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盤裝置及用于光盤裝置中的底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以從諸如光盤等圓盤狀記錄介質讀取數據并 且可以將數據寫入光盤的光盤裝置,并涉及一種用于光盤裝置中的底 座結構。
背景技術:
光盤裝置(光盤驅動器)已經得到了長期的實際應用,各種光 盤裝置都構造成對光盤施加激光束,從而從光盤再現數據并將數據記 錄在光盤上。光盤驅動器包括光學拾取(光學頭)裝置、載入機構、光盤電 動機以及控制電路。光學拾取裝置在光盤的數據記錄表面上徑向移 動。在如此移動的同時,光學拾取裝置可以從光盤讀取數據以及將數 據寫入光盤。載入機構構造成將光盤載入(光盤驅動器中的)規(guī)定位 置,并且可靠地將光盤從光盤驅動器中推出。光盤電動機使光盤旋轉。 控制電路執(zhí)行各種控制,以便于將數據記錄在光盤上以及從光盤再現 數據。目前,光盤裝置的銷售量超過了家用磁帶錄像機。另外,作為用于攝影機的記錄介質,光盤正在取代磁帶??紤]到這一點,個人計算機、用于汽車的音頻視頻系統(tǒng)以及便攜式播放器大多數都具有光盤裝置,并可以隨時隨地從光盤再現數據。然而,個人計算機、便攜式播放器以及用于汽車的音頻視頻系 統(tǒng)必須具有高的耐振動性,并且必須小。日本專利No.3149052披露了一種用于撓性盤驅動器中的框架, 該框架包括框架部件、薄壁部件以及支承保持部件。框架部件具有兩 個側壁。薄壁部件借助于壓制與框架的底壁一體地形成,并構造成保 持主軸電動機。具有多個孔的薄壁部件消除了在壓制過程中產生的應
力。支承保持部件設置在薄壁部件的中心部分并具有孔,主軸電動機 的軸可以從該孔中穿過。日本專利申請公開(KOKAI) No.8-88995披露了一種撓性盤驅 動器,該撓性盤驅動器包括主軸電動機、磁頭、框架和支架。主軸電 動機是無傳感器驅動型,并且可以驅動磁盤。磁頭可以面向磁盤。框 架保持支架。支架可以沿磁盤的徑向移動??蚣芫哂性谥行牟糠钟锌?的電動機底座。借助于填隙將主軸電動機的軸承保持在該孔中。在日本專利No.3149052披露的用于撓性盤驅動器的框架中,以 及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8-88995披露的撓性盤驅動器中,電動機 的一部分與光盤驅動器的基座一體地形成。將電動機的一部分與基座一體地形成確實可以減小光盤驅動器 的厚度或重量。然而,這可能導致在電動機使光盤旋轉時基座會振動, 并且可能導致光盤驅動器容易遭受環(huán)境振動。如果在電動機使光盤旋 轉時基座振動,在從光盤再現數據或將數據記錄到光盤中的過程中就 可能出現錯誤。此外,如果振動相對較明顯,那么可能毀壞光盤,從 而有可能使得難以部分地或完全地在光盤上讀寫數據。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這樣一種用于吸入式(slot-in)光盤裝置 的底座結構,該底座結構可以在電動機受到驅動時抑制與電動機的一 部分一體形成的底座(即基座)的振動,并且可以減小來自外部的振 動產生的影響。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該底座結構的光 盤裝置。根據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光盤裝置,其包括光盤電動 機,其具有轉盤并且使所述轉盤保持的記錄介質在與所述記錄介質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以規(guī)定速度旋轉;主底座,其用作所述光盤電動機 的底面并且保持所述光盤電動機;拾取頭,其構造成從由所述光盤電 動機旋轉的記錄介質讀取數據以及將數據記錄到所述記錄介質上;副 底座,其支撐所述拾取頭,從而使得所述拾取頭能夠在所述記錄介質 的徑向上移動;副底座保持區(qū)域,其是設置在所述主底座上并且圍繞
所述光盤電動機布置的規(guī)定區(qū)域,并且支撐所述副底座;以及至少三 個縫,其布置成環(huán)繞所述副底座保持區(qū)域并且基本上使所述主底座與 所述副底座分離。在下面的描述將說明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并且根據下面 的描述,或者通過實施本發(fā)明可以得知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和優(yōu)點。通 過下文所具體指出的實施方式及其組合可以實現并獲得本發(fā)明的目 的和優(yōu)點。
