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小型天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天線裝置,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具有單一饋入點以及多曲折線路的微小型天線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通訊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各類電子設備,例如行動電話、計算機、網(wǎng)絡等,目前都已具備利用無線通訊來達到信號傳輸?shù)墓δ?。無線通訊的主要發(fā)射與接收設備為信號收發(fā)器以及裝設于其上的天線。由于現(xiàn)今電子設備逐漸朝向輕、薄、短、小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傳統(tǒng)天線(如桿狀天線、八木天線、碟型天線等)已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求。
于是,現(xiàn)有技術發(fā)展出數(shù)種微小化的天線裝置。例如中國專利第491,417號所公開的“內置立式雙頻天線”描述一種立設于通訊器材內頂部的微帶天線電路板;中國專利第480,773號所公開的“具多層介電材料層的芯片式米安德蘭天線”描述一種立體化結構的米安德蘭天線,且其制程是運用低溫共燒的技術來制造陶瓷材料介電材料層;中國專利第M253,070號所公開的“廣寬頻的天線架構”則描述一種廣寬頻的天線架構,其在天線線路的近前端處設有缺口,且有電感位在缺口內而串接于天線線路,以與天線線路作用后,使天線可達到較好的阻抗匹配。
上述天線裝置由于體積很小,因此逐漸成為通訊產(chǎn)品中不可或缺的組件。然而,這些現(xiàn)有的天線裝置仍有體積過大、效率不足或制造成本過高的缺點。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一方面就是在提供一種微小型天線裝置,通過特殊的線路結構,來縮小天線裝置的尺寸且提高其效能。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此微小型天線裝置包含介電材料層、第一曲折線路、第二曲折線路以及多個彎折線路。第一曲折線路沿第一方向曲折并設置于介電材料層上。第二曲折線路沿第二方向曲折并設置于介電材料層上。第一曲折線路與第二曲折線路相連接,而這些彎折線路分別連接于第二曲折線路中位于同一側的多個線路轉折處。
本發(fā)明的微小型天線裝置通過上述沿不同方向所配置的線路的尺寸比值,可控制其圓極化軸比(Axial Ratio)。而且,此兩曲折線路的線寬、曲折數(shù)目及間距則可用來調整微小型天線裝置的頻寬以及頻率響應點。此外,還可通過上述彎折線路與第一曲折線路間的電磁耦合效應,來進一步縮小微小型天線裝置的尺寸。在實際應用上,本發(fā)明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可具有多頻甚至寬頻帶的特性,適用于例如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ISM頻段無線通訊(如IEEE802.11a/b/g、Bluetooth等)或其它各種不同的天線應用領域。
為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優(yōu)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附圖的詳細說明如下圖1A是繪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B至圖1E為圖1A的數(shù)個不同實驗范例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圖1F繪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G為圖1F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圖2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B為圖2A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圖3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B為圖3A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圖4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B為圖4A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圖5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圖5B為圖5A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圖6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示意圖;以及圖6B為圖6A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
