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及其定位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器,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
電連接器主要具有一絕緣殼體、一插頭及一內部電路,其中插頭系用來連接外界電源,使電源通過內部電路,該內部電路則視電連接器的用途,例如作為轉接器或充電器,將電源整流、轉換后提供給電器設備直接使用或提供給充電電池進行充電?,F有技術的電連接器的插頭通常突出于殼體的一端,由于插頭為二片金屬片構成,平常電連接器未使用時,該二片突出的插頭所形成的尖端容易造成碰觸危險,因此,目前已發(fā)展出一種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使連接器的插頭可收納在殼體的凹座中。
圖1(a)、(b)為現有技術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立體圖及剖面圖。該連接器具有一殼體10及一插頭11,其中殼體10的一端具有一凹座12。插頭11由一個橫桿111、二個第一金屬片112、二個第二金屬片113組合而成,在橫桿111的二端各形成突榫114,第一金屬片112及第二金屬片113在對應于該突榫114的位置各形成孔口115、116,借此使突榫114分別依次嵌入孔口115及116,第一金屬片112的適當位置也設一凹口117;凹座12的兩側壁各形成一彈簧容納槽121,彈簧容納槽121內各放置一個彈簧122。彈簧122的一端與彈簧容納槽121側壁接觸,另一端則連接并且頂住組件123,該抵頂組件123進一步頂住第一金屬片112的凹口117。因此,借助于彈簧122的彈力可使插頭11定位在凹座12,同時轉動第一金屬片112即可帶動橫桿111及第二金屬片113轉動,并使第二金屬片113與殼體10內部的電路板形成電連接。
上述現有技術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雖然可使插頭收納在殼體的凹座中,但從材料管理及成本考慮,這種連接器具有以下缺點(1)插頭組件10的組裝必須要有一個橫桿111、二個第一金屬片112、二個第二金屬片113等五個元件方可組合完成;組裝該連接器還需要加上二個彈簧122、二個抵頂組件123、殼體10的上蓋及下蓋及內部電路板(未示出),因此至少需十三個元件才可組裝連接器,故材料管理的成本相當高。
(2)利用突榫114嵌入孔口116及115的卡固方式容易造成第一金屬片112與第二金屬片113同時分離滑落,故組裝相當不易。
(3)插頭組件10需依賴彈簧122的彈力定位在凹座12,而彈簧122上的抵頂組件123及第一金屬片112的凹口117的設計,也造成組裝困難及成本提高。
(4)插頭組件10轉動至收縮容納在凹座12內時,彈簧122產生的橫向力量頂住第一金屬片112反而形成扭力,有可能造成第一金屬片112偏斜不穩(wěn)的情形。
因此,有鑒于現有技術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的缺點,發(fā)展出組件少、組裝容易、定位精確的連接器,以避免現有技術面臨的問題,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包含一插頭,該插頭具有一個橫桿及二個導接片,且橫桿形成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一定位座,該定位座具有一突出彈片及一第一連接元件;一殼體下蓋,具有一第二連接元件,與第一連接元件相接;及一殼體上蓋,具有一第三連接元件,與第一連接元件及該第二連接元件相接,借此,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第一凹槽時,該插頭定位在第一位置,且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該第二凹槽時,該插頭定位在第二位置。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二個導接片是通過塑模澆注連接在橫桿上。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彈片與定位座為一體成型。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定位座以射出方式制成。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定位座為熱塑性材料。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彈片中央形成半圓柱體形突塊。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第一連接元件為分別在定位座相對兩側上形成的二個長方體突柱。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第二連接元件由兩平板構成,在對應于定位座的長方體突柱的位置形成長方形溝槽。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兩平板的頂端進一步形成第一半圓柱形凹槽。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第二連接元件進一步與一殼體下蓋連接。
如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中第三連接元件由兩平板構成,兩平板的底端在對應于第二連接元件的第一半圓柱形凹槽的位置形成第二半圓柱形凹槽,借此使第二連接元件的第一半圓柱形凹槽、第三連接元件的該第二半圓柱形凹槽、及橫桿二端的圓柱形突柱相互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出一種用于轉接器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包含一插頭,該插頭具有一個橫桿及二個導接片,且橫桿形成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一定位座,該定位座具有一突出彈片及一第一連接元件;一第二連接元件,與第一連接元件相接;及一第三連接元件,與該第一連接元件及第二連接元件相接,借此,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第一凹槽時,插頭定位在第一位置,且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第二凹槽,插頭定位在第二位置。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轉接器系應用于適配器、充電器、及電器設備中的一種。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二個導接片通過塑模澆注連接于橫桿。