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開關結構體及采用該開關結構體的計時機構和電子鐘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開關結構體及采用該開關結構體的計時機構和電子鐘表。
背景技術:
已經(jīng)公知有下面的開關結構體(專利文獻1)該開關結構體具有一部件(端子板),該部件是具備板狀主體部和開關桿部的端子板,該開關桿部具有臂部和彈性接點部, 其中,該臂部在基端部的一側與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相連,并且在基端部的該一側相對于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折彎,并從該基端部沿與該主體部的延伸面交叉的面在沿著該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該臂部的末端側具有按壓力承受部,所述彈性接點部從該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進一步延伸而成。此外,還公知有如下這樣構成的計時機構構成為開始/停止(起停)按鈕和重置按鈕(回零)向對應的開關結構體的末端側端部施加按壓力,通過伴隨開始/停止按鈕的按壓而轉動的起停桿,使計時器指針的計時動作開始或者停止,通過伴隨重置按鈕的按壓而轉動的回零指示持桿,使計時指針回零。進而,也公知有具備這種開關結構體的電子鐘表。在這種電子鐘表的計時機構的開關結構體中,通過施加給位于臂部末端側的按壓力承受部的按壓力,使開關桿部的臂部撓曲,因此該臂部末端側的按壓力承受部不僅在與電子鐘表的主面大致平行的面內(nèi)擺動,而且難以避免對應于與電子鐘表的主面垂直的方向 (電子鐘表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多少產(chǎn)生不同的移位的情況,不僅有可能在開始/停止按鈕或重置按鈕施加給該開關結構體末端側端部的移位、與形成于臂部的延伸端部的末端部分的接點部的移位之間產(chǎn)生設想外的偏差,而且有可能伴隨鐘表厚度方向的結構變更而使得對于接點的動作該偏差不容忽視的不良情況。S卩、可能使得伴隨開始/停止按鈕或重置按鈕的按壓而在計時機構中的構成機械部分的機械桿產(chǎn)生的各種轉動動作,和伴隨著該開始/停止按鈕或重置按鈕的按壓的接點電接通/斷開(0N/0FF)動作這兩種動作產(chǎn)生偏差。在上述那樣具有三維結構的開關結構體中,這種偏差或多或少是不可避免的,考慮了這種偏差的結構等的設計不僅復雜,而且僅多少改變按鈕位置就需要進行設計變更。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昭61-83991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的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開關結構體及采用該開關結構體的計時機構和電子鐘表,即使厚度方向的按鈕位置變化,也能夠適當?shù)剡M行按壓力的施加和接點的動作。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開關結構體具有端子板,其是具備板狀主體部和多個彈性開關桿部的端子板,各開關桿部具有臂部和彈性接點部,該臂部在基端部的一側與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相連,并且在基端部的該一側相對于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折彎, 該臂部從該基端部沿與所述主體部的延伸面交叉的面在沿著該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的
3方向上延伸,該臂部在末端側具有按壓力承受部,所述彈性接點部從所述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進一步延伸而構成;以及彈性開關桿支承用的剛性支承桿,該剛性支承桿能夠活動地設在所述各彈性開關桿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以便在對各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施加了按壓力時,在各彈性開關桿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承受該按壓力,并且引導該按壓力承受部的移位。對于本發(fā)明的開關結構體,由于具有“彈性開關桿支承用的剛性支承桿,該剛性支承桿能夠活動地設在各彈性開關桿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以便在對各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施加了按壓力時,在各彈性開關桿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承受該按壓力,并且引導該按壓力承受部的移位”,因此,開關結構體的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能夠進行受到了剛性支承桿限定的移位,所以能夠將被施加按壓力的按壓力承受部的移位與從該按壓力承受部進一步延伸而成的彈性接點部的移位之間的設想外的偏差抑制到最低限度,即使厚度方向的按鈕位置變化,也能夠按預定確保施加按壓力所導致的移位動作與接點動作的定時。其結果是,例如能夠容易地改變鐘表厚度方向上的按壓按鈕開關的位置,因此容易變更鐘表的設計等,鐘表的設計自由度增加。對于本發(fā)明的開關結構體,典型的是,所述剛性支承桿被支承成能夠轉動。該情況下,能夠以比較簡單的結構通過剛性支承桿來支承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 在該情況下,在剛性支承桿中,位于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的支承壁部在背后支承該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并同時進行轉動。轉動時,臂部的撓曲通過轉動而近似,因此典型的是,轉動中心是距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根部大致約1/3的部位。但是,只要 “在對各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施加按壓力時,能在各彈性開關桿部的該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承受該按壓力并且引導該按壓力承受部的移位”,則也可以代替能夠轉動,還可以是沒有一個轉動中心,例如可以是能夠擺動。對于本發(fā)明的開關結構體,典型的是,所述剛性支承桿朝與各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相反的方向彎折(例如,若彈性開關桿的臂部從上向下彎折,則所述剛性支承桿從下向上彎折)。該情況下,既能將占有空間抑制到最低限度又易于可靠地抑制臂部向側方的撓曲。例如,在端子板由位于鐘表表盤側的電池正極端子那樣的基準電位賦予部件構成的情況下,能夠利用位于端子板相反側的主板支承剛性支承桿的基部,因此易于進行穩(wěn)定的支承。在該情況下,即使從剛性支承桿一體地凸出設置的銷狀轉動軸能夠轉動地支承于主板, 也可以通過從主板凸出設置的銷狀軸將剛性支承桿支承為能夠自如轉動。而且,只要支承壁部具有使剛性支承桿本身在背后支承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的足夠的剛性,則也可以代替使該支承壁部朝與臂部相反的方向彎折,而使該支承壁部朝相同方向彎折,根據(jù)不同情形還可以沿與轉動軸平行的彎折線(朝轉動方向或與其相反方向) 彎折。對于本發(fā)明的開關結構體,典型的是,各彈性開關桿部的彈性接點部具有彎曲成U 字狀的彈性彎曲臂部分。該情況下,易于抑制對接點部施加過度的按壓力。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計時機構構成為開始/停止按鈕及重置按鈕中的至少一個按鈕對上述那樣的開關結構體的末端側端部施加按壓力,通過隨著開始/停止按鈕的按壓而轉動的起停桿,使計時器指針的計時動作開始或停止,通過隨著重置按鈕的按壓而轉動的回零指示桿,使計時器指針回零。該情況下,基于桿的機械計時動作的定時和基于接點的電子(電氣)計時動作的定時能夠可靠地一致。對于本發(fā)明的計時機構,典型的是,伴隨回零指示桿的轉動,強制性地使計時器指針機械回零。該情況下,電子回零指示等的定時和機械回零指示等的定時能夠可靠地對準。而且,該情況下,開關桿支承桿典型地構成為,在開關桿部的背后,對應于按鈕的按壓使計時機構的機械回零所涉及的桿移位。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電子鐘表具有上述那樣的開關結構體或上述那樣的計時機構。
