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天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關于天線結構,特別是一種由金屬線材所構成的天線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通信的蓬勃發(fā)展以及移動通信產(chǎn)品微型化的趨勢,天線的擺設位置與空間受到壓縮,相對地造成設計上的困難,一些內(nèi)嵌式的微型天線因而被提出。一般而言,目前較普遍所使用的微型天線有芯片天線(ChipAntenna)以及平面式天線(PlanarAntenna)等,這類型天線均具有體積小的特點。平面式天線設計亦有許多類型,例如微帶天線(microstripantenna)、印刷式天線(printedantenna)與平面倒F型天線(PlanarInvertedFAntenna,PIFA)等,這些天線被廣范地應用于GSM、DCS、UMTS、WLAN與藍牙等無線終端設備,例如移動電話、無線區(qū)域網(wǎng)路等等。各式各樣改良的天線及無線通信產(chǎn)品出現(xiàn)在市面上,然而,除了考慮如何縮小天線尺寸、增進天線效能之外,卻又要能有效控制成本,即成為天線設計領域的重要課題。
發(fā)明內(nèi)容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出一種由金屬線材所構成的天線結構,以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天線結構,其包括一輻射元件、一接地元件、一饋入接點以及一連接元件。該輻射元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體以及一第二輻射體。該第一輻射體具有一第一端,而第二輻射體亦具有一第一端,靠近該第一輻射體的該第一端。該接地元件耦接在該第二輻射體的該第一端。該饋入接點耦接在該第一輻射體的該第一端并靠近該第二輻射體的該第一端。該連接元件耦接在該饋入接點與該接地元件之間。其中該輻射元件、該接地元件、該饋入接點以及該連接元件由金屬線材所構成。在一實施例中,該天線結構還包括一固定元件,耦接于該接地元件,用來將該天線結構固定在一基板上。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輻射體與該第二輻射體朝不同方向延伸。該第一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及該第二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二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輻射體與該第二輻射體,靠近且彼此朝同一方向延伸。該第一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及該第二輻射體與該第一輻射體的重疊部分共同諧振出該天線結構的一第二諧振模式。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第二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第三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第四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第五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6為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的等效電路的示意圖。圖7為同軸電纜的簡單示意圖。圖8為說明如何組裝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圖7所示的同軸電纜以及一接地金屬面的示意圖。圖9為圖1的天線結構的電壓駐波比的示意圖。圖10為圖1的天線結構的輻射場型的示意圖。圖11為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第六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2為本發(fā)明第七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3為本發(fā)明第八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4為本發(fā)明第九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5為圖11所示的天線結構的等效電路的示意圖。圖16為說明如何組裝圖11所示的天線結構、圖7所示的同軸電纜以及一接地金屬面的示意圖。圖17為圖11的天線結構的電壓駐波比的示意圖。圖18為圖11的天線結構的輻射場型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200、300、400、500、1100、1200、1300、1400天線結構110、310、510、1110、1310輻射元件120、320、520、1120、1320第一輻射體130、330、530、1130、1330第二輻射體122、132、1122、1132第一端140、240、1140、12404妄地元件141、1141第一區(qū)段142、1142第二區(qū)段150、1150固定元件160、1160饋入接點170、470、1170、1470連接元件Al、A2、All位置600、1500等效電路690、1590信號源700同軸電纜710第一導體層720第一絕緣層730第二導體層740第二絕緣層800、1600金屬"l妄地面1115重疊部分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考圖1,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天線結構100包括一輻射元件110、一接地元件140、一固定元件150、一饋入接點160以及一連接元件170。