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能夠提高組裝操作性。本實用新型的滑柱殼體分別配備有:第一輸入口空腔部;將閥芯容納為能夠在軸向上移動的閥芯可動部;通過閥芯使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之間開閉的第一閥座部;以及閥座安裝部。各閥座部件安裝于閥座安裝部,并與閥座安裝部在徑向上重疊,各閥座部件在孔部的與閥芯可動部相反的一側(cè)具有為與外部連通的通路的第二輸入口,各閥座部件配置有通過閥芯使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二輸入口之間開閉的第二閥座部。各閥芯可動部分別具有在閥芯的移動范圍的中央部分貫通滑柱殼體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的輸出口,各閥座部件通過鉚接固定于滑柱殼體。
【專利說明】
滑柱式換向閥裝置
技術(shù)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滑柱式換向閥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2]例如,在日本特開昭63-38775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汽車的自動變速器等的油壓回路的切換結(jié)構(gòu)。該公報中記載的切換結(jié)構(gòu)為將一個輸出口與兩個輸入口作為一組、較長的方向的一側(cè)為設置成有底的圓筒狀的殼體的結(jié)構(gòu)。在殼體的內(nèi)部設置有: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一對閥芯以及一端和另一端的分別具有閥座的一對活塞;以及容納閥芯和活塞的容納部。
[0003]在一方的輸入口側(cè)的油壓比另一方的輸入口側(cè)的油壓高的情況下,活塞向另一方的輸入口側(cè)移動。若活塞移動,則另一側(cè)的閥座與設置于另一方的輸入口側(cè)的閥芯接觸來封閉另一方的輸入口側(cè)的流路,從一方的輸入口導入的油通過殼體內(nèi)部的流路導向輸出
□ O
[0004]然而,由于上述那樣的以往的結(jié)構(gòu)在組裝換向閥時需要以預先規(guī)定的順序從殼體的開口部插入閥芯、活塞、彈簧以及桿等多個部件來組成,因此組裝操作需要熟練而在操作性上存在問題。在設置有多個換向閥的情況下,操作性的問題進一步增大。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鑒于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組裝操作性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
[0006]由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構(gòu)成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包括:柱狀滑柱殼體,其具有從軸向兩端沿所述軸向朝向中央打開的兩個空腔孔,且所述滑柱殼體以所述軸向為其較長方向;球狀閥芯,其分別配置在所述各空腔孔內(nèi);以及閥座部件,所述滑柱殼體分別配備有:第一輸入口空腔部,其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里側(cè),并貫通所述滑柱殼體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閥芯可動部,其與各空腔孔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鄰設置,并將所述閥芯容納為能夠在所述軸向上移動;第一閥座部,其設置于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的邊界部分,并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之間開閉;以及閥座安裝部,其與所述各閥芯可動部相鄰地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跟前端部,所述各閥座部件安裝于所述閥座安裝部,并與所述閥座安裝部在徑向上重疊,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閥芯可動部側(cè)具有筒部,所述筒部在中心具有孔部,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孔部的與所述閥芯可動部相反的一側(cè)具有為與外部連通的通路的第二輸入口部,所述各閥座部件配置有第二閥座部,所述第二閥座部在所述孔部的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側(cè)嵌入所述閥芯,所述第二閥座部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所述各第二輸入口部之間開閉,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分別具有輸出口,所述輸出口在所述閥芯的移動范圍的中央部分貫通所述滑柱殼體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所述各閥座部件通過鉚接固定于所述滑柱殼體。
[0007]由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第二實施方式構(gòu)成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包括:柱狀滑柱殼體,其具有從軸向兩端沿所述軸向朝向中央打開的兩個空腔孔,且所述滑柱殼體以所述軸向為其較長方向;球狀閥芯,其分別配置在所述各空腔孔內(nèi);以及閥座部件,所述滑柱殼體分別配備有:第一輸入口空腔部,其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里側(cè),并貫通所述滑柱殼體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閥芯可動部,其與各空腔孔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鄰設置,并將所述閥芯容納為能夠在所述軸向上移動;第一閥座部,其設置于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的邊界部分,并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之間開閉;以及閥座安裝部,其與