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
如今通過印刷裝訂的傳統(tǒng)書籍,由于體積大,重量重,占用空間以及容易受潮變質(zhì)而不易保存,因此逐漸有由電子型式的資料所取代的趨勢,也出于現(xiàn)今光盤驅動器價格低廉,已成為當今電腦的基本配置,各出版公司也朝著電子化方式改進,相繼推出包含有書藉全部資料及圖片的光盤,使書籍的閱讀方式上轉變?yōu)榭赏ㄟ^電腦裝置進行讀取與閱讀。這樣,雖有不占空間、取用簡便以及容易保存等優(yōu)點,但在實際使用上,如要通過家用電腦進行光盤閱讀作業(yè)時,必須在居家(固定位置)使用;如通過筆記型電腦進行時,由于筆記型電腦體積也非小巧,重量也非輕盈,隨身攜帶也有相當不便,且無論是家用電腦還是筆記型電腦,也只有單屏幕方式呈現(xiàn),充其量只能顯示單頁畫面而已,無法如同翻書般每次顯示左、右頁的資料,使得翻頁次數(shù)增加與較為耗時之外,還導致不能呈現(xiàn)如閱讀書藉般簡便,再者,通過家用電腦裝置或筆記型電腦操作方面,也需適當?shù)碾娔X知識,始能熟練,對于一般不熟悉電腦人士,操作上無法符合簡便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閱讀器,其為一種無需電腦操作知識且與翻書習慣雷同的電子閱讀器,讓使用者可無障礙地操作之外,且顯示形態(tài)上也為完全相同于翻閱書籍一般,是一次顯示雙頁內(nèi)容(左、右頁),形成一種與閱讀書籍習慣完全相符的設計。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該閱讀器為相同于一般書籍的大小,也為如同書藉般呈可掀啟或閉合,在掀啟后,左右面分別形成全頁式的液晶顯示屏幕,而提供可同時顯示左、右頁的內(nèi)容,形成一種便于攜帶的電子書。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在本體的一側形成有光盤插入口,可供插入電子書藉光盤進入,即可載入內(nèi)容而顯示在液晶顯示屏幕上,并同時在適當部位設置有相當便于操作的翻頁鈕,獲得依序翻頁閱讀的效果,操作上極為簡便。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上設置有檢索鈕,縱橫顯示切換鈕以及可供連接光筆或手寫輸入板的接頭,可進行關鍵字的快速搜尋,內(nèi)容顯示方式的變換以及可供光筆或手寫輸入板操作。
本實用新型的更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在主體上附加手寫輸入板或直接設置在一個液晶顯示模組上后,也可充做為練習簿使用。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xiàn)的其包含有兩相互鉸接而可掀啟或閉合的本體;兩液晶顯示模組,配置在本體兩內(nèi)面處,在本體掀起后,為呈左、右排列呈雙屏幕型式;一光盤驅動器,配置在本體內(nèi),可供插入電子書藉光盤進入而使液晶顯示模組顯示光盤內(nèi)容;一電池組,配置在本體內(nèi),為供應內(nèi)部所需的電力;一中央處理器,作為各液晶顯示模組與光盤驅動器之間的處理機構,以將光盤驅動器的數(shù)據(jù)處理轉換為顯示數(shù)據(jù);以及若干按鈕,以控制翻頁、檢索、電源啟閉及畫面變換;藉以構成一光盤電子閱讀器。
其中包括一縱橫顯示切換鈕,可將顯示的圖文整頁旋轉90度,使其可讓本體轉動90度閱讀。
其中包括一光筆接頭,可供連接光筆或手寫輸入板。
其中可在內(nèi)部安裝發(fā)聲組,可轉變?yōu)橛新曢喿x器或圖聲光盤播放機使用。
其中電源池可由插接市電供應。
其中液晶顯示模組可為背光穿透型或反射型。
其中也可直接在本體上加裝手寫輸入板。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可掀啟/閉合,且可作雙頁顯示的便于攜帶使用的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操作方式上依照閱讀書籍的使用習慣,讓使用者可極簡便地使用而毫無障礙,其更有可充作筆記薄或練習薄使用的功效,也可通過加裝發(fā)聲器而形成有聲閱讀器或可供播放圖聲光盤(VCD)的光盤機使用。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外觀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液晶顯示模組的立體系統(tǒng)分解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電路方框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電路線路圖。
參見圖1、圖2,本實用新型是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為一種基本與書藉大小相當而可掀啟或閉合的兩片式本體10所構成,而本體10表面形成寬大型式的液晶顯示模組20,兩液晶顯示模組20共同組成可顯示共兩頁的資料(書藉左、右頁內(nèi)容),在其一本體10的內(nèi)部設置有可供電子書藉光盤置入的光盤驅動器11以及供內(nèi)部電力的電池組17、而在本體10的一側形成有分別為翻頁鈕16、檢索鈕15、電源開關14、縱橫顯示切換鈕13以及提供一可供連接光筆或手寫輸入板的光筆接頭12。
