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筆記本電腦置放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筆記本電腦置放架。
背景技術(shù):
由于筆記本電腦的日漸普及,且往往追求功能的提高,以及空間的有效利用,因此,其散熱問題一直是業(yè)者所要追求解決的一般來說筆記本電腦的使用者于使用時大都是直接置放于桌面,常常造成筆記本電腦散熱不佳,且平置于桌面上對于使用者的操作是很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因此,會有使用者以一些物品置放于筆記本電腦底面后緣,讓筆記本電腦主機往前傾斜,使得設于主機上的鍵盤也同樣往前傾斜,操作上更加舒適,且后端因與桌面保持更大空間,所以其散熱問題也可解決,但是這些被使用者用來置放于筆記本電腦底面后緣的物品,并非是方便收合及攜帶的,因為這些物品常常是如書本、盒子等,所以根本難以收合與攜帶,且并非任何場所都可以輕易得到,也就是說有可能使用者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場所沒有適合的物品來被利用,況且就算是有物品可以被利用,但是操作過程中仍然有可能會造成物品滑移,筆記本電腦搖晃等問題、所以一個方便攜帶、穩(wěn)定支撐的架體實在是不可缺少的。
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筆記本電腦散熱效率,使筆記本電腦符合人體操作工程學,且方便收合攜帶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防止滑動、穩(wěn)定支撐筆記本電腦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提供一種可適用于各種筆記本電腦尺寸、各種筆記本電腦外型設計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包含有一本體、兩個第一桿體及兩個第二桿體,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桿體,其一端分別可相對樞轉(zhuǎn)地樞接于該本體,呈展開狀成一V字型,于該第一桿體另一端分別組設有一支撐裝置,該二支撐裝置是撐抵于該筆記本電腦底面后端;該第二桿體,其一端分別可相對樞轉(zhuǎn)地樞接于該本體,于該第二桿體另一端分別組設有一止滑塊,該止滑塊是抵接于該筆記本電腦的前端。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且具有一上壁及一下壁,該上壁與該下壁是于前端處相連接,該上、下壁間具有一間隙,而該桿體的端部則是樞接于該間隙間。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桿體均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反的第二端,并包括有一內(nèi)管及一外管,該外管是套設于該內(nèi)管外,且該內(nèi)、外管間軸向成動配合。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于每一第一桿體上設有一定位裝置,使得該內(nèi)、外管加以定位。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桿體相反于該本體的一端與該支撐裝置是以樞接的方式組裝,使得該支撐裝置具有一與該第一桿體垂直的展開狀態(tài),及一與該第一桿體平行的收合狀態(tài)。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撐裝置兩端分別具有一止滑墊,且該支撐裝置的整體高度也可加以調(diào)整及定位。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桿體均呈長條片狀,且是由金屬鋼片所制成。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
于該本體上設有一設置槽,于該設置槽組設有一撐頂件,該撐頂件是將該筆記本電腦的前端撐高。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攸架、其特征在于該撐頂件為一長條片狀,其組設于該本體的一端彎曲有一溝槽,借由一軸桿而樞設于該本體上。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于該軸桿上套設有一彈簧,該彈簧的一端是卡定于該撐頂件,另一端則是卡定于該本體上。
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該撐頂件相反于該本體的一端垂直彎折設有一倚靠部。
本發(fā)明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可撐抵于筆記本電腦底面,并將筆記本電腦后端撐高,使筆記本電腦具有更舒適的操作角度,提高其散熱效率,且整體結(jié)構(gòu)單純,收合后方便攜帶,并適用各種尺寸筆記本電腦。
下面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置放架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是圖1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中置放裝置是處于展開狀態(tài)。
圖3是圖1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圖中置放裝置是處于收合狀態(tài)。