輻射元件110包括一第一輻射體120以及一第二輻射體130,其中第一輻射體120具有一第一端122,第二輻射體130則具有一第一端132,靠近第一輻射體120的第一端122。接地元件MO耦接在第二輻射體130的第一端132以及固定元件150之間,而饋入接點160則耦接于第一輻射體120的第一端122并靠近第二輻射體130的第一端132。連接元件170耦接在饋入接點160與接地元件140之間,用來匹配天線結構100的阻抗,而固定元件150耦接在接地元件140,用來將天線結構100固定在一基板上(未顯示),請注意,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輻射元件110、接地元件140、饋入接點160、固定元件150以及連接元件170均由金屬線材所構成,例如一銅線,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金屬線材的種類。請繼續(xù)參考圖1,上述的接地元件140包括一第一區(qū)段141以及一第二區(qū)段142,其以焊接方式接在一起并耦接至一接地端(未顯示)。再者,饋入接點160的位置并非不可改變的,其位置可根據(jù)圖中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移動到位置Al-A2之間的任何一處。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元件150為一圓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為一多邊形或者其它形狀。固定元件150用來將天線結構100固定在一基板上(未顯示),例如一接地金屬面,舉例而言,通過螺絲栓鎖的方式來固定天線結構IOO在該基板上。請注意,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輻射體120與第二輻射體130是不完全靠近于彼此且朝不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輻射體120用來諧振出一較低頻的操作頻段,例如2.4GHz-2.5GHz,其長度為天線結構100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入/4);而第二輻射體130用來諧振出一較高頻的操作頻段,例如4.9GHz-5.85GHz,其長度為天線結構100所產(chǎn)生的一第二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在本實施例中,天線結構100為一雙頻天線,其設置于一無線通信裝置的殼體中,如一可攜式裝置(portabledevice)或者一超級移動電腦(ultra-mobilepersonalcomputer,UMPC),j旦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亦可為應用于其它種類的無線通信裝置。當然,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100僅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而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據(jù)以做適當?shù)淖兓=酉聛?,舉幾個實施例來說明天線結構100的各種設計變化。請參考圖2,圖2為本發(fā)明第二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為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100的一變型實施例。在圖2中,天線結構200的架構與圖1的天線結構100類似,為天線結構100的變形,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天線結構200省略固定元件150,且其所包括的一接地元件240僅以一區(qū)段來表示,更甚者,可以用一接點來表示。請參考圖3,圖3為本發(fā)明第三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為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100的一變型實施例。在圖3中,天線結構300的架構與圖1的天線結構IOO類似,為天線結構100的變形,值得注意的是,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天線結構300所包括的一輻射元件310的一第一輻射體320以及一第二輻射體330各包括至少一個彎折。請參考圖4,圖4為本發(fā)明第四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為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100的一變型實施例。