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彈片與定位座為一體成型。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定位座系以射出方式制成。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定位座為熱塑性材料。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彈片中央形成半圓柱體形突塊。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第一連接元件為分別在定位座相對兩側上形成的二個長方體突柱。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第二連接元件由兩平板構成,在對應于定位座的長方體突柱的位置形成長方形溝槽。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兩平板的頂端進一步形成第一半圓柱形凹槽。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第二連接元件進一步與一殼體下蓋連接。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第三連接元件由兩平板構成,兩平板的底端在對應于第二連接元件的第一半圓柱形凹槽的位置形成第二半圓柱形凹槽,借此使第二連接元件的第一半圓柱形凹槽、第三連接元件的第二半圓柱形凹槽、及橫桿二端的圓柱形突柱相互連接。
如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中第三連接元件進一步與一殼體上蓋連接。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從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實用新型,其中圖1(a)現有技術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立體圖;圖1(b)現有技術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剖面圖;圖2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組裝示意圖;圖3(a)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組合圖(定位在第一位置);圖3(b)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組合圖(定位在第二位置);圖4(a)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定位在第一位置示意圖;圖4(b)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定位機構調整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的動作示意圖;圖4(c)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定位于第二位置示意圖。
請參閱圖2、圖3(a)、(b)及圖4(a)、(b)、(c)。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主要由一插頭20、一定位座30、一第二連接元件及一第三連接元件構成。其中,插頭20具有一個橫桿21及二個導接片22,二個導接片22通過塑模澆注連接于橫桿21,在橫桿21側邊形成一第一凹槽23及一第二凹槽24,且在橫桿21二端形成圓柱形突柱25;定位座30由一基座31、一彈片32構成,基座31具有一第一連接元件33,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連接元件在基座31相對兩側各形成二個長方體突柱,彈片32與基座31為一體成型,主要利用熱塑性材料射出方式制成,故本身具有彈性。彈片32中央設計成半圓柱形突塊321,以便嵌入插頭20的第一凹槽23或第二凹槽24中;第二連接元件40由兩平板41構成,在對應于定位座30的長方體突柱33的位置分別形成長方形溝槽411,借此使長方體突柱32與長方形凹槽411互相嚙合;兩平板41的頂端則形成半圓柱形凹槽412;第三連接元件由兩平板51構成,兩平板51的底端在對應于第二連接元件的半圓柱形凹槽412的位置也形成半圓柱形凹槽512,借此使半圓柱形凹槽512、半圓柱形凹槽412、及圓柱形突柱25相互連接,即完成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的組裝。
請再參閱圖4(a)、(b)、(c)。如圖4(a)所示,當調整導接片22使彈片32的突塊321嵌入第一凹槽23時,插頭20定位在第一位置(即插頭20收縮的位置);如圖4(b)所示,當調整導接片22由第一位置往第二位置移動時,第一凹槽23脫離彈片32,使彈片32頂到橫桿21的第一凹槽23及第二凹槽24之間的位置,彈片32受一向下彈力而往下移動;當調整導接片22使彈片32嵌入第二凹槽24時,插頭20定位在第二位置(即插頭20供電的位置)。
以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應用于連接器為例,除第二連接元件41的底端連接至一殼體下蓋(未表示)、第三連接元件51的頂端連接至一殼體上蓋(未表示)、且第二凹槽24上設金屬片以便與內部電路板形成電連接外,其余元件及工作原理都與圖2相同,當殼體下蓋與殼體上蓋卡合后,即形成本實用新型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
當然,連接器內部可進一步設一電路板,以便針對連接器的用途使電源經整流、轉換后提供給轉接器或充電電池進行充電;當然,本實用新型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也可設置在電器設備中,此時,第二連接元件及第三連接元件則還要進一步連接至電器設備的外殼或內部其它定位元件;當該電器設備不使用時,插頭可轉動至收縮位置(即第一位置);當轉至第二位置時,則直接由外部電源提供電源給電器設備。123456本實用新型所用的電路板的電子元件配置及工作原理都是公知的,在此不贅述。當調整導接片22使彈片32嵌入第二凹槽24時,插頭20定位在第二位置,此時,第二凹槽24上的金屬片與電路板上的金屬導接片(未表示)形成電連接,插頭20即可接受外界電源。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與現有技術的主要差異及改進在于(一)本實用新型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所采用的彈片是利用塑料特有的彈性取代現有技術的彈簧,不僅具有現有技術的彈簧提供彈力的效果,且還具定位的功能。并且本實用新型的彈片采用射出方式與定位座一體成型,制作容易,成本也低。
