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文檔序號:6426022閱讀:12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子裝置與電源控制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通過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電子裝置與電源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在現代化的今日資訊社會,電腦系統已經成為多數人不可或缺的資訊工具之一,而不論是桌上型個人電腦、筆記型個人電腦或是伺服器等,其運作時脈越來越高,應用層面也日益廣泛。依據現有進階組態(tài)及電源管理界面(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interface, ACPI)所制訂的規(guī)格,依據電腦系統的省電狀態(tài),電腦系統可區(qū)分為S0、S1、S2、S3、S4、S5狀態(tài),其中S1、S2、S3狀態(tài)皆為啟動狀態(tài),其不同之處在于處理器的運作時脈與各元件的開關狀態(tài);S3狀態(tài)為一待機狀態(tài),意即電腦系統會將存在存儲器中的所有數據保存不動(suspend to RAM, STR) ;S4狀態(tài)為一休眠狀態(tài),電腦系統必須結束目前正在執(zhí)行中的 程序及常駐程序,并將目前系統組態(tài)暫存于硬盤中(suspend to disk, STD) ;S5狀態(tài)為一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意即此時會關掉所有非關鍵性系統電源。一般來說,目前電源管理狀態(tài)多采取以軟體控制方式或是以按壓電源鍵的方式來進行切換控制,然而當使用者欲將筆記型電腦合(闔)蓋而進行關閉電源動作時,若未能關機成功或忘記按下電源鍵時則會造成合蓋后的燒機,此除了造成電力耗費之外,也容易對電腦主機本身造成損害,而降低元件壽命與穩(wěn)定度。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電子裝置與電源控制方法,以解決上述的問題。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揭露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有一第一模塊,其包含有一第一導電元件,以及一電源控制單元,其耦合于該第一導電元件。該電子裝置另包含有一第二模塊、一第一樞紐,其用來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以及一第一連動臂,其連接于該第一樞紐,該電源控制單元用來依據該第一連動臂于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執(zhí)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本發(fā)明的另揭露一種電源控制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驟一電子裝置的一第一樞紐帶動一第二模塊相對于一第一模塊樞轉;判斷連接于該第一樞紐的一第一連動臂于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模塊的一第一導電元件;以及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于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本發(fā)明可通過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tài),此應用可于電子裝置合蓋時強制將系統初始電源全部關閉或者部分關閉,用于避免合蓋后的悶燒燒機,如此一來除了可節(jié)省電力之外,也可延長元件壽命與穩(wěn)定度;再者于電源開關控制方面,由于可直接以樞紐連動開關取代系統電源開關,故在開機動作上可省略按壓電源開關的動作,而使得開機更為迅速。


圖I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的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的功能方塊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4與圖5分別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于第一樞紐與第二樞紐處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通過轉軸旋轉連動以執(zhí)行系統開機的流程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通過轉軸旋轉連動以執(zhí)行系統關機的流程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50 電子裝置52 第一模塊54 第一導電兀件 56 第二導電兀件58 電源控制單元 60 第二模塊62 第一樞紐64 第二樞紐66 第一連動臂 68 第二連動臂70 輸入界面步驟100、102、104、106、108、110、112、114、116200、202、204、206、208、210、212、214,21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I至圖3,圖I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電子裝置50的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50的功能方塊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50的內部結構示意圖。電子裝置50可為一可攜式電腦裝置,如一筆記型電腦等,電子裝置50包含有一第一模塊52,其可為一主機模塊,第一模塊52包含有一第一導電兀件54與一第二導電兀件56,第一導電兀件54與第二導電兀件56可分別為一導電彈片;第一模塊52另包含有一電源控制單兀58,其稱合于第一導電兀件54與第二導電兀件56,電源控制單兀58用來控制電子裝置50的電源管理狀態(tài),如依據進階組態(tài)及電源管理界面所制訂的規(guī)格,而處于S0、S1、S2、S3、S4、S5的省電狀態(tài),且于不同的系統狀態(tài)下(啟動狀態(tài)、待機狀態(tài)、休眠狀態(tài)、關機狀態(tài)等)會控制電源供應器供應相對應不同的操作電壓。電子裝置50另包含有一第二模塊60,其樞接于第一模塊52,第二模塊60可為一顯不模塊;電子裝置50另包含有一第一樞紐62與一第二樞紐64,其用來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此外,請參閱圖3至圖5,圖4與圖5分別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于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處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電子裝置50另包含有一第一連動臂66與一第二連動臂68,其分別連接于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用于分別與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同動樞轉。電子裝置50另包含有一輸入界面70,其用來分別輸入一第一致能信號與一第二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輸入界面70可以硬件或軟體的方式實現,例如以操控按鍵或應用程序等方式呈現。請參閱圖6,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50通過轉軸旋轉連動以執(zhí)行系統開機的流程圖,其包含有下列步驟步驟100 電子裝置50處于關機初始狀態(tài)。步驟102 :判斷是否利用輸入界面70輸入該第二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若是執(zhí)行步驟104 ;若否則回到步驟100。步驟104 :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步驟106 :判斷第二連動臂68于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一第二角度時是否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步驟108 電源控制單元58依據第二連動臂68是否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執(zhí)行一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步驟110 :判斷是否利用輸入界面70輸入該第一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若是執(zhí)行步驟112 ;若否則跳到步驟116。