包含在說明書中并構成其一部分的附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實施 例,并且與上述發(fā)明內容部分以及下述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一起用于說 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光盤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其中移除一些部件并加入 一些部件,以示出如何將光盤插入光盤裝置中;圖3是圖2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示出從底座移除光盤電動機;圖4是圖1和圖2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示出在夾持環(huán)旋轉 時光盤電動機如何上下移動;圖5是圖2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示出使光盤電動機旋轉的 部分元件;圖6A和圖6B是圖2至圖4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示出如何 將光盤電動機旋轉至退避位置從而使得可以插入或推出光盤,另外示 出光盤電動機的轉盤如何夾持光盤;圖7A至7C是圖2至圖4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說明光盤電 動機如何在上下移動時旋轉(此時保持在通常位置) ,圖8A至8C是圖2至圖4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說明光盤電 動機如何在上下移動時旋轉;圖9A至9C是圖2至圖4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說明光盤電 動機如何在上下移動時旋轉;
圖IOA和圖10B是圖1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示出從上方和 下方看到的機械底座;圖IOC是圖4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示出從下方看到的機械 底座的局部剖視圖;圖IIA和圖IIB是圖1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詳細示出如何 將12cm光盤插入光盤裝置;圖12A和圖12B是圖l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詳細示出如何 將8cm光盤插入光盤裝置;以及圖13是圖1所示光盤裝置的示意圖,示出光盤已經插入光盤裝 置并保持在可旋轉狀態(tài)下(因為載入臂和光盤保持桿處于退避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圖1至圖3示出根據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光盤裝置的一個實例。圖1 至圖3所示的光盤裝置是所謂的吸入式光盤裝置,將光盤插入其中從 而可以將數據記錄在光盤上以及從光盤再現數據。光盤裝置設計為例 如用于便攜式個人計算機(筆記本PC)中。圖l示出光盤裝置,其 中已經移除外殼的一些部件。圖2示出該光盤裝置,其中移除一些部 件并加入一些部件,以示出如何將光盤插入光盤裝置中。圖3示出圖 2所示光盤裝置,示出移除的光盤電動機。圖1至圖3所示光盤裝置1具有底蓋(即機械底座)11和光盤 電動機13。光盤電動機13在機械底座11的大致中心處安裝在機械 底座11上。轉盤15固定在光盤電動機13的軸(沒有用附圖標記表 示)上,用于保持光盤。機械底座11由相對較薄的軋制金屬板制成。在轉盤15與其一體形成的光盤電動機13附近設置有載入臂19, 該載入臂19可以圍繞限定在機械底座11上的規(guī)定位置處的軸線旋 轉。載入臂19具有第一定位突出部19a和第二定位突出部19b。第 一定位突出部19a設置在相距支點17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處。第一定位 突出部19a可以與沿箭頭A的方向朝向轉盤15插入的光盤的圓周的
一部分接觸。第二定位突出部19b設置在第一定位突出部19a與支點 17之間。第一定位突出部19a設置并成形為不管沿箭頭A的方向插 入的光盤的直徑為多少,在光盤的記錄表面與轉盤15接觸之前,該 第一定位突出部19a與光盤圓周的一部分接觸。第二定位突出部19b 設置并成形為不管沿箭頭A的方向插入的光盤的直徑為多少,當光 盤的中心孔與轉盤15的中心大致對齊時,該第二定位突出部19b與 光盤的圓周接觸。在機械底座11的相對邊緣上分別設置有第一光盤導向件23和 第二光盤導向件25。換句話說,沿箭頭A的方向看,第一光盤導向 件23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分別位于轉盤15的右側和左側。第一光 盤導向件23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與載入臂19協同操作,以支撐正 沿箭頭A的方向插入的光盤并且將光,向載入臂19引導。第一光盤 導向件23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在轉盤15兩側彼此相對。這樣,沿 與支撐轉盤15的光盤電動機13的軸平行的方向看,轉盤15位于第 一光盤導向件23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之間。在第一光盤導向件23附近設置有光盤保持桿27。光盤保持桿 27具有光盤保持銷27a,該光盤保持銷27a與第一定位突出部19a協 同操作以保持正沿箭頭A的方向插入的光盤。