附圖標記說明100微小型天線裝置102介電材料層104第一曲折線路 106第二曲折線路108彎折線路114第一方向 116第二方向154第三曲折線路 156第四曲折線路124端點 126線路轉折處200微小型天線裝置202介電材料層204第一曲折線路 206第二曲折線路208彎折線路214第一方向 216第二方向224端點 226線路轉折處300微小型天線裝置302介電材料層304第一曲折線路 306第二曲折線路308彎折線路308a反L型彎折線路308bL型彎折線路314第一方向 316第二方向324端點 326線路轉折處400微小型天線裝置402介電材料層404第一曲折線路 406第二曲折線路408彎折線路 412導電材料層414第一方向 416第二方向424端點 426線路轉折處500微小型天線裝 502介電材料層504第一曲折線路 506第二曲折線路508彎折線路514第一方向 516第二方向524端點 526線路轉折處600微小型天線裝置602介電材料層604第一曲折線路 606第二曲折線路
608彎折線路614第一方向616第二方向624端點626線路轉折處636連接線段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是將兩個各沿不同方向曲折的曲折線路以及多個彎折線路連接成一天線裝置,且這些彎折線路連結于其中的一曲折線路的特定位置,以縮小天線的尺寸。利用此種天線架構,熟知此技術者可通過上述沿不同方向所配置的線路尺寸比值來控制天線的圓極化軸比,或者通過調整上述不同曲折線路的線寬、間距、曲折數(shù)量來調整微小型天線裝置的頻寬以及頻率響應點。再者,可將兩個以上如上述的多曲折線路組重疊設置在一起,以改變天線工作頻帶、增加天線頻寬或縮小天線尺寸,并可降低制造成本。
為了要簡單且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以下實施例中僅以單一平面上具有兩不同曲折方向的多曲折線路組作為例示。然而,熟知此技術者根據(jù)以下公開內容應可了解,疊設兩個以上的多曲折線路組的天線架構,應也符合本發(fā)明的精神并包含于本發(fā)明的范圍中。
第一實施例第一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將兩個各沿不同方向曲折的曲折線路以及多個彎折線路連接成一微小型天線裝置。熟知此技術者當可考慮其所需,改變述不同曲折線路的線寬、間距、曲折數(shù)量及尺寸比值,來調整微小型天線裝置的天線頻率、頻寬及圓極化軸比。
圖1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1A所示,此微小型天線裝置100包含介電材料層102、第一曲折線路104、第二曲折線路106以及多個彎折線路108。第一曲折線路104沿第一方向114曲折并設置于介電材料層102上。第二曲折線路106沿第二方向116曲折并設置于介電材料層102上。第一曲折線路104與第二曲折線路106相連接,而這些彎折線路108分別連接于第二曲折線路106中位于同一側的多個線路轉折處126。
更具體地說,第一曲折線路104包含多個U型曲折次線路,沿著第二方向116平行排列且串聯(lián)地連接在一起。第二曲折線路106也包含多個U型曲折次線路,沿著第一方向114平行排列且串聯(lián)地連接在一起。第二曲折線路106的同一側的線路轉折處,例如圖1A中位置介于第一及第二曲折線路104及106之間的線路轉折處126,更分別一對一地向外延伸連接多個反L型彎折線路108。
根據(jù)其它較佳實施例,上述的第一曲折線路104及第二曲折線路106除了包含U型曲折次線路外,也可包含其它不同型式的曲折次線路。第一方向114實質上垂直于第二方向116,但兩者間不一定需要相互垂直。再者,上述的彎折線路108可為反L型或其它型式的彎折線路。
此微小型天線裝置100將其饋入點設置于第一曲折線路104的端點124。第一曲折線路104、第二曲折線路106及彎折線路108三者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線寬及間距。而且,第一曲折線路104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第二曲折線路106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彎折線路108的線寬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且其各個與第一曲折線路104的間距也可為相同或不同的。
介電材料層102的材質可為介電材料或是絕緣材料,例如PCB電路板材料、陶瓷材料等。第一、第二曲折線路104、106及彎折線路108的材質可為金屬、合金或其它導電材質,例如,常用的金屬銅等。此較佳實施例也可在第一、第二曲折線路104、106及彎折線路108上方另外覆蓋一保護層或是與介電材料層102的材質相同或不同的另一介電材料層,例如,使用嵌入式射出成型(Insert Molding)將上述曲折及彎折線路嵌入于介電材料中,如此不但可保護曲折及彎折線路免受外界的破壞,并且還可進一步通過介電材料來縮小微小型天線裝置100的線路尺寸。
另一方面,根據(jù)此較佳實施例的實驗結果可得知此微小型天線裝置100的天線特性及表現(xiàn)會受其不同的條件所影響。以下內容分別說明這些不同條件與天線特性之間的關系。
