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鋰離子電池化成時使用的貯液裝置。
背景技術:
同其他蓄電池一樣,鋰離子電池在制作過程中也要進行化成這一重要步驟。目前鋰離子電池的化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注液后封口,然后電池的化成(即第一次充電)通過改變充電工藝,來形成負極表面SEI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但由于在SEI膜的形成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一部分氣體,諸如HF、CO、CO2等。這些氣體在電池內部積聚會造成電池膨脹,外殼發(fā)鼓變形等,甚至造成爆炸的不良后果。為了克服這一問題,通常的作法是電池的化成在未封口的情況下進行,待電池化成之后再封口,稱為開口化成。具體是在注液之后,在注液口貼一塊膠布,把電池正確的放置在充電裝置的卡具上,充電裝置的正極卡具對應鋰離子電池的正極,充電裝置的負極卡具對應鋰離子電池的負極,設置好充電電流。在給鋰離子電池進行充電的過程中,由于雜質和電池內少量水的電解等副反應,使電池內部形成氣體,由于沒有封口,氣體便頂開膠布通過注液口排放出來。
但上述化成工序存在的問題是,在排放氣體的過程中,會伴隨著電解液的外溢,電解液流到電池外殼表面和與電池接觸的充電裝置卡具上,而鋰離子電池電解液是一種有機混合溶液,主要是由六氟磷酸鋰溶解于丙稀碳酸酯PC、乙烯碳酸酯EC、二乙基碳酸酯DEC、二甲基碳酸酯DMC、乙基甲基碳酸酯EMC等組成。當電解液流到電池表面后與空氣中水反應生成氟化氫,在電池表面產(chǎn)生了一塊塊的白斑,如果流到充電裝置卡具上,還會對充電裝置卡具造成嚴重腐蝕,圖1所示為現(xiàn)有技術中鋰離子電池化成情況在注液之后,在鋰離子電池4的注液口44上貼一塊膠布42,把電池4放置在充電裝置的卡具上,充電裝置的正極卡具12對應鋰離子電池的正極,充電裝置的負極卡具10對應鋰離子電池的負極6,設置好充電電流。在給鋰離子電池進行充電的過程中,電池內部形成氣體,由于沒有給電池封口,氣體便頂開膠布42通過注液口44排放出來。同時還伴隨著電解液的外溢,電解液流到電池外殼表面和與電池接觸的充電裝置卡具上,在電池表面產(chǎn)生了一塊塊的白斑8,并對充電裝置卡具造成嚴重腐蝕。
作為商業(yè)產(chǎn)品,保持電池表面的光潔美觀是一個基本要求,為了消除電池表面的白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用丙酮、酒精、脫脂紗布和脫脂棉等進行擦洗電池,不但延長了電池的制作周期,還增加了電池的成本,另外頻繁更換被腐蝕的充電裝置卡具也會導致電池成本的增加。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鋰離子電池化成用的、防止電解液的無序漫流導致電池外表面和充電裝置卡具被腐蝕的貯液裝置。
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包括相接的第一封堵壁1、第二封堵壁2,所述第一封堵壁具有與鋰電池頂端面45貼合的第一封堵面,所述第二封堵壁自所述第一封堵壁側緣成垂直或接近垂直延伸,具有與鋰電池前側壁41貼合的第二封堵面;所述第二封堵壁還設置有開口于所述第二封堵面的第二貯液槽22,所述第一封堵面高于或水平于第二貯液槽開口的高度。
上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還包括第三封堵壁3,自所述第一封堵壁另一側緣成垂直或接近垂直延伸,具有與鋰電池后側壁43貼合的第三封堵面。所述第三封堵壁設置有開口于所述第三封堵面的第三貯液槽34,所述第一封堵面高于或水平于第三貯液槽開口的高度。
上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所述第一封堵壁1包括第一懸臂16和第二懸臂18,所述第一懸臂包括可分離的第一前臂161和第一后臂162,所述第二懸臂包括可分離的第二前臂181和第二后臂182;所述第一前壁161、第二前壁181分別與所述第二封堵壁2相接;所述第一后壁162、第二后壁182分別與所述第三封堵壁相接。
上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所述第二貯液槽22位于第二封堵面的開口處和/或第三貯液槽34位于第三封堵面的開口處設有倒角。所述第二封堵壁2的第二封堵面和/或第三封堵壁3的第三封堵面下緣設有倒角。所述第一封堵壁1與第三封堵壁3之間的距離A等于或略小于鋰離子電池的厚度。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在鋰電池化成工序中,采用本實用新型固定安裝在電池表面上,用封堵壁為電解液導向,使其流入貯液槽,有效的避免了電解液的無序漫流而造成的電池表面的氧化、腐蝕,有效克服電池表面產(chǎn)生白斑,從而降低為此而人力物力投入,縮短了電池制造周期,降低了電池制造成本。同時有效避免了溢出的電解液對充電裝置卡具的腐蝕,無須在生產(chǎn)過程中頻繁更換充電裝置卡具,減輕了人力物力投入,提高生產(chǎn)效率,大大延長了充電裝置卡具的使用壽命,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易于實現(xiàn),操作簡便。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鋰離子電池化成示意圖。
圖2是使用本實用新型貯液裝置的鋰離子電池化成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鋰離子電池化成俯視示意圖。
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鋰離子電池化成俯視示意圖。
圖7是上述兩種貯液裝置的鋰離子電池化成剖視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鋰離子電池化成局部放大剖視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鋰離子電池化成局部放大剖視示意圖。