在開啟位于一側的電源開關14后,可在光盤驅動器11的光盤入口處插入欲讀取的電子書籍光盤,經(jīng)內(nèi)部讀取機構讀取光盤內(nèi)容中第一、第二頁內(nèi)容,而分別由左、右兩液晶顯示模組20、30分別顯示兩頁的圖文資料,而當要進行上、下翻頁時,則可按壓上述的翻頁鈕16,就可變換為顯示其他頁次的內(nèi)容,而形成一種雷同于翻閱書藉使用習慣的操作方式,而位于一側的檢索鈕15則可供索引方式查詢所需要的內(nèi)容,可搭配外接的光筆或手寫輸入板,以便于迅速地跳至所需閱讀的頁次,而其縱橫顯示切換鈕13,可使該兩頁的圖文資料整個進行90度旋轉,也即可使此電子閱讀器翻轉呈上、下屏幕的方式使用與閱讀,以適應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而在呈上、下屏幕狀態(tài)下,可在光筆接頭12處插接手寫輸入板后,更可充作筆記薄、練習薄使用,也可視需要加裝發(fā)聲器而可作為有聲閱讀器使用或供播放圖聲光盤片(VCD)的播放機使用,此外,其除了可由內(nèi)部電池組供電以外,也備有電源插頭而可由市電供應及對電池充電。有關本實用新型全頁面型式的液晶顯示模組的構造上,可使用背光穿透型或反射型式均可,如圖3其一實施例圖所示,由上至下可依序以為框蓋21、液晶板22、內(nèi)部排列形成有多個晶體管的電路板23、邊緣形成有冷陰極熒光管25的導光板27以及護蓋28所組成,而該導光板27作為液晶顯示模組的背光,電路板23上的晶體管的導通或截止,就可使液晶板22產(chǎn)生圖像,但此為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予贅述。
控制電路的構造如圖4所示,即以中央處理器18連接兩組液晶顯示模組20、30以及光盤驅動器11,在電池組117供電狀態(tài)下,可藉由中央處理器18讀取光盤驅動器11的資料,然后轉換為液晶顯示的驅動信號,而使兩液晶顯示模組20、30顯示內(nèi)容,而上述的各個按鈕13-16及光筆接頭12可直接與中央處理器18連接或通過轉換電路與之連接,藉以控制液晶顯示模組20、30的顯示內(nèi)容。
參見圖5所示一實施例的電路圖,包括有一以80X86CPU為主的中央處理器18,藉由一編號82C59A的可規(guī)劃中斷要求控制器與上述的各按鈕13-16及光筆接頭12連接,同時通過EIDE界面連上光盤驅動器中編號XM1620B的芯片11,以讀取其中光盤所儲存的內(nèi)容,再經(jīng)由輸出/輸入界面,將中央處理器處理后的內(nèi)容顯示在液晶顯示模組20、30上。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可選擇方式眾多,例如也可采用編號SA1100為主的中央處理器進行設計。
權利要求1.一種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有兩相互鉸接而可掀啟或閉合的本體;兩液晶顯示模組,配置在本體兩內(nèi)面處,在本體掀起后,為呈左、右排列呈雙屏幕型式;一光盤驅動器,配置在本體內(nèi),可供插入電子書藉光盤進入而使液晶顯示模組顯示光盤內(nèi)容;一電池組,配置在本體內(nèi),為供應內(nèi)部所需的電力;一中央處理器,作為各液晶顯示模組與光盤驅動器之間的處理機構,以將光盤驅動器的數(shù)據(jù)處理轉換為顯示數(shù)據(jù);以及若干按鈕,以控制翻頁、檢索、電源啟閉及畫面變換;藉以構成一光盤電子閱讀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一縱橫顯示切換鈕,可將顯示的圖文整頁旋轉90度,使其可讓本體轉動90度閱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一光筆接頭,可供連接光筆或手寫輸入板。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可在內(nèi)部安裝發(fā)聲組,可轉變?yōu)橛新曢喿x器或圖聲光盤播放機使用。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特征在于其中電源池可由插接市電供應。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液晶顯示模組可為背光穿透型或反射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也可直接在本體上加裝手寫輸入板。
專利摘要一種書本型雙頁液晶顯示電子閱讀器,其包含有:兩相互鉸接而可掀啟或閉合的本體;兩液晶顯示模組,配置在本體兩內(nèi)面處,在本體掀起后,為呈左、右排列呈雙屏幕型式;一光盤驅動器,配置在本體內(nèi),可供插入電子書藉光盤進入而使液晶顯示模組顯示光盤內(nèi)容;一電池組,配置在本體內(nèi),為供應內(nèi)部所需的電力;一中央處理器,作為各液晶顯示模組與光盤驅動器之間的處理機構,以將光盤驅動器的數(shù)據(jù)處理轉換為顯示數(shù)據(jù);以及若干按鈕,以控制翻頁、檢索、電源啟閉及畫面變換;藉以構成一光盤電子閱讀器。
文檔編號G11B7/00GK2351803SQ98241638
公開日1999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1998年10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10月20日
發(fā)明者李逸士 申請人:李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