圖1是從背蓋側且從柄軸側觀察電子驅動機械回零式計時鐘表的主體部(機芯) 的立體說明圖,該電子驅動機械回零式計時鐘表為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一個實施例的電子鐘表, 其具有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一個實施例的計時機構,該計時機構具有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一個實施例的開關結構體。圖2是從背蓋側觀察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的俯視說明圖。圖3是從表盤側觀察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的俯視說明圖。圖4是從柄軸側沿箭頭IV方向觀察圖1的電子鐘表的側視說明圖。圖5是在拆除電池正極端子的狀態(tài)下與圖2同樣從背蓋側觀察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的俯視說明圖。圖6是在拆除位于主板的表盤側的部件的狀態(tài)下與圖3同樣從表盤側觀察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的俯視說明圖。圖7是放大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的開關結構體的部分進行表示的立體說明圖。圖8是放大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中主要涉及主板對開關桿部支承桿進行轉動支承的部分進行表示的局部剖切剖視說明圖。圖9是關于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拆除計時器底板和輪系夾板而主要表示包含輪系的部分的立體說明圖。圖10是關于包括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的中心的一部分的縱剖說明圖。圖11是從表盤側觀察圖1的電子鐘表的外觀的俯視說明圖。圖12是針對圖1的電子鐘表的主體部中涉及主板對開關桿部支承桿進行轉動支承的部分,與圖8同樣地放大圖8的例子的一變形例進行表示的局部剖切剖視說明圖。標號說明1 計時鐘表;2 主板;2g 卡定凸起部;3 輪系夾板;4 表盤;5 計時器底板;5c、 5d 飛返桿導銷(自校準導銷);5e 回零指示桿彈簧托銷;5f 回零指示桿卡定銷;5h 停止桿彈簧托銷;6 計時器夾板;7 計時機構;7A 電計時器驅動機構(電驅動式計時機構); 7B:機械計時器回零機構(機械回零式計時機構);8 計時鐘表主體(機芯);9a:日期輪壓
5板;11 電池;12 通常運針用電動機;1 轉子;13 計時運針用電動機;13a 轉子;14 通常運針用輪系;15:計時器輪系;16:開始/停止(起停)按鈕;17:重置(回零)按鈕;18: 柄軸;19 表冠;20 回零指示桿;21 孔部;22 輸入側臂部;23 輸出側臂部;24 彈簧部; 25 末端部;26 接收指示凸出部;27 ;停止桿卡定凸起部;28 卡定邊緣部;29 卡合邊緣部;30 :起停桿;31 :—端部(基端部);32 孔部;33 臂部;34 延伸端部;35 飛返傳動桿按壓用凸出部;36 凸出部;37 主面(背蓋側主面);38 銷狀凸起部;39 被卡定部;40 飛返傳動桿;41 孔部;42 輸入側臂部;43 輸出側臂部;44 起停桿卡合部;45 回零指示桿卡合用銷狀凸起部;46 主面(背蓋側主面);47 銷狀凸起部;48 : (U字狀)卡合槽部;49 飛返桿動作部;50 飛返桿;50a 頭部側臂部;50b 尾部側臂部;50c 左翼側臂部;50d 右翼側臂部;51 飛返桿動作銷;52 引導槽部;53 引導孔部(引導用長孔部);54 :(大徑的) 槽部分;55 (大徑的)孔部分;56 秒錘(秒心形凸輪接觸部);57 分錘(分心形凸輪接觸部);58 時錘(時心形凸輪接觸部);60 電池正極端子;60a 電池正極端子的板狀主體部;61 與1 2點鐘區(qū)域面對的(外周緣)部分;61a :1點的(外周緣)部分;62 與4 5點鐘區(qū)域面對的(外周緣)部分;6 5點的(外周緣)部分;63 起停開關彈簧部;63a 彈簧主體部;6 末端卡合部;6 肩部;64 飛返傳動桿用開關彈簧部;6 主體部; 64b 末端卡合部;6 基端側傾斜部;64d 末端側傾斜部;64e 凸部;64f 凹部;64g 傾斜部;64h 凸起部;65 電路塊;6 座;66 撓性電路基板;66a 基板主體;66b 導電性配線圖案;66c 電路部件;67 起停用接點;68 回零用接點;70 停止桿;71 孔部;72 第一臂部;73 第二臂部;74 彈簧部;75 末端部;76 被卡定部;77 分支臂部;78 計時器中間輪限制邊緣部;81 計秒輪;81a 計時器秒針;81b 秒心形凸輪(second heart cam) ;81c 計秒齒輪;81d 計秒軸;82 計分鐘輪;8 計時器分針;82b 分心形凸輪(minute heart cam) ;82c 計分鐘齒輪;82d 計分鐘軸;83 計小時輪;83a 計時器時針;83b 時心形凸輪 (hour heart cam) ;83c 計小時齒輪;83d 計小時軸;84 計秒中間輪;8 計秒第一中間輪;84b 計秒第二中間輪;85 計分鐘中間輪;8 計分鐘第一中間輪;8 計分鐘第二中間輪;86 計小時中間輪;86a 計小時第一中間輪;86b 計小時第二中間輪;86c 計小時第三中間輪;91 五號輪;92 秒輪;93 三號輪;94 分輪;95 跨輪;96 時輪;97 秒針;98 分針;99 時針;100 開始/停止(起停)開關結構體;110 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20 起停用臂部;121 基端部;122 —側;125 按壓力承受部;130 起停用彈性接點部;131 彈性彎曲臂部分;132 末端部;135 起停用接點主體;150 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60,260 剛性基板部;161,261 基端側腳部;162,262 孔部;163,263 基端部;164,264 末端側腳部; 165,265 末端部;170,270 剛性支承壁部;180、280 銷;180M、280M 凸起部;200 重置 (回零)開關結構體;210 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20 回零用臂部;221 基端部;222 — 側;225 按壓力承受部;230 回零用彈性接點部;231 彈性彎曲臂部分;232 末端部;235 回零用接點主體;250 回零用剛性支承桿;Al、A2 進退方向;C 中心軸線;Cl、C2 旋轉中心;C4、C5 中心軸線;CS、CR 中心軸線;DU D2 進退方向;FU F2 轉動方向;FrU Fr3 擺動方向;Fr2 撓曲方向;Gl 彎曲方向;G2 返回方向;HI、H2 旋轉方向;J1、J2 飛返桿的大致移位方向;Lr、Ls 沿著外周緣的方向;M1、M2 旋轉方向;Nr、Ns 折曲方向;Pl 擺動方向;P2 返回方向;Ql 擺動方向;Q2 返回方向;Sl 電起停信號;S2 電起停信號;T 時鐘的厚度方向 ’Ul 撓曲方向;Vl 撓曲方向;X、Y、Z 方向(三維正交坐標系)。