在圖4中,天線結構400的架構與圖1的天線結構IOO類似,為天線結構100的變形,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天線結構400所包括的一連接元件470為一圓形,但這并一夂本發(fā)明的限制條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可了解,連接元件470的形狀、角度的各種變化均是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連接元件470具有一定的長度以便匹配天線結構100的阻抗。請參考圖5,圖5為本發(fā)明第五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為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100的一變型實施例。在圖5中,天線結構500的架構與圖1的天線結構IOO類似,為天線結構100的變形,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天線結構500所包括的一輻射元件510的一第一輻射體520以及一第二輻射體530的延伸方向與天線結構100所包括的第一輻射體120以及第二輻射體B0的延伸方向不同。在圖l中,第一輻射體120朝_Y軸的方向延伸,而第二輻射體130朝+Y軸的方向延伸;而在圖5中,第一輻射體520朝-X軸的方向延伸,而第二輻射體530朝+Y軸的方向延伸。然而,這僅為用來說明本發(fā)明技術特征的范例之一,并非本發(fā)明的限制條件,第一輻射體與第二輻射體亦可分別朝其它平面或者其它方向延伸。毫無疑問地,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可了解,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的精神下,圖1至圖5所提到的天線結構的各種各樣的變化均是可行的。舉例而言,可將圖1至圖5的天線結構任意排列組合成一個新的變化實施例,而上述的實施例僅為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可行的設計變化,并非本發(fā)明的限制條件,此外,彎折的個數(shù)并不限定。請參考圖6,圖6為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100的等效電路600的示意圖。如圖6所示,相同元件以相同符號來標示,例如,第一輻射體UO耦接在饋入接點160并耦接至一信號源690,而連接元件170耦接在饋入接點160以及接地元件140,第二輻射體130則耦接在接地元件140。當然,圖2至圖5所提到的天線結構亦可由等效電路600來表示。請參考圖7,圖7為同軸電纜(coaxialcable)700的簡單示意圖。同軸電纜700包括一第一導體層710、一第一絕緣層720、一第二導體層730以及一第二絕緣層740,其中第一絕緣層720覆蓋在第一導體層710之外且介于第一導體層710與第二導體層730之間,第二絕緣層740覆蓋在第二導體層730之外,第一導體層730耦接在圖l所示的天線結構IOO的饋入接點160,且第二導體層730耦接在天線結構100的接地元件140。上述的第一絕緣層720由非導電物質所構成,例如特氟龍(Teflon),第一絕緣層740亦由非導電物質所構成,例如塑料,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在其它的實施例中,可由兩條電線來代替同軸電纜700,其中,一第一電線用來代替同軸電纜700的第一導體層710,其耦接在天線結構100的饋入接點160,而一第二電線用來代替同軸電纜700的第二導體層730,其耦接在天線結構100的接地元件140。請參考圖8,圖8為說明如何組裝圖1所示的天線結構100、圖7所示的同軸電纜700以及一接地金屬面800的示意圖。如圖8A所示,分別標示出天線結構100、同軸電纜700、接地金屬面800以及其所包括的各元件;而在圖8B中,天線結構IOO通過例如螺絲栓鎖的方式將固定元件150固定在接地金屬面800上,天線結構100的饋入元件160以焊接方式耦接于同軸電纜700的第一導體層710,而天線結構IOO的接地元件140亦以焊接方式耦接于同軸電纜700的第二導體層730。通過將天線結構IOO組裝于接地金屬面800上,可使得接地效應變得更好。請參考圖9,圖9為圖1的天線結構100的電壓駐波比的示意圖。橫軸代表的是頻率(Hz),分布于2GHz至6GHz,而縱軸代表的是電壓駐波比VSWR,圖中標示出五個標點(Mkr1Mkr5)的頻率及電壓駐波比。由于天線結構100可通過第一輻射體120諧振出第一諧振模式的操作頻段(2.4GHz-2.5GHz),亦即圖9中所標示的標點Mkr1、Mkr2之處,此外,可通過第二輻射體130諧振出第二諧振模式的操作頻段(4.9GHz-5.85GHz),亦即圖9中所標示的標點Mkr3、Mkr4、Mkr5之處。由圖9可知,無論是于頻率2.4GHz-2.5GHz附近或者頻率4.9GHz-5.85GHz附近,電壓駐波比均落在3以下,故可滿足無線通信的操作需求。請參考圖10,圖IO為圖1的天線結構100的輻射場型的示意圖。如圖IO所示,其為天線結構IOO于XY平面的測量結果,可以看出天線結構IOO的輻射場型(radiationpattern)為全向性的天線。請參考圖11,圖11為本發(fā)明第六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11所示,天線結構1100包括一輻射元件1110、一接地元件1140、一固定元件1150、一饋入接點1160以及一連接元件1170。