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指紋辨識系統(tǒng),特別涉及的是一種有關于應用新方式讓 光路轉折以達到壓縮系統(tǒng)體積效果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一般均應用并整合棱鏡(Prism)、凸透鏡(Convex Lens)以 及影像感測組件作為主要組件以補捉指紋影像。圖1顯示一種現(xiàn)有指紋辨識系統(tǒng) 的簡單示意圖,其中也顯示光路徑。由圖1可見光束來自光源11后經由棱鏡12 的一邊進入棱鏡12。光束在棱鏡12內朝向與手指IO接觸的指紋面121前進,并 將手指io與指紋面121接觸表面的影像反射至棱鏡12的另一邊,并經一凸透鏡 13聚焦至影像感測組件14上,接著再進行適當?shù)挠嵦柼幚硪酝瓿芍讣y辨識的動 作。'因為上述光路徑的緣故,現(xiàn)有指紋辨識系統(tǒng)有多項缺點。其一是尺寸的問題, 因為光的直進特性,現(xiàn)有指紋辨識系統(tǒng)有許多空間是沒有被充分利用到的,如圖 1所示,可以看到光從指紋面121到影像感測組件14上的光除了折射以外就是直 線前進,受限于焦距等光學特性的問題,現(xiàn)有指紋辨識系統(tǒng)裝置的尺寸很難突破 光學的限制而縮小。圖2顯示另一種習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簡單示意圖,其中也顯示光路徑。由圖 2可見光束來自光源21后經由取代圖1的棱鏡12的楔形的透光組件22的一邊進 入所述的透光組件22,所述的透光組件22的特色為透過角度調整可將入射光的 面入光面與反射光的出光面定義在同一平面,光束在透光組件22內朝向與手指 20接觸的指紋面221前進,并將手指20與指紋面221接觸表面的影像反射出所 述的透光組件22,并經至少一凸透鏡23聚焦至一影像感測組件24上,接著再進 行適當?shù)挠嵦柼幚硪酝瓿芍讣y辨識的動作。雖然圖2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雖然將光源 21至所述的透光組件22間的尺寸縮小,但是,從指紋面221到影像感測組件24 成像的光程直接影響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體積的問題確還是存在。另 一 問題同樣也是光學特性所引發(fā)的問題,由于光束必須由凸透鏡23聚焦至影像感測組件24上,任何關于透光組件22 、凸透鏡23與影像感測組件24相關 位居的誤差,均將造成聚焦不良而形成不良的影像訊號。因此透光組件22、凸透 鏡23與影像感測組件24的相對位置必須相當精確,但是制造上以自動化的方式 進行組件的組裝很難達到此要求,因而必須以人工的方式進行組裝與測試。由于 以人工的方式進行精確的組裝與測試,生產所需的時間勢必拉長,同時也造成產 能無法提高,而不盡可靠的人工組裝方式也會造成良率的問題?;谏鲜霈F(xiàn)有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缺陷,因此極需提出一種應用新方式整合透光 組件、凸透鏡與影像感測組件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以解決上述的問題。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指紋辨識系統(tǒng),為解決上述的缺陷,解決傳統(tǒng) 指紋辨識系統(tǒng)因受限于光學特性,尺寸難以有效縮小的問題,以及為追求組件精 確對準以人工的方式進行組裝與測試造成生產周期延長、低產能與降低良率的問題。本發(fā)明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是憑借透光組件的指紋面和影像感測組件的成像 面之間加入反射組件群,使本發(fā)明具有壓縮指紋辨識系統(tǒng)體積的功能,使系統(tǒng)得 以有效利用空間達到縮小體積的效果,并利于應用在攜帶型產品,如鐵巻門遙控 器、手機、個人數(shù)字助理PDA、筆記型計算機等等。本發(fā)明進一步將前述態(tài)樣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利用其自由型透光區(qū)將透光組件 以及平面反射面群整合為一個組件,如此不只縮小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尺寸,并大幅 提高自動化精確組裝與組件對準的容易度,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生產周期。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指紋辨識系統(tǒng),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包括 一光源; 一楔型 的透光組件,所述的透光組件是包括玻璃、透光性塑料材料其中之一或其復合, 所述的透光組件設有一與手指接觸的指紋面與一光束出口面,所述的指紋面和光 束出口面的角度介于0度 45度之間,且被控制以得到內全反射的指紋像,所述 的光源的光束直接照射至所述的紋面再反射指紋像; 一反射組件群,其目的在反 射指紋像的光束; 一透鏡組,所述的透鏡組是一個以上的球面鏡、非球面鏡和繞 射組件所組合,如此使經過所迷的反射組件群反射的最后光束聚焦成像;以及一 影像感測組件,用以接收前述的成像。其中,所述的反射組件群是一個以上的平面鍍膜反射面所組成,反射組件群內各個單 一反射面的擺放角度位置須符合平面鏡成像原理,最后 一 面平面反射面 將光線反射進入所述的透鏡組,最后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上。其中,所述的反射組件群內各個單一反射面的擺放角度位置符合公式 S+180。xm-多-2^-2多;r. . . -2$n,其中,m=..,2,-l,0,l,2...; 3=透鏡組光軸與 鉛垂線的夾角;*=中央光束線由指紋面反射的光線與鉛垂線的夾角;多廣爭n為第 l-n個平面鍍膜反射面與水平線的夾角。另一實施上,前述的所述的反射組件群可以為一個以上球面,非球面與平面 的鍍膜反射面所組合而成,如此在反射指紋像的光束的同時也可聚焦成像,如此 前述的裝置將可不需要所述的透鏡組。其中,所述的反射組件群內各個單一反射 面的擺放角度位置須符合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反射面將光線反射成像在所述 的影像感測組件上。本發(fā)明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