所述各閥芯可動部相鄰地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跟前端部,所述各閥座部件安裝于所述閥座安裝部,并與所述閥座安裝部在徑向上重疊,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閥芯可動部側(cè)具有筒部,所述筒部在中心具有孔部,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孔部的與所述閥芯可動部相反的一側(cè)具有為與外部連通的通路的第二輸入口部,所述各閥座部件配置有第二閥座部,所述第二閥座部在所述孔部的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側(cè)嵌入所述閥芯,所述第二閥座部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所述各第二輸入口部之間開閉,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分別具有輸出口,所述輸出口在所述閥芯的移動范圍的中央部分貫通所述滑柱殼體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所述各閥座部件通過壓入固定于所述滑柱殼體。
[0008]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實施方式,能夠提供一種組裝操作性提高了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
[0009]參照附圖并通過以下對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要素、特征、步驟、特點和優(yōu)點會變得更加清楚。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外觀立體圖。
[0011]圖2是將安裝有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換向單元用ZX平面切斷而形成的剖視圖。
[0012]圖3是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圖。
[0013]圖4是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圖。
[0014]圖5是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圖。
[0015]圖6是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圖。
[0016]圖7是從-X側(cè)觀察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圖。
[0017]圖8是從-X側(cè)觀察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圖。
[0018]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A的外觀立體圖。
[0019]圖10是將安裝有第二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換向單元用ZX平面切斷而形成剖視圖。
[0020]圖11是示出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變形例的局部放大圖。
[0021]圖12是示出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變形例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參照圖1至圖12對本實用新型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外觀立體圖。
[0023]在附圖中,作為三維直角坐標系而適當?shù)厥境鯴YZ坐標系。X軸方向是圖1所示的圓柱狀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較長方向,且是與沿著后述的空腔孔20以及空腔孔30延伸的方向的軸線AX方向平行的方向。Z軸方向是后述的第一輸入口41、141、第二輸入口42、142、輸出口43、143以軸線AX為中心延伸的方向j軸方向為與Z軸方向以及X軸方向正交的方向。在以下的說明中,對與軸線AX正交的方向稱為徑向。
[0024]圖2是將在主體BD安裝有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換向單元100用ZX平面切斷而形成的剖視圖。
[0025]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具有滑柱殼體10、閥座部件60、70以及閥芯B1、B2。閥芯B1、B2為球狀。
[0026]滑柱殼體10為圓柱狀?;鶜んw10具有從X軸方向的兩端沿X軸方向朝向X軸方向的中央打開的同軸的空腔孔20、30?;鶜んw10在X軸方向的兩端部具有卡合部61、71。
[0027]空腔孔20與空腔孔30被設置于滑柱殼體10的X軸方向的中央部的隔壁11在X軸方向上隔開??涨豢?0包括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閥芯可動部22、第一閥座部23以及閥座安裝部81??涨豢?0包括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閥芯可動部32、第一閥座部33以及閥座安裝部181。即,滑柱殼體10分別配備了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31、閥芯可動部22、32、第一閥座部23、33以及閥座安裝部81、181。
[0028]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設置在空腔孔20的最里側(cè)。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貫通滑柱殼體10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包括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空腔部21A以及在Z軸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輸入口 41。空腔部21A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涨徊?1A的直徑比閥芯BI的直徑小。在滑柱殼體10的外周面1a沿周向呈環(huán)狀地設置有槽部91。第一輸入口 41在徑向上朝向中心延伸,且其中心側(cè)在空腔部21A處開口,而其外側(cè)在槽部91的底部開口。即,第一輸入口 41將滑柱殼體10的外側(cè)與空腔部21A連接。
