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散熱風扇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491680閱讀:30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散熱風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散熱風扇,尤指一種裝設于機組內部對電子元件施以散熱作用,且可有效提升其出風量的散熱風扇設計。
背景技術
一般各式電子、電機等機組中,其內部如中央處理器、電源供應器等相關電子元件,于實際運作過程中通常會產生高熱,若不加以適當排除,則該電子元件容易因高熱而影響其工作效能,故必須于其上裝設散熱風扇,用以排除該電子元件運作時所產生的高溫,確保各電子元件的運作更為順利,其中,側吹式散熱風扇可引入外界氣體,并通過葉片的旋轉將引入的氣體側向輸出,而較不會受干擾性氣流抵減其出風量,以達到極佳的散熱效果。
請參閱圖6及圖7,傳統(tǒng)的側吹式散熱風扇30主要是具有一由底板及數側板構成的框座31,以及一設置于框座31上方的上蓋32,該散熱風扇30內部形成容置槽33,容置槽33側邊預留出風口331,且容置槽33內部設置由軛片、線圈及電路板所組成的定子組,定子組上組接一具葉片的轉子34,另上蓋32設有連通至容置槽33的進風口321,借此,當定子組的線圈通電激磁時,即可帶動轉子34旋轉,使外界氣體受轉子34葉片的旋轉牽引作用,自進風口321向下引流至容置槽33中,并隨著轉子34葉片的側向推動,將氣體自散熱風扇30側邊出風口331輸出。
但由于轉子34旋轉時,其風道內側于鄰近轉子34的氣體較密集處,會產生一風壓較大的壓縮區(qū),致使氣體在通過轉子34朝出風口331流動的過程中,受限于該風壓的影響,而對氣體的流動產生一定的限制作用,導致氣體無法有效自出風口331處的釋放區(qū)予以釋放,進而影響該散熱風扇30的出風量,另前述容置槽33最內側的壓縮區(qū)至出風口331處的釋放區(qū)距離,為提供氣體流動的風道設計,在此風道距離中,該頂蓋32至框架31底板間的距離a皆為相等,故對于釋放風壓及提高出風量并無較大的幫助,整體而言,該傳統(tǒng)的散熱風扇30的出風量無法進一步有效提升。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使該散熱風扇的出風量可大幅增加,以進一步提升其散熱效能。
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在于提供一種散熱風扇,其主要由框座及上蓋所組成,其中框座具有一底板,底板周緣朝上形成若干側壁,而于框座內部形成容置槽,容置槽側邊形成出風口,且其內部設置定子組,定子組相對于遠離出風口的側壁的空間形成壓縮區(qū),相對于鄰近出風口的側壁的空間形成釋放區(qū),該定子組上組接具葉片的轉子,轉子葉片與框座側壁間的距離朝向出風口處逐漸擴大,藉以于容置槽內形成一對逐漸擴大的距離的風道;上蓋設置于框座上方,且對應轉子位置設有自頂面貫穿至底面的入風口,該上蓋底部具有對應自壓縮區(qū)朝向出風口處的釋放區(qū)方向,以相對于轉子的軸向逐漸增高的釋壓部。
通過上述結構的組合,利用該上蓋的釋壓部設計,使風道鄰近壓縮區(qū)的上蓋與框座底板間的距離,至風道接鄰出風口的上蓋框座與底板間的距離呈逐漸遞增,令氣體朝出風口流動的過程中,原先因氣體匯集壓縮形成的風壓得以逐漸減輕釋放,使氣體的流動較不會受風壓限制,故可大幅提高該散熱風扇的出風量,以有效提升其散熱效能。
附圖簡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面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上蓋一實施方式的側面剖視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框座另一實施方式的俯視示意圖。
圖6是傳統(tǒng)的散熱風扇的俯視圖。
圖7是傳統(tǒng)的散熱風扇的側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設計,請參閱
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散熱風扇主要是由框座10及上蓋20所組成,其中框座10具有一底板11,底板11周緣朝上形成若干側壁12,借以于框座10內部形成容置槽13,該容置槽13側邊形成出風口131,且容置槽13內部設置由軛片、線圈及電路板所組成的定子組14,定子組14相對于遠離出風口131的側壁12的空間形成壓縮區(qū)A,其相對于鄰近出風口131的側壁12的空間則形成釋放區(qū)B,該壓縮區(qū)A或釋放區(qū)B空間的形成方式,可令定子組14以偏心方式設置于容置槽13中,又或是以其它方式予以達成,定子組14上組接具葉片的轉子15,轉子15內部設有永久磁鐵,借以使定子組14的線圈通電激磁時,可與轉子15內部的永久磁鐵產生磁性互斥作用,進而帶動該轉子15于容置槽13中旋轉作動。
又,請配合參閱圖3,該容置槽13內偏心設置的轉子15葉片與框座10的側壁12內壁面之間的距離,是通過前述壓縮區(qū)A及釋放區(qū)B的設計,自框座10的容置槽13最內側朝向出風口131處呈逐漸擴大狀,借以于容置槽13內形成一朝向出風口131處逐漸擴大距離的風道132,使被引入至容置槽13內朝出風口131吹出的氣體具有增強風力的作用。
