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平板電腦及其輔助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復合轉軸組件、多功能鍵盤及平板電腦套件。
背景技術:
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普及的今天,平板電腦區(qū)別于筆記本電腦,在個人應用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讓人們每時每刻都與世界保持緊密地聯(lián)系。由于平板電腦的交互方式過于依賴觸摸屏,導致其在許多使用場景中的交互效率都過于低下,而且由于在長時間使用或觀看屏幕的過程中需要手持設備,影響了使用體驗。
因此,二合一平板電腦應運而生,通過設計出集合鍵盤和支撐功能的支撐鍵盤,既可以提供更高效的輸入方式,也能提供支撐的功能。然而,隨著用戶對便攜式二合一的平板和鍵盤套件的外觀、重量要求越來越高,如果設計復雜,將會導致產(chǎn)品成本增加、重量增加、外觀美觀性降低,然而,過于簡單的支撐鍵盤大多只能實現(xiàn)平板電腦在某一固定角度的開啟,影響了用戶體驗。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支持多個固定角度的復合轉軸組件、多功能鍵盤及平板電腦套件。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復合轉軸組件,包括夾持部和與所述夾持部相對固定且伸出所述夾持部兩端的轉軸部,所述夾持部內(nèi)表面開設有插槽,所述夾持部外表面為彈性材料制成的阻尼層。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夾持部外表面為凸輪面。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夾持部包括內(nèi)殼體和外殼體,所述插槽形成在所述內(nèi)殼體表面,所述阻尼層形成在所述外殼體表面。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外殼體包括與所述內(nèi)殼體相對、用于設置所述阻尼層的曲面狀的外壁和所述外壁兩端面設置的側壁,所述內(nèi)殼體與所述外殼體的所述外壁、所述側壁圍成容納腔;所述轉軸部穿過所述側壁固定在所述容納腔內(nèi)。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轉軸部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外殼體的兩端。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的復合轉軸組件還包括所述容納腔內(nèi)設置的安裝板,所述轉軸部包括平面狀的貼合面,所述轉軸部的所述貼合面貼合固定在所述安裝板表面。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的復合轉軸組件還包括設于所述容納腔內(nèi)的若干磁塊,若干所述磁塊成排設置在所述插槽底部。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所述的復合轉軸組件還包括阻尼塊,所述阻尼塊凸設于所述阻尼層表面。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功能鍵盤,包括鍵盤本體和設于所述鍵盤本體上的其中一種如上所述的復合轉軸組件,所述復合轉軸組件通過兩端的轉軸部可轉動地設于所述鍵盤本體上。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平板電腦套件,包括平板電腦和其中一種如上所述的多功能鍵盤,所述平板電腦用于插設于所述插槽內(nèi)。
本發(fā)明通過設計一種復合轉軸組件,并將其應用在多功能鍵盤中,由于復合轉軸組件表面具有彈性材料制成的阻尼層,使得平板電腦安裝到鍵盤上后轉軸可以穩(wěn)定地固定在任意需要的角度,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且提升了鍵盤的外觀美觀性和操作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多功能鍵盤的一種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多功能鍵盤的另一種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多功能鍵盤的又一種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平板電腦套件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復合轉軸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復合轉軸組件的局部放大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復合轉軸組件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復合轉軸組件的結構分解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復合轉軸組件的一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復合轉軸組件的內(nèi)部結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參閱圖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一種多功能鍵盤的多個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圖1為平板電腦10完全閉合的狀態(tài);圖2為平板電腦10相對于鍵盤20的開啟角度為某一鈍角的情形;圖3為平板電腦10相對于鍵盤20的開啟角度為某一銳角的情形。
