視信號觸點構件2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23c的空間形成的側方檢查窗22d。
即,成為設于上述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各接地部22c相對于信號觸點構件23的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23c錯開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設置位置的配置關系,成為在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基板連接腳部23c、23c彼此之間的部分配置有接地部22c的關系。并且,在這些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相鄰的一對接地部22c、22c彼此之間的部分形成有由該接地部22c、22c和導電性殼22的長邊側壁板22a的下緣部形成的橫長狀的空間部分,該橫長狀的空間部分成為上述的側方檢查窗22d。
本實施方式的側方檢查窗22d的連接器長度方向上的長度以與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23c的多個(3個)排列的長度相當的方式形成,在組裝作業(yè)者透過該側方檢查窗22d朝向連接器寬度方向目視的情況下,在該側方檢查窗22d的內方區(qū)域內能夠憑視覺確認多個(3個)的基板連接腳部23c的端面。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中,也能夠透過被設于導電性殼22的側方檢查窗22d從側方目視確認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23c相對于第2配線基板P2的信號傳輸用導電路徑(信號焊盤)P2a的連接狀態(tài)、連接器的組裝狀態(tài)。
另外,設于這樣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以在使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嵌合了時從外方側整周地覆蓋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外周的方式配置,此時,成為插頭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22的內壁面從外方側與前述的插座連接器10的設于導電性殼12的接觸片12i的頂端部分彈性地接觸的配置關系。由此,兩導電性殼12、22彼此成為電接地狀態(tài)。
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嵌合時,通過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設于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的接觸片12i進行電接地,因此接地電阻被降低,屏蔽特性相應地得以提高。
[關于嵌合引導]
另一方面,上述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長邊側壁板22a的上緣部分成為在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進行嵌合時容許相互的接觸移動的滑動引導面。成為作為該滑動引導面的長邊側壁板22a能夠從上方與以與前述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導電性殼12同樣地構成滑動引導面的方式設置的平面罩12f接觸的配置關系。并且,如圖27~圖29所示,成為如下結構:成為上下翻轉后的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22的長邊側壁板22a從上方與配置于下方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導電性殼12的平面罩12f接觸配置的狀態(tài),通過以維持其接觸配置的狀態(tài)進行相對的滑動,相對于預定的嵌合位置進行對位。
在此,在設于該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四角的角部區(qū)域、即構成長邊側壁板22a和短邊側壁板的固定卡定片22b所連結的部位,共設有4個將兩電連接器10、20限制于彼此嵌合位置的定位部22e。所說的各定位部22e由從長邊側壁板22a以及固定卡定片(短邊側壁板)22b的上端緣呈臺階地突出的底座狀的凸狀部分形成,與長邊側壁板22a和固定卡定片(短邊側壁板)22b之間的連結形狀相仿地沿著連接器長度方向以及連接器寬度方向延伸而呈俯視大致L字形狀地形成。
并且,若以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22的長邊側壁板22a從上方與如前述那樣配置于下方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導電性殼12的平面罩12f接觸配置的狀態(tài)進行相對的滑動而到達預定的嵌合位置,則設于插頭連接器20側的導電性殼22的定位部22e從外方側嵌入插座連接器10側的導電性殼12的四角部,由此,成為進行嵌合位置的對位的結構。
此外,在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的嵌合狀態(tài)下,設于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22的定位部22e與安裝有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的第1配線基板P1的表面相對配置,但在與該定位部22e相對配置的第1配線基板P1的表面沒有形成導電路徑等。因而,即使進行兩電連接器10、20的低矮化,也在嵌合時避免定位部22e與第1配線基板P1的表面接觸的事態(tài)。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使兩電連接器10、20彼此嵌合時,使該電連接器10的導電性殼12的滑動引導面12f、電連接器20的導電性殼22的滑動引導面22a一邊彼此接觸一邊相對移動,因此,電連接器10、20彼此的相對移動以低摩擦狀態(tài)良好地進行。
并且,在上述那樣的電連接器10、20彼此進行相對移動時,由金屬等導電性構件形成的滑動引導面12f、22a彼此成為接觸狀態(tài),因此,與樹脂等的其他構件的接觸狀態(tài)相比,難以產生磨削、破損等使用耐久方面的問題。
而且,在進行移動到最終的嵌合位置時,利用設于導電性殼(屏蔽壁部)22的定位部22e進行位置限制,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嵌合操作。
接著,對圖32~圖37所示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以及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結構進行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于具有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的構件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而省略說明,但在構成本實施方式的插座連接器(第1電連接器)10’以及插頭連接器(第2電連接器)20’的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22’的長邊側壁板12a’、22a’上沒有設置上述的實施方式的側方檢查窗12e、22d。
即,構成被設于第1電連接器10’以及第2電連接器20’這兩者的各導電性殼12’、22’的長邊側壁板12a’、22a’的平板帶狀構件的端緣部中的、在安裝時以與第1配線基板P1的表面以及第2配線基板P2的表面面對面的方式配置的下端緣部12j、22g以沿著兩配線基板P1、P2的表面呈大致直線狀延伸的方式形成。上述各導電性殼12’、22’的長邊側壁板12a’、22a’的下端緣部12j、22g成為在安裝時與第1配線基板P1以及第2配線基板P2的表面不產生上述實施方式的側方檢查窗12e、22d那樣的間隙地配置的結構,該屏蔽壁部12、22成為以與呈多極狀排列的全部基板連接腳部(觸點連接部)13f、14g、23c、24d相對的方式一體地延伸的結構。
此時,上述的各導電性殼12’、22’的長邊側壁板12a’、22a’的下端緣部12j、22g的在安裝時與第1配線基板P1以及第2配線基板P2上的接地導電路徑(接地焊盤)P1c、P2c抵接的部分被釬焊接合,成為多點的電連接狀態(tài)。
根據具有這樣的結構的另一實施方式,通過成為在第1配線基板P1的表面以及第2配線基板P2的表面與各導電性殼(屏蔽壁部)12’、22’的長邊側壁板12a’、22a’之間幾乎不產生間隙的閉塞狀態(tài),遮蔽性得以提高,并且,該各導電性殼12’、22’的端緣部的多個部位與第1配線基板P1側以及第2配線基板P2側連接,從而進行多點接地,因此能夠獲得極其良好的屏蔽特性。
此外,通過例如從上方對該電連接器裝置照射檢查用的激光來對絕緣外殼11、21的翹曲等進行計測,從而來進行本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裝置的連接器組裝狀態(tài)的檢查。
以上,基于實施方式對由本發(fā)明人完成的發(fā)明具體地進行了說明,但本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自不待言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例如,構成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接觸片12i的板簧狀構件也能夠設為將根側的基端部分設于長邊側壁板12a、并且將該接觸片12i的頂端部分設于平面罩12f側的結構。并且,該接觸片12i的連接對象并不限定于對象連接器,例如也能夠采用與設備的導電性的殼體連接的結構。
另外,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電源觸點構件14、24也能夠設為接地用的接地觸點構件。
而且,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的觸點構件12、22彼此的凹凸嵌合關系在插座連接器10與插頭連接器20之間能夠配置成與上述相反的關系。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那樣,本發(fā)明能夠廣泛應用于被使用于各種電子、電氣設備的多種多樣的基板連接用電連接器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