輻射元件1110包括一第一輻射體1120以及一第二輻射體1130,其中第一輻射體1120具有一第一端1122,第二輻射體1130則具有一第一端1132,靠近第一輻射體1120的第一端1122。接地元件1140耦接在連接元件1170以及固定元件1150之間,而饋入接點1160耦接在第一輻射體1120的第一端1122并靠近第二輻射體1130的第一端1132。連接元件1170耦接在饋入接點1160與接地元件1140之間,用來匹配天線結構1100的阻抗,而固定元件1150耦接在接地元件1140,用來將天線結構1100固定在一基板上(未顯示)。其中,輻射元件1110、接地元件1140、饋入接點1160、固定元件1150以及連接元件1170由金屬線材所構成,例如一銅線,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金屬線材的種類。請繼續(xù)參考圖ll,上述的接地元件1140包括一第一區(qū)段11"以及一第二區(qū)段1142,其以焊接方式接在一起并耦接至一接地端(未顯示)。再者,饋入接點i160的位置并非不可改變的,其位置可根據(jù)圖中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移動到目前位置與位置All之間的任何一處。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元件1150為一圓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為一多邊形或者其它形狀。固定元件1150用來將天線結構1100固定在一基板上(未顯示),例如一接地金屬面,舉例而言,通過螺絲栓鎖的方式來固定天線結構1100在該基板上。請注意,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輻射體1120與第二輻射體1130,靠近且彼此朝同一方向延伸。在圖11中,第一輻射體1120朝+丫軸的方向延伸,而第二輻射體1130亦朝+丫軸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輻射體1120用來諧振出一較低頻的操作頻段,例如2.4GHz-2.5GHz,其長度為天線結構1100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入/4);而第二輻射體1130與第一輻射體1120的重疊部分1115共同諧振出一較高頻的操作頻段,例如4.9GHz-5.85GHz,其為天線結構100所產(chǎn)生的一第二諧振模式。在本實施例中,天線結構1100為一雙頻天線,其設置在一無線通信裝置的殼體中,如一可攜式裝置或者一超級移動電腦,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應用于其它種類的無線通信裝置。當然,圖11所示的天線結構IIOO僅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而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據(jù)以做適當?shù)淖兓?。接下來,舉幾個實施例來說明天線結構1100的各種變化。請參考圖12,圖12為本發(fā)明第七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為圖11所示的天線結構1100的一變型實施例。在圖12中,天線結構1200的架構與圖ii的天線結構1100類似,為天線結構1100的變形,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天線結構1200省略固定元件1150,且其所包括的一接地元件1240僅以一區(qū)段來表示,更甚者,可以用一接點來表示。請參考圖13,圖13為本發(fā)明第八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為圖11所示的天線結構IIOO的一變型實施例。在圖13中,天線結構1300的架構與圖ii的天線結構1100類似,為天線結構1100的變形,值得注意的是,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天線結構1300的輻射元件1310包括一第一輻射體1320及一第二輻射體1330,第一輻射體1320還包括至少一個彎折。請參考圖14,圖14為本發(fā)明第九種天線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為圖ll所示的天線結構IIOO的一變型實施例。在圖14中,天線結構1400的架構與圖11的天線結構1100類似,為天線結構1100的變形,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天線結構1400所包括的一連接元件1470為一圓形,但這并非本發(fā)明的限制條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可了解,連接元件l470的形狀、角度的各種變化均是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連接元件1470具有一定的長度以便匹配天線結構1100的阻抗。請參考圖15,圖15為圖11所示的天線結構1100的等效電路MOO的示意圖。如圖15所示,相同元件以相同符號來標示,例如,第一輻射體1U0耦接在饋入接點1160并耦接至一信號源1590,而連接元件1170耦接在饋入接點1160以及接地元件1140之間,第二輻射體1130則耦接在接地元件1140,其中,1115代表第二輻射體1130與第一輻射體1120的重疊部分。當然,圖12至圖14所提到的天線結構亦可由等效電路1500來表示。