光盤保持桿27可以圍 繞設置在光盤保持桿27上的規(guī)定位置處的支點27b朝向轉盤15旋 轉。彈性部件29將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朝向彼此偏壓。也就 是說,彈性部件29—直施加將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朝向彼此 并朝向轉盤15拉的力。第一光盤導向件23由支點23a、光盤主導向件23b、光盤副導 向件23c和彈性部件23d構成。支點23a連接光盤主導向件23b和光 盤副導向件23c。彈性部件23d施加將光盤主導向件23b和光盤副導 向件23c朝向彼此拉的力(拉力)。第二光盤導向件25由支點25a、 光盤主導向件25b、光盤副導向件25c和彈性部件25d構成。支點25a 連接光盤主導向件25b和光盤副導向件25c。彈性部件25d施加將光 盤主導向件25b和光盤副導向件25c朝向彼此拉的力(拉力)。如圖2和圖3所示,副底座33設置在機械底座11上,圍繞光 盤電動機13并背離支點17延伸。副底座33通過壓制或拉制而形成,利用三個螺紋llla、 lllb 和lllc以及三個定位銷115在三點處將副底座33固定在機械底座 11的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上。在副底座33和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之 間插入例如由銅或磷銅制成的傾斜調節(jié)件113。副底座33支撐可以 朝向和背離光盤電動機13移動的拾取頭(PUH) 35。光盤電動機13容納在電動機殼體內部。電動機殼體由中空圓筒 體和在端部封閉中空圓筒體的兩張板構成。轉盤15固定到一張板上。 另一張板與機械底座11的平坦部分llb齊平。換句話說,在機械底 座11的平坦部分llb上的規(guī)定位置處設置有限定電動機殼體底面的 電動機安裝部分lld。在副底座33和支點17之間設置有夾持桿37。當凸輪滑動件31 平行移動時,夾持桿37可以圍繞光盤電動機13的軸旋轉預定角度。 夾持桿37還可以沿著凸輪滑動件31中形成的夾持凸輪槽31a圍繞夾 持桿支點37a旋轉預定角度。夾持桿37具有與夾持凸輪槽31a接合 的凸輪接合突出部37b。因此,當凸輪滑動件31平行移動時,夾持 桿37旋轉預定角度。當載入電動機41的正向或反向旋轉運動通過一系列齒輪39傳 遞到凸輪滑動件31時,凸輪滑動件31可以在機械底座11上平行地 移動。假定凸輪滑動件31沿圖4所示的箭頭B的方向移動。那么, 夾持桿37沿箭頭C的方向旋轉。當夾持桿37旋轉時,支撐光盤電 動機13的夾持環(huán)43圍繞光盤電動機13的軸旋轉。結果,被電動機 推壓彈簧45推壓在夾持環(huán)43上的光盤電動機13如上所述圍繞自己 的軸旋轉規(guī)定角度。圖5示出當夾持環(huán)如上面參照圖2和圖4所述旋轉時光盤電動 機如何上下移動。如上面參照圖1所述,光盤裝置1是吸入式的。因此,光盤裝 置1執(zhí)行將光盤傳送至外殼內的載入操作以及將光盤從外殼內推出 的推出操作。在大多數情況下,除非光盤引導至規(guī)定位置(夾持位置), 類似地除非光盤從光盤裝置推出,否則光盤電動機保持退避在光盤移 動路徑之外。為了將光盤電動機13保持退避在光盤移動路徑之外,如下所述適當地設計光盤電動機13的外殼(電動機殼體)和光盤裝置1的機 械底座ll。于是光盤電動機13整體地圍繞其軸旋轉。因此,光盤電 動機13 (具體地說,轉盤15)可以接近機械底座11,從而背離光盤 移動路徑移動。如圖5所示,在機械底座11的大致中心處設置有環(huán)形導向壁47。 環(huán)形導向壁47與設置到位的光盤電動機13的旋轉軸線lla(即電動 機軸的軸線)同軸,并且環(huán)形導向壁47的直徑稍大于容納光盤電動 機13的電動機殼體的外徑。在環(huán)形導向壁47與旋轉軸線lla之間設置有多個(例如三個) 升降導向件49。升降導向件49設置在直徑與電動機殼體的直徑大致 相等的圓上,并且以大致相等的90?;蚋蟮慕嵌乳g隔彼此間隔開。 升降導向件49可以限制光盤電動機13的位置,并且如下所述還可以 使光盤電動機13能夠(沿著與光盤電動機13的軸平行的方向)上下 移動。每個升降導向件49具有一對保持電動機推壓彈簧45的鉤子 53。電動機推壓彈簧45將光盤電動機13推壓在機械底座11上,而 升降導向件49保持住光盤電動機13。在電動機殼體的中空圓筒體的外周面上以與升降導向件49大致 相同的角度間隔設置凸輪鄰接突出部13R、 13C和13L (如圖6A所 示,在該實施例中有三個突出部)。凸輪鄰接突出部13R、 13C和 13L具有與布置在環(huán)形導向壁47和光盤電動機13的殼體之間的升降 凸輪55R、 55C和55L (參見圖6B)相同的相位。在組裝光盤裝置1 的過程中,凸輪鄰接突出部BR、 13C和13L (參見圖6A)分別置 于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 (參見圖6B)上。電動機推壓彈簧45施加在鉤子53上的負荷一直將電動機殼體 (光盤電動機13)推壓在夾持環(huán)43的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上。 在該狀態(tài)下,電動機殼體保持在機械底座11上。如圖6B所示,升 降凸輪55R、 55C和55L都具有退避部分(限定通常位置)、與最低 退避部分連接的滑動部分、與滑動部分連接的平坦部分(限定光盤播