舉例來說,第一曲折線路104及第二曲折線路106的線寬可用以調整微小型天線裝置100的頻寬。第一曲折線路104在第一方向114上的尺寸X與第二曲折線路106加上彎折線路108在第二方向116上的尺寸Y的比值(X/Y)可用來控制微小型天線裝置100的圓極化軸比,即控制此天線裝置的圓極化特性。
再者,第一曲折線路104的曲折數(shù)目,即所包含的曲折次線路的數(shù)目,可用來平移微小型天線裝置100的頻率響應點。第二曲折線路106的曲折數(shù)目,即所包含的曲折次線路的數(shù)目,可用來增加微小型天線裝置100的頻率響應,以增加其頻寬。第二曲折線路106的各曲折的間距,即所包含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各個間距,可用來調整各頻率響應點,以達成連續(xù)共振頻寬。
此外,利用彎折線路108與第一曲折線路104兩者間的電磁耦合效應,可縮小微小型天線裝置100的尺寸,并可改變其天線特性或效果。圖1B至圖1E分別為圖1A的數(shù)個不同實驗范例的反射損失(Return Loss)的頻率響應圖,其中縱軸為天線反射損失,單位為分貝(dB),而橫軸為天線頻率,單位為千兆赫茲(GHz)。
這些實驗范例均具有與圖1A所示的實施例相同的天線架構,且各自在其彎折線路108與第一曲折線路104間具有不同的間距,因而產(chǎn)生不同的電磁耦合效應。更具體地說,在這些實驗范例中,第一曲折線路104、第二曲折線路106及彎折線路108的線寬均為0.2mm,第二曲折線路106在第一方向114上的尺寸均為7.2mm,且第二曲折線路106加上彎折線路108在第二方向116上的尺寸Y均為9.8mm。
圖1B的彎折線路108在第二方向116的尺寸Z為1.6mm;圖1C的彎折線路108在第二方向116的尺寸Z為2.0mm;圖1D的彎折線路108在第二方向116的尺寸Z為2.4mm;圖1E的彎折線路108在第二方向116的尺寸Z為2.8mm。這些實驗范例因其不同尺寸Z的彎折線路108而產(chǎn)生不同的電磁耦合效應,因此造成如圖1B至圖1E所示的不同的頻率響應圖,例如其響應頻率會隨上述間距變小而往高頻移動等,即如圖1B所示的1.51千兆赫茲逐漸移動至圖1E所示的1.61千兆赫茲。
根據(jù)上述,熟知此技術者可根據(jù)其所需,在實際應用時調整上述條件,以得到特定的天線特性或效果(例如頻寬或不同的頻帶)。舉例來說,第一實施例可通過適當調整而達到多頻或寬頻帶的要求,因此適用于例如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ISM頻段無線通訊或其它各種不同的天線應用領域。
圖1A所示的實施例僅在介電材料層102的單一面上配置一組多曲折線路組,即包含上述的曲折線路104、106及彎折線路108等。然而,要特別強調的是,本發(fā)明可同時在同一介電材料層兩面分別設置一個多曲折線路組,且此兩多曲折線路組可為相同或不同的,借以改變天線工作頻帶、增加天線頻寬或縮小天線尺寸,并可降低制造成本。同理,可將兩個以上的多曲折線路組重疊在一起,來得到較佳的天線輻射場型或效果。
圖1F繪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介電材料層的一面(如正面)具有如圖1A所示的多曲折線路組,而其介電材料層的一面(如背面)則具有如圖1F所示的另一多曲折線路組。而且,此兩組多曲折線路組并不相同。在此實施例中,第三曲折線路154沿第一方向114曲折并設置于介電材料層102的背面。第四曲折線路156沿第二方向116曲折并設置于介電材料層102的背面。第三曲折線路154與第四曲折線路156相連接。
圖1G為圖1F的微小型天線裝置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其中縱軸為天線反射損失,單位為分貝,而橫軸為天線頻率,單位為千兆赫茲。第一曲折線路104、第二曲折線路106、彎折線路108、第三曲折線路154、第四曲折線路156的線寬均為0.2mm。而且,第二曲折線路106在第一方向114上的尺寸為12mm;第一曲折線路104、第二曲折線路106、彎折線路108在第二方向116上三者加起來的尺寸為18mm;第四曲折線路156在第一方向114上的尺寸為12mm;第三曲折線路154與第四曲折線路156在第二方向116上兩者加起來的尺寸為18mm。由圖1G可知,此微小型天線裝置的-10dB反射損失的頻率范圍可符合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ISM頻段無線通訊的接收需求。
第二實施例第二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可改變曲折線路的線寬、間距、曲折數(shù)量以及形狀,來調整微小型天線裝置的天線頻率及頻寬。
圖2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其曲折線路與第一實施例的曲折線路具有不同的線寬、間距、曲折數(shù)量及形狀。而且,第二實施例的曲折線路及彎折線路的尺寸也與第一實施例不同。
如圖2A所示,此微小型天線裝置200包含介電材料層202、第一曲折線路204、第二曲折線路206以及多個彎折線路208。第一曲折線路204與第二曲折線路206相連接,且這些彎折線路208分別連接于第二曲折線路206中位于同一側的多個線路轉折處226。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處在于第二實施例的第二曲折線路206具有一個U型曲折次線路。而且,此多出的U型曲折次線路的末端直線部分,是往第一曲折線路204方向延伸出與彎折線路208大約相等的長度。
