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計算機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工業(yè)服務器。
背景技術:
在工業(yè)服務器機箱的冷卻風的風路設計中,設計目標是冷卻風能夠合理地通過每一個需要散熱的部件,又能順暢地流出機箱。傳統(tǒng)的工業(yè)服務器機箱,主要考慮了主風道的散熱需求和通風順暢,忽視了放置在邊角區(qū)域的選配部件的散熱需求,當配置了選配部件時,散熱效果不能滿足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提高散熱效果的工業(yè)服務器。
一種工業(yè)服務器,包括機箱和均設置在所述機箱內(nèi)的后轉接卡、選配卡和多個風扇;
所述機箱包括前面板、后面板、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后面板相對設置,所述前面板上開設有進風口,所述后面板上開設有出風口;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二側板相對設置,且均與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后面板連接,所述第一側板在靠近所述后面板的部分開設有出風孔;
所述后轉接卡靠近所述后面板;所述選配卡靠近所述第一側板,所述出風孔位于所述選配卡和所述后面板之間;多個所述風扇位于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后面板之間,沿所述前面板的延伸方向排列;多個所述風扇中的部分所述風扇與所述后轉接卡相對,多個所述風扇中的至少一個所述風扇靠近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選配卡相對。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主模塊,所述主模塊包括中央處理器和內(nèi)存;所述主模塊靠近所述前面板,多個所述風扇的進風側朝向所述主模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轉接卡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所述后轉接卡沿所述后面板的延伸方向排列,且相鄰的兩個所述后轉接卡之間具有空隙。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后轉接卡上罩設有外罩,所述外罩上開設有用于進風的通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導風罩,所述導風罩位于與所述后轉接卡相對的部分所述風扇的出風側,所述導風罩的出風位置對應所述后轉接卡。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風罩的數(shù)量為2個,與所述后轉接卡相對的所述風扇的數(shù)量為4個,1個所述導風罩與2個所述風扇對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還包括電源模塊,所述電源模塊靠近所述后面板和第二側板;
所述電源模塊包括殼體、電源器和電源風扇,所述殼體上開設有入風口和排風口,所述電源器位于所述殼體內(nèi),所述電源風扇與所述殼體連接,驅動氣流通過所述入風口和所述排風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側板上開設有進風孔,所述進風孔靠近所述入風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殼體的側壁與所述后面板連接,所述排風口朝向所述機箱的外部,所述入風口的位置與所述排風口的位置相對。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源風扇位于所述殼體內(nèi),且所述電源風扇靠近所述排風口。
上述工業(yè)服務器,多個風扇位于前面板和后面板之間,前面板和后面板上分別開設進風口和出風口,冷卻風在風扇的驅動下,由進風口進入機箱,由出風口排出機箱,風道貫穿機箱,利于冷卻風順暢地流出機箱。部分風扇與后轉接卡相對,形成主風道,保證基本的散熱需求。至少一個風扇靠近第一側板與選配卡相對,部分冷卻風能夠通過第一側板上的出風孔流暢地流出,形成側風道,當選配卡上設置選配部件后,仍然能滿足散熱需求,從而提高散熱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一實施例中工業(yè)服務器的立體圖;