上蓋20固設于框座10上方,且對應其轉子15位置設有自頂面貫穿至底面的入風口21,再請參閱圖2,該上蓋20底部具有自壓縮區(qū)A朝向出風口131處的釋放區(qū)B方向,以相對于轉子14的軸向逐漸增高的釋壓部22,借使對應壓縮區(qū)A位置的上蓋20底部與框座10底板11間的距離α,相對于對應釋放區(qū)B位置的上蓋20底部與框座10底板11間的距離β,其兩者之間的距離α、β為呈逐漸遞增的設計。
前述框座10各側壁12頂面的相對角隅位置設有固定柱121,上蓋20設置對應框座10的固定柱121的穿孔23,借以使兩者可相互卡接固定,或是框座10各側壁12頂面的相對角隅位置設有固定孔,上蓋20設置對應框座10的固定孔的穿孔,借以提供如螺絲等類的定位元件穿設后鎖設于固定孔中,使該上蓋20可固設于框座10上方。
前述上蓋20的釋壓部22可為自壓縮區(qū)A朝向釋放區(qū)B方向,以相對于轉子14的軸向呈階層式逐漸增高的設計,或是如圖4所示,可為自壓縮區(qū)A朝向釋放區(qū)B方向,以相對于轉子14的軸向呈逐漸傾斜外張的設計。
前述框座10側邊的出風口131,可依其欲進行散熱的方向,而為一個含以上的出風口131設計,例如可如圖3所示,于框座10單一側邊形成一出風口131,或是如圖5所示,分別于框座10側邊設置二相互接鄰的出風口131,而當框座10為數個出風口131時,該上蓋20的擴張部22亦分別朝向各出風口131處形成逐漸增高的設計。
于實際使用時,該散熱風扇可裝設于各式電子、電機等機組中,對其電子元件施以散熱作用,當定子組14通電激磁時,即帶動該轉子15于容置槽13中旋轉作動,使外界氣體受轉子15葉片的旋轉牽引作用,而自上蓋20入風口21被引入框座10的容置槽13中,且于轉子15持續(xù)旋轉的過程中,將引入的氣體朝出風口132處側向推行,使氣體自出風口131輸出,藉以對電子元件施以散熱作用。
由上述結構特征及組合方式,本實用新型散熱風扇的特點在于利用該上蓋20的釋壓部22設計,可使鄰近壓縮區(qū)A的上蓋20底部與底板11間的距離α,至鄰近釋放區(qū)B的上蓋20底部與底板11間的距離β呈逐漸遞增狀,因此,風道132內側的壓縮區(qū)A中因氣體匯集壓縮形成的風壓,于氣體在借由轉子15朝出風口131流動的過程中,得以逐漸藉由釋壓部22予以減輕釋放,使氣體的流動較不會受風壓限制而影響其出風量,配合朝向出風口131處逐漸擴大的風道132,所提供的增強氣體風力的作用,即可大幅提高該散熱風扇的出風量,以進一步提升其散熱效能。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散熱風扇,可使該散熱風扇的出風量大幅增加,以有效提升其散熱效能,其確為一相當優(yōu)異的設計。
權利要求1.一種散熱風扇,其主要是由框座及上蓋所組成,其特征在于框座具有一底板,底板周緣朝上形成若干側壁,而于框座內部形成容置槽,容置槽側邊形成出風口,且其內部設置定子組,定子組相對于遠離出風口的側壁的空間形成壓縮區(qū),相對于鄰近出風口的側壁的空間形成釋放區(qū),該定子組上組接具葉片的轉子,轉子葉片與框座側壁間的距離朝向出風口處逐漸擴大,借以于容置槽內形成一對逐漸擴大的距離的風道;上蓋設置于框座上方,且對應轉子位置設有自頂面貫穿至底面的入風口,該上蓋底部具有對應自壓縮區(qū)朝向出風口處的釋放區(qū)方向,以相對于轉子的軸向逐漸增高的釋壓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蓋的釋壓部為自壓縮區(qū)朝向出風口方向,以相對于轉子的軸向呈階層式逐漸增高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上蓋的釋壓部為自壓縮區(qū)朝向出風口方向,以相對于轉子的軸向呈逐漸傾斜外張狀。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框座具有二相互接鄰的出風口。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框座各側壁頂面的相對角隅位置設有固定柱,上蓋設置對應框座的固定柱的穿孔。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風扇,其特征在于,框座各側壁頂面的相對角隅位置設有固定孔,上蓋設置對應框座的固定孔的穿孔,藉以提供定位元件穿設后鎖設于固定孔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散熱風扇,其具有一由底板及側壁構成的框座,框座側邊形成出風口,其內部設置定子組及轉子,轉子與框座側壁形成朝向出風口處逐漸擴大的風道,該框座上方設置具入風口的上蓋,上蓋具有朝向框座的出風口方向,以相對于轉子的軸向逐漸增高的釋壓部,藉此,使風道遠離出風口的上蓋與框座底板間的距離,至風道鄰近出風口的上蓋框座與底板間的距離呈逐漸遞增的設計,令氣體朝出風口流動時,原先因氣體匯集壓縮形成的風壓可逐漸被釋放,使氣體的流動較不受風壓限制,故可提高該散熱風扇的出風量,以提升其散熱效能。
文檔編號F04D29/44GK2738008SQ20042010488
公開日2005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9月24日
發(fā)明者謝新茂 申請人:協(xié)禧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