放位置)以及與平坦部分連接的突出部分。通常位置是光盤電動機 13可以設置的最低位置?;瑒硬糠值母叨妊刂芟蜃兓.攰A持環(huán)43繞其軸線旋轉規(guī)定角度時,凸輪鄰接突出部13R、 13C和13L各自從 退避位置移動至相應升降凸輪的突出部分。結果,電動機殼體(光盤 電動機13)與機械底座11之間的距離改變。升降凸輪55C的突出部 分比升降凸輪55R和55L的突出部分低預定值。因此,設置在機械 底座ll上的(三個)升降導向件49分別引導凸輪鄰接突出部13R、 13C和13L。這限制光盤電動機13在平面方向上的位置。電動機推 壓彈簧45 (偏壓彈簧)在形成于機械底座11上的三對鉤子53上受 到拉伸,并將凸輪鄰接突出部13R、13C和13L推壓在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上。于是將光盤電動機13設置在高度方向上的特定位置 處。夾持環(huán)43的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的突出部分用于升高光 盤電動機13,使得光盤電動機13在夾住(夾持)光盤時的位置比旋 轉光盤以從光盤再現信號或將信號寫入光盤時的位置更高一點。因 此,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的突出部分可以用于升高光盤電動機 13,從而使得更容易夾持光盤。夾持環(huán)43在外周面上具有環(huán)接合突出部43a。環(huán)接合突出部43a 設置為與可旋轉地支撐在機械底座11上的夾持桿37的端部接合。注 意到,凸輪接合突出部37b設置在夾持桿37的另一端。凸輪接合突 出部37b設置在形成于凸輪滑動件31中的夾持凸輪槽31中,該凸輪 滑動件31在機械底座11上前后滑動。于是,當凸輪滑動件31如此 滑動時,夾持桿37和夾持環(huán)43旋轉。下面將參照圖7A至7C、圖8A至8C以及圖9A至9C詳細說 明在凸輪滑動件31滑動時光盤電動機13如何上下移動。其中,圖 7A、圖8A和圖9A示出光盤電動機13與機械底座11之間的位置關 系;圖7B、圖8B和圖9B示出凸輪滑動件31的平行移動與夾持環(huán) 43和夾持桿37的旋轉運動之間的關系;圖7C、圖8C和圖9C示出 光盤電動機13與夾持環(huán)43的升降凸輪55R、55C和55L之間的位置 關系。圖7A至7C示出處于"下方"位置或通常位置的光盤電動機13,
此時光盤電動機13最靠近機械底座11。如圖7B所示,連接夾持桿 37的支點37a和凸輪接合突出部37b的直線與凸輪滑動件31的無齒 部大致平行。當光盤電動機13保持在"下方"位置時,形成于夾持 環(huán)43上的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位于最低位置(退避位置), 并且光盤電動機13的凸輪鄰接突出部13R、 13C和13L位于非常靠 近機械底座11的最低位置,并且保持在水平位置。圖8A至8C示出夾持環(huán)43的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這些 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處于光盤電動機13的"下方"位置(退 避位置)與光盤播放位置(平坦位置)之間的傾斜部分,或者位于使 光盤電動機13上下移動的滑動部分。如圖8B所示,連接夾持桿37 的支點37a和凸輪接合突出部37b的直線與凸輪滑動件31的無齒部 不平行。如圖8A所示,由于滑動部分,光盤電動機13相對于機械 底座11中的中心孔lla的垂線,即相對于通常位置或光盤播放位置 處光盤電動機13的軸傾斜角度e。該傾斜角e是因為升降凸輪55C的 突出部分比55R和55L的突出部分低而形成的。 .圖9A至9C示出處于完全夾持狀態(tài)的光盤電動機13。更準確地 說,這些附圖示出光盤電動機13的位于平坦位置(光盤播放位置) 的凸輪鄰接突出部13R、 13C和13L,夾持環(huán)43的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的平坦部分等高。如圖9B所示,夾持桿37的支點37a 和凸輪接合突出部37b的直線與凸輪滑動件31的無齒部限定最大的 角度。形成于凸輪滑動件31中的夾持凸輪槽31a相對于無齒部以最 大角度傾斜。此時,光盤電動機13的凸輪鄰接突出部13R、 13C和 13L分別被壓在夾持環(huán)43的升降凸輪55R、 55C和55L上,并因此 保持在水平位置。由于凸輪滑動件31如圖7B、 8B和9B所示平行移動,因此如 后面參照圖IIA和IIB至圖13所述,可以容易地將12cm光盤以及 8cm光盤載入并置于光盤裝置1中。圖IOA和10B示出從上方和下方看到的機械底座11。圖IOC示 出沿圖10B的線X-X截取的局部剖視圖。如圖10A至圖10C所示,機械底座11的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