(二)現有技術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的彈簧無論在收縮或導電伸出位置都需要由二個彈簧122提供彈力,并且還有如前所述的力量不均衡的缺點;但本實用新型的彈片僅在第二位置時候提供彈力,在第一位置時不需提供彈力,故彈片使用壽命較長。
(三)現有技術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利用突榫114嵌入孔口116及115的卡固方式容易造成第一金屬片112與第二金屬片113同時分離滑落,組裝相當不易;但本實用新型的二個導接片是通過塑模澆注連接于橫桿,故沒有現有技術的缺點。
(四)現有技術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利用彈簧122上的抵頂元件123與第一金屬片112的凹口117連接的設計,定位效果不佳;而本實用新型利用凹槽與彈片中央設計為半圓柱形突塊相互嵌合的方式,可有效定位插頭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五)本實用新型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所利用的元件相當少,僅需一殼體上蓋、一殼體下蓋、一插頭及一定位座等四個組件即可組裝完成,遠較現有技術所用的元件少,故在物料管理上、提高成口品率、組裝時間、制造成本等方面都較現有技術更具優(yōu)勢。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及可轉動插頭具有操作方便、節(jié)省成本、及定位良好的特性,可免除現有技術中遇到的缺點,的確為一新穎、進步及實用的創(chuàng)造。
本實用新型可由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進行各種改進,但都不脫離如所附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插頭,該插頭系具有一個橫桿及二個導接片,且橫桿形成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一定位座,該定位座具有一突出彈片及一第一連接元件;一殼體下蓋,具有一第二連接元件,與第一連接元件相接;及一殼體上蓋,具有一第三連接元件,與第一連接元件及第二連接元件相接,借此,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第一凹槽時,插頭定位在第一位置,且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該第二凹槽時,插頭定位在第二位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二個導接片通過塑模澆注連接于橫桿。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彈片與定位座為一體成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位座以射出方式制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位座為熱塑性材料。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彈片中央形成半圓柱體形突塊。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連接元件為分別在定位座相對的兩側形成的二個長方體突柱。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連接元件由兩平板構成,在對應于定位座的長方體突柱的位置形成長方形溝槽。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兩平板的頂端進一步形成第一半圓柱形凹槽。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連接元件進一步與一殼體下蓋連接。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三連接元件由兩平板構成,兩平板的底端在對應于第二連接元件的第一半圓柱形凹槽的位置形成第二半圓柱形凹槽,借此使第二連接元件的第一半圓柱形凹槽、第三連接元件的第二半圓柱形凹槽、及橫桿二端的圓柱形突柱相互連接。
12.一種用于轉接器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插頭,插頭具有一個橫桿及二個導接片,且該橫桿形成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一定位座,定位座具有一突出彈片及一第一連接元件;一第二連接元件,與第一連接元件相接;及一第三連接元件,與第一連接元件及第二連接元件相接,借此,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第一凹槽時,插頭定位在第一位置,且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第二凹槽時,插頭定位在第二位置。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轉接器應用于適配器、充電器、及電器設備中的一種。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可轉動插頭的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第三連接元件進一步與一殼體上蓋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可轉動插頭的連接器,包含:一插頭,該插頭具有一個橫桿及二個導接片,且橫桿形成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一定位座,該定位座具有一突出彈片及一第一連接元件;一殼體下蓋,具有一第二連接元件,與第一連接元件相接;及一殼體上蓋,具有一第三連接元件,與該第一連接元件及第二連接元件相接,借此,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第一凹槽時,插頭定位在第一位置,且當調整導接片使彈片嵌入第二凹槽,插頭定位在第二位置。
文檔編號H01R13/629GK2485838SQ0121878
公開日2002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4月4日
發(fā)明者吳文慶 申請人:臺達電子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