是將所述的透光組件與所述的反射組件群整合為 一個自由型透光組件,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包括 一光源; 一自由型透光組件,其是包括玻璃、透光性塑料材料其中之一或其復合,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設有 一與手指接觸的指紋面,所述的光源的光束直接照射至所述的紋面再反射指紋像,所述的指紋面與所述的光源的光束的角度被控制以得到內全反射的指紋像,且所 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的側面設有一內全反射面群,使反射光的路徑位于所述的自 由型透光組件內部; 一透鏡組,所述的透鏡組是一個以上的球面鏡、非球面鏡和 繞射組件所組合,如此使經過所述的反射組件群反射的最后光束聚焦成像;以及 一影像感測組件,用以接收前述的成像。其中,所述的內全反射面群是一個以上的平面反射面所組成。所述的內全反 射面群內各個單一內全反射面的角度位置須符合平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內全 反射面將光線反射進入所述的透鏡組,最后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上。其中,所述的內全反射面群內各個單一內全反射面進一步設有一反射組件, 如此增加全反射效果。所述的反射組件是一平面鍍膜反射面。所述的內全反射面群內各個單一內全反射面的角度位置符合公式 S+lSOOxm-*^^^^-. . . . -2<!>n,其中,m=..,2,-l,0,l,2...; 3=透鏡組光軸與 鉛垂線的夾角;$=中央光束線由指紋面射出光線與鉛垂線的夾角;少, 》n為第i n 個內全反射面群與水平線的夾角;以及內全反射的約束條件公式 0c=sin-l(nair/ni),其中為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材質之內全反射臨界角,nair為空氣的折射率,ni為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的折射率,內全反射臨界角0c由所 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的材質決定。前述的另一實施,前述的所述的內全反射面群是為一個以上的球面、非球面 與平面的鍍膜反射面所組合而成,如此在反射指紋像的光束的同時也可聚焦成像, 如此前述的裝置將可不需要所述的透鏡組。其中,所述的內全反射面群內各個單 一內全反射面的角度位置須符合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內全反射面將光線反射 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上。
圖1顯示一種現(xiàn)有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簡單示意圖;圖2顯示另一種現(xiàn)有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簡單示意圖;圖3是圖2實際結構范例的系統(tǒng)大小示意圖;圖4是顯示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 一 實施例示意圖;圖5是圖4實際結構范例的系統(tǒng)大小示意圖;圖6是顯示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二實施例示意圖;圖7是顯示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三實施例示意圖;圖8是顯示第三實施例加設反射組件緊貼在內全反射面的示意圖;圖9是顯示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四實施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lO-手指;11-光源;12 -棱鏡;121-指紋面;13-凸透鏡; 14-影像感測組件;20-手指;21-光源;22-透光組件;221-指紋面;23 -凸 透鏡;24-影像感測組件;30-手指;31-光源;32-透光組件;321-指紋面; 322-光束出口面;33-透鏡組;34-影像感測組件;35-反射組件群;351-反 射面;351a-凹反射面;352 -反射面;35n-反射面;40-自由型透光組件;41 -指紋面;42-內全反射面群;421-內全反射面;421a-凹反射面;422 -內全 反射面;423 -內全反射面;43-反射組件;44-曲面反射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征和優(yōu)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請參閱圖4所示,是顯示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一實施例示意圖。本發(fā) 明的系包含一光源31,所述的光源31的光束直接照射在一楔型的透光組件32,所述的透光組件32是包括玻璃、透光性塑料材料其中之一或前述材質的復合。所 述的透光組件32上設有一與手指30接觸的指紋面321,控制所述的透光組件32 與指紋面321和光束出口面322的角度0,如此得到內全反射的指紋像,所迷的 角度^是介于0度 45度之間,且所述的光束出口面322和系統(tǒng)裝置的底面的夾 角不一定要是直角,如此可以減少傳統(tǒng)透光組件在指紋辨識器里面所占的體積。 