[0029]閥芯可動部22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的-X側(cè)相鄰設置。閥芯可動部22在X軸方向上延伸,并將閥芯BI容納為能夠在軸線AX方向上移動。閥芯可動部22的截面形狀為圓形。閥芯可動部22的直徑比閥芯BI的直徑大。閥芯可動部22具有輸出口 43。輸出口 43配置于閥芯BI在X軸方向上的移動范圍的中央?yún)^(qū)域部分。輸出口 43在Z軸方向上延伸。輸出口 43貫通滑柱殼體10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在滑柱殼體10的外周面1a沿周向呈環(huán)狀地設置有槽部93。輸出口 43在徑向上朝向中心延伸,且其中心側(cè)在閥芯可動部22處開口,而其外側(cè)在槽部93的底部開口。即,輸出口 43將滑柱殼體1的外側(cè)與閥芯可動部22連接。
[0030]第一閥座部23設置于閥芯可動部22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的邊界部分。第一閥座部23包括隨著朝向-X側(cè)而擴展的傾斜面51。傾斜面51相對于軸線AX例如以45度傾斜。第一閥座部23通過是否與閥芯BI接觸來使閥芯可動部22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之間開閉。
[0031]閥座安裝部81與閥芯可動部22的-X側(cè)相鄰地設置于空腔孔20的最跟前端部。閥座安裝部81安裝有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閥座部件60。閥座安裝部81的截面形狀為圓形。閥座安裝部81的直徑比閥芯可動部22的直徑大。閥座安裝部81在最里側(cè)具有閥座部件60抵接的臺階部81a。閥座安裝部81的到臺階部81a的深度比閥座部件60的X軸方向的長度淺。
[0032]圖3是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圖。
[0033]卡合部61配置在比在徑向上貫通滑柱殼體10的縫SI靠-X側(cè)的位置。如圖1所示,縫SI沿周向以與卡合部61相同的長度設置。即,卡合部61在X軸方向上被縫SI從滑柱殼體10分離??ê喜?1在徑向上相向地配置有兩處。
[0034]返回圖2,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設置在空腔孔30的最里側(cè)。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貫通滑柱殼體10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包括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空腔部31A以及在Z軸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輸入口 141??涨徊?1A的截面形狀為圓形??涨徊?1A的直徑比閥芯B2的直徑小。在滑柱殼體10的外周面1a沿周向呈環(huán)狀地設置有槽部191。第一輸入口 141在徑向上朝向中心延伸,且其中心側(cè)在空腔部31A處開口,而其外側(cè)在槽部191的底部開口。即,第一輸入口 141將滑柱殼體10的外側(cè)與空腔部31A連接。
[0035]閥芯可動部32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的+X側(cè)相鄰設置。閥芯可動部32在X軸方向上延伸,并將閥芯B2容納為能夠在軸線AX方向上移動。閥芯可動部32的截面形狀為圓形。閥芯可動部32的直徑比閥芯B2的直徑大。閥芯可動部32具有輸出口 143。輸出口 143配置于閥芯B2在X軸方向上的移動范圍的中央?yún)^(qū)域部分。輸出口 143在Z軸方向上延伸。輸出口 143貫通滑柱殼體10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在滑柱殼體10的外周面1a沿周向呈環(huán)狀地設置槽部193。輸出口 143在徑向上朝向中心延伸,且其中心側(cè)在閥芯可動部32處開口,而其外側(cè)在槽部193的底部開口。即,輸出口 143將滑柱殼體1的外側(cè)與閥芯可動部32連接。
[0036]第一閥座部33設置于閥芯可動部32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的邊界部分。第一閥座部33包括隨著朝向+X側(cè)而擴展的傾斜面52。傾斜面52相對于軸線AX例如以45度傾斜。通過第一閥座部33是否與閥芯B2接觸來使閥芯可動部32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之間開閉。
[0037]閥座安裝部181與閥芯可動部32的+X側(cè)相鄰地設置于空腔孔30的最跟前端部。在閥座安裝部181安裝有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閥座部件70。閥座安裝部181的截面形狀為圓形。閥座安裝部181的直徑比閥芯可動部32的直徑大。閥座安裝部181在最里側(cè)具有閥座部件70抵接的臺階部181a。閥座安裝部181的到臺階部181a的深度比閥座部件70的X軸方向的長度淺。閥座安裝部181具有在滑柱殼體10的外周面1a沿周向呈環(huán)狀設置的槽部192。閥座安裝部181在徑向上朝向中心延伸,且其中心側(cè)在閥座安裝部181處開口,而其外側(cè)具有在槽部192的底部開口的貫通部182。即,貫通部182貫通滑柱殼體10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0038]圖5是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圖。
[0039]卡合部71配置于比在徑向上貫通滑柱殼體10的縫S2靠+X側(cè)的位置。如圖1所示,縫S2沿周向以與卡合部71相同的長度設置。即,卡合部71在X軸方向上被縫S2從滑柱殼體10分離。卡合部71在徑向上相向地配置有兩處。
[0040]圖3所示的閥座部件60具有在X軸方向上延伸的圓筒狀的筒部63,筒部63在中心具有孔部161??撞?61為貫通孔。閥座部件60具有第二輸入口 42,第二輸入口 42為在孔部161的與閥芯可動部22相反的一側(cè)的端部與外部連通的通路。第二輸入口 42設置于如下位置:在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閥座安裝部81、且閥座部件60的閥芯可動部22側(cè)的末端與臺階部81a抵接時,閥座部件60從閥座安裝部81的-X側(cè)的端部突出的位置。
