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筆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觸控筆,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反射式光學觸控裝置的觸控筆。
【背景技術】
[0002]觸控技術將電子裝置的熒幕與輸入模塊結合,使用者只需使用手指在熒幕上按壓即可操作。觸控裝置可分為電阻式、電容式以及光學式。光學式觸控裝置因為不用在整片熒幕面板下埋線,因而在大尺寸的面板具有成本上的優(yōu)勢。
[0003]光學式觸控裝置是在熒幕邊緣或角落設置光源與接收器,光源會發(fā)射光線(通常為紅外線)并在熒幕表面上方形成一個紅外線網(wǎng),當使用者以手指或是觸控筆觸碰熒幕時,將改變接收器所擷取的紅外線的圖像,經(jīng)由運算后便能得知手指或是觸控筆觸碰熒幕的位置。
[0004]以一種反射式的光學式觸控裝置為例,由于其是利用反射光的原理檢測圖像變化,因此會希望僅有在使用者將觸控筆的筆頭接觸到觸控面時才會將筆身的反射部露出來,以免影響感應的結果。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應用于反射式光學觸控裝置的觸控筆。
[0006]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觸控筆,包含具有開口的殼體、設置于殼體內的推桿、固定于推桿的一端的且外露于殼體的筆頭、套接于推桿的反光元件,以及設置于殼體內的多連桿機構。多連桿機構的一端固定于殼體,多連桿機構連接反光兀件以及推桿,使筆頭向殼體內推動時,反光元件移動的距離大于筆頭移動的距離而使反光元件外露于開口。
[0007]本發(fā)明的觸控筆可以應用于反射式的光學觸控面裝置,當觸控筆接觸到觸控面后,回縮的筆頭通過多連桿機構帶動殼體內的反光元件移動而使反光元件外露于殼體的開口。如此一來,僅在觸控面上真正進行觸控操作時光線才會被反光元件反射,有效避免誤判的情形。并且,通過多連桿機構的設計,使得殼體內反光元件移動的距離大于筆頭縮入殼體的距離,使得操作更為順手省力。
【附圖說明】
[0008]圖1A與圖1B為本發(fā)明的觸控筆一實施例的操作時不同階段的示意圖;
[0009]圖2為圖1A中的觸控筆的分解圖;
[0010]圖3為本發(fā)明的觸控筆利用多連桿原理的示意圖;
[0011]圖4A至圖4H為圖1A的觸控筆組裝時不同步驟的示意圖。
[0012]符號說明
[0013]100:觸控筆
[0014]110:殼體
[0015]112:上蓋
[0016]114:下蓋
[0017]116:開口
[0018]120:推桿
[0019]122:第一端
[0020]124:第二端
[0021]126:第二樞接部
[0022]118:第三樞接部
[0023]130:筆頭
[0024]140:反光元件
[0025]150:擋板
[0026]160:套筒
[0027]162:凹槽
[0028]164:承靠凸緣
[0029]170:彈簧
[0030]180:筆蓋
[0031]200:多連桿機構
[0032]210:第一連桿
[0033]212:第一樞接端
[0034]214:第二樞接端
[0035]216:第一樞接部
[0036]220:第二連桿
[0037]230:第三連桿
[0038]240:第四連桿
[0039]250:轉軸
[0040]A、A,、B、B,:位置
[0041]a、b、dl、d2、d3、d4: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以下將以附圖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發(fā)明的精神,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了解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后,可由本發(fā)明所教示的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并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與范圍。
[0043]參照圖1A與圖1B,其為本發(fā)明的觸控筆一實施例的操作時不同階段的示意圖。觸控筆100包含有殼體110、推桿120、筆頭130、反光元件140以及多連桿機構200。殼體110包含有相互卡合的上蓋(圖中未繪示)與下蓋114。殼體110具有多個開口 116,開口 116大致位于殼體110的筆頭與筆身連接的位置,開口 116大致上呈環(huán)形布置。
[0044]推桿120設置于殼體110內,且推桿120具有相對的第一端與第二端124。筆頭130固定于推桿120的第一端上,并且筆頭130至少部分外露于殼體110。反光元件140套接于推桿120上。多連桿機構200也設置于殼體110內,且多連桿機構200的一端固定于殼體110的下蓋114。多連桿機構200連接反光元件140以及推桿120。
[0045]如圖1A所示,當觸控筆100未受到外力施壓的時候,大部分的筆頭130均外露于殼體110,并且反光兀件140會隱藏于殼體110內而不會外露于殼體110的開口 116。
[0046]當筆頭130受到外力時,例如將筆頭130接觸到觸控面時,筆頭130會縮入殼體110內,在此同時,反光元件140也會因多連桿機構200的連動而在推桿120上滑動,而讓反光兀件140外露于殼體110的開口 116。
[0047]由于開口 116需要一定的尺寸以讓反光元件140外露或是隱藏時有足夠的辨識度,因此,反光元件140的移動距離需對應于開口 116的尺寸而增加。但由于筆頭130縮進殼體110內的距離有限,因此,本發(fā)明便通過多連桿機構200的設計,使得筆頭130向殼體110內推動時,反光元件140移動的距離大于筆頭130移動的距離,以實現(xiàn)在筆頭130縮入殼體110的同時使得反光兀件140外露于開口 116的功效。
[0048]觸控筆100還包含有設置于殼體110內的擋板150、連接于推桿120的第二端124的套筒160,以及彈簧170。彈簧170套裝于套筒160上,并且位于推桿120以及擋板150之間。當施加外力使筆頭130推入殼體110時,推桿120會推動套筒160以及彈簧170,使得彈簧170受套筒160與擋板150擠壓而變形,當外力解除后,通過彈簧170復歸的彈力可以推回筆頭130,并且使得反光元件140再一次地隱藏于殼體110內。
[0049]參照圖2,其為圖1A中的觸控筆的分解圖。觸控筆100包含有殼體110、推桿120、筆頭130、反光元件140、擋板150、套筒160、彈簧170以及多連桿機構200。殼體110包含有上蓋112以及下蓋114,殼體110還包含有環(huán)形分布于筆身與筆頭連接處的開口 116。
[0050]推桿120設置于殼體110內,且推桿120具有相對的第一端122與第二端124。筆頭130固定于推桿120的第一端122上,并且筆頭130至少部分外露于殼體110。反光兀件140套接于推桿120上。多連桿機構200的一端固定于殼體110。多連桿機構200連接反光元件140以及推桿120。擋板150設置于殼體110內,套筒160連接于推桿120的第二端124。彈簧170套裝于套筒160上,并且位于推桿120以及擋板150之間。
[0051]多連桿機構200包含有第一連桿210、兩第二連桿220、第三連桿230,以及第四連桿240。第一連桿210具有相對的第一樞接端212與第二樞接端214,以及位于第一樞接端212與第二樞接端214之間的兩第一樞接部216。第一樞接端212為固定于殼體110的下蓋114。第二連桿220位于第一連桿210的兩側,并且第二連桿220連接第一連桿210的第一樞接部216以及推桿120。第三連桿230連接反光元件140,第三連桿230與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