所述的透光組件32的后設有一反射組件群35,所述的反射組件群35的目的在使 光束轉折得以充分利用空間,最后光束到達一透鏡組33聚焦成像在一影像感測組 件34上。其中所述的反射組件群35可為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平面鍍膜反射面(第一 反射面351、第二反射面352、第n反射面35n)所組成,而所述的透鏡組33是一 個以上的球面鏡、非球面鏡和繞射組件所組合。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中,所述的反射組件群35擺放位置符合下列公式(參考圖1):S+lSOOxm-*^^^^-....陽2^(公式1)其中m=..,2,-l,0,l,2...; 3=透鏡組33光軸與鉛垂線的夾角;$=中央光束線由 指紋面321反射的光線與鉛垂線的夾角;》廣多n為第1 n個平面鍍膜反射面351 與水平線的夾角。透過前述的實施,本發(fā)明壓縮指紋辨識系統(tǒng)體積的長度和高度,在特定情況 下與傳統(tǒng)比較,可由下列表示,請參考圖2以及圖4:如圖2所示,假設Llcos/^T/2(Ll為指紋面221上半部的長度,/3為指紋面 221與出光面的角度);則現(xiàn)有的系統(tǒng)長度w=L2. sin/3+d(L2為指紋面221細半部 的長度,d為指紋面221至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24的光路徑長度);現(xiàn)有的系統(tǒng)高 度h=(Ll+L2). cos風Ll+L2為指紋面221的長度)。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以前述的組件加入所述的反射組件群35,則所述的指紋面 321至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34的光路徑長度d=dl+d2+.....十dn(其中dl為指紋面321 至第一反射面351的光路徑長度,d2為第一反射面351至第二反射面352的光路徑 長度,dn為第n反射面35n至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34的光路徑長度);本發(fā)明的系統(tǒng) 長度w,-L2+dlsin("+d2sin(多-2^)+.…+dnsin(^-2^陽.....-2多n.0+T/2(其中T為所 述的影像感測組件34的長度);本發(fā)明的系統(tǒng)高度h^dn。所以本發(fā)明較現(xiàn)有縮減 長度為Aw二w-w,;縮減高度為Ah=h-h,。本發(fā)明的功效可由圖3和圖5比對后實際縮小情況看出來,在$都為50°的 狀態(tài)下,所述的反射組件群35包括第一反射面351與第一反射面352,且$1=0°和3=0°的情況下,實際的長度可由i見有的66mm縮減為53mm,而高度可由的現(xiàn) 有19mm縮減為16mm,且其所擷取到的影像大小和質量一樣。本發(fā)明憑借透光組件32的指紋面321和影像感測組件34的成像面之間加入 所述的反射組件群35,使本發(fā)明具有壓縮指紋辨識系統(tǒng)體積的功能,使系統(tǒng)得以 有效利用空間達到縮小體積的效果。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與圖4所示不同的是,所述 的反射組件群35是一個以上的球面、非球面與平面的鍍膜反射面所組合而成,其 擺放角度與位置須符合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反射面再將光線反射成像在影像 感測組件34上。如此在反射指紋像的光束的同時也可聚焦成像,如此本實施例裝 置將可不需要所述的透鏡組33。而所述的反射組件群35內各個單一反射面的擺 放角度位置須符合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反射面將光線反射成像在所述的影像 感測組件34上。如圖6所示,實施上將原第一反射面351改由一凹反射面351a, 因為所述的凹反射面351a以具有聚焦成像的功能,本實施例憑借所述的凹反射面 351a反射指紋像的光束且聚焦成像,再由所述的第二反射面352將光線反射成像 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34上。請參閱圖7所示,顯示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三實施例。本發(fā)明的另一具體實施方式
是將所述的透光組件32與所述的反射組件群35整合為一個自由型 透光組件40,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40是包括玻璃、透光性塑料材料其中之一 或其復合。實施上所述的系統(tǒng)包含所述的光源31,且所述的光源31的光束直接 照射在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40上的指紋面41上,控制所述的光源31的入射角 度可得到內全反射的指紋像,且在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40的側面設有一內全反 射面群42(如圖7所示的第一內全反射面421、第二內全反射面422、第三內全反 射面423),使反射光的路徑位于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10內部,利用內全反射達 到面鏡成像的效果。其實現(xiàn)的公式乃一如前面公式1,所述的內全反射面群內各 個單一內全反射面的度位置符合公式"lSOOxm-^J^J^-. . . . -2$n,其中, m=..,2,-l,0,l,2...; 3=透鏡組光軸與鉛垂線的夾角;4 =中央光束線由指紋面射出 光線與鉛垂線的夾角;》廣》n為第1 n個內全反射面群與水平線的夾角;且加上 內全反射的約束條件公式^c=sin-l(nair/ni),其中l(wèi) c為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40 材質之內全反射的臨界角,nair為空氣的折射率,ni為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40 的折射率,內全反射的臨界角由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40的材質決定。