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測量單元及應用該慣性測量單元的可移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慣性測量單元,尤其涉及一種慣性測量單元及應用該慣性測量單元的可移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消費級無人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由于消費級無人機上使用的是消費級的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微機電系統(tǒng))傳感器,該類傳感器各項特性溫漂較大,通常需要進行溫度校正。然而,如果對MEMS傳感器進行全溫度范圍的溫漂校正,費時費力,且生產效率極低。另外,由于環(huán)境溫度千變萬化,很難保證該類傳感器工作在一個穩(wěn)定且最佳的性能狀態(tài)。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鑒于以上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具有恒溫加熱功能的慣性測量單元。
[0004]此外,還有必要提供一種應用該慣性測量單元的可移動裝置。
[0005]—種慣性測量單元,包括電性連接的電路板組件、一個或多個傳感器以及保溫系統(tǒng),所述保溫系統(tǒng)用于為所述一個或多個傳感器提供預設的溫度,所述保溫系統(tǒng)包括導熱保溫主體及多個加熱源,所述一個或多個傳感器位于所述電路板組件上,所述導熱保溫主體容置于所述電路板組件內,所述保溫系統(tǒng)利用所述多個加熱源產生熱量,并通過所述導熱保溫主體將所述多個加熱源產生的熱量傳導至所述一個或多個傳感器,使所述一個或多個傳感器周圍維持所述預設的溫度。
[0006]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路板組件包括主體部和延伸部,該延伸部自所述主體部的一側延伸而出。
[0007]在一實施例中,所述主體部為多個柔性電路板與剛性電路板連接形成的中空的框體。
[0008]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導熱保溫主體為高導熱率的多面體框架,其形狀與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主體部相對應。
[0009]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多個加熱源設置在所述電路板組件上并與所述電路板組件電性連接,所述多個加熱源分布在所述導熱保溫主體的側壁上。
[0010]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多個加熱源分布在所述導熱保溫主體相對的兩個側壁上,以及所述導熱保溫主體的一個或多個側壁上開設有凹槽,使得所述一個或多個傳感器嵌置于所述導熱保溫主體上與所述多個加熱源所在兩個側壁相鄰的一個或多個側壁上的凹槽內。
[0011]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導熱保溫主體兩個相對側壁上的多個加熱源均勻分布于各自所在側壁的四周。
[0012]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導熱保溫主體由高導熱率的金屬材料制成,所述慣性測量單元還包括導熱件,所述多個加熱源與所述導熱保溫主體之間及所述一個或多個傳感器與所述導熱保溫主體之間均填充所述導熱件進行導熱。
[0013]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導熱件為絕緣的導熱硅膠。
[0014]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路板組件的主體部包覆所述導熱保溫主體,使得所述多個加熱源與預先固定于所述導熱保溫主體的側壁上的導熱件接觸,以分布于所述導熱保溫主體相對的兩個側壁上,以通過所述導熱件將所述多個加熱源產生的熱量傳導至所述導熱保溫主體。
[0015]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導熱保溫主體為六面體框架,以及所述保溫系統(tǒng)還包括多個隔熱板,所述多個隔熱板包括沿第一方向設置的第一隔熱板與第二隔熱板以及沿與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設置的第二四隔熱板和第三隔熱板,所述第一隔熱板與第二隔熱板相互配合以在第一方向上夾持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所述主體部,所述第三隔熱板與所述第四隔熱板相互配合以在第二方向上夾持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所述主體部。
[0016]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熱板包括一個矩形底板及自該矩形底板的兩個相對側邊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所述第二隔熱板包括一個矩形底板及自該矩形地板的兩個相對側邊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三側壁和第四側壁;所述第三隔熱板包括一個矩形底板及自該矩形底板的兩個相對側邊的中部垂直向左延伸形成的第一止擋部和第二止擋部,以及所述第三隔熱板包括一個矩形底板及自該矩形底板的兩個相對側邊的中部垂直向左延伸形成的第三止擋部和第四止擋部。
[0017]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壁的寬度、所述第三側壁的寬度以及所述第一止擋部的寬度之和大致等于所述主體部沿第一方向的長度,以及所述第一止擋部的長度與所述第三止擋部的長度之和大致等于所述主體部沿第二方向的長度。
[0018]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慣性測量單元還包括第一膠套、第二膠套和罩體,所述第一膠套套設在所述第一隔熱板上,所述第二膠套套設在所述第二隔熱板上;所述罩體將所述第一膠套、第二膠套及所述主體部套在一起以整合為一個整體。
[0019]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膠套的內壁頂部呈網格狀,以及所述第二膠套的內壁底部呈網格狀。