具體實施例方式基于附圖所示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實施例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的電子鐘表的計時鐘表1,其具有計時功能,更加具體而言,是被電氣機械地驅動從而機械地回零的電子(或電氣)驅動機械回零式的計時鐘表1。在該計時鐘表1中,計時機構7包括電氣機械計時機構7A和機械計時機構7B。例如, 從圖1及圖9至圖11可知,計時鐘表1以電池11為電源,并具有通常運針用電動機12和計時運針用電動機13,計時鐘表1通過該電動機12和13經(jīng)由各自的關聯(lián)輪系(即、通常運針用輪系14和計時器輪系15)被電氣/電子驅動。電氣機械計時機構7A包括計時運針用電動機13、計時器輪系15、后面詳述的計時動作的起停用開關接點135、67以及回零用開關接點235、68。標號19是表冠,標號18是柄軸。如圖9至圖11可知,計時鐘表1的主體或者說機芯8具有通過通常運針用電動機12的轉子1 經(jīng)由五號輪91而旋轉的秒輪92、通過該秒輪92經(jīng)由三號輪93而旋轉的分輪94、以及通過該分輪94經(jīng)由跨輪95而旋轉的時輪96。在秒輪92、分輪94以及時輪 96安裝有秒針97、分針98以及時針99。從圖10的剖視說明圖和圖11的外觀圖可知,分針 98和時針99繞鐘表1的中心軸線C旋轉,秒針97是在離開該中心軸線C的位置進行旋轉的小秒針形態(tài)。通常運針用輪系14中的多半數(shù)的輪92、93、94等被支承在主板2和輪系夾板3之間,時輪96等在主板2的靠表盤4側由日期輪壓板9a支承。此外,從圖10的剖視說明圖、圖11的外觀圖和圖9的立體說明圖等可知,計時鐘表1具有計時器秒針81a,其安裝在繞中心軸線C旋轉的計秒軸81d上;計時器分針82a, 其安裝在繞位于12點位置的旋轉中心Cl旋轉的計分鐘軸82d上;以及計時器時針83a,其安裝在繞位于9點位置的旋轉中心C2旋轉的計小時軸83d上。此外,從圖9和后面詳述的圖5可知,各計時器軸81d、82d、83d上嵌合有各心形凸輪81b、82b、83b。從圖10可知,計秒齒輪81c經(jīng)由按壓彈簧81e能夠滑動旋轉地嵌合于計秒軸81d。 同樣,如圖9所示,計分鐘齒輪82c經(jīng)由按壓彈簧(未圖示)能夠滑動旋轉地嵌合于計分鐘軸82d,計小時齒輪83c經(jīng)由按壓彈簧(未圖示)能夠滑動旋轉地嵌合于計小時軸83d。這里,通過計秒軸81d、秒心形凸輪81b和計秒齒輪81c等構成計秒輪81,通過計分鐘軸82d、 分心形凸輪82b和計分鐘齒輪82c等構成計分鐘輪82,通過計小時軸83d、時心形凸輪83b 和計小時齒輪83c等構成計小時輪83。計時器輪系15大致配置在輪系夾板3和計時器底板5的高度(level),從計時鐘表1的厚度方向T觀察,心形凸輪81b、82b、8;3b和之后詳述的計時器關聯(lián)桿主要配置在計時器底板5和計時器夾板6之間。而且,在計時器夾板6的背蓋側配置有作為端子板的電池正極端子60,該電池正極端子60由提供基準電位的彈簧性金屬薄板構成。在計時器底板5的表盤側配置有電路塊65,該電路塊65包括撓性電路基板66和對該基板66進行支承的座65a。撓性電路基板66包括基板主體66a和形成在該主體66a 表盤側的導電性配線圖案66b,在該導電性配線圖案66b的表盤側安裝有構成通常運針用鐘表電路和計時器用鐘表電路的如鐘表用IC那樣的各種電路部件66c (圖8)。導電性配線圖案66b中,在面對起停按鈕16的部位和面對回零按鈕17的部位,形成有從基板主體66a的表盤側表面到該主體66a的端緣呈L字狀延伸的起停用接點67和回零用接點68。計時器輪系15包括計秒輪81,其從計時運針用電動機13的轉子13a經(jīng)由計秒中間輪84 (本例中由計秒第一和第二中間輪84a、84b構成)而通過計秒齒輪81c旋轉;計分鐘輪82,其從計秒第二中間輪84b經(jīng)由計分鐘中間輪85 (本例中由計分鐘第一和第二中間輪85a、^b構成)而通過計分鐘齒輪82c旋轉;以及計小時輪83,其從計分鐘第一中間輪8 經(jīng)由計小時中間輪86(本例中由計小時第一、第二和第三中間輪86a、86b、86c構成) 而通過計小時齒輪83c旋轉。在圖11的外觀圖的基礎上,例如從圖5可知,機械計時機構7B除開始/停止(起停)按鈕16和重置(回零)按鈕17外,還具有回零指示桿20、起停桿30、飛返傳動桿40、 飛返桿50和停止桿70。如圖1和圖2所示,電池正極端子60是對機芯8的電路塊等提供基準電位的導電體,而且其具有機械彈簧性,即由具有彈簧性的金屬薄板構成,電池正極端子60包括起停開關桿部110、回零開關桿部210、起停開關彈簧部63和飛返傳動桿用開關彈簧部64。在圖1和圖2的基礎上從圖6可知,起停開關結構體100除了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之外,還具有能夠繞中心軸線CS(圖6)轉動的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同樣,在圖1和圖2的基礎上從圖6可知,回零開關結構體200除了回零用開關桿部210之外,還具有能夠繞中心軸線CR(圖6)轉動的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從圖5和圖11可知,起停按鈕16能夠在A1、A2方向上進退,起停按鈕16當向Al 方向被壓入時,如圖1和圖5所示,使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的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向 Pi方向擺動,(經(jīng)由后述的接點部)產(chǎn)生電起停信號Si,并且,經(jīng)由該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 110將在背后支承該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的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壓靠于機械計時機構7B的起停桿30,從而使該起停桿30向F2方向轉動。同樣,回零按鈕17可沿D1、D2方向進退,回零按鈕17當向Dl方向被壓入時,如圖 1和圖5所示,使回零開關結構體200的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向Frl方向擺動,(經(jīng)由后述的接點部)產(chǎn)生電回零信號S2,并且,經(jīng)由該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將在背后支承該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的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壓靠于機械計時機構7B的回零指示桿 20,從而使該回零指示桿20向Fl方向轉動。主要從如圖5可知,回零指示桿20由計時器底板5支承成能夠繞轉動中心軸線C4 向F1、F2方向轉動,并能夠在初始位置和動作位置之間轉動?;亓阒甘緱U20具有處于中心軸線C4的一端側的輸入側臂部22和處于中心軸線C4的另一端側的輸出側臂部23。回零指示桿20在輸入側臂部22的端部具有彎曲成U字狀的彈簧部24,并通過彈簧部M的末端部25卡合于回零指示桿彈簧托銷k?;亓阒甘緱U20在輸入側臂部22的外側部還具有接收指示凸出部26?;亓阒甘緱U20在輸出側臂部23的內(nèi)側邊緣還具有停止桿卡定凸起部 27,回零指示桿20在末端部附近的內(nèi)側邊緣具有卡定邊緣部觀,并且在前端部具有卡合邊緣部29。因此,回零指示桿20,在未被作用外力的狀態(tài)下,通過彈簧部M向F2方向受到偏轉力,回零指示桿20處于卡定邊緣部觀通過回零指示桿卡定銷5f而被卡定的卡定位置來作為初始位置。另一方面,若回零按鈕17向Dl方向被壓入,則該回零按鈕17的Dl方向按壓力經(jīng)由回零開關機構200施加給回零指示桿20的輸入側臂部22的凸出部沈,該回零指示桿20繞轉動中心軸線C4向Fl方向轉動,(只要不是已經(jīng)被重置、飛返傳動桿40到達作為回零動作控制位置的動作位置(回零動作位置)的狀態(tài))通過輸出側臂部23的末端的卡合邊緣部四卡合于飛返傳動桿40。主要從圖5可知,起停桿30具有位于中心軸線C4附近并成為基端部的一端部 31 ;和從該中心軸線C4向一個方向延伸的臂部33,并且在該臂部33的延伸端部34的一側具有飛返傳動桿按壓用凸出部35。起停桿30由計時器底板5支承成能夠繞共同的轉動中心軸線C4向Fl、F2方向轉動,并能夠在初始位置和動作位置之間向F2、Fl方向轉動。由于是共同的旋轉中心軸線C4,因此兩個桿20、30的轉動區(qū)域實際上能夠共用,所以能夠將占有面積抑制到最低限度。