圖4是圖1較佳實施例使用時的側(cè)面示意圖,圖中撐頂件是處于收合狀態(tài)。
圖5是圖1較佳實施例使用時的側(cè)面示意圖,圖中撐頂件是處于展開狀態(tài)。
圖6是圖2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桿體4上的定位裝置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3,為本發(fā)明置放架200的一較佳實施例,本實施例包括有一本體3、兩第一桿體4及兩第二桿體5、該本體3具有一前端31及一后端32,且具有一上壁34及一下壁35,上壁34及下壁35是于前端31處相連接,上、下壁34、35間具有一間隙36,干本實施例中本體3是一體成型制造而成的,上壁34穿設有一長矩形設置槽341,于設置槽341兩側(cè)分別穿設有一穿孔342,而下壁35于對應上壁34兩穿孔342處同樣也穿設有穿孔352,另外于本體3前端31及設置槽341的兩側(cè)分別穿設有兩長槽311,該兩長槽311是與上、下壁34、35平行的,且位于同一直線上,其作用容后說明。
該兩第一桿體4的結(jié)構(gòu)是相同的,每一第一桿體4均呈圓桿狀并具有一第一端41及一相反的第二端42,其包括有一內(nèi)管43及一外管44,外管44是套設于內(nèi)管43外,且內(nèi)、外管43、44是可于其軸向相互移動的,也就是說第一桿體4的整體長度是可以改變的,且于第一桿體4上設有定位裝置,使得內(nèi)、外管43、44于相互移動決定第一桿體4的整體長度后,可以得到定位,而不至于任意改變,該定位裝置的結(jié)構(gòu)容后說明。
第一桿體4的第一端41漸縮成扁薄狀,且貫穿有一穿孔411,而第一端41是可伸入本體3上、下壁34、35間的間隙36,并使穿孔411對準穿孔342、352;而第一桿體4第二端42也同樣漸縮成扁薄狀,及貫穿有一穿孔421,于第二端42處樞接有一支撐裝置6,該支撐裝置6為圓桿狀,其兩端分別具有一止滑墊61,且支撐裝置6的整體高度也可加以調(diào)整及定位,其所用的技術(shù)原理及結(jié)構(gòu)是與第一桿體4一樣的,不再詳細說明,而支撐裝置6是借由一C型環(huán)63樞按子第二端42穿孔421上,使得支撐裝置6可樞轉(zhuǎn)至與第一桿體4略呈垂直的展開狀態(tài),及樞轉(zhuǎn)至與第一桿體4略呈平行的收合狀態(tài)。
該兩第二桿體5的結(jié)構(gòu)是相同的,每一第二桿體5均呈長條片狀,且是由金屬鋼片所制成,并具有一第三端51及一相反的第四端52,于第三端51形成有一階梯狀的彎折,且階梯狀相差的高度約等于第一桿體4內(nèi)管43外徑的一半,于第三端51穿設有一穿孔511,而于第四端52組裝有一L型止滑塊53,其作用容后說明。
第二桿體5于組裝時是以其第三端51伸入本體3上、下壁34、35間的間隙36,且是與第一桿體4一同樞接于本體3上,所以于樞接前必須使穿孔411、511對準穿孔342、352,而本實施例是以鉚釘加以樞接,使得第一、第二桿體4、5均可相對于本體加以樞轉(zhuǎn),使得第一、第二桿體4、5具有一展開狀態(tài)(如圖2所示)及一收合狀態(tài)(如圖3所示);于展開狀態(tài)時兩第一桿體4是夾一角度,而略呈一V字型,而兩第二桿體5則大致位于同一線上,也就是相互間的夾角約180度;而于收合狀態(tài)時該等桿體4、5均聚集于本體3后端32,且彼此間大致平行,使得收合時整體所占的空間縮小,便于攜帶。
而前述于第三端5 1形成階梯狀相差的高度約等于第一桿體4內(nèi)管43外徑的一半,主要是為了使得第二桿體5于相對于本體3樞轉(zhuǎn)時,可以不受第一桿體4的影響而順利樞轉(zhuǎn)另外,必須加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第二桿體5于收合狀態(tài)時,由于其第四端52增加了止滑塊53的厚度,所以于止滑塊53卡制于第一桿體4側(cè)緣及底緣時,第二桿體5事實上是略微的被彎曲的,且借由金屬鋼片材質(zhì)的特性,而提供止滑塊53于接觸第一桿體4時具有一卡制彈力,進一步的使第二桿體5保持于收合狀態(tài),當然克服該卡制彈力就可樞轉(zhuǎn)第二桿體5。
而本實施例于本體3上壁34的設置槽341組設有一撐頂件7,撐頂件7為一長條片狀,具有一第五端71及一相反的第六端72,于第五端71彎曲有一溝槽711,將第五端71由上壁34外側(cè)伸入設置槽341,并使溝槽711對準兩側(cè)的長槽311,再以一軸桿75穿設于溝槽711及兩長槽311內(nèi),使撐頂件7可以軸桿75為軸相對于本體3樞轉(zhuǎn),而具有一與上壁34垂直的支撐狀態(tài),及一與上壁34平行的收合狀態(tài),且于軸桿75上套設有一彈簧751,彈簧751的一端是卡定于撐頂件7,另一端則是卡定于本體3上,使得撐頂件7恒具有保持收合狀態(tài)的彈力,所以整個置放架200于收合狀態(tài)時,撐頂件7不至于任意搖晃,該撐頂件7的第六端72垂直彎折有一倚靠部721,其作用容后說明。
配合圖4所示,本實施例于使用時,是先將置放架200展開,也就是說使兩個第一桿體4相對于本體3樞轉(zhuǎn)成V字型的展開狀態(tài),展開的角度及第一桿體4的總長度是依據(jù)其筆記本電腦900的尺寸決定,并將第一桿體4第二端42的支撐裝置6樞轉(zhuǎn)至與第一桿體4垂直的展開狀態(tài),再使兩個第二桿體5相對于本體3樞轉(zhuǎn)成大致位于同一直線上的展開狀態(tài),而有些筆記本電腦的前端外觀并非是直線設計,有可能是微凹或微凸的弧線,因此兩第二桿體5是可依照設計而改變其展開狀態(tài)的,只要使得筆記本電腦的前端可以較為吻合地置放子兩L型止滑塊53即可,此時再將筆記本電腦900置放于置放架200上,使其前端位于兩L型止滑塊53上,其后端則受兩支撐裝置6的支撐。