[0020]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膠套包括一個矩形的膠體基板及自該膠體基板的四個側邊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四個側壁;所述第二膠套包括一個矩形的膠體基板及自該膠體基板的四個側邊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四個側壁;以及所述罩體包括一個矩形基板及自該矩形基板的四個側邊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四個側壁。
[0021]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罩體的四個側壁上均設置有一個缺口,以及所述罩體的其中一個側壁上設有一開口以使得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所述延伸部由該開口伸出。
[0022]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慣性測量單元的可移動裝置。
[0023]—種慣性測量單元,該慣性測量單元包括減振套,所述減振套套設在所述慣性測量單元上,以夾持所述慣性測量單元。
[0024]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慣性測量單元還包括電路板組件,所述電路板組件還包括主體部,所述減振套套設在所述主體部上。
[0025]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減振套包括第一膠套與第二膠套,所述第一膠套與第二膠套分別套設于所述主體部的兩個相對的端部。
[0026]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膠套的內壁底部呈網格狀,以及所述第一膠套的內壁頂部呈網格狀。
[0027]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慣性測量單元還包括罩體,所述罩體將所述減振套和所述主體部套在一起以整合為一個整體。
[0028]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路板組的所述主體部為多個柔性電路板與剛性電路板連接形成的中空的矩形框體;以及所述第一膠套包括一個矩形的膠體基板及自該膠體基板的四個側邊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四個側壁;所述第二膠套包括一個矩形的膠體基板及自該膠體基板的四個側邊垂直向上延伸形成的四個側壁,及所述罩體包括一個矩形基板及自該矩形基板的四個側邊垂直向下延伸形成的四個側壁。
[0029]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電路板組件還包括延伸部,該延伸部自所述主體部的一側延伸而出,以及所述罩體的其中一個側壁上設有一開口以使得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所述延伸部由該開口伸出。
[0030]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罩體的四個側壁上均設置有一個缺口。
[0031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慣性測量單元還包括多個隔熱板,所述多個隔熱板包括沿第一方向設置的第一隔熱板與第二隔熱板以及沿與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設置的第四隔熱板和第三隔熱板,所述第一隔熱板與第二隔熱板相互配合以在第一方向上夾持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所述主體部,所述第三隔熱板與所述第四隔熱板相互配合以在第二方向上夾持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所述主體部。
[0032]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膠套套設在所述第一隔熱板上,所述第二膠套套設在所述第二隔熱板上。
[0033]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具有上述慣性測量單元的可移動裝置。
[0034]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慣性測量單元可以高效、穩(wěn)定地對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內部進行恒溫加熱,有效地解決現有技術中恒溫加熱系統(tǒng)效率低,溫控效果差,和附著應力影響等缺點。利用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保溫系統(tǒng)可以保證所述該慣性測量單元的傳感器工作在一個穩(wěn)定且最佳的性能狀態(tài),且使的所述傳感器在任何外界環(huán)境下都能表現出較好的性能。
[0035]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慣性測量單元可以高效、穩(wěn)定地對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內部進行恒溫加熱,有效地解決現有技術中恒溫加熱系統(tǒng)效率低,溫控效果差,和附著應力影響等缺點。利用所述慣性測量單元的保溫系統(tǒng)可以保證所述該慣性測量單元的傳感器工作在一個穩(wěn)定且最佳的性能狀態(tài),且使的所述傳感器在任何外界環(huán)境下都能表現出較好的性能。
【附圖說明】
[0036]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慣性測量單元的分解示意圖。
[0037]圖2為本實用新型慣性測量單元的加熱源及傳感器的位置示意圖。
[0038]圖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慣性測量單元的裝配示意圖。
[0039]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慣性測量單元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