起停桿30在臂部33的外緣部還具有凸出部36,并且在臂部33 中,在中心軸線C4的位置和凸出部36之間的部位、且在面對電池正極端子60的主面(背蓋側主面)37上具有銷狀凸起部38,該銷狀凸起部38與電池正極端子60的起停開關彈簧部63相卡合。起停桿30在末端外緣部還具有卡合邊緣部39,該卡合邊緣部39卡定于主板2的卡定凸起部2g。從圖1和圖2等可知,開關彈簧部63具有細長的彈簧主體部63a和形成在該彈簧主體部63a的末端部附近的末端卡合部63b。末端卡合部6 具有臺階部形態(tài)的肩部63e。起停桿部30的凸起部38能夠在與肩部6 抵接的位置與在使彈簧主體部 63a向Gl方向彎曲的狀態(tài)下越過肩部63e的位置之間進行移位。因此,起停桿30,在未被作用外力的狀態(tài)下,通過起停開關彈簧部63的肩部63d向 Fl方向受到偏轉力,起停桿30處于卡定邊緣部39被卡定于卡定凸起部2g的初始位置。另一方面,若起停按鈕16向Al方向被壓入,則該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按壓力經(jīng)由起停開關機構100施加給起停桿30的凸出部36,起停桿30繞轉動中心軸線C4向F2方向轉動,(在飛返傳動桿40未返回到作為起??刂莆恢玫某跏嘉恢?非回零位置)的情況下)通過處于臂部33的延伸端部34的一側的飛返傳動桿按壓用凸出部35卡合于飛返傳動桿40。伴隨起停桿30的F2方向轉動,起停桿30的銷狀凸起部38使起停開關彈簧部63向Gl方向彎曲。當銷狀凸起部38越過肩部6 沿基端側長側面進行移位時,針對起停按鈕16的向 Al方向壓入的抵抗急速下降,從而給操作者以點按(click:咔噠)感。當起停按鈕16的Al 方向按壓力被解除時,在開關彈簧部63的主體部63a的G2方向恢復力作用下,起停桿30 的凸起部38從與開關彈簧部63的末端卡合部6 的基端側長側面卡合的位置返回到與肩部6 卡合的位置,起停桿30向Fl方向返回,起停按鈕16經(jīng)由起停開關機構100也向A2 方向返回。從圖5可知,飛返傳動桿40由計時器底板5支承成能夠繞轉動中心軸線C5向HI、 H2方向轉動,并具有處于該中心軸線C5的一端側的輸入側臂部42 ;和處于該中心軸線C5 的另一端側的輸出側臂部43。輸入側臂部42在末端的一側邊緣部具有起停桿卡合部44, 并且輸入側臂部42具有從面向計時器底板5的一側的主面凸出的回零指示桿卡合用銷狀凸起部45。如前所述,起停桿30和回零指示桿20為了使飛返傳動桿40向反方向轉動而從相反側與該桿40卡合。即,飛返傳動桿40能夠在作為起??刂莆恢玫某跏嘉恢?非回零動作位置)和作為回零動作控制位置的動作位置(回零動作位置)之間向H1、H2方向轉動。如圖5所示,在飛返傳動桿40處于動作位置(回零動作位置)的時候,當起停桿30從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沿F2方向轉動時,起停桿30的飛返傳動桿按壓用凸出部35抵靠飛返傳動桿40的輸入側臂部42的起停桿卡合部44,使飛返傳動桿40向非回零動作位置沿H2方向轉動。另一方面,當飛返傳動桿40處于項H2方向轉動后的初始位置(非回零動作位置)的時候,當回零指示桿20從初始位置向動作位置沿Fl方向轉動時,回零指示桿20的卡合邊緣部四抵靠飛返傳動桿40的輸入側臂部42的回零指示桿卡合用銷狀凸起部45,使飛返傳動桿40向回零動作位置沿Hl方向轉動。飛返傳動桿40在輸出側臂部43中的面對電池正極端子60的一側的主面(背蓋側主面)46上具有銷狀凸起部47,該銷狀凸起部47與飛返傳動桿用開關彈簧部64卡合,并且飛返傳動桿40在末端部具有飛返桿動作部49,該飛返桿動作部49具有為U字狀凹部的形態(tài)的卡合槽部48,飛返桿50的飛返桿動作銷51游隙卡合于該卡合槽部48。從圖1和圖 2可知,銷狀凸起部47所卡合的開關彈簧部64具有細長的彈簧形態(tài)的主體部6 以及末端的卡合部64b。末端卡合部64b具有凸部6 和凸起部64h,該凸部6 具有傾斜部64c、 64d,該凸起部64h具有傾斜部64g,該傾斜部64g與末端側傾斜部64d —起形成凹部64f。 基端側傾斜部6 與主體部6 的側緣連續(xù)地相連。因此,飛返傳動桿40的銷狀凸起部47可在下述兩個狀態(tài)之間活動在凸部6 的末端側傾斜部64d側位于凹部64f內(nèi)的狀態(tài)(對應于飛返傳動桿40的初始位置(非回零動作位置));和位于凸部64e的基端側傾斜部6 側的狀態(tài)(對應于飛返傳動桿40的動作位置(回零動作位置))。飛返傳動桿40的動作位置(回零動作位置)嚴格地說是飛返桿50處于后述的動作位置(回零動作位置)那樣的飛返傳動桿40的位置。而且,在飛返傳動桿40的銷狀凸起部47位于凸部6 的頂點的情況下,處于飛返桿50還沒有進行(至少還未完成)回零動作的狀態(tài)。S卩,飛返傳動桿40通過起停桿30沿H2方向轉動,當銷狀凸起部47越過開關彈簧部64的凸部64e的頂點時,銷狀凸起部47在開關彈簧部64的彈力作用下沿末端側傾斜部64d移位,因此飛返傳動桿40進一步沿H2方向轉動,最終取得初始位置(非回零動作位置),并經(jīng)由游隙卡合于U字狀卡合槽部48中的飛返桿動作銷51而使飛返桿50移位到非回零位置(開放位置)。在銷狀凸起部47位于開關彈簧部64的凹部64f內(nèi)、飛返傳動桿 40處于初始位置(非回零動作位置)的情況下,飛返傳動桿40沿H2方向最大限度地轉動, 飛返傳動桿40的起停桿卡合部44處于沿H2方向最大限度地轉動后的位置,因此在該狀態(tài)下,即使開始/停止按鈕(起停按鈕)16沿Al方向被最大限度地壓入、起停桿30在F2方向最大限度地轉動,起停桿30的飛返傳動桿按壓用凸出部35也不抵靠飛返傳動桿40的起停桿卡合部44,而在起停桿30的飛返傳動桿按壓用凸出部35和飛返傳動桿40的起停桿卡合部44之間殘留間隙。另一方面,在銷狀凸起部47越過開關彈簧64的凸部6 而位于基端側傾斜部6 側、飛返傳動桿40處于動作位置(回零動作位置)的情況下,飛返傳動桿 40沿Hl方向最大限度地轉動,飛返傳動桿40的回零指示桿卡合用銷狀凸起部45處于最大限度地沿Hl方向轉動后的位置,因此,在該狀態(tài)下,即使重置按鈕(回零按鈕)17沿Dl方向被最大限度地壓入、回零指示桿20沿Fl方向最大限度地轉動,回零指示桿20的卡合邊緣部四也不抵靠飛返傳動桿40的回零指示桿卡合用銷狀凸起部45,在回零指示桿20的卡合邊緣部四和飛返傳動桿40的回零指示桿卡合用銷狀凸起部45之間殘留間隙。另一方面,飛返傳動桿40通過回零指示桿20而沿Hl方向轉動,當銷狀凸起部47越過開關彈簧部64的凸部6 的頂點時,銷狀凸起部47在開關彈簧部64的彈力作用下沿基端側傾斜部 64c移位,因此飛返傳動桿40進一步沿Hl方向轉動,最終處于動作位置(回零動作位置),并經(jīng)由卡合于U字狀凹部形態(tài)的卡合槽部48中的飛返桿動作銷51而使飛返桿50移位到回零位置。從圖5可知,停止桿70由計時器底板5支承成能夠繞轉動中心軸線C6沿Ml、M2 方向轉動,并能夠在初始位置(非停止位置)和動作位置(停止位置)之間轉動。停止桿 70具有處于轉動中心軸線C6的一端側的第一臂部72和處于該轉動中心軸線C6的另一端側的第二臂部73,在第二臂部73的端部形成有彎曲成U字狀的彈簧部74,通過該彈簧部74 的末端部75與停止桿彈簧托銷證卡合。停止桿70在第一臂部72的外側部還具有被卡定部76。停止桿70在第二臂部73的分支臂部77具有計時器中間輪限制邊緣部78,該計時器中間輪限制邊緣部78向鐘表1的厚度方向T被折彎并在該厚度方向T上延伸,并且朝橫向凸出。如圖5所示,關于停止桿70,在第一臂部72的被卡定部76被處于非動作位置的回零指示桿20的停止桿卡定凸起部27卡定的狀態(tài)下,停止桿70處于抵抗彈簧部74的彈簧力而沿M2方向轉動后的非停止位置。在停止桿70處于該非停止位置的情況下,停止桿70 的分支臂部77的計時器中間輪限制邊緣部78處于從計秒第二中間輪84b離開的位置,允許計秒第二中間輪84b的旋轉。另一方面,當回零指示桿20沿Fl方向轉動時,回零指示桿 20的停止桿卡定凸起部27對第一臂部72的被卡定部76的卡定被解除。因此,停止桿70 通過彈簧部74的力而沿Ml方向轉動,從而處于停止桿70的分支臂部77的計時器中間輪限制邊緣部78卡合于計秒第二中間輪84b的動作位置(停止位置),從而限制計秒第二中間輪84b,禁止與計秒第二中間輪84b嚙合的計秒齒輪81c (圖9)的旋轉。關于停止桿70 獲得停止位置的定時,如后所述,略早于由錘56、57、58進行的心形凸輪81b、82b、8;3b的機械回零的定時。飛返桿50整體呈飛鳥形狀,具有頭部側臂部50a、尾部側臂部50b和兩翼側臂部 50c、50d。