請參考圖16,圖16為說明如何組裝圖11所示的天線結構1100、圖7所示的同軸電纜700以及一接地金屬面1600的示意圖。如圖16A所示,分別標示出天線結構1100、同軸電纜700、接地金屬面1600以及其所包括的各元件;而在圖16B中,天線結構IIOO通過例如螺絲栓鎖的方式將固定元件1150固定在接地金屬面1600上,天線結構1100的饋入元件1160以焊接方式耦接于同軸電纜700的第一導體層710,而天線結構1100的接地元件1140亦以焊接方式耦接于同軸電纜700的第二導體層730。通過將天線結構IIOO組裝于接地金屬面1600上,可使得接地效應變得更好。請參考圖17,圖17為圖11的天線結構1100的電壓駐波比的示意圖。橫軸代表的是頻率(Hz),分布于2GHz至6GHz,縱軸代表的是電壓駐波比VSWR,圖中標示出五個標點(Mkr1Mkr5)的頻率及電壓駐波比。由于天線結構1100可通過第一輻射體1120諧振出第一諧振模式的操作頻段(2.4GHz-2.5GHz),亦即圖17中所標示的標點Mkr1、Mkr2之處,此外,可通過第一輻射體1120與第二輻射體1130的重疊部分1115諧振出第二諧振模式的操作頻段(4.9GHz-5.85GHz),亦即圖17中所標示的標點Mkr3、Mkr4、Mkr5之處。由圖17可知,無論是于頻率2.4GHz-2.5GHz附近或者頻率4.9GHz-5.85GHz附近,電壓駐波比均落在3以下,故可滿足無線通信的操作需求。請參考圖18,圖18為圖U的天線結構1100的輻射場型的示意圖。如圖18所示,其為天線結構IIOO于XY平面的測量結果,可以看出天線結構1100的輻射場型為全向性的天線。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并非用來局限本發(fā)明的范疇。請注意,輻射元件、接地元件、饋入接點、固定元件以及連接元件由金屬線材所構成,例如一銅線,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為其它種類的金屬線材。固定元件150、1150的形狀可為一方形或一圓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為一多邊形或者其它形狀,且固定元件150、1150并非是必要元件,其可省略(optional)。再者,連接元件的形狀并非本發(fā)明的限制條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應可了解,連接元件的形狀、角度的各種變化均是可行的。當然,文中所提到的天線結構僅為用來說明本發(fā)明的例子,而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據(jù)以做適當?shù)淖兓?,其所包括的多種變形,均屬本發(fā)明的范疇。此外,本發(fā)明的天線結構為一雙頻天線,其設置在一無線通信裝置中,如一可攜式裝置或者一超級移動電腦,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為其它種類的無線通信裝置。值得注意的是,當?shù)谝惠椛潴w120與第二輻射體130不完全靠近于彼此且朝不同方向延伸時(如圖1),此時,由第一輻射體120的長度來諧振出第一諧振模式,且由第二輻射體130的長度諧振出第二諧振模式;當?shù)谝惠椛潴w1120與第二輻射體1130,靠近且彼此朝同一方向延伸時(如圖11),此時,由第一輻射體1120的長度來諧振出第一諧振模式,且由第二輻射體1130與第一輻射體1120的重疊部分1115來共同諧振出第二諧振模式。由上可知,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天線結構,通過金屬線材來組成天線結構的各個元件,不但能夠降低成本,而且于制作上相當簡單,很適合在生產(chǎn)線上大量生產(chǎn)。此外,由天線結構的電壓駐波比及輻射場型可得知,本發(fā)明所公開的天線結構具有提供全向性的輻射場型、縮小天線尺寸且涵蓋現(xiàn)有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頻段等多項優(yōu)點,因此,十分適合應用在可攜式裝置、超級移動電腦或者其它類型的無線通信裝置上。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均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天線結構,其包括一輻射元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體,其具有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輻射體,其具有一第一端,靠近該第一輻射體的該第一端;一接地元件,耦接于該第二輻射體的該第一端;一饋入接點,耦接于該第一輻射體的該第一端并靠近該第二輻射體的該第一端;以及一連接元件,耦接于該饋入接點與該接地元件之間,其中該輻射元件、該接地元件、該饋入接點以及該連接元件由金屬線材所構成。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結構,其還包括一固定元件,耦接于該接地元件,用來將該天線結構固定在一基板上。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與該第二輻射體朝不同方向延伸。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及該第二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二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與該第二輻射體,靠近且彼此朝同一方向延伸。