所有由指紋面41到達所述的透鏡組33聚焦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34的光線,其 設計的反射面都須使所有成像光束線大于或等于內全反射臨界角。而所述的透鏡 組33與前述相同,是一個以上的球面鏡、非球面鏡和繞射組件所組合。如是利用其自由型透光組件40的透光區(qū)將所述的透光組件32與所述的反射 組件群35整合為一個組件,如此不只縮小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尺寸,也因為組件的單 一,大幅提高自動化精確組裝與組件對準的容易度,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生 產周期。請參閱圖8所示,顯示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四實施例。與圖7所示不 同的是,在所述的內全反射面群42上各個單一內全反射面進一步可加設有一反射 組件43緊貼在內全反射面,如此增加全反射效果。如圖8所示,所述的第三內全 反射面423上緊貼所述的反射組件43,使到達所述的面的光束線不需全部大于或 等于內全反射臨界角,如此增加所述的第三內全反射面423的全反射效果。請參閱圖9所示,顯示本發(fā)明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第四實施例。本實施例與圖 7所示不同的是,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40之內全反射面群42上可為一個或一 個以上球面、非球面與平面的鍍膜反射面所組合而成。如圖9所示,實施上將原 第一內全反射面421改為一凹面、非球面的凹反射面421a,且所述的凹反射面421a 上設有一曲面反射組件44緊貼在所述的凹反射面421a,如此所述的凹反射面421a 將會具有聚焦成像的功能,所以本實施例可不需要所述的透鏡組33。所述的內全 反射面群42內各個單一內全反射面的角度位置須符合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內 全反射面再將光線反射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34上。前述的方式將因為不需要透鏡組33,且曲面反射組件44緊貼在所述的自由 型透光組件40上,組裝的組件數(shù)將更少,將更大幅提高自動化精確組裝與組件對 準的容易度,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生產周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而言僅僅是說明性的,而非限 制性的。本專業(yè)技術人員理解,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可對其 進行許多改變,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光源;一楔型的透光組件,其設有一與手指接觸的指紋面與一光束出口面,所述光源的光束直接照射至所述的紋面再反射指紋像;一反射組件群,用于反射指紋像的光束;一透鏡組,所述的透鏡組使經過所述的反射組件群反射的最后光束聚焦成像;以及一影像感測組件,用以接收前述的成像。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光組件包括 玻璃、透光性塑料材料其中之一或其復合。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指紋面和光束 出口面的角度介于0度 45度之間,且被控制以得到內全反射的指紋像。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組件群是 一個以上的平面鍍膜反射面所組成。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組件群內 各個單一反射面的擺放角度位置須符合平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平面反射面將 光線反射進入所述的透鏡組,最后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上。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組件群內 各個單一反射面的擺放角度位置符合公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formula>其中,m=...-2,-1,0,1,2...; 3=透鏡組光軸與鉛垂線的夾角;$=中央光束線由 指紋面從楔型的透光組件射出光線與鉛垂線的夾角;多廣多n為第l-n個平面鍍膜 反射面與水平線的夾角。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鏡組是一個 以上的球面鏡、非球面鏡和繞射組件的組合。
8. —種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光源;一楔型的透光組件,其設有一與手指接觸的指紋面與一光束出口面,所述光 源的光束直接照射至所述的指紋面再反射指紋像;一反射組件群,用于反射指紋像的光束且聚焦成像;以及 一影像感測組件,用以接收前述的成像。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光組件包括玻璃、透光性塑料材料其中之一或其復合。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指紋面和光束 出口面的角度介于0度 45度之間,且被控制以得到內全反射的指紋像。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組件群是 一個以上球面,非球面與平面的鍍膜反射面所組合而成。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組件群內 各個單一反射面的擺放角度位置須符合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反射面將光線反 射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上。