在飛返桿50的頭部側臂部50a形成有引導槽部52,該引導槽部52構成為細長開口形態(tài)的飛返桿引導部;在飛返桿的尾部側臂部50b形成有引導孔部或者叫引導用長孔部 53,該引導用長孔部53與引導槽部52 —起構成為細長開口狀態(tài)的飛返桿引導部。該引導槽部52和引導孔部53與第一和第二飛返桿導銷5d、5c嵌合,該第一和第二飛返桿導銷5d、 5c凸出設置在計時器底板5中的面對計時器夾板6的表面。這里,在第一和第二飛返桿導銷5d、5c的外周與引導槽部52和引導孔部53的內(nèi)表面之間具有微小間隙。因此,飛返桿 50能夠大致沿著引導槽部52和引導孔部53的延伸方向在J1、J2方向上移動。而且,在引導槽部52和引導孔部53各自的一端形成有比該槽部52和孔部53的其它部分大一些的槽部分討和孔部分55。因此,在第一和第二飛返桿導銷5d、5c位于槽部分討和孔部分55內(nèi)的情況下,飛返桿50的方向也多少能夠變動。在飛返桿50的右翼側臂部50d凸出設置有飛返桿動作銷51,該飛返桿動作銷51嵌合于飛返傳動桿40的輸出側臂部43的飛返桿動作部49的U字狀槽部48中,對應于飛返傳動桿40的Hl方向轉動,該飛返桿動作銷51受到動作力K,從而向Jl方向移位。飛返桿50在尾側臂部50b的末端部具有作為秒錘的秒心形凸輪接觸部56,并且在左翼側臂部50c的末端部具有作為分錘的分心形凸輪接觸部57,而且在右翼側臂部50d的末端部具有作為時錘的時心形凸輪接觸部58。因此,在計時機構7B中,當飛返傳動桿40對應于重置銷17的Dl方向的按壓而沿 Hl方向轉動時,飛返桿50通過飛返桿動作銷51受到飛返傳動桿40的輸出側臂部43的飛返桿動作部49所作用的力K,從而通過引導槽52和引導孔53由引導銷5d和5c引導著沿 Jl方向移位,通過秒心形凸輪接觸部56抵接或者說壓接秒心形凸輪81b,并且通過分心形凸輪接觸部57抵接或者說壓接分心形凸輪82b,通過時心形凸輪接觸部8 正好抵接或者說壓接時心形凸輪83b。這里,當心形凸輪接觸部56、57、58到達與秒、分和時心形凸輪81b、 82b、8;3b接觸的區(qū)域時,動作力K的作用線實際上朝向通過中心軸線C的方向。達到抵接狀態(tài)或者說壓接狀態(tài)時,導銷5d和5c正好位于引導槽52和引導長孔53的較大的槽部分M 和孔部分55內(nèi),因此實現(xiàn)了飛返桿50的接觸部(錘)56、57、58正好抵接或者說壓接于所對應的心形凸輪81b、82b、8;3b的最小徑部的狀態(tài)。此時,飛返傳動桿40的輸出側臂部43的飛返桿動作部49經(jīng)由飛返桿動作銷51按壓飛返桿50的力K,正好抵消力K1、力K2以及力 K3的合力,力Kl是秒心形凸輪81b通過秒心形凸輪接觸部(秒錘)56按壓飛返桿50的力, 力K2是分心形凸輪82b通過分心形凸輪接觸部(分錘)57按壓飛返桿50的力,力K3是時心形凸輪8 通過時心形凸輪接觸部(時錘)58按壓飛返桿50的力,且四個力K、KU K2、 K3作用于飛返桿50的轉矩實際上也抵消,即使槽部分M和孔部分55的周壁支承導銷5d 和5c的力實際上不起作用,飛返桿50也能保持在靜止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飛返桿50通過秒心形凸輪接觸部56、分心形凸輪接觸部57、時心形凸輪接觸部8 壓接秒心形凸輪81b、 分心形凸輪82b和時心形凸輪83b,從而使計秒輪81、計分鐘輪82和計小時輪83回零。由此,實現(xiàn)了自校準。接下來,對于計時鐘表1中通過開始/停止(起停)按鈕16動作的開始/停止 (起停)開關結構體100以及通過重置(回零)按鈕17動作的重置開關(回零)結構體 200進行更詳細說明。在下文中,為了便于說明,將X方向設為3點鐘方向,將Y方向設為 12點鐘方向,XY平面為與鐘表1的主面平行的面(例如與表盤等平行的面),Z方向為沿鐘表1的厚度方向從背蓋側朝向表盤側,在將這樣的三維正交坐標系X、Y、Z固定于鐘表1的主體8的形態(tài)下加以利用。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由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和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構成, 該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形成在作為端子板的電池正極端子60的板狀主體部60a的外周緣部中大致與1點鐘至2點鐘區(qū)域面對的部分61。同樣,回零開關結構體200由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和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 構成,該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形成在作為端子板的電池正極端子60的板狀主體部60a 的外周緣部中大致與4點鐘至5點鐘區(qū)域面對的部分62。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具有起停用臂部120和起停用彈性接點部130。起停用臂部120在其基端部121的一側122與板狀主體部60a的外周緣部中大致 1點鐘的部分61a相連,并且在基端部121的該一側122相對于該板狀主體部60a的該部分61a向Ns方向折彎,并從該基端部121沿與該主體部60a的延伸面(與XY平面平行的面)交叉的面(沿Z方向延伸的面)且在沿該板狀主體部60a的外周緣部的方向Ls上延伸,起停用臂部120在末端側具有按壓力承受部125。當起停按鈕16沿Al方向被壓入時, 與該起停按鈕16的末端部16a抵接于起停用臂部120的按壓力承受部125,該按壓力承受部125通過該末端部16a受到Al方向的壓入力。起停用彈性接點部130從起停用臂部120的按壓力承受部125進一步延伸而構成,起停用彈性接點部130具有彎曲成U字狀的彈性彎曲臂部分131和形成在該臂部分131的末端部132的起停用接點主體135。在鐘表主體8的厚度方向T(即Z方向)上觀察,起停用接點主體135在與撓性基板66的端緣面對的高度位置與起停用接點67對置(例如參照圖1)。同樣,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具有回零用臂部220和回零用彈性接點部230。回零用臂部220在其基端部221的一側222與板狀主體部60a的外周緣部中大致 5點鐘的部分6 相連,并且在基端部221的該一側222相對于該板狀主體部60a的該部分62a向Nr方向折彎,并從該基端部221沿與該主體部60a的延伸面(與XY平面平行的面)交叉的面(沿Z方向延伸的面)且在沿該板狀主體部60a的外周緣部的方向Lr上延伸,回零用臂部220在末端側具有按壓力承受部225。當回零按鈕17向Dl方向被壓入時, 該回零按鈕17的末端部17a與回零用臂部220的按壓力承受部225抵接,該按壓力承受部 225通過該末端部17a受到Dl方向的壓入力?;亓阌脧椥越狱c部230從回零用臂部220的按壓力承受部225進一步延伸而形成,回零用彈性接點部230具有彎曲成U字狀的彈性彎曲臂部分231和形成在該臂部分231 末端部232的回零用接點主體235。在鐘表主體8的厚度方向T (即Z方向)上觀察,回零用接點主體235在與撓性基板66的端緣面對的高度位置與回零用接點68對置(參照圖7 和圖1)。在圖1的基礎上,從圖2、圖6和圖8可知,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具有剛性基板部160,其與XY平面平行地延伸;和剛性支承壁部170,其在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的起停用臂部120的按壓力承受部125的背后支承該按壓力承受部125。從圖6和圖8可知,剛性基板部160形成為大致“ > ”字狀的平面形狀,剛性基板部160在成為“ > ”的一個腳部的基端側腳部161的基端部163的孔部162通過如銷那樣的轉動中心軸180被支承成能夠自如轉動。成為剛性基板部160的“ >,,的另一腳部的末端側腳部164朝大致徑向外側延伸, 并在末端部165向鐘表主體8的厚度方向Z折彎并與剛性支承壁部170連續(xù)地相連。從圖3和圖6及圖2可知,在Z方向觀察時,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的轉動中心軸 180的轉動中心CS與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的起停用臂部120相重疊且位于起停用臂部 120的1/3位置。