此微小型天線裝置200是將其饋入點設置于第一曲折線路204的端點224。第一曲折線路204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第二曲折線路206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彎折線路208的線寬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且其各個與第一曲折線路204的間距也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介電材料層202的材質可為介電材料或是絕緣材料,例如PCB電路板材料、陶瓷材料等。第一、第二曲折線路204、206及彎折線路208的材質可為金屬、合金或其它導電材質,例如,常用的金屬銅等。
圖2B為圖2A的微小型天線裝置200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其中縱軸為天線反射損失,單位為分貝,而橫軸為天線頻率,單位為百萬赫茲(MHz)。第一曲折線路204、第二曲折線路206及彎折線路208的線寬均為0.4mm。而且,第二曲折線路206在第一方向214上的尺寸為12mm,第一曲折線路204、第二曲折線路206、彎折線路208在第二方向216上三者加起來的尺寸為18mm。由圖2B可知,此微小型天線裝置200的-10dB反射損失的頻率范圍可符合全球行動通訊系統(tǒng)(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s,GSM)的接收需求。
第三實施例第三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中的彎折線路可為不同的型式,例如其中一部分為反L型彎折線路,而另一部分則為L型彎折線路,且各者與第一曲折線路的間距并不相同,如此可獲得不同的天線頻率及頻寬。
圖3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的示意圖,其彎折線路其中的一為L型彎折線路。如圖3A所示,此微小型天線裝置300包含介電材料層302、第一曲折線路304、第二曲折線路306以及多個彎折線路308。第一曲折線路304與第二曲折線路306相連接,且這些彎折線路308分別連接于第二曲折線路306中位于同一側的多個線路轉折處326。
更具體的說,上述這些彎折線路308包含三個反L型彎折線路308a及一個L型彎折線路308b,其中L型彎折線路308b連接于第二曲折線路206的最外側的U型曲折次線路。而且,L型彎折線路308b與第一曲折線路304間的間距相同或不相同于反L型彎折線路308a與第一曲折線路304間的間距,例如在此實施例中此兩間距即不相同。
此微小型天線裝置300將其饋入點設置于第一曲折線路304的端點324。第一曲折線路304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第二曲折線路306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彎折線路308a及308b的線寬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且其各個與第一曲折線路304的間距也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介電材料層302的材質可為介電材料或是絕緣材料,例如PCB電路板材料、陶瓷材料等。第一、第二曲折線路304、306及彎折線路308a、308b的材質可為金屬、合金或其它導電材質,例如,常用的金屬銅等。
圖3B為圖3A的微小型天線裝置300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其中縱軸為天線反射損失,單位為分貝,而橫軸為天線頻率,單位為百萬赫茲。第一曲折線路304、第二曲折線路306及彎折線路308的線寬均為0.2mm。而且,第二曲折線路306在第一方向314上的尺寸為5mm,第一曲折線路304、第二曲折線路306、彎折線路308在第二方向316上三者加起來的尺寸為8mm。由圖3B可知,此微小型天線裝置300的-10dB反射損失的頻率范圍可符合ISM頻段無線通訊(如IEEE802.11a/b/g、Bluetooth等)中多頻段的接收需求。
第四實施例第四實施例說明除了實體的導體線路之外,本發(fā)明也可使用導電材料層上的開槽圖案來實現(xiàn)上述的全部或部分的曲折線路及彎折線路,如此來達成微小型天線裝置的制作。
圖4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的示意圖,其是以金屬層上的開槽圖案來實現(xiàn)上述的第二曲折線路及彎折線路。如圖4A所示,此微小型天線裝置400包含介電材料層402、第一曲折線路404、第二曲折線路406以及多個彎折線路408。特別的是,第二曲折線路406以及彎折線路408為導電材料上412上的開槽圖案,即導電材料層412的空缺部分,且此導電材料層412位于介電材料層402上。第一曲折線路404與導電材料層412相連接,且這些彎折線路408分別連接于第二曲折線路406中位于同一側的多個線路轉折處426。