[0041 ]圖7是從-X側(cè)觀察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圖。如圖7所示,第二輸入口 42包括與軸線AX交叉的槽部60A。槽部60A在俯視時呈十字狀設置。槽部60A中,周向的位置設置在與卡合部61相同的位置的槽部是卡合支承部62,在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殼體10時,卡合部61進入卡合支承部62來阻止閥座部件60的脫落。即,卡合支承部62設置于在徑向上與卡合部61重疊的位置。如圖3所示,卡合支承部62在X軸方向上具有底部位于比卡合部61靠+X側(cè)的位置的深度。閥座部件60在貫通孔161的閥芯可動部22側(cè)具有第二閥座部53。第二閥座部53向隨著朝向+X側(cè)而直徑擴大的方向傾斜。第二閥座部53相對于軸線AX例如以45度傾斜。第二閥座部53嵌入有閥芯BI,且通過閥芯BI使閥芯可動部22與第二輸入口 42之間開閉。
[0042]圖5所示的閥座部件70具有筒部64以及插頭部65,筒部64在X軸方向上延伸并在中心具有孔部171,插頭部65設置于筒部64的+X側(cè)。筒部64嵌合于滑柱殼體10的閥座安裝部181。筒部64的長度比閥座安裝部181的深度長。即,在筒部64被插入閥座安裝部181且筒部64的末端與臺階部181a抵接時,筒部64具有從閥座安裝部181突出的長度。在筒部64設置有卡合支承部72,在將閥座部件70安裝于滑柱殼體10時,卡合部71進入卡合支承部72來阻止閥座部件70的脫落??ê现С胁?2為設置于在徑向上與卡合部71重疊的位置的凹部。插頭部65具有與滑柱殼體10的外周面1a直徑相同的外周面65a。
[0043]閥座部件70在閥芯可動部32側(cè)具有沿X軸方向延伸的孔部171??撞?71具有底部。閥座部件70具有與滑柱殼體10的貫通部182相連的貫通部183。貫通部183在徑向上貫通筒部64而與貫通部182相連。貫通部182以及貫通部183被第二輸入口 142所包含。即,第二輸入口 142在徑向上延伸并將滑柱殼體10的外側(cè)與孔部171連接,成為與外部連通的通路。
[0044]閥座部件70在孔部171的閥芯可動部32側(cè)具有第二閥座部54。第二閥座部54向隨著朝向-X側(cè)而直徑擴大的方向傾斜。第二閥座部54相對于軸線AX例如以45度傾斜。第二閥座部54嵌入有閥芯B2,并通過閥芯B2使閥芯可動部32與第二輸入口 142之間開閉。
[0045]如圖2所示,主體BD為具有從+X側(cè)的端部沿X軸方向延伸的空腔部110的筒狀??涨徊?10的底部111具有與ZY平面平行的底面112。從+X側(cè)的端部向空腔部110插入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空腔部110的X軸方向的長度與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全長相同。空腔部110的內(nèi)周面與滑柱殼體10的外周面1a以及閥座部件70的插頭部65的外周面65a嵌合。在插頭部65的外周面65a與空腔部110的內(nèi)周面之間適當?shù)卦O置有未圖示的密封件。密封件例如是O形圈。
[0046]主體BD具有將主體BD的外側(cè)與空腔部110連接的連接孔121、122、123、124、125、126。各連接孔121、122、123、124、125、126在與軸線AX正交的方向上延伸。連接孔121在X軸方向以及繞軸線AX方向上配置在與第一輸入口 41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2在X軸方向以及繞軸線AX方向上配置在與第二輸入口 42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3在X軸方向以及繞軸線AX方向上配置在與輸出口 43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4在X軸方向以及繞軸線AX方向上配置在與第一輸入口 141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5在X軸方向以及繞軸線AX方向上配置在與第二輸入口 142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6在X軸方向以及繞軸線AX方向上配置在與輸出口 143相同的位置。
[0047]從第一導入部131向連接孔121導入油、自動變速箱油等液體(以下,稱為油)。從第二導入部132向連接孔122導入油。從連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閥芯可動部22的油。從第三導入部134向連接孔124導入油。從第四導入部135向連接孔125導入油。從連接孔126向第二排出部136排出閥芯可動部22的油。
[0048]對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組裝進行說明。
[0049]例如,將閥芯BI容納于滑柱殼體10的閥芯可動部22。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容納有閥芯BI的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的端部。接下來,將閥芯B2容納于滑柱殼體10的閥芯可動部32。將閥座部件70安裝于容納有閥芯B2的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的端部。
[0050]優(yōu)選將閥芯BI容納于閥芯可動部22的操作以及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操作以臺階部81a朝向上方的方式在使滑柱殼體10沿著鉛垂方向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于投入到閥芯可動部22的閥芯BI通過自重被第一閥座部23保持,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操作。優(yōu)選將閥芯B2容納于閥芯可動部32的操作以及將閥座部件7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操作以臺階部181a朝向上方的方式在滑柱殼體10沿著鉛垂方向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于投入到閥芯可動部32的閥芯B2通過自重被第一閥座部33保持,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將閥座部件7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作業(yè)。