但是,并不非是嚴格的1/3,多少向末端側或者基端側偏移也是可以的。在圖1的基礎上并從圖2、圖6、圖7和圖8可知,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具有剛性基板部沈0,其與XY平面平行地延伸;和剛性支承壁部270,其在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 的回零用臂部220的按壓力承受部225的背后支承該按壓力承受部225。從圖6和圖8可知,剛性基板部260也形成為大致“ >,,字狀的平面形狀,剛性基板部260在成為“ >,,的一個腳部的基端側腳部261的基端部沈3的孔部262通過如銷那樣的轉動中心軸280被支承成能夠自如轉動。成為剛性基板部260的“ 的另一腳部的末端側腳部264朝大致徑向外方延伸,并在末端部265向鐘表主體8的厚度方向Z折彎并與剛性支承壁部270連續(xù)地相連。同樣地,從圖3和圖6及圖2可知,在Z方向觀察時,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的轉動中心軸180的轉動中心CR也與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的回零用臂部220相重疊且位于回零用臂部220的1/3位置。但是,并不是嚴格的1/3,多少向末端側或者基端側偏移也是可以的。而且,在圖3和圖8中,標號106是支承桿壓板,在圖3中,標號9是日期輪,標號9a是日期輪壓板。下面,參照以立體圖等進行表示的圖1、圖4和圖7以及以俯視圖(或者仰視圖) 進行表示的圖2 圖3和圖5 圖6對如上構成的起停開關結構體100和回零開關結構體 200的動作進行說明。通過計時鐘表1的使用者,當起停按鈕16被向Al方向壓入時,起停按鈕16在末端部16a抵接于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的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的起停用臂部120的按壓力承受部125,并將該按壓力承受部125沿Al方向壓入。因此,相對于基端部121在Ls方向延伸的起停用臂部120的末端側部分相對于基端部121向Pl方向(圖2等)擺動。其結果是,位于起停用臂部120末端側的起停用彈性接點部130的處于U字狀彈性彎曲臂部分131的末端部132的起停用接點主體135也大致向Pl方向擺動,并被按壓于撓性基板66 的起停用接點67,產(chǎn)生了預定的電起停信號Si。而且,接點主體135位于U字狀彈性彎曲臂部分131的末端部132,因此接點主體135能夠比較穩(wěn)定且以適當強度按壓在撓性基板 66的起停用接點67上,該按壓力過小或過大的可能很小。而且,在該計時鐘表1中,起停用臂部120在基端部121的一側部122折彎并與板狀主體部60a的外周緣部61a相連,按壓力承受部125位于比該一側部122向+Z方向偏移而更接近鐘表1的背蓋的位置,因此若假定沒有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則伴隨起停按鈕16 對按壓力承受部125的向Al方向的壓入,起停用臂部120或多或少會向Ul方向(繞在與 XY面平行的面內(nèi)延伸的旋轉軸的旋轉方向)彎曲。而且,起停用彈性接點部130的起停用接點主體部135位于與起停用臂部120的按壓力承受部125不同的Z方向位置(鐘表1或者說鐘表主體8的厚度方向T上的不同位置),因此,當在起停用臂部120產(chǎn)生Ul方向的撓曲時,按壓力承受部125的Al方向的壓入量(長度)和起停用接點主體部135被向電路塊65的起停用接點67壓入的壓入量(長度)產(chǎn)生偏差(出自于與Ls方向的臂長之比相當?shù)囊莆坏钠钭兇?。因此,起停用接點主體部135和起停用接點67難以進行適當?shù)碾娊佑|,有可能不會正確地產(chǎn)生預定的起停信號Si。但是,就該起停開關結構體100來說,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的剛性支承壁部170 位于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的彈性臂部120的背后(徑向內(nèi)側),因此,能夠將彈性臂部 120的Ul方向的彎曲抑制到最低限度,所以無論Z方向位置的不同為多少,都能夠對應于按壓力承受部125伴隨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壓入而產(chǎn)生的Al方向壓入量,使起停用彈性接點部130的接點主體135向所對應的起停用接點67移位并以預定的按壓力進行按壓。而且,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大致能夠以位于臂部120的1/3長度的位置的轉動中心CS (圖3、圖2和圖8等)為中心轉動自如地支承于主板2等,因此起停用剛性支承桿 150的支承壁部170能夠以與彈性臂部120的彎曲大致一致的方式繞中心軸線CS轉動。其結果是,無論臂部120的彎曲狀態(tài)如何,實際上臂部120都始終能夠由起停用剛性支承桿 150的支承壁部170支承。同樣地,當將回零按鈕17沿Dl方向壓入時,回零按鈕17在末端部17a抵接于回零開關結構體200的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的回零用臂部220的按壓力承受部225,將該按壓力承受部225向Dl方向壓入。因此,相對于基端部221在Lr方向延伸的回零用臂部 220的末端側部分相對于基端部221向Frl方向擺動。其結果是,位于回零用臂部220末端側的回零用彈性接點部230的處于U字狀彈性彎曲臂部分231的末端部232的回零用接點主體235也大致向Frl方向擺動,并被按壓在撓性基板66的回零用接點68上,產(chǎn)生預定的電回零信號S2。而且,接點主體235位于U字狀彈性彎曲臂部分231的末端部232,因此接點主體235能夠以適當?shù)膹姸劝磯涸趽闲曰?6的回零用接點68上,該按壓力過小或過大的可能減少。而且,在該計時鐘表1中,回零用臂部220在基端部221的一側部222折彎并與板狀主體部60a的外周緣部61b相連,按壓力承受部225位于比該一側部222向+Z方向偏移而更接近鐘表1的背蓋的位置,因此若假定沒有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則伴隨回零按鈕17 對按壓力承受部225的向Dl方向的壓入,回零用臂部220會或多或少向Fr2方向(繞在與 XY面平行的面內(nèi)延伸的旋轉軸的旋轉方向)彎曲。而且,回零用彈性接點部230的回零用接點主體部235位于與回零用臂部220的按壓力承受部225不同的Z方向位置(鐘表1或者說鐘表主體8的厚度方向T上的不同位置),因此,當回零用臂部220產(chǎn)生Fr2方向的撓曲時,按壓力承受部225的Dl方向的壓入量(長度)和回零用接點主體部235被向電路塊 65的回零用接點68壓入的壓入量(長度)產(chǎn)生偏差(出自于與Lr方向的臂長之比相當?shù)囊莆坏钠钭兇?,因此,回零用接點主體部235和回零用接點68難以進行適當?shù)碾娊佑|, 有可能不會正確地產(chǎn)生預定的回零信號S2。但是,就該回零開關結構體200來說,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的剛性支承壁部270 位于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的彈性臂部220的背后(徑向內(nèi)側),因此,能夠將彈性臂部 220的Fr2方向的彎曲抑制到最低限度,所以無論Z方向位置的不同為多少,都能夠對應于按壓力承受部225伴隨回零按鈕17的Dl方向壓入而產(chǎn)生的Dl方向壓入量,使回零用彈性接點部230的接點主體235向所對應的回零用接點68移位并以預定的按壓力進行按壓。而且,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大致能夠以位于臂部220的1/3長度的位置的轉動中心CR(圖3、圖2和圖8等)為中心自如轉動地支承于主板2等,因此回零用剛性支承桿 250的支承壁部270能夠以與彈性臂部220的彎曲大致一致的方式繞中心軸線CR轉動。其結果是,無論臂部220的彎曲狀態(tài),實際上臂部220都能夠始終由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的支承壁部270支承。