沿著組裝光盤電動機13的方向朝向平坦部分llb,即朝向機械底座 11的主要部分突出。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通過壓制或拉制而形成為 朝向光盤電動機13突出。在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的夾持桿37于其中旋轉的部分附近,夾 持桿37插入機械底座11的平坦部分llb與副底座保持區(qū)域lll之間。 此外,機械底座11具有切除部分llc,夾持桿37可以插入該切除部 分llc中,該切除部分llc使得夾持桿37能夠旋轉處于規(guī)定范圍內 的角度。因此,當夾持桿37圍繞設置在凸輪滑動件31上的規(guī)定位置 處的支點37a旋轉時,夾持桿37經由機械底座11的平坦部分lib 與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之間的間隙通過切除部分llc。因此,夾持桿 37可以與平坦部分11b上的夾持環(huán)43連接,該平坦部分llb為容納 光盤電動機13并且位于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中的電動機殼體的底部。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通過防應變縫117 (如圖IOA和IOB所示, 有三條縫)與機械底座11的平坦部分llb分離。防應變縫117在位 于與定位銷115接合的螺紋llla、 lllb和lllc附近的連接部分(無 縫部分)119處終止。防應變縫117優(yōu)選地彼此不平行并且在至少一個端部具有曲形 部分。防應變縫117形成為限定三角形的頂點,這些頂點位于光盤的 外周上,分別在接近光盤電動機的位置處以及位于副底座33的長軸 和短軸上的位置處。由于防應變縫117如此形成,因此機械底座11 獲得抗扭曲的強度和剛度,并且可以抑制在光盤電動機13受到驅動 時機械底座11遭受的振動。防應變縫17可以抑制在將包括機械底座 11在內的光盤裝置安裝到例如個人計算機、便攜式播放器和用于汽 車的音頻視頻系統(tǒng)等時引起的傾斜度變化,或者由擾動變形引起的傾 斜度變化。此外,即使在光盤裝置1遭受環(huán)境振動時,防應變縫117 也可以為機械底座11提供剛度。更具體地說,副底座33僅僅在三角形的頂點處剛性地固定到與 機械底座11的平坦部分(即主要部分) 一體形成的副底座保持區(qū)域 111上,上述三角形的頂點位于光盤的外周上,分別在接近電動機保 持部分的位置處以及位于副底座33的長軸和短軸上的位置處。也就
是說,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僅僅在三個部分與機械底座11連接。在 其它部分,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通過縫(即防應變縫117)與機械底 座11分離。副底座33盡管薄并且由諸如鋁(Al)或鎂(Mg)等輕金屬制 成,但是可以具有足夠的剛度,并且可以用作加強各部件的增強件。當將光盤裝置1安裝在另一裝置上或者光盤裝置1受到外部沖 擊時,機械底座11不得不變形。然而,由于環(huán)繞副底座33設置的防 應變縫117,可以使機械底座11的變形最小化。這是因為防應變縫 117抑制在將光盤裝置l安裝在另一裝置上或者光盤裝置l受到外部 沖擊時所產生的應變的傳遞。因此,可以高精度地保持包含在PUH 35中的物鏡的光軸與轉盤 15 (光盤電動機13)夾持的光盤的記錄表面之間的角度。這意味著 不需要部件來連接機械底座與如下機構,即該機構設置在光盤裝置 的主體單元中,實現PUH橫移機構(副底座)中的夾持(將光盤夾 持到轉盤上),并且是任何吸入式光盤裝置中都不可缺少的。這樣, 可以抑制由于環(huán)境振動或內部振動而導致的機械元件與PUH橫移機 構之間的干涉引起的微小振動。結果,可以提高抗振動性。此外,對具有下述三個防應變縫117的機械底座11進行了結構 分析該三個防應變縫117對應于三角形的頂點,該三角形的頂點在 接近電動機保持部分的位置處以及位于副底座33的長軸和短軸上的 位置處位于光盤的外周上,或者防應變縫117僅僅連接三角形頂點附 近的元件,其中無縫部分119位于螺紋llla、 lllb和lllc附近。分 析結果如下。在機械底座11由鋁合金構成、厚度為0.6mm (與標準機械底座 的厚度相當)并且安裝時的扭曲量為0.4mm (安裝的額定值)的情況 下(1) 如果機械底座11具有三個防應變縫117,則PUH的光軸 與光盤記錄表面之間的角度的變化量為2'或更小(額定容差為3')。(2) 如果機械底座11完全沒有防應變縫117,則角度的變化量 為大約20'(額定容差為3')。