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漠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及該第二輻射體與該第一輻射體的重疊部分共同諧振出該天線結構的一第二諧振模式。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結構,其還包括一同軸電纜,其包括一第一導體層、一第一絕緣層、一第二導體層以及一第二絕緣層,其中該第一絕緣層覆蓋在該第一導體層之外且介于該第一導體層與該第二導體層之間,該第二絕緣層覆蓋在該第二導體層之外,該第一導體層耦接在該天線結構的該饋入接點,以及該第二導體層耦接在該天線結構的該4妾地元件。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天線結構,其還包括一第一電線,耦接于該天線結構的該饋入接點;以及一第二電線,耦接于該天線結構的該接地元件。9.一種天線結構,由一金屬線材彎折而成,其包括一輻射元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體,位于該金屬線材的一端;以及一第二輻射體,位于該金屬線材的另一端;一連接元件,耦接于該第一輻射體;一接地元件,耦接于該第二輻射體;以及一饋入接點,耦接于該第一輻射體與該連接元件之間,其中該輻射元件、該連接元件、該接地元件及該饋入接點位于同一平面。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與該第二輻射體朝不同方向延伸。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及該第二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二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12.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與該第二輻射體,靠近且彼此朝同一方向延伸。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及該第二輻射體與該第一輻射體的重疊部分共同諧振出該天線結構的一第二諧振模式。14.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天線結構,其還包括一同軸電纜,其包括一第一導體層、一第一絕緣層、一第二導體層以及一第二絕緣層,其中該第一絕緣層覆蓋在該第一導體層之外且介于該第一導體層與該第二導體層之間,該第二絕緣層覆蓋在該第二導體層之外,該第一導體層耦接在該天線結構的該饋入接點,以及該第二導體層耦接在該天線結構的該4妾地元件。15.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天線結構,其還包括一第一電線,耦接于該天線結構的該饋入接點;以及一第二電線,耦接于該天線結構的該接地元件。16.—種天線結構,其包括一輻射元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體及一第二輻射體;一連接元件,耦接于該第一輻射體;一接地元件,耦接于該第二輻射體;一饋入接點,耦接于該第一輻射體與該連接元件之間,其中該輻射元件、該連接元件、該接地元件以及該饋入接點由金屬線材所構成以及一同軸電纜,包括一第一導體層及一第二導體層,其中該第一導體層耦接在該饋入接點,該第二導體層耦接在該接地元件。17.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天線結構,其還包括一固定元件,耦接于該接地元件,用來將該天線結構固定在一基板上。18.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與該第二輻射體朝不同方向延伸。19.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及該第二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二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20.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與該第二輻射體,靠近且彼此朝同一方向延伸。21.根據(jù)權利要求20所述的天線結構,其中該第一輻射體的長度為該天線結構所產(chǎn)生的一第一諧振模式的信號波長的四分之一;以及該第二輻射體與該第一輻射體的重疊部分共同諧振出該天線結構的一第二諧振模式。全文摘要天線結構包括一輻射元件、一接地元件、一饋入接點以及一連接元件。輻射元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體及一第二輻射體,第二輻射體具有一第一端,靠近第一輻射體的一第一端。接地元件耦接在第二輻射體的第一端。饋入接點耦接在第一輻射體的第一端并靠近第二輻射體的第一端。連接元件耦接在該饋入接點與該接地元件之間。其中該輻射元件、該接地元件、該饋入接點以及該連接元件由金屬線材所構成。文檔編號H01Q1/36GK101453052SQ20071019701公開日2009年6月10日申請日期2007年12月4日優(yōu)先權日2007年12月4日發(fā)明者張源利,蘇囿銓,蔡豐吉申請人: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