下面,對如上構成的計時鐘表1的操作和動作進行簡單說明。在計時鐘表1的主體(機芯)8的計時機構7B的初始狀態(tài)下,如圖5所示,回零指示桿20處于在彈簧M的作用下向F2方向偏轉并通過卡定邊緣部觀與卡定銷5f卡定的初始位置。該初始位置設定于這樣的位置回零指示桿20的停止桿卡定凸起部27按壓停止桿70的被卡定部76從而使停止桿70克服彈簧74的彈簧力沿M2方向進行了轉動。此外, 在計時機構7的初始狀態(tài)下,起停桿30處于這樣的初始位置銷狀凸起部38通過起停開關彈簧部63的肩部63e向Fl方向進行了偏轉,從而通過端部34的外邊緣的被卡定部39與主板2的卡定凸起部2g卡定。此外,在計時機構7B的初始狀態(tài)下,飛返傳動桿40處于項 Hl方向最大限度地進行了轉動的動作位置。該動作位置設定于這樣的回零位置銷狀凸起部47與飛返傳動桿用開關彈簧部64的凸部6 的基端側傾斜部卡合,飛返桿動作部49使飛返桿50最大限度地向Jl方向進行了移位。即、飛返桿50處于回零位置,其錘56、57、58 壓接于所對應的心形凸輪81b、82b、83b從而將該心形凸輪81b、82b、83b設定于回零位置。在該初始狀態(tài)下,當起停(開始/停止)按鈕16被向Al方向壓下時通過該起停按鈕16的末端部16a,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的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的臂部120的按壓力承受部125被向Al方向壓入,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的臂部120經(jīng)由處于背后的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的支承壁部170而按壓起停桿30的凸出部36,并且,通過末端的起停用彈性接點部130的接點主體部135以適度的按壓力按壓于電路塊65的起停用接點67,從而接點135、67之間電接觸,該接點接通(ON),發(fā)出計時器計測開始信號Si,計時運針用電動機13開始驅動,在具有計數(shù)器(未圖示)的情況下開始該計數(shù)器的計測。另一方面,在通過凸出部36受到了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壓下力的起停桿30向 F2方向轉動、起停桿30的銷狀凸起部38伴隨該F2方向轉動而從開關彈簧部63的肩部63e 離開并沿基端側長側面移位時,操作者可獲得針對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壓下力的點按感。 起停桿30伴隨起停桿30的F2方向轉動而到達動作位置。該動作位置是起停按鈕16超越預定范圍向Al方向被壓入(以解除心形凸輪的卡定)的情況下的位置,例如可以是最大壓入位置或其附近的位置。而且,伴隨起停桿30的F2方向轉動,處于初始位置的飛返傳動桿 40通過起停桿卡合部44受到來自起停桿30的凸出部35的F2方向的按壓而向H2方向轉動,飛返傳動桿40的銷狀凸起部47越過開關彈簧部64的凸部6 的頂點而從基端側傾斜面向末端側傾斜面移動。(當銷狀凸起部47越過頂點時,給予操作者第二點按感)之后,飛返傳動桿40通過彈簧部64受到H2方向轉動力。其結果是,即使飛返傳動桿40的起停桿卡合部44從起停桿30的凸出部35離開,銷狀凸起部47也會進一步向H2方向轉動,當銷狀凸起部47到達凹部64f的底部時,飛返傳動桿40向H2方向的轉動結束,飛返傳動桿40 處于初始位置。此外,隨著飛返傳動桿40從動作位置向初始位置沿H2方向轉動,通過動作銷51與飛返傳動桿40的飛返桿動作部49卡合的飛返桿50也從動作位置(回零位置)返回初始位置(開放位置),錘56、57、58對心形凸輪81b、82b、8;3b的限制完全解除。因此,計時器指針81a、8h、83a伴隨計時器計測而開始運針。而且,在該狀態(tài)下,飛返傳動桿40的起停桿卡合部44和起停桿30的凸出部35之間有間隙,因此例如即使對起停按鈕16施加Al方向的沖擊,該沖擊也不可能傳遞給其他桿等,計時機構7B受到損傷的可能性小。接著,當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按下被解除時,進入計時器計測狀態(tài)。在該計時器計測狀態(tài)下,通過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的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的復原力,使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向P2方向返回,起停按鈕16也返回A2方向的凸出位置。由于開關彈簧部63 的G2方向復原力的緣故,起停桿30也被按回而向Fl方向轉動,返回通過卡定部39與卡定凸起部2g卡定的初始位置。若在計時器計測中按壓起停按鈕16,則伴隨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按下,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的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向Pl方向擺動,開關接點接通(ON),作為起停信號而發(fā)出停止信號Si,計時運針用電動機13停止。另一方面,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的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伴隨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按下而轉動,起停桿30基于開關結構體100 的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的轉動而向F2方向轉動,與該起停桿30的項F2方向的轉動對應地,在使開關彈簧部63向Gl方向擺動并越過肩部63e時,賦予了點按感,在開關彈簧部63 向G2方向返回時,起停桿30向Fl方向返回。若在計時器計測的停止中再次按壓起停按鈕16,則伴隨該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按下,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的起停用彈性開關桿部110向Bl方向擺動,開關接點接通,作為起停信號而發(fā)出再開始信號Si,計時運針用電動機13的驅動(再次)開始。另一方面,起停開關結構體100的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伴隨起停按鈕16的Al方向按下而轉動,起停桿30基于起停用剛性支承桿150的該轉動而向F2方向轉動,與該起停桿30的向F2方向的轉動對應地,在使開關彈簧部63向Gl方向擺動并越過肩部63e時,賦予了點按感,在開關彈簧部63向G2方向返回時,起停桿30向Fl方向返回。以上的這種計時機構7的停止和再開始對應于起停按鈕16的按下和其解除而反復。在計時器計測停止狀態(tài)或計時器計測狀態(tài)下,在重置(回零)按鈕17向Dl方向被按壓而發(fā)出計時器回零指示的情況下,伴隨重置按鈕17的Dl方向按壓,通過該回零按鈕 17的末端部17a,回零開關結構體200的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的臂部220的按壓力承受部225向Dl方向被壓入,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的臂部220經(jīng)由處于背后的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的支承壁部270而按壓回零指示桿20的凸出部沈,并且,通過末端的回零用彈性接點部230的接點主體部235以適度的按壓力按壓電路塊65的起停用接點68,從而接點235、68之間電接觸,該接點接通(ON),發(fā)出計時器回零指示信號S2(即使在用時間計數(shù)器(timer counter)等進行計時器計測的情況下該時間計數(shù)器也被重置)。另一方面,回零指示桿20伴隨回零按鈕17的Dl方向按壓而經(jīng)由回零用剛性支承桿250的支承壁部270通過接收指示凸出部沈受到按壓力,該回零指示桿20時Fl方向轉動。