步驟112 :判斷第一連動臂66于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步驟114 電源控制單元58依據第一連動臂66是否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執(zhí)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步驟116:結束。于此對上述步驟作更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通過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電源控制方法,于此實施例中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作動賦予啟動或關閉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且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作動賦予啟動或關閉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其中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可為一開關機動作,且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可為一啟動或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S5狀態(tài)),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與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可不局限于上述電源控制機制,端視實際設計需求而定。此外,通過輸入界面70所輸入的該第一致能信號與該第二致能信號則分別作為是否啟動上述功能的依據。再者,本發(fā)明也可僅單獨采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啟動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或是單獨采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啟動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端視實際設計需求而定。于圖6中,首先電子裝置50處于關機初始狀態(tài),當使用者欲執(zhí)行開機動作時,可將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掀起,以使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旋轉作動而達到啟動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則可通過輸入界面70輸入相對應啟動的該第二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舉例來說可通過鍵盤與鍵盤控制器發(fā)出該第二致能信號;反之,若使用者無須利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旋轉作動而達到啟動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則可通過輸入界面70輸入相對應關閉的該第二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如此一來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后續(xù)旋轉作動并不會對電子裝置50的電源管理狀態(tài)造成影響,意即只要電子裝置50 —連接上外部電源,系統初始電源即會對系統進行供電,其中通過該第二致能信號確認是否啟動轉軸控制的機制可為一選擇性配置,端視實際設計而定。在啟動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功能的情況下,可設計當第二連動臂68于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由零度樞轉至小于該第二角度(如30° )時持續(xù)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且電源控制單元58于第二連動臂68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時不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而當第二連動臂68于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大于該第二角度時分離于第二導電兀件56,且電源控制單兀58用來于第二連動臂68分離于第二導電元件56時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也就是說可設計當該第二致能信號確認啟動轉軸控制機制與第二連動臂68分離于第二導電兀件56的條件兩者同時成立時,電源控制單元58方會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此可通過AND電路實現之。舉例來說,當第一模塊52與第二模塊60間的夾角小于該第二角度時,第二連動臂68是持續(xù)接觸著第二導電元件56,此時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的信號可為低準位;反之當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打開至大于該第二角度時,第二連動臂68便不再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此時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的信號可切換為高準位,若同時電源控制單元58接收到相對應啟動的高位準該第二致能信號,則可由此傳遞至主機板控制線路來達到控制系統初始電源的目的(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此外,可另外將上述控制機制額外連接于鍵盤控制器,當電子裝置50有連接至外部電源時該鍵盤控制器會輸入相對應的致能信號而與上述機制共同進行AND判斷,意即當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的信號切換為高準位、電源控制單元58接收到 相對應啟動的高位準該第二致能信號、以及該鍵盤控制器輸入相對應的致能信號時方可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S5狀態(tài))。再者,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旋轉作動而達到啟動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則可通過輸入界面70輸入相對應啟動的該第一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舉例來說可通過鍵盤與鍵盤控制器發(fā)出該第一致能信號;反之,若使用者無須利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旋轉作動而達到啟動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則可通過輸入界面70輸入相對應關閉的該第一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如此一來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后續(xù)旋轉作動并不會對電子裝置50的電源管理狀態(tài)造成影響,其中通過該第一致能信號確認是否啟動轉軸控制的機制可為一選擇性配置,端視實際設計而定。在啟動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功能的情況下,可設計當第一連動臂66于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小于該第一角度(如60° )時不持續(xù)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且電源控制單元58于第一連動臂66不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時不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而當第一連動臂66于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該第一角度時接觸于第一導電元件54,且電源控制單元58用來于第一連動臂66接觸于第一導電元件54時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也就是說可設計當該第一致能信號確認啟動轉軸控制機制與第一連動臂66接觸于第一導電元件54的條件兩者同時成立時,電源控制單元58方會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此可通過AND電路實現之。