圖10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1是使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鋰離子電池化成示意圖。
圖中鋰離子電池4、注液口44、電池負極6、腐蝕白斑8、負極卡具10、正極卡具12、第一封堵壁1、第一懸臂16、第二懸臂18、第三封堵臂3、第二貯液槽22、第三貯液槽34、電池前側壁41、電池后側壁43、電池頂端面45、第二貯液槽開口處26、第二封堵面下邊緣28、膠布32、橡皮圈30、第一前臂161、第一后臂162、第二前臂181、第二后臂182。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實施例一如圖3、圖4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貯液裝置,大致呈倒“U”型,具有用于圍堵電解液的第一封堵壁1、第二封堵壁2和第三封堵壁3,第一封堵壁1包括第一懸臂16、第二懸臂18,第二封堵壁設置有用于存貯電解液的第二貯液槽22,第三封堵壁設置有用于存貯電解液的第三液槽34。第一封堵壁的第一懸臂16、第二懸臂18,具有與電池頂端面45貼合的第一封堵面,第二封堵壁上具有與電池前側壁41貼合的第二封堵面,第二貯液槽的開口設置在第二封堵面上;第三封堵壁上具有與電池后側壁43貼合的第三封堵面,第三貯液槽的開口設置在第三封堵面上。-1相同的方法得到交聯(lián)性樹脂成分C-2。
上述交聯(lián)性樹脂成分C-1以及C-2的處方及物性在表4中給出[表4]
*作為聚合引發(fā)劑,均使用二叔丁基過氧化物。
(工序B)(樹脂溶液混合工序)相對于200質量份二甲苯,將上述得到的高分子量成分、低分子量成分、以及蠟,以表5中所示的比例進行混合溶解,升溫并在回流下攪拌混合12小時后,蒸餾除去有機溶劑,將得到的樹脂冷軋·硬化后,進行粉碎,得到原料樹脂R-1~R-10。需要說明的是,在任一原料樹脂中實質上都不含有THF不溶成分。
(原料樹脂R-11的制造例)
由以上統(tǒng)計表格,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大大減少了紗紙、丙酮、酒精、脫脂紗布、脫脂棉等生產(chǎn)物料的用量,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生產(chǎn)效率大大提高,減少了人力資本的投入。電池的整體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權利要求1.一種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其特征是包括相接的第一封堵壁(1)、第二封堵壁(2),所述第一封堵壁具有與鋰電池頂端面(45)貼合的第一封堵面,所述第二封堵壁自所述第一封堵壁側緣成垂直或接近垂直延伸,具有與鋰電池前側壁(41)貼合的第二封堵面;所述第二封堵壁還設置有開口于所述第二封堵面的第二貯液槽(22),所述第一封堵面高于或水平于第二貯液槽開口的高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其特征是還包括第三封堵壁(3),自所述第一封堵壁另一側緣成垂直或接近垂直延伸,具有與鋰電池后側壁(43)貼合的第三封堵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三封堵壁設置有開口于所述第三封堵面的第三貯液槽(34),所述第一封堵面高于或水平于第三貯液槽開口的高度。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封堵壁(1)包括第一懸臂(16)和第二懸臂(18),所述第一懸臂包括可分離的第一前臂(161)和第一后臂(162),所述第二懸臂包括可分離的第二前臂(181)和第二后臂(182);所述第一前壁(161)、第二前壁(181)分別與所述第二封堵壁(2)相接;所述第一后壁(162)、第二后壁(182)分別與所述第三封堵壁相接。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貯液槽(22)位于第二封堵面的開口處和/或第三貯液槽(34)位于第三封堵面的開口處設有倒角。
6.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封堵壁(2)的第二封堵面和/或第三封堵壁(3)的第三封堵面下緣設有倒角。
7.如權利要求2-4中任一項所述的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封堵壁(1)與第三封堵壁(3)之間的距離A等于或略小于鋰離子電池的厚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鋰離子電池化成貯液裝置,包括相接的第一封堵壁(1)、第二封堵壁(2),第二封堵壁自第一封堵壁側緣成垂直或接近垂直延伸,第二封堵壁還設置有第二貯液槽(22);在電池化成工序中,采用本實用新型固定安裝在電池表面上,用封堵壁為電解液導向,使其流入貯液槽,有效的避免了電解液的無序漫流而造成的電池表面、充電裝置卡具的氧化、腐蝕,有效克服電池表面產(chǎn)生白斑,從而降低為此而人力物力投入,提高生產(chǎn)效率,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縮短了電池制造周期,降低了電池制造成本。
文檔編號H01M10/38GK2718797SQ20042007099
公開日2005年8月17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6月22日
發(fā)明者彭高平, 劉衛(wèi)平, 李同慶 申請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