當回零指示桿20的Fl方向轉動開始時,該回零指示桿20的卡定凸起部27迅速從停止桿70的被卡定部76離開,從而停止桿70的卡定被解除,因此停止桿70在彈簧74的作用下向Ml方向轉動而到達動作位置P7a,限制邊緣部78被按壓于計秒第二中間輪84b從而限制該計秒第二中間輪84b,使計秒輪81的旋轉停止。當回零指示桿20進一步向Fl方向轉動時,回零指示桿20的卡合邊緣部四卡合于飛返傳動桿40的銷狀凸起部45,使處于初始位置的飛返傳動桿40經(jīng)由該銷狀凸起部45而向Hl方向轉動。銷狀凸起部47伴隨飛返傳動桿40的Hl方向轉動而從開關彈簧部64的凹部64f越過凸部64e的頂點移至基端側傾斜部。當銷狀凸起部47越過凸部6 時,即使飛返傳動桿40的銷狀凸起部45從回零指示桿20的卡合邊緣部四離開,飛返傳動桿40通過開關彈簧部64的彈力也向Hl方向轉動。因此,針對回零按鈕17的按壓的抵抗急速降低,操作者能夠感到點按感。伴隨飛返傳動桿40的Hl方向轉動,該飛返傳動桿40的飛返桿動作部49經(jīng)由動作銷51而向K方向按壓飛返桿50。飛返桿50的Jl方向移動由與引導銷5d、5c卡合的槽部52和孔部53引導, 特別在擴徑部M、55進行方向和位置的調(diào)整(進行自校準),錘56、57、58對心形凸輪81b、 82b,83b進行強制回零。其結果是,飛返傳動桿40到達動作位置,飛返桿50也到達動作位置。在該狀態(tài)下,即使將回零按鈕17最大限度向Dl方向壓入、使回零指示桿20最大限度向Fl方向轉動,回零指示桿20的卡合邊緣部四和飛返傳動桿40的銷狀凸起部45之間留有間隙,因此即使對回零按鈕17施加Dl方向的意外沖擊,該沖擊直接傳遞給其他輪系等的可能性也很小。接著,若解除重置按鈕17的按壓,則通過回零開關結構體200的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的復原力,回零用彈性開關桿部210向Fr3方向返回,回零按鈕16也返回D2方向的凸出位置?;亓阌脧椥蚤_關桿部210沿Fr3方向返回,并且,在彈簧M的作用下回零指示桿20返回到卡定邊緣部28與卡定銷5f卡定的初始位置。其結果是,回零指示桿20的卡定凸起部27再次抵靠停止桿70的被卡定部76而使停止桿70返回初始位置,解除計秒第二中間輪84b的限制。但是,心形凸輪81b、82b、83b處于由錘56、57、58矯正回零的狀態(tài), 計時運針用電動機13處于停止的狀態(tài)。上文中,對嵌合于剛性支承桿150、250且與該剛性支承桿150、250 —體的銷180、 280可轉動地嵌合于主板2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只要剛性支承桿150、250相對于主板2那樣的鐘表主體8的靜置支承基板被支承為能夠繞中心軸線CS、CR轉動,例如如圖12所示, 還可以是在主板2凸出設置一體的凸起部180MJ80M并且使該凸起部180MJ80M與支承桿 150,250的貫通孔162 J62以能夠自如轉動的方式配合。此外,上文中,對剛性支承桿150、250是否能夠繞中心軸線CS、CR單純地轉動進行了說明,但剛性支承桿150、250還可以受到彈簧負載以便處于向一個方向偏移了的位置。 在該情況下,彈簧可以是螺旋彈簧,還可以是其他彈簧。此外,剛性支承桿150、250典型的是限定了兩個方向的轉動范圍,可在一端的轉動位置和另一端的轉動位置之間轉動。但是如果希望,也可以不限制可轉動范圍。另外,上文中,對計時機構7中的機械式計時機構7B具有特定結構的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但作為應用構成計時機構7的電氣(電子)計時機構7A的開關結構體100、200 的機械計時機構7B,并不限于圖示的結構,還可以是其他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開關結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結構體具有端子板,其是具備板狀主體部和多個彈性開關桿部的端子板,各開關桿部具有臂部和彈性接點部,該臂部在基端部的一側與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相連,并且在基端部的該一側相對于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折彎,該臂部從該基端部沿與所述主體部的延伸面交叉的面在沿著該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的方向上延伸,該臂部在末端側具有按壓力承受部,所述彈性接點部從所述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進一步延伸而構成;以及彈性開關桿支承用的剛性支承桿,該剛性支承桿能夠活動地設在所述各彈性開關桿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以便在對各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施加了按壓力時,在各彈性開關桿部的所述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承受該按壓力,并且引導該按壓力承受部的移位。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結構體,其中,所述剛性支承桿被支承成能夠轉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結構體,其中,所述剛性支承桿朝與各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相反的方向彎折。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關結構體,其中,所述剛性支承桿朝與各彈性開關桿部的臂部相反的方向彎折。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結構體,其中,各彈性開關桿部的彈性接點部具有彎曲成U字狀的彈性彎曲臂部分。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關結構體,其中,各彈性開關桿部的彈性接點部具有彎曲成U字狀的彈性彎曲臂部分。
7.一種計時機構,其特征在于,該計時機構構成為開始/停止按鈕及重置按鈕中的至少一個按鈕對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結構體的臂部的按壓力承受部施加按壓力,通過隨著開始/停止按鈕的按壓而轉動的起停桿,使計時器指針的計時動作開始或停止,通過隨著重置按鈕的按壓而轉動的回零指示桿,使計時器指針回零。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計時機構,其中,伴隨回零指示桿的轉動,強制性地使計時器指針機械回零。
9.一種電子鐘表,其特征在于,該電子鐘表具有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結構體。
10.一種電子鐘表,其特征在于,該電子鐘表具有權利要求7所述的計時機構。
全文摘要
一種即使厚度方向的按鈕位置改變也能適當?shù)剡M行按壓力的施加和接點動作的開關結構體及采用該開關結構體的計時機構和電子鐘表。電子鐘表(1)的計時機構(7)的開關結構體(100、200)具有端子板,其具備板狀主體部和彈性開關桿部,開關桿部具有臂部和彈性接點部,該臂部在基端部的一側相對于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折彎并在沿著板狀主體部的外周緣部的方向上延伸,且在末端側具有按壓力承受部,該彈性接點部從該按壓力承受部進一步延伸而成;以及彈性開關桿支承用的剛性支承桿,其能夠活動地設在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以便在對按壓力承受部施加按壓力時在該按壓力承受部的背后承受該按壓力并且引導該按壓力承受部的移位。
文檔編號G04F7/08GK102200757SQ20111007232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3月25日
發(fā)明者河田正幸 申請人:精工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