圖2為圖1所示工業(yè)服務器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3為圖2所示工業(yè)服務器的A處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xiàn),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nèi)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如圖1、圖2所示,一實施方式中的工業(yè)服務器10包括機箱100和均設置在機箱100內(nèi)的后轉接卡200、選配卡300和多個風扇410、420、430、440及450。機箱100包括前面板110、后面板120、第一側板130和第二側板140。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相對設置,前面板110上開設有進風口112,后面板120上開設有出風口122。第一側板130和第二側板140相對設置,且均與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連接,第一側板130在靠近后面板120的部分開設有出風孔132。在一實施例中,機箱100還包括底板150,后轉接卡200、選配卡300和多個風扇均安裝在底板150上,且底板150分別與前面板110、后面板120、第一側板130和第二側板140連接。在一實施例中,機箱100還包括頂蓋(圖中未示出),頂蓋、底板150、前面板110、后面板120、第一側板130和第二側板140圍成長方體狀的機箱100。
后轉接卡200靠近后面板120。選配卡300用于安裝選配部件,靠近第一側板130,出風孔132位于選配卡300和后面板120之間。多個風扇位于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之間,沿前面板110的延伸方向排列。多個風扇中的部分風扇與后轉接卡200相對,多個風扇中的至少一個風扇靠近第一側板130與選配卡300相對。具體的,在圖1、圖2的具體實施方式中,多個風扇分別為第一風扇410、第二風扇420、第三風扇430、第四風扇440和第五風扇450,其中第一風扇410、第二風扇420、第三風扇430和第四風扇440與后轉接卡200相對,第五風扇450與選配卡300相對。在其他實施例中,與后轉接卡200相對的風扇也可以是兩個、三個或五個,與選配卡300相對的風扇也可以多于一個。
多個風扇位于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之間,前面板110和后面板120上分別開設進風口112和出風口122,冷卻風在風扇的驅動下,由進風口112進入機箱100,由出風口122排出機箱100,風道貫穿機箱100,利于冷卻風順暢地流出機箱100。部分風扇與后轉接卡200相對,形成主風道,保證基本的散熱需求。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風扇410、第二風扇420、第三風扇430和第四風扇440緊密連接,跨過主風道區(qū)域。至少一個風扇靠近第一側板130與選配卡300相對,部分冷卻風能夠通過第一側板130上的出風孔132流暢地流出,形成側風道,當選配卡300上設置選配部件后,仍然能滿足散熱需求,從而提高散熱效果。
工業(yè)服務器10還包括主模塊500,主模塊500包括中央處理器和內(nèi)存。主模塊500靠近前面板110,多個風扇的進風側朝向主模塊500。多個風扇橫置于主模塊500和后轉接卡200之間,排布方式合理,利于冷卻風順暢地流出機箱100。
后轉接卡200的數(shù)量一般為多個,多個后轉接卡200沿后面板120的延伸方向排列,且相鄰的兩個后轉接卡200之間具有空隙,冷卻風可以在空隙流過。進一步的,在一實施例中,至少部分后轉接卡200上罩設有外罩600,外罩600上開設有用于進風的通孔610,外罩600可以保護轉接卡,以及與轉接卡連接的部件,冷卻風可以由通孔610進入外罩600,并在外罩600內(nèi)流過,從而對轉接卡及其連接的部件降溫。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工業(yè)服務器10還可以包括導風罩700,導風罩700位于與后轉接卡200相對的部分風扇的出風側,導風罩700的出風位置對應后轉接卡200。導風罩700可以起到集風的作用,將冷卻風引導到需要降溫的區(qū)域。具體的,在圖1、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導風罩700的數(shù)量可以為2個,與后轉接卡200相對的風扇的數(shù)量可以為4個,即第一風扇410、第二風扇420、第三風扇430和第四風扇440,1個導風罩700與2個風扇對應。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工業(yè)服務器10還可以包括電源模塊800,電源模塊800靠近后面板120和第二側板140。參見圖3,電源模塊800包括殼體810、電源器(圖中未示出)和電源風扇(圖中未示出),殼體810上開設有入風口812和排風口(圖中未示出),電源器位于殼體810內(nèi),電源風扇與殼體810連接,驅動氣流通過入風口812和排風口。
進一步的,參見圖3,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側板140上開設有進風孔142,進風孔142靠近入風口812,使得電源模塊800的電源風扇能夠由進風孔142處吸收機箱100外部的冷風進入,用于其自身冷卻,形成一個獨立通風道,提高散熱效果。
具體的,在一實施例中,殼體810的側壁與后面板120連接,排風口朝向機箱100的外部,入風口812的位置與排風口的位置相對。電源風扇可以位于殼體810內(nèi),且電源風扇靠近排風口。在其他實施例中,電源風扇也可以在殼體810內(nèi)靠近入風口812處或者位于殼體810外,能夠驅動氣流在殼體810內(nèi)流動即可。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