[0051 ] 在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閥座安裝部81時,將閥座部件60的筒部63插入到閥座安裝部81。若筒部63的末端與臺階部81a抵接,則使用工具,如圖7中箭頭AR所示,將滑柱殼體10的卡合部61向彼此在徑向上接近的方向鉚接。卡合部61由于通過縫SI與滑柱殼體10分離而比其他部位強度低,因此如圖4及圖8所示,塑性變形而進入卡合支承部62。進入了卡合支承部62的卡合部61相對于閥座部件60位于閥座部件60從滑柱殼體10脫落的方向、即-X側(cè)。因此,阻止了閥座部件60從滑柱殼體10的脫落。由于卡合部61在徑向上相向配置,因此例如能夠有效地進行使用了具有相向的一對加壓部的工具的鉚接操作。
[0052]在將閥座部件7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閥座安裝部181時,將閥座部件70的筒部64插入閥座安裝部181。若筒部64的末端與臺階部181a抵接,則使用工具,將滑柱殼體10的卡合部71向彼此在徑向上接近的方向鉚接??ê喜?1由于通過縫S2與滑柱殼體10分離而比其他部位強度低,因此如圖6所示,塑性變形而進入卡合支承部72。進入了卡合支承部72的卡合部71相對于閥座部件70位于閥座部件70從滑柱殼體10脫落的方向、即+X側(cè)。因此,阻止了閥座部件70從滑柱殼體10的脫落。由于卡合部71在徑向上相向配置,因此例如能夠有效地進行使用了相向的一對具有加壓部的工具的鉚接操作。
[0053]組裝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時,如圖2所示,將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插入主體BD的空腔部110。通過向主體BD的空腔部110插入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來組裝換向單元100。
[0054]在上述的換向單元100中,從第一導入部131利用第一油壓導入的油依次通過連接孔121、槽部91、第一輸入口 41、空腔部21A導入閥芯可動部22。從第二導入部132利用第二油壓導入的油依次通過連接孔122、第二輸入口 42、孔部161導入閥芯可動部22。在上述的換向單元100中,從第三導入部134利用第三油壓導入的油依次通過連接孔124、槽部191、第一輸入口 141、空腔部31A導入閥芯可動部32。從第四導入部135利用第四油壓導入的油依次通過連接孔125、槽部192、第二輸入口 142、貫通部182、貫通部183、孔部171導入閥芯可動部32。
[0055]例如,在從第一輸入口41導入的第一油壓比從第二輸入口 42導入的第二油壓高的情況下,閥芯BI因第一油壓與第二油壓的壓力差向-X側(cè)移動而嵌入第二閥座部53。若閥芯BI嵌入第二閥座部53,則第二輸入口 42與閥芯可動部22之間被關閉。因此,能夠選擇從第一導入部131導入到閥芯可動部22的油依次通過輸出口 43、槽部93、連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路。在第二油壓比第一油壓高的情況下,閥芯BI因第一油壓與第二油壓的壓力差向+X側(cè)移動而嵌入第一閥座部23。若閥芯BI嵌入第一閥座部23,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與閥芯可動部22之間被關閉。因此,能夠選擇從第二導入部132導入到閥芯可動部22的油依次通過輸出口 43、槽部93、連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路。
[0056]例如,在從第一輸入口 141導入的第三油壓比從第二輸入口 142導入的第四油壓高的情況下,閥芯B2因第三油壓與第四油壓的壓力差向+X側(cè)移動而嵌入第二閥座部54。若閥芯B2嵌入第二閥座部54,則第二輸入口 142與閥芯可動部32之間被關閉。因此,能夠選擇從第三導入部134導入到閥芯可動部32的油依次通過輸出口 143、槽部193、連接孔126向第二排出部136排出的油路。在第四油壓比第三油壓高的情況下,閥芯B2因第三油壓與第四油壓的壓力差向-X側(cè)移動而嵌入第一閥座部33。若閥芯B2嵌入第一閥座部33,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與閥芯可動部32之間被關閉。因此,能夠選擇從第四導入部135導入到閥芯可動部32的油依次通過輸出口 143、槽部193、連接孔126向第二排出部136排出的油路。
[0057]如上所述,將閥芯BI容納于滑柱殼體10的空腔孔20,將閥芯B2容納于空腔孔30,將閥座部件60、7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由此來完成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組裝,因此能夠提高組裝操作性?;鶜んw10的卡合部61進入閥座部件60的卡合支承部62,滑柱殼體10的卡合部71進入閥座部件70的卡合支承部72,由此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能夠容易地阻止閥座部件60、70的脫落。由于各卡合部61、71通過鉚接塑性變形而進入各卡合支承部71、72,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能夠容易地進行阻止閥座部件60、70脫落的操作。
[0058]由于伴隨著油路的切換的移動只是閥芯B1、B2,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能夠迅速地進行油路的切換,且能夠?qū)崿F(xiàn)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的小型輕量化。由于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在滑柱殼體10的外周面呈環(huán)狀地設置有槽部91、93、191、193,且第一輸入口 41、輸出口 93、第一輸入口 141、輸出口 193分別在槽部91、93、191、193開口,因此不需要將主體BD的連接孔121、123、124、126的繞軸線AX方向的位置與第一輸入口41、輸出口 93、第一輸入口 141、輸出口 193的位置分別對齊。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能夠在繞軸線AX方向上不對主體BD的連接孔121、123、124、126的位置產(chǎn)生制約,從而能夠提尚主體BD的設計自由度。
[0059][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