因此,在PUH的光軸與光盤記錄表面之間的角度的變化量方面, 可以改進光盤裝置。也就是說,如圖10A至圖10C所示,由于機械底座11具有三 個對應于三角形頂點的防應變縫117并且具有無縫部分119 (位于三 角形的頂點附近),因此在機械底座上不需要再設置(單獨的)機械 基座。因此,光盤裝置1可以具有簡單的結構,具有更少的部件,并 且可以更薄和更輕。下面將參照圖IIA和IIB、圖12A和12B以及圖13說明,隨 著凸輪滑動件31如圖7B、 8B和9B所示平行移動,如何將12cm光 盤以及8cm光盤載入并置于光盤裝置1中。如圖IIA所示,將光盤(12cm光盤)沿箭頭A的方向插入(或 推入)光盤裝置1。光盤的外周最終在給定點處與光盤保持桿27的 光盤保持銷27a接觸。然后光盤被朝向載入臂19 (并朝向轉盤15) 引導,并且與載入臂19的第一定位突出部19a接觸。如上所述,光 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被施加預定拉力并被拉向轉盤15。因此, 光盤在由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支撐的同時被朝向轉盤15引導。隨著光盤在該狀態(tài)下被進一步推入,載入臂19圍繞支點17旋 轉,從而背離轉盤15移動。隨著光盤被進一步插入光盤裝置1 (或者隨著載入臂19旋轉), 第一光盤導向件23的支點23a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的支點25a逐漸 向外移動,從而防止光盤以任何不期望的方式移動。隨著光盤被進一步推入光盤裝置1,第一光盤導向件23的支點 23a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的支點25a分別移動至其最外側位置。結 果,如圖8B所示,第一光盤導向件23的光盤主導向件23b和光盤 副導向件23c大致沿直線延伸,并且第二光盤導向件25的光盤主導 向件25b和光盤副導向件25c大致沿直線延伸。于是,在光盤的中心 到達轉盤15之前,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傳送光盤。隨著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旋轉,由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 臂19保持的光盤被進一步傳送,直到如圖IIB所示光盤中心與轉盤 15的中心對齊為止。此時,載入臂19的第一定位突出部19a和第二 定位突出部19b協同操作,從而可靠地將光盤的中心與轉盤15的中 心對齊。更準確地說,當將12cm光盤插入光盤裝置1時,第一光盤導向 件23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向外側移動。當光盤到達足夠深的位置(圖 11B)時,由載入電動機(未示出)驅動凸輪滑動件31,以進一步傳 送保持在載入臂19的第一定位突出部19a和第二定位突出部19b與 光盤保持桿27的光盤保持銷27a之間的光盤。當凸輪滑動件31進一步滑動時,連桿21的接合突出部CO進 入LO Cam POS (12LO)。于是,載入臂19的第一定位突出部19a 和第二定位突出部19b移動,從而引導光盤直到光盤的中心與轉盤 15的中心(或者光盤電動機13的軸)對齊。同時,光盤保持桿27 的接合突出部HO進入HO Cam POS (12LO)。于是,光盤保持銷 27a移動,從而推動光盤直到光盤的中心與轉盤15的中心(或者光 盤電動機13的軸)對齊。如此將光盤設置在轉盤15上該光盤將被夾 持的規(guī)定位置。當如上面參照圖7A至7C、圖8A至8C以及圖9A至9C所述 將光盤插入光盤裝置1時,轉盤15 (光盤電動機13)從機械底座11 附近的退避位置向上移動。從而將光盤夾持在轉盤15上。結果,如 圖13所示,光盤設置在光盤裝置1中并且可以旋轉。為了旋轉光盤,如圖13所示,彈簧力解除機構(未示出)對光 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解除將兩者朝向轉盤15偏壓的拉力。于是, 阻止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與光盤的外周接觸。為了推出光盤,使載入臂19沿相反方向旋轉(以使光盤移動至 光盤推出位置)。因此可以容易地推出光盤。可以將8cm光盤沿箭頭A的方向插入(或推入)光盤裝置1。 在該情況下,如圖12A所示,光盤的外周最終與光盤保持桿27的光 盤保持銷27a接觸。然后光盤被朝向載入臂19 (并朝向轉盤15)引 導,并且與載入臂19的第一定位突出部19a接觸。如上所述,光盤 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被施加預定拉力并被拉向轉盤15。因此,光 盤在由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支撐的同時被朝向轉盤15引導。
隨著光盤在該狀態(tài)下被進一步推入,載入臂19圍繞支點17旋 轉,從而背離轉盤15移動。此時,第一光盤導向件23的支點23a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的 支點25a防止光盤以任何不期望的方式移動。與將12cm光盤插入光 盤裝置1的情況不同,支點23a和25a幾乎在其初始位置或者在實際 上未旋轉的情況下(參見圖12A和12B)將光盤置于光盤裝置1的 大致中心處。圖12A示出光盤的中心與轉盤15的中心即將對齊之前 的狀態(tài)。隨著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旋轉,由光盤保持桿27和載入 臂19保持的光盤被進一步傳送,直到如圖12B所示光盤中心與轉盤 15的中心對齊為止。此時,載入臂19的第一定位突出部19a和第二 定位突出部19b協同操作,從而可靠地將8cm光盤的中心與轉盤15 的中心對齊。