舉例來說,當第一模塊52與第二模塊60間的夾角小于該第一角度時,第一連動臂68是無法接觸于第一導電元件54,此時等同于未按下電源開關(power button),且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的信號可為低準位;反之當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打開至該第一角度時,第一連動臂66會刷過第一導電元件54,此時輸入電源控制單元58的信號可為高準位的觸發(fā)信號,而等同于按下電源開關以執(zhí)行開機動作(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而于上述實施例中,該第二角度小于該第一角度,此乃因當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掀開時,會先判斷是否要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S5狀態(tài)),而后再判斷是否要執(zhí)行開機動作,意即當第一模塊52與第二模塊60間夾角掀開至小于該第二角度時,尚未對電子裝置50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與執(zhí)行開機動作;當第一模塊52與第二模塊60間夾角掀開至大于該第二角度且小于該第一角度時,電子裝置50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但未執(zhí)行開機動作;而當第一模塊52與第二模塊60間夾角掀開至大于該第一角度時,電子裝置50已啟動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且對電子裝置50執(zhí)行開機動作。請參閱圖7,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電子裝置50通過轉軸旋轉連動以執(zhí)行系統關機
的流程圖,其包含有下列步驟步驟200 電子裝置50處于開機初始狀態(tài)。步驟202 :判斷是否利用輸入界面70輸入該第一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若是執(zhí)行步驟204 ;若否則回到步驟200。步驟204 :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步驟206 :判斷第一連動臂66于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該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步驟208 電源控制單元58依據第一連動臂66是否接觸第一導電元件54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步驟210 :判斷是否利用輸入界面70輸入該第二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若是執(zhí)行步驟212 ;若否則跳到步驟216。步驟212 :判斷第二連動臂68于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該第二角度時是否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步驟214 :電源控制單元58依據第二連動臂68是否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步驟216:結束。電子裝置50通過轉軸旋轉連動以執(zhí)行系統關機的流程相似于開機流程,于此作更進一步說明,在圖7中,首先電子裝置50處于開機初始狀態(tài),當使用者欲執(zhí)行關機動作時,可將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進行合蓋,以使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同理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旋轉作動而達到關閉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則可通過輸入界面70輸入相對應啟動的該第一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舉例來說可通過鍵盤與鍵盤控制器發(fā)出該第一致能信號;反之,若使用者無須利用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旋轉作動而達到關閉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則可通過輸入界面70輸入相對應關閉的該第一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如此一來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后續(xù)旋轉作動并不會對電子裝置50的電源管理狀態(tài)造成影響,其中通過該第一致能信號確認是否啟動轉軸控制的機制可為一選擇性配置,端視實際設計而定。相同于開機程序,在啟動第一樞紐62與第一連動臂66的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功能的情況下,可設計當第一連動臂66在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該第一角度(如60° )時刷過第一導電兀件54,此時等同于按下電源開關以執(zhí)行關機動作,此時系統將進行關機動作。接下來,若使用者欲利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則可通過輸入界面70輸入相對應啟動的該第二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舉例來說可通過鍵盤與鍵盤控制器發(fā)出該第二致能信號;反之,若使用者無須利用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則可通過輸入界面70輸入相對應關閉的該第二致能信號至電源控制單元58,如此一來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后續(xù)旋轉作動并不會對電子裝置50的電源管理狀態(tài)造成影響。再者,在啟動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旋轉作動而達到控制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的功能的情況下,可設計當第二連動臂68在第一樞紐62與第二樞紐64共同帶動第二模塊60相對于第一模塊52樞轉至小于該第二角度(如30° )時開始接觸第二導電元件56,此時電源控制單元58便會接續(xù)進行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此外,為了確保系統關機時不會因為合蓋速度過快而造成太快移除系統初始電源,會等到系統確定關機完成之后且鍵盤控制器的信號被除能,才會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也就是說,雖然將第一模塊52與第二模塊60蓋合以執(zhí)行關機動作,但系統電源不會因而立刻切斷電源,而是等到系統確實 關機后才將系統初始電源(S5電源)切斷,而斷開電源路徑可避免系統不正常吃電,也可避免燒機意外。由上可知,本發(fā)明可將系統初始電源通過第二樞紐64與第二連動臂68的機構設計加以隔開,目的為當電子裝置50外接于外部電源時可選擇性地多節(jié)省出系統初始電源的功耗,以達到省電的作用。相比較于背景技術,本發(fā)明可通過轉軸旋轉角度控制電源管理狀態(tài),此應用可在電子裝置合蓋時強制將系統初始電源全部關閉或者部分關閉,用于避免合蓋后的悶燒燒機,如此一來除了可節(jié)省電力之外,也可延長元件壽命與穩(wěn)定度;再者在電源開關控制方面,由于可直接以樞紐連動開關取代系統電源開關,故在開機動作上可省略按壓電源開關的動作,而使得開機更為迅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fā)明的涵蓋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有 第一模塊,其包含有第一導電元件,以及電源控制單元,其耦合于該第一導電元件; 第二模塊; 第一樞紐,其用來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以及 第一連動臂,其連接于該第一樞紐,該電源控制單元用來依據該第一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執(zhí)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該第一角度時接觸該第一導電兀件,且該電源控制單兀用來在該第一連動臂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時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小于該第一角度時不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且該電源控制單元用來在該第一連動臂不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時不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裝置,其另包含輸入界面,其用來輸入第一致能信號至該電源控制單元,該電源控制單元用來依據該第一連接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與該第一致能信號決定是否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5.