[0060]參照圖9及圖10對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61]在這些圖中,對與圖1至圖8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構(gòu)成要素相同的要素標注同一符號來省略其說明。
[0062]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A將閥座部件160、170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方式以及使用相同狀態(tài)的閥座部件160、170。
[0063 ]在滑柱殼體1的-X側(cè)端部設置有比外周面I Oa外徑小的壁部12。在滑柱殼體1的+X側(cè)端部設置有比外周面1a外徑小的壁部13。在壁部12的內(nèi)周側(cè)設置有閥座安裝部81。在壁部13的內(nèi)周側(cè)設置有閥座安裝部181。
[0064]閥座部件160具有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閥座安裝部81的筒部163。筒部163被壓入閥座安裝部81。即,閥座部件160被壓入滑柱殼體10而被固定。閥座部件160與滑柱殼體10的壓入通過將外徑比閥座安裝部81的內(nèi)徑大的筒部163插入閥座安裝部81而進行。閥座安裝部81的內(nèi)徑以及筒部163的外徑為即使對閥座部件160施加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第一油壓與第二油壓的差的壓力、閥座部件160也不會從滑柱殼體10脫落的大小。
[0065]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端部的閥座部件170為與閥座部件160相同的形狀。閥座部件170具有安裝于滑柱殼體10的閥座安裝部181的筒部164。筒部164被壓入閥座安裝部181。即,閥座部件170被壓入滑柱殼體10而被固定。閥座部件170與滑柱殼體10的壓入通過將外徑比閥座安裝部181的內(nèi)徑大的筒部164插入閥座安裝部181而進行。閥座安裝部181的內(nèi)徑以及筒部164的外徑為即使對閥座部件170施加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第三油壓與第四油壓的差的壓力、閥座部件170也不會從滑柱殼體10脫落的大小。
[0066]在主體BD中,在空腔部110的比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A靠+X側(cè)插入插頭115。插頭115的外周面與空腔部110的內(nèi)周面嵌合。在插頭115的外周面與空腔部110的內(nèi)周面之間適當?shù)卦O置有未圖示的密封件。密封件例如為O形圈。
[0067]在上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A中,在能夠獲得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I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基礎上,能夠通過將閥座部件160、170壓入滑柱殼體10這樣簡便的操作進行組裝。
[0068]以上,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當然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所涉及的例子。在上述的例子中所示的各構(gòu)成部件的各形狀、組合等為一個例子,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能夠基于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0069]例如,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中,例示了閥座部件60與閥座部件70不同的實施方式,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閥座部件60為與閥座部件70相同的實施方式、閥座部件70為與閥座部件60相同的實施方式。
[0070]在上述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中,示出了閥座部件60、70、160、170安裝在滑柱殼體10的徑向內(nèi)側(cè)的例子,但閥座部件60、70、160、170也可以安裝在滑柱殼體1的徑向外側(cè)。
[0071]在圖11中,示出通過鉚接將閥座部件60B固定于滑柱殼體10的情況的變形例?;鶜んw10在設置于-X側(cè)端部的壁部12的外周面具有閥座安裝部81B。閥座部件60B具有安裝在閥座安裝部81B的徑向外側(cè)的筒部63B。筒部63B比在徑向上貫通的縫Sll靠末端側(cè)的位置具有卡合部61B。在壁部12上的在徑向上與卡合部61B重疊的位置設置有卡合支承部62B??ê现С胁?2B在徑向上貫通。
[0072]在將上述的閥座部件60B安裝在閥座安裝部81B之后,通過使用工具將卡合部61B向彼此在徑向上接近的方向鉚接,卡合部61B塑性變形而進入卡合支承部62B。進入卡合支承部62B的卡合部61B位于比滑柱殼體10的-X側(cè)端部靠+X側(cè)的位置。因此,阻止了閥座部件60B從滑柱殼體10向脫落方向的移動。即,阻止了閥座部件60B從滑柱殼體10的脫落。
[0073]在圖12中,示出通過壓入將閥座部件60C固定于滑柱殼體10的情況的變形例?;鶜んw10在設置于-X側(cè)端部的壁部12的外周面具有閥座安裝部81C。閥座部件60C具有安裝在閥座安裝部81C的徑向外側(cè)的筒部63C。筒部63C被壓入閥座安裝部81C。即,閥座部件60C被壓入滑柱殼體10而被固定。閥座部件60C與滑柱殼體10的壓入通過將內(nèi)徑比閥座安裝部81C的外徑小的筒部63C插入閥座安裝部81C而進行。閥座安裝部81C的外徑以及筒部63C的內(nèi)徑為即使對閥座部件60C施加第一實施方式中說明的第一油壓與第二油壓的差的壓力、閥座部件60C也不會從滑柱殼體1脫落的大小。即使在圖12所示的閥座部件60C被安裝在閥座安裝部81C的徑向外側(cè)的情況下,也能夠阻止閥座部件60C從滑柱殼體10的脫落。
[0074](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的總結(jié))
[0075]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包括:
[0076]柱狀滑柱殼體,其具有從軸向兩端沿所述軸向朝向中央打開的兩個空腔孔,且所述滑柱殼體以所述軸向為其較長方向;