13. —種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光源;一自由型透光組件,其設有一與手指接觸的指紋面,所述光源的光束直接照 射至所述的指紋面再反射指紋像,且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的側面設有一內全反 射面群,使反射光的路徑位于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內部;一透鏡組,所述的透鏡組使經過所述的內全反射面群反射的最后光束聚焦成 像;以及一影像感測組件,用以接收前述的成像。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由型透光 組件包括玻璃、透光性塑料材料其中之一或其復合。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指紋面與所 述的光源的成像光束的角度被控制以得到內全反射的指紋像。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全反射面 群是一個以上的平面反射面所組成。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全反射面 群內各個單一內全反射面的角度位置須符合平面鏡成像原理,最后一面內全反射面將光線反射進入所述的透鏡組,最后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上。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全反射面 群內各個單一內全反射面進一步設有一反射組件緊貼在內全反射面。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8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射組件是 一平面鍍膜反射面。
20、 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全反射面 群內各個單一 內全反射面的度位置符合公式<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其中,m=..,2,-l,0,l,2...; 3=透鏡組光 軸與鉛垂線的夾角;*=中央光束線由指紋面射出光線與鉛垂線的夾角;^-》n為 第l-n個內全反射面群與水平線的夾角;以及內全反射的約束條件公式ec=sin-l(nair/ni),其中為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 件材質之內全反射臨界角,nair為空氣的折射率,ni為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的 折射率,內全反射臨界角由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的材質決定。
21、 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鏡組是一 個以上的球面鏡、非球面鏡和繞射組件的組合。
22、 —種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光源;一自由型透光組件,其設有一與手指接觸的指紋面,所述的光源的光束直接 照射至所述的紋面再反射指紋像,且所述的自由型透光組件的側面設有一內全反 射面群用以反射指紋像的光束且聚焦成像,反射光的路徑位于所述的自由型透光 纟且4牛內部;以及一影像感測組件,用以接收前述的成像。
23、 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由型透光 組件是包括玻璃、透光性塑料材料其中之一或其復合。
24、 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全反射面 群是一個以上的球面、非球面與平面的鍍膜反射面所組合而成。
25、 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指紋面與所 述的光源的成像光束的角度被控制以得到內全反射的指紋像。
26、 根據(jù)權利要求22所述的指紋辨識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全反射面 群內最后 一面內全反射面將光線反射成像在所述的影像感測組件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為一種指紋辨識系統(tǒng),是憑借透光組件的指紋面和影像感測組件的成像面之間加入反射組件群,使本發(fā)明具有壓縮指紋辨識系統(tǒng)體積的功能;進一步本發(fā)明是將透光組件以及平面反射面群整合為一個組件,如此不只縮小指紋辨識系統(tǒng)的尺寸,并大幅提高自動化精確組裝與組件對準的容易度,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生產周期。
文檔編號G06K9/00GK101256623SQ20071008034
公開日2008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3月2日
發(fā)明者王子德, 王夢華 申請人:全量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