如圖12B所示,在與載入臂19的第一定位突出部19a和第二定 位突出部19b接觸并位于第一光盤導向件23和第二光盤導向件25 及其支點23a的支點25a附近的同時,8cm光盤被引導至光盤裝置1 中。由于凸輪滑動件31受載入電動機(未示出)驅動,光盤保持桿 27的光盤保持銷27a將光盤進一步深入地傳送到光盤裝置1中。當凸輪滑動件31進一步滑動時,連桿21的接合突出部CO進 入LO Cam POS (8LO)。于是,載入臂19的第一定位突出部19a 和第二定位突出部19b移動,從而引導光盤直到光盤的中心與轉盤 15的中心(或者光盤電動機13的軸)對齊。同時,光盤保持桿27 的接合突出部HO進入HOCamPOS (8LO)。于是,光盤保持銷27a 移動,從而推動光盤直到光盤的中心與轉盤15的中心(或者光盤電 動機13的軸)對齊。如此將光盤設置在轉盤15上該光盤將被夾持的 規(guī)定位置。由于光盤的直徑為8cm,凸輪滑動件31的移動量不如插 入12cm光盤的情況那樣大。為了旋轉8cm光盤,彈簧力解除機構(未示出)對光盤保持桿 27和載入臂19解除將兩者朝向轉盤15偏壓的拉力。于是,阻止光 盤保持桿27和載入臂19與8cm光盤的外周接觸。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不需要部件來連接機械底座與如下 機構,即該機構設置在光盤裝置的主體單元中,實現PUH橫移機 構(副底座)中的夾持(將光盤夾持到轉盤上),并且是任何吸入式 光盤裝置中都不可缺少的。這樣,可以抑制由于環(huán)境振動或內部振動 而導致的機械元件與PUH橫移機構之間的干涉引起的微小振動。這 可以提高抗振動性。當將光盤裝置1安裝在另一裝置上或者光盤裝置1受到外部沖 擊時,機械底座11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變形。然而,由于環(huán)繞副底座33設置的防應變縫117可以抑制在將光盤裝置1安裝在另一裝置上或者光盤裝置1受到外部沖擊時所產生的應變的傳遞。因此可以使機械底 座11的變形最小化。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可以提供這樣一種用于吸入式光盤 裝置的底座結構,該底座結構可以在電動機受到驅動時抑制與電動機 的一部分一體形成的底座(即基座)的振動,并且還可以提供一種具 有該底座結構的光盤裝置。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得知其它的優(yōu)點及變型。因此,更廣義上 的本發(fā)明不限于本文所示出和描述的具體細節(jié)和代表性實施例。相應 地,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髓或范圍 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光盤裝置,包括光盤電動機(13),其具有轉盤并且使所述轉盤保持的記錄介質在與所述記錄介質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以規(guī)定速度旋轉;主底座(11),其用作所述光盤電動機的底面并且保持所述光盤電動機;拾取頭(35),其構造成從由所述光盤電動機驅動旋轉的記錄介質讀取數據以及將數據記錄到所述記錄介質上;副底座(33),其支撐所述拾取頭,從而使得所述拾取頭能夠在所述記錄介質的徑向上移動;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其是設置在所述主底座上并且圍繞所述光盤電動機布置的規(guī)定區(qū)域,并且支撐所述副底座;以及至少三個縫(117),其布置成環(huán)繞所述副底座保持區(qū)域并且基本上使所述主底座與所述副底座分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縫形成為連接三角形的頂點,所述頂點分別位于光盤外周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光盤電 動機附近,所述第二位置位于由所述副底座支撐的拾取頭的主滑動軸 線上,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拾取頭的副滑動軸線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縫彼此不平行并且在至少一端具有曲形部分。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縫形成為連接三角形的頂點,所述頂點分別位于光盤外周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光盤電 動機附近,所述第二位置位于由所述副底座支撐的拾取頭的主滑動軸 線上,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拾取頭的副滑動軸線上。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底座通過拉制或壓制制成,具有與所述主底座的高度不 同的高度,并且形成為連接三角形的頂點,所述頂點分別位于光盤外 周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光盤 電動機附近,所述第二位置位于由所述副底座支撐的拾取頭的主滑動 軸線上,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拾取頭的副滑動軸線上。