[0077]球狀閥芯,其分別配置在所述各空腔孔內(nèi);以及
[0078]閥座部件,
[0079]所述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在于,
[0080]所述滑柱殼體分別配備有:
[0081 ]第一輸入口空腔部,其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里側(cè),并貫通所述滑柱殼體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0082]閥芯可動部,其與各空腔孔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鄰設置,并將所述閥芯容納為能夠在所述軸向上移動;
[0083]第一閥座部,其設置于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的邊界部分,并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之間開閉;以及
[0084]閥座安裝部,其與所述各閥芯可動部相鄰地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跟前端部,
[0085]所述各閥座部件安裝于所述閥座安裝部,且與所述閥座安裝部在徑向上重疊,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閥芯可動部側(cè)具有筒部,所述筒部在中心具有孔部,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孔部的與所述閥芯可動部相反的一側(cè)具有為與外部連通的通路的第二輸入口,所述各閥座部件配置有第二閥座部,所述第二閥座部在所述孔部的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側(cè)嵌入所述閥芯,所述第二閥座部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所述各第二輸入口部之間開閉,
[0086]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分別具有輸出口,所述輸出口在所述閥芯的移動范圍的中央部分貫通所述滑柱殼體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0087]所述各閥座部件通過鉚接固定于所述滑柱殼體。
[0088]進一步,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0089]所述各閥座部件和所述滑柱殼體中的一方具有卡合支承部,所述卡合支承部在所述各閥座部件安裝時阻止所述各閥座部件的脫落,
[0090]所述各閥座部件和所述滑柱殼體中的另一方設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通過鉚接產(chǎn)生塑性變形而進入所述卡合支承部。
[0091]進一步,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0092 ]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徑向上相向配置。
[0093]進一步,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包括:
[0094]柱狀滑柱殼體,其具有從軸向兩端沿所述軸向朝向中央打開的兩個空腔孔,且所述滑柱殼體以所述軸向為其較長方向;
[0095]球狀閥芯,其分別配置在所述各空腔孔內(nèi);以及
[0096]閥座部件,
[0097]所述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在于,
[0098]所述滑柱殼體分別配備有:
[0099]第一輸入口空腔部,其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里側(cè),并貫通所述滑柱殼體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0100]閥芯可動部,其與各空腔孔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鄰設置,并將所述閥芯容納為能夠在所述軸向上移動;
[0101]第一閥座部,其設置于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的邊界部分,并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之間開閉;以及
[0102]閥座安裝部,其與所述各閥芯可動部相鄰并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跟前端部,
[0103]所述各閥座部件安裝于所述閥座安裝部,且與所述閥座安裝部在徑向上重疊,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閥芯可動部側(cè)具有筒部,所述筒部在中心具有孔部,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孔部的與所述閥芯可動部相反的一側(cè)具有為與外部連通的通路的第二輸入口,所述各閥座部件配置有第二閥座部,所述第二閥座部在所述孔部的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側(cè)嵌入所述閥芯,所述第二閥座部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所述各第二輸入口部之間開閉,
[0104]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分別具有輸出口,所述輸出口在所述閥芯的移動范圍的中央部分貫通所述滑柱殼體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0105]所述各閥座部件通過壓入固定于所述滑柱殼體。
[0106]進一步,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0107]所述閥座部件具有與所述滑柱殼體的外周面直徑相同的外周面。
[0108]進一步,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0109]在所述滑柱殼體的外周面,沿周向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連的第一槽部和與所述輸出口相連的第二槽部。
[0110]本實用新型能夠利用于滑柱式換向閥裝置。
【主權(quán)項】