此微小型天線裝置400是將其饋入點設置于第一曲折線路404的端點424上。第一曲折線路404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第二曲折線路406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即開槽圖案或空缺部分的寬度)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彎折線路408的線寬(即開槽圖案或空缺部分的寬度)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且其各個與第一曲折線路404的間距也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介電材料層402的材質可為介電材料或是絕緣材料,例如PCB電路板材料、陶瓷材料等。第一曲折線路404及導電材料層412的材質可為金屬、合金或其它導電材質,例如,常用的金屬銅等。
圖4B為圖4A的微小型天線裝置400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其中縱軸為天線反射損失,單位為分貝,而橫軸為天線頻率,單位為百萬赫茲。第一曲折線路404的線寬為0.2mm,且第二曲折線路406及彎折線路408的線寬也均為0.2mm。而且,第二曲折線路406在第一方向414上的尺寸為5mm,第一曲折線路404、第二曲折線路406、彎折線路408在第二方向416上三者加起來的尺寸為8mm。由圖4B可知,此微小型天線裝置400的-10dB反射損失的頻率范圍可符合ISM頻段無線通訊(如IEEE802.11b/g、Bluetooth等)中單頻段的接收需求。
第五實施例第五實施例說明除了單一的曲折線路外,本發(fā)明中的第一及第二曲折線路可為各在特定方向上相互嵌合的凹凸圖案。而且,上述的彎折線路的數(shù)量可少于線路轉折處的數(shù)量,僅連接于部份的線路轉折處即可。
圖5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的示意圖,其第一曲折線路形成凹凸圖案,且彎折線路分別連接于部分的線路轉折處。如圖5A所示,此微小型天線裝置500包含介電材料層502、第一曲折線路504、第二曲折線路506以及多個彎折線路508。第一曲折線路504在介電材料層502上來回曲折地形成的多個凹凸圖案,且這些凹凸圖案在第一方向514上相互嵌合。再者,第二曲折線路506中位于同一側具有四個線路轉折處526。彎折線路508為兩個L型彎折線路,各自分別連接于一個線路轉折處526。
此微小型天線裝置500是將其饋入點設置于第一曲折線路504的端點524上。第一曲折線路504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第二曲折線路506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彎折線路508的線寬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且其各個與第一曲折線路504的間距也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介電材料層502的材質可為介電材料或是絕緣材料,例如PCB電路板材料、陶瓷材料等。第一曲折線路504、第二曲折線路506、彎折線路508的材質可為金屬、合金或其它導電材質,例如,常用的金屬銅等。
圖5B為圖5A的微小型天線裝置500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其中縱軸為天線反射損失,單位為分貝,而橫軸為天線頻率,單位為百萬赫茲。第一曲折線路504、第二曲折線路506及彎折線路508的線寬為0.1mm。而且,第二曲折線路506在第一方向514上的尺寸為3mm,第一曲折線路504、第二曲折線路506、彎折線路508在第二方向516上三者加起來的尺寸為5.2mm。由圖5B可知,此微小型天線裝置500的-10dB反射損失的頻率范圍可符合ISM頻段無線通訊(如IEEE802.11b/g、Bluetooth等)中單頻段的接收需求。
第六實施例第六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更可在曲折次線路間加入至少一連接線段,借以改變微小型天線裝置的頻帶或頻寬。
圖6A繪示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例的示意圖,其在第二曲折線路的次曲折線路間設置有多個連接線段。如圖6A所示,此微小型天線裝置600包含介電材料層602、第一曲折線路604、第二曲折線路606、多個彎折線路608以及多個連接線段636。第一曲折線路604與第二曲折線路606相連接,且這些彎折線路608分別連接于第二曲折線路606中位于同一側的多個線路轉折處626。而且,此實施例還在第二曲折線路606的次曲折線路間,設置有至少一連接線段636。
此微小型天線裝置600是將其饋入點設置于第一曲折線路604的端點624上。第一曲折線路604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第二曲折線路606的不同曲折次線路的線寬與間距可為相同或不同的;彎折線路608的線寬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且其各個與第一曲折線路604的間距也可為相同或不同的。介電材料層602的材質可為介電材料或是絕緣材料,例如PCB電路板材料、陶瓷材料等。第一、第二曲折線路604、606、彎折線路608及連接線段636的材質可為金屬、合金或其它導電材質,例如,常用的金屬銅等。