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底座通過拉制或壓制制成,具有彼此不平行的曲形部分, 并且具有與所述主底座的高度不同的高度。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底座通過拉制或壓制制成,具有與所述主底座的高度不同的高度,并且形成為連接三角形的頂點,所述頂點分別位于光盤外 周上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光盤 電動機附近,所述第二位置位于由所述副底座支撐的拾取頭的主滑動 軸線上,所述第三位置位于所述拾取頭的副滑動軸線上。
8. —種底座結構,包括主底座(11),其具有規(guī)定尺寸的平坦部分;電動機保持部分(lld),其包括在所述主底座上的規(guī)定位置處 形成的中心孔(lla),并且用作圍繞所述中心孔的軸線旋轉的電動 機的基座;至少一個縫(117),其形成于所述主底座的規(guī)定區(qū)域中,并且 抑制在將所述主底座固定到對象物上時產生的應變傳遞到所述電動 機保持部分,其中所述規(guī)定區(qū)域圍繞所述電動機保持部分;以及支撐結構(111),其通過拉制或壓制而制成并且設置在所述縫 與所述電動機保持部分之間的空間中,所述支撐結構的高度與所述主 底座的平坦部分的高度不同,并且支撐獨立于由所述電動機保持部分保持的電動機而操作的元件。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底座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結構和所述主底座通過連接部分連接,所述縫在所述連接部分處終止。
10.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底座結構,其特征在于,獨立于所述電動機而操作的所述元件能夠在所述電動機保持部 分與所述主底座上的給定點之間來回移動。
11. 一種吸入式光盤裝置,包括主底座(11),其具有規(guī)定尺寸的平坦部分;電動機保持部分(lld),其包括在所述主底座上的規(guī)定位置處 形成的中心孔(lla),并且用作圍繞所述中心孔的軸線旋轉的光盤 電動機的基座;環(huán)部件(43),其設置成圍繞所述電動機保持部分,并且具有 多個接合部件,所述接合部件與由用作基座的所述電動機保持部分保 持的光盤電動機的外周面接合,以便于使所述光盤電動機旋轉;多個接合突出部(13R、 13C、 13L),其設置在所述光盤電動 機的外周面上,以至少90度的角度間隔彼此間隔布置,并接受來自 所述環(huán)部件的接合部件的推力;凸輪機構(31),其線性地移動以使所述環(huán)部件旋轉;拾取頭(35),其構造成從由所述光盤電動機驅動旋轉的記錄 介質讀取數據以及將數據記錄到所述記錄介質上;副底座(33),其支撐所述拾取頭,從而使得所述拾取頭能夠 在所述記錄介質的徑向上移動;副底座保持區(qū)域(111),其是設置在所述主底座上并且圍繞所 述光盤電動機布置的規(guī)定區(qū)域,并且支撐所述副底座;以及至少三個縫(lie),其布置成環(huán)繞所述副底座保持區(qū)域并且基 本上使所述主底座與所述副底座分離。
12.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環(huán)部件包括第一平坦部分、第二平坦部分以及傾斜部分,所述第一平坦部分和所述第二平坦部分以至少90度的角度間隔彼此大致等間距地布置,所述傾斜部分連接所述第一平坦部分和所述第二 平坦部分,所述環(huán)部件的連接部件接受所述環(huán)部件的接合部件所施加 的旋轉力并產生推力,從而使所述光盤電動機在所述第一平坦部分和 所述第二平坦部分之間移動。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突出部件(13R、 13C、 13L),其是所述環(huán)部件的連接部件, 所述突出部件比所述第一平坦部分和所述第二平坦部分之間的距離 長,并且接受所述環(huán)部件的旋轉運動,作為使所述光盤電動機在所述 第一平坦部分和所述第二平坦部分之間移動的推力。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光盤裝置,該光盤裝置不包括連接機械底座(11)與如下機構的部件,即該機構設置在主體單元中并且與夾持副底座(33),即拾取頭(PUH)橫移機構的底座的過程相關??梢砸种朴捎诃h(huán)境振動或內部振動而導致的機械元件與PUH橫移機構之間的干涉引起的微小振動。這可以提高抗振動性。
文檔編號G11B19/20GK101211621SQ200710307008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2月27日
發(fā)明者江口直紀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