1.一種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包括: 柱狀滑柱殼體,其具有從軸向兩端沿所述軸向朝向中央打開的兩個空腔孔,且所述滑柱殼體以所述軸向為其較長方向; 球狀閥芯,其分別配置在所述各空腔孔內(nèi);以及 閥座部件, 所述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滑柱殼體分別配備有: 第一輸入口空腔部,其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里側(cè),并貫通所述滑柱殼體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閥芯可動部,其與各空腔孔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鄰設置,并將所述閥芯容納為能夠在所述軸向上移動; 第一閥座部,其設置于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的邊界部分,并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之間開閉;以及 閥座安裝部,其與所述各閥芯可動部相鄰地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跟前端部, 所述各閥座部件安裝于所述閥座安裝部,并與所述閥座安裝部在徑向上重疊,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閥芯可動部側(cè)具有筒部,所述筒部在中心具有孔部,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孔部的與所述閥芯可動部相反的一側(cè)具有為與外部連通的通路的第二輸入口,所述各閥座部件配置有第二閥座部,所述第二閥座部在所述孔部的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側(cè)嵌入所述閥芯,所述第二閥座部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所述各第二輸入口部之間開閉,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分別具有輸出口,所述輸出口在所述閥芯的移動范圍的中央部分貫通所述滑柱殼體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所述各閥座部件通過鉚接固定于所述滑柱殼體。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閥座部件和所述滑柱殼體中的一方具有卡合支承部,所述卡合支承部在所述各閥座部件安裝時阻止所述各閥座部件的脫落, 所述各閥座部件和所述滑柱殼體中的另一方設置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通過鉚接產(chǎn)生塑性變形而進入所述卡合支承部。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在所述徑向上相向配置。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閥座部件具有與所述滑柱殼體的外周面直徑相同的外周面。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柱殼體的外周面,沿周向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連的第一槽部和與所述輸出口相連的第二槽部。6.一種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包括: 柱狀滑柱殼體,其具有從軸向兩端沿所述軸向朝向中央打開的兩個空腔孔,且所述滑柱殼體以所述軸向為其較長方向; 球狀閥芯,其分別配置在所述各空腔孔內(nèi);以及 閥座部件, 所述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滑柱殼體分別配備有: 第一輸入口空腔部,其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里側(cè),并貫通所述滑柱殼體的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閥芯可動部,其與各空腔孔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鄰設置,并將所述閥芯容納為能夠在所述軸向上移動; 第一閥座部,其設置于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的邊界部分,并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各第一輸入口空腔部之間開閉;以及 閥座安裝部,其與所述各閥芯可動部相鄰并設置于所述各空腔孔的最跟前端部, 所述各閥座部件安裝于所述閥座安裝部,并與所述閥座安裝部在徑向上重疊,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閥芯可動部側(cè)具有筒部,所述筒部在中心具有孔部,所述各閥座部件在所述孔部的與所述閥芯可動部相反的一側(cè)具有為與外部連通的通路的第二輸入口,所述各閥座部件配置有第二閥座部,所述第二閥座部在所述孔部的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側(cè)嵌入所述閥芯,所述第二閥座部通過所述閥芯使所述各閥芯可動部與所述各第二輸入口部之間開閉, 所述各閥芯可動部分別具有輸出口,所述輸出口在所述閥芯的移動范圍的中央部分貫通所述滑柱殼體側(cè)面而與外部相連, 所述各閥座部件通過壓入固定于所述滑柱殼體。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閥座部件具有與所述滑柱殼體的外周面直徑相同的外周面。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柱殼體的外周面,沿周向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輸入口空腔部相連的第一槽部和與所述輸出口相連的第二槽部。
【文檔編號】F16K11/044GK205479502SQ201620175896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8日
【發(fā)明人】小林篤司, 八卷義典, 秦秀林, 大原健治, 小長谷康明, 中野武
【申請人】日本電產(chǎn)東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