再者,上述連接于次曲折線路間的連接線段636,即所增加的線路分支,可增加微小型天線裝置600的輻射效率及頻寬。根據(jù)其它實施例,該些連接線段636的線寬可為相同或不同的。而且,不同次曲折線路可配置相同或不相同數(shù)量的連接線段636,且不同次曲折線路的連接線段636的間距以及連接位置也可為相同或不同的。
更具體地說,信號從饋入點輸入后,會在上述連接線段636的連接處形成多重分支路徑,如此而產(chǎn)生許多不同長度的電流路徑。在此種電流路徑架構下,短電流路徑上的電流分布會在較高頻處產(chǎn)生共振,而長電流路徑上的電流分布則會在較低頻處產(chǎn)生共振,可使得整體天線架構得到多頻帶與寬頻帶共振的效果。
圖6B為圖6A的微小型天線裝置600的反射損失的頻率響應圖,其中縱軸為天線反射損失,單位為分貝,而橫軸為天線頻率,單位為千兆赫茲。第一曲折線路604、第二曲折線路606、彎折線路608及連接線段636的線寬均為0.2mm。而且,第二曲折線路606在第一方向614上的尺寸為12mm,第一曲折線路604、第二曲折線路606、彎折線路608在第二方向616上三者加起來的尺寸為18mm。由圖6B可知,此微小型天線裝置600的-10dB反射損失的頻率范圍可符合GSM行動通訊系統(tǒng)的接收需求。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一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改動與修飾,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微小型天線裝置,包含一介電材料層;一第一曲折線路,沿第一方向曲折并設置于所述介電材料層上;一第二曲折線路,沿第二方向曲折并設置于所述介電材料層上,而第一曲折線路與第二曲折線路連接;以及多個彎折線路,分別連接于第二曲折線路中位于同一側的多個線路轉折處。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饋入點,連接于第一曲折線路。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曲折線路、第二曲折線路及這些彎折線路的線寬為相同的或不相同的,第一曲折線路的各曲折的間距為相同或不相同的,以及第二曲折線路的各曲折的間距為相同或不相同的。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曲折線路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與第二曲折線路加上這些彎折線路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用以控制所述微小型天線裝置的圓極化軸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曲折線路及第二曲折線路的線寬用以調整微小型天線裝置的頻寬;該第一曲折線路的曲折的數(shù)目用以平移微小型天線裝置的頻率響應點;該第二曲折線路的曲折的數(shù)目用以增加微小型天線裝置的頻率響應,以增加頻寬;該第二曲折線路的各曲折的間距用以調整各頻率響應點,以達成連續(xù)共振頻寬。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這些彎折線路與所述第一曲折線路間的電磁耦合效應,來縮小所述微小型天線裝置的尺寸。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導電材料層,位于介電材料層上,其中,所述的第一曲折線路、第二曲折線路及這些彎折線路全部或部分為所述導電材料層中的開槽圖案。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曲折線路形成在第一方向上相互嵌合的凹凸圖案。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曲折線路、第二曲折線路及這些彎折線路形成一個多曲折線路組,且微小型天線裝置將多個多曲折線路組重疊設置在一起。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小型天線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至少一連接線段,連接于所述第一曲折線路或第二曲折線路的曲折線路間。
全文摘要
此微小型天線裝置包含介電材料層、第一曲折線路、第二曲折線路以及多個彎折線路。第一曲折線路沿第一方向曲折并設置于介電材料層上,且第二曲折線路沿第二方向曲折并設置于介電材料層上。第一曲折線路與第二曲折線路相連接,而這些彎折線路連接于曲折線路中的多個線路轉折處。
文檔編號H01Q7/00GK1979950SQ20051013149
公開日2007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2月9日
發(fā)明者陳彥銘, 王釗偉, 楊成發(fā), 林舜天, 胡泉凌, 廖昌倫, 陳譽尉 申請人:詮欣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