借由兩L型止滑塊53的設計,使得被撐起而傾斜的筆記本電腦900不至于往前滑出,而由于各種筆記本電腦900的底面設計均不是平整的,所以調(diào)整兩第一桿體4的總長度除了適合筆記本電腦900的尺寸外,還可以將支撐裝置6調(diào)整至較適當?shù)奈恢脕淼纸庸P記本電腦900底面;而筆記本電腦900置放于置放架200后,使用者還可以依據(jù)自己的喜好調(diào)整兩支撐裝置6的高度,使筆記本電腦900于操作時更符合使用者的人體工程學,本實施例于支撐裝置6上設定了三種高度,分別是使筆記本電腦900傾斜約5度、10度及15度。因此,本實施例不但是結(jié)構(gòu)單純,其適用性更佳,幾乎可通用于各種廠牌規(guī)格的筆記本電腦,并且可確保筆記本電腦900于操作時的穩(wěn)定性,不會任意滑動及搖晃。
配合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撐頂件7的設計是考慮到有些筆記本電腦900的設計是將光驅(qū)91設于前端,因此,將筆記本電腦900后端撐起時,其前端的光驅(qū)91就難以被開啟來置換光盤92,所以使用者只需將筆記本電腦900前端抬高,再將撐頂件7相對于本體3樞轉(zhuǎn)至支撐狀態(tài),使撐頂件7第六端72的倚靠部721抵頂于筆記本電腦900前端底面,如圖5,就可以輕易的置換光盤,而當完成光盤92的置換后,使用者再將筆記本電腦900前端稍微抬高、此時由于撐頂件7受彈簧751的拉力而自動的回到收合狀態(tài),所以使用者就無須麻煩的將整個筆記本電腦900從置放架200取下,也可以完成光盤92的置換。當然,如果筆記本電腦900的光驅(qū)并不是設于前端,而是設于側(cè)邊或是外接式的,就無須撐頂件7的設計了。
如圖6所示,前述第一桿體4及支撐裝置6的定位設計是可于外管44上的設定位置處設有定位孔442,再于內(nèi)管43伸入外管44的一端安裝一定位珠432,該定位珠432是受一彈簧434的頂推,所以當內(nèi)、外管43、44相對位移時,就可以具有調(diào)整及定位的功能,而此種技術(shù)為熟悉者所能輕易理解的,不再詳細說明。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包含有一本體、兩個第一桿體及兩個第二桿體,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桿體,其一端分別可相對樞轉(zhuǎn)地樞接于該本體,呈展開狀成一V字型,于該第一桿體另一端分別組設有一支撐裝置,該二支撐裝置是撐抵于該筆記本電腦底面后端;該第二桿體,其一端分別可相對樞轉(zhuǎn)地樞接于該本體,于該第二桿體另一端分別組設有一止滑塊,該止滑塊是抵接于該筆記本電腦的前端。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且具有一上壁及一下壁,該上壁與該下壁是于前端處相連接,該上、下壁間具有一間隙,而該桿體的端部則是樞接于該間隙間。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桿體均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反的第二端,并包括有一內(nèi)管及一外管,該外管是套設于該內(nèi)管外,且該內(nèi)、外管間軸向成動配合。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于每一第一桿體上設有一定位裝置,使得該內(nèi)、外管加以定位。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桿體相反于該本體的一端與該支撐裝置是以樞接的方式組裝,使得該支撐裝置具有一與該第一桿體垂直的展開狀態(tài),及一與該第一桿體平行的收合狀態(tài)。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支撐裝置兩端分別具有一止滑墊,且該支撐裝置的整體高度也可加以調(diào)整及定位。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桿體均呈長條片狀,且是由金屬鋼片所制成。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于該本體上設有一設置槽,于該設置槽組設有一撐頂件,該撐頂件是將該筆記本電腦的前端撐高。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攸架、其特征在于該撐頂件為一長條片狀,其組設于該本體的一端彎曲有一溝槽,借由一軸桿而樞設于該本體上。
10.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于該軸桿上套設有一彈簧,該彈簧的一端是卡定于該撐頂件,另一端則是卡定于該本體上。
11.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其特征在于該撐頂件相反于該本體的一端垂直彎折設有一倚靠部。
全文摘要
一種筆記本電腦置放架,包含有一本體、兩個第一桿體及兩個第二桿體,該第一桿體,其一端分別可相對樞轉(zhuǎn)地樞接于該本體,呈展開狀成一V字型,于該第一桿體另一端分別組設有一支撐裝置,該二支撐裝置是撐抵于該筆記本電腦底面后端;該第二桿體,其一端分別可相對樞轉(zhuǎn)地樞接于該本體,于該第二桿體另一端分別組設有一止滑塊,該止滑塊是抵接于該筆記本電腦的前端。本發(fā)明可將筆記本電腦后端撐高,使筆記本電腦傾斜成更舒適的操作角度,并可提高散熱效率。
文檔編號F16M11/20GK1581365SQ03153018
公開日2005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8月5日
發(fā)明者馬贊明 申請人:德爾塔設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