如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為一開關機動作。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模塊另包含有第二導電元件,其耦合于該電源控制單元,該電子裝置另包含有 第二樞紐,其用來與該第一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以及 第二連動臂,其連接于該第二樞紐,該電源控制單元用來依據該第二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一第二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執(zhí)行一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大于該第二角度時分離于該第二導電元件,且該電源控制單元用來在該第二連動臂分離于該第二導電元件時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連動臂是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小于該第二角度時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且該電源控制單元是用來在該第二連動臂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時不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角度小于該第一角度。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裝置,其另包含一輸入界面,其用來輸入一第二致能信號至該電源控制單元,該電源控制單元是用來依據該第二連接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與該第二致能信號決定是否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11.如權利要求6、7、8、9或10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為一啟動或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S5狀態(tài))。
12.一種電源控制方法,其包含有下列步驟 電子裝置的一第一樞紐帶動一第二模塊相對于一第一模塊樞轉; 判斷連接于該第一樞紐的一第一連動臂于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模塊的一第一導電元件;以及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于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一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該第一角度時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且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包含于該第一連動臂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時,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一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小于該第一角度時不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且依據該第一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包含于該第一連動臂不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時,不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15.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另包含輸入一第一致能信號,且依據該第一連接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與該第一致能信號決定是否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16.如權利要求12、13、14或15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為一開關機動作。
17.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另包含 該電子裝置的一第二樞紐與該第一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 判斷連接于該第二樞紐的一第二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一第二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模塊的一第二導電元件;以及 依據該第二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一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大于該第二角度時分離于該第二導電元件,且依據該第二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于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包含在該第二連動臂分離于該第二導電元件時,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連動臂在該第一樞紐與該第二樞紐共同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小于該第二角度時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且依據該第二連動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于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包含于該第二連動臂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時,不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20.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角度小于該第一角度。
21.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另包含輸入一第二致能信號,且依據該第二連接臂是否接觸該第二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與該第二致能信號決定是否在該電子裝置執(zhí)行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
22.如權利要求17、18、19、20或21所述的電源控制方法,其中該第二電源管理狀態(tài)為一啟動或關閉系統初始電源狀態(tài)。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電子裝置及其電源控制方法。電子裝置包含有一第一模塊,其包含有一第一導電元件,以及一電源控制單元,其耦合于該第一導電元件。該電子裝置另包含有一第二模塊、一第一樞紐,其用來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以及一第一連動臂,其連接于該第一樞紐,該電源控制單元用來依據該第一連動臂于該第一樞紐帶動該第二模塊相對于該第一模塊樞轉至一第一角度時是否接觸該第一導電元件的狀態(tài),控制是否執(zhí)行一第一電源管理狀態(tài)。
文檔編號G06F1/26GK102799251SQ20111015714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27日
發(fā)明者林楷宸, 李昌明, 沈忠信, 蔡少槐, 蔡耀德, 黃俊杰 申請人:緯創(chuàng)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