如圖4所示,平板電腦10與鍵盤20組成平板電腦配件,本實施例的多功能的鍵盤20具有鍵盤本體21和設于鍵盤本體21一端的復合轉軸組件22,結合圖5,該復合轉軸組件22通過兩端的轉軸部222可轉動地設于鍵盤本體21上,平板電腦10通過插設于鍵盤20的插槽220內(nèi)即可自由開合在任意需要的角度。
復合轉軸組件22的結構保證了平板電腦10的任意開合角度,結合圖5和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復合轉軸組件包括夾持部221和與夾持部221相對固定且伸出夾持部221兩端的轉軸部222,夾持部221內(nèi)表面開設有插槽220,夾持部221外表面為彈性材料制成的阻尼層2211。當平板電腦10插入插槽220內(nèi)后,在夾持部221繞轉軸部222相對于鍵盤本體21轉動的過程中,阻尼層2211受擠壓而與鍵盤本體21彈性接觸,這樣,平板電腦10可以穩(wěn)定地固定在任意需要的開合角度。
優(yōu)選阻尼層2211采用硅膠材料,夾持部221為塑膠,硅膠材料與塑膠可以利用膠水通過模具熱壓成型。這里,通過借助硅膠的摩擦性能,無需在鍵盤與平板電腦配合處增加任何機械結構即能使平板電腦與鍵盤達到良好的配合,實現(xiàn)自由角度翻轉。
作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夾持部221外表面為以轉軸部222為中心的凸輪面。在夾持部221轉動至更大開合角度的過程中,阻尼層2211的受擠壓程度越來越大,以與平板電腦的重力產(chǎn)生的翻轉力抵消,實現(xiàn)平穩(wěn)定位。
可以理解的是,兩端的轉軸部222與鍵盤本體21之間的轉動機構可以是現(xiàn)有技術的轉動機構,這里并不贅述。例如,可以是通過在轉軸部222上穿設扭簧,提供夾持部221閉合所需的部分扭力。
結合圖6和圖7所示,夾持部221包括內(nèi)殼體2212和外殼體2213,插槽220形成在內(nèi)殼體2212表面,阻尼層2211形成在外殼體2213表面。外殼體2213包括與內(nèi)殼體2212相對、用于設置阻尼層2211的曲面狀的外壁和外壁兩端面設置的側壁,內(nèi)殼體2212與外殼體2213的外壁、側壁圍成容納腔;轉軸部222穿過側壁固定在容納腔內(nèi)。
這里,轉軸部222優(yōu)選為兩個,分別設置在外殼體2213的兩端。結合圖8所示,復合轉軸組件的容納腔內(nèi)設置有安裝板223、磁塊224和阻尼塊225。
其中,外殼體2213內(nèi)表面凸設有若干螺柱2213a,安裝板223通過螺紋緊固件固定在螺柱2213a端面。轉軸部222表面磨平形成平面狀的貼合面(圖未標),轉軸部222的貼合面貼合固定在安裝板223對應的表面。
若干磁塊224成排設置在插槽220底部,即磁塊224固定在外殼體2213的曲面狀外壁內(nèi)表面,對應插槽220底部的部位。當平板電腦10插入插槽220后,磁塊224與平板電腦10的金屬外殼或平板電腦10內(nèi)的相應磁鐵吸附,將平板電腦10牢固地吸附在插槽220內(nèi)。優(yōu)選相鄰兩個磁塊224的磁極相反,以形成磁場疊加,增大磁塊的整體吸附力。
阻尼塊225可以為硅膠或橡膠,其凸設于阻尼層2211表面,且沿夾持部221的周向上延伸,在夾持部221轉動至最大開合角度后,該阻尼塊225可以抵住鍵盤本體21的上表面,能起到限定最大開合角度的作用。優(yōu)選該阻尼塊225為兩個,分別設置在夾持部221的兩端。
結合圖8~10,本實施例的復合轉軸組件的容納腔內(nèi)是這樣形成的:內(nèi)殼體2212由上下拼接的兩塊殼體:上殼體2212a和下殼體2212b組成,外殼體2213的頂部內(nèi)表面凸設有若干個間隔設置的掛耳T,上殼體2212a頂面對應設置有多個凹陷(圖未標),上殼體2212a通過該掛耳T與凹陷的配合自下而上卡接在一起;下殼體2212b包括與外殼體2213底部卡接的第一端和與上殼體2212a抵接的第二端,下殼體2212b再通過螺紋緊固件與外殼體2213相對固定。
而安裝板223一部分通過螺紋緊固件固定在螺柱2213a端面,另一部分的自由端朝上殼體2212a的下端面延伸,下殼體2212b內(nèi)表面還凸設有隔板B,該隔板B將磁塊224的安裝空間與安裝板223隔開,且安裝板223自由端與隔板B正對,優(yōu)選該安裝板223位金屬材料,安裝板223還可以在必要時起到加固下殼體2212b的作用。
平板電腦套件通過將各個組成部分靈活合理的整合在一起,既可單獨使用又可整合在一起使用,多功能鍵盤的重量和體積并無明顯增加,還能保證復合轉軸組件的結構強度,結構簡單,也控制了成本,通過在該多功能鍵盤可以設置各種接口,增加了平板電腦的可擴展性和功能的多樣性。
本發(fā)明通過設計一種復合轉軸組件,并將其應用在多功能鍵盤中,由于復合轉軸組件表面具有彈性材料制成的阻尼層,使得平板電腦安裝到鍵盤上后轉軸可以穩(wěn)定地固定在任意需要的角度,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且提升了鍵盤的外觀美觀性和操作可靠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申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