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力式吸油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小型內燃機強制潤滑系統(tǒng)中裝在曲軸頸部的吸油器,尤其是涉及一種壓力式吸油器。
背景技術:
中小型內燃機的曲軸是將活塞的往復運動轉變?yōu)樾D運動,以保證活塞在排氣、進氣和壓縮期間的正常運動。但由于內燃機在運轉過程中,曲軸受到旋轉質量的離心力、周期性變化的氣體力、往復慣性力及其力矩的共同作用下,曲軸產生交變應力而易造疲勞破壞,而曲軸各軸頸是在很高的比壓下作高速旋轉運動,曲軸軸頸和軸承受到劇烈的磨損。所以曲軸、活塞工作環(huán)境較為惡劣和負荷巨大造成磨擦功大,因此,對曲軸等磨擦部位進行充分潤滑,是內燃機正常運行的保證。
而目前公開的中小型內燃機,為增加對曲軸摩擦部位的供油量,一般是在曲軸前部的軸頸上裝有甩油圈,利用內燃機齒輪室內的壓力高于一點點曲軸室內壓力,并且這壓差受呼吸器等的影響相當大,極不穩(wěn)定,一些機型在選擇曲軸軸承時不得不用帶有斜槽的軸承來促使?jié)櫥土魅胨τ腿?,將部分少量進入曲軸軸承內的潤滑油流入甩油圈內,通過匯集后從甩油圈的出油口進入曲軸油道內,潤滑油則隨同曲軸作高速旋轉,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通過曲軸上的徑向油道向軸頸等磨擦部位進行潤滑。但甩油圈的結構僅為一個環(huán)形油槽,且為全敞開式結構,原甩油圈工作方法甩油圈本身沒有吸入壓力的功能,是利用流入或噴入的潤滑油到甩油圈內,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產生液位差,通過液面落差進入曲軸頸油道,液面落差的最大極限等于甩油圈的厚度,及甩油圈的環(huán)形槽厚小于8mm,由于潤滑油沒有壓力,所以送入曲軸頸油道的油量滿足不了潤滑的需要,所以增加了曲軸頸等摩擦部位的摩擦力,內燃機要克服自身摩擦功率后才是輸出功率,所以增加了油耗,降低了內燃機性能和使用壽命,甚至使曲軸表面拉毛或咬死,造成嚴重事故。為了增加供油量,有的內燃機取消了甩油圈,而直接安裝有機油泵,潤滑油通過箱體上的固定點孔噴射,小孔向運動中的曲軸頸上的孔噴射潤滑油,當曲軸旋轉一周360度到噴射點處才能夠將油噴入曲軸頸孔內,對各部位進行潤滑和又用機油泵又用甩油圈的方法,又把機油泵的流量用得很大,對準甩油圈噴射的方法,但潤滑效果都不明顯,且增加了內燃機的生產和運營成本。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所提供一種壓力式吸油器及其方法。
本發(fā)明壓力式吸油器的方法是一種壓力式吸油器在隨曲軸高速運轉過程中,對潤滑油、油氣等強制產生吸力和擠壓產生壓力,經(jīng)過壓力式吸油器經(jīng)能產生一定的壓力和流量,又強制從出油口有一定的壓力和流量的潤滑油、油氣進入曲軸的油道內,使?jié)櫥?、油氣在內燃機內作循環(huán)潤滑。
本發(fā)明為達到上述目的技術方案是包括盤體,盤體上設有與其旋轉方向成角度的出油口與盤體連接的第一壓力室,第一壓力室沿盤體圓周方向一側具有進油口。
本發(fā)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的優(yōu)點在于本發(fā)明的壓力式吸油器位于曲軸軸承一側有設有壓力室,因此在壓力式吸油器隨曲軸高速運轉的過程中,將正時齒輪濺起潤滑油強制通過曲軸軸承的間隙吸收在壓力式吸油器上,并通過壓力式吸油器盤體上的壓力室,在隨曲軸高速運轉過程中,使?jié)櫥蜌庑纬梢欢ǖ膲毫?,且轉速越大,壓力越大,所以具有一定壓力和流量的潤滑油及油氣體通過壓力式吸油器盤體上的出油口強制送入曲軸的油道內,潤滑油、油氣在內燃機內作循環(huán)潤滑,對曲軸軸承等磨擦表面充分潤滑,最大程度減少磨擦力,降低油耗,提高內燃機性能和使用壽命。本發(fā)明不但結構簡單,而且能降低內燃機制作和運營成本。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是圖1的A-A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4是圖3的A-A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壓力式吸油器裝在曲軸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見圖1~5所示的壓力式吸油器的壓力室吸油器,包括盤體1,盤體1上設有出油口2,位于出油口2處有一個與盤體1連接的第一壓力室3,且出油口2設在第一壓力室內,第一壓力室3沿盤體1圓周方向一側具有吸油口4,吸油口4與壓力式吸油器的旋轉方向相反,盤體1裝在曲軸13上,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固定點,或與曲軸13連體,且其出油口2裝在曲軸13的頸向油道內,在盤體1的第一壓力室位于曲軸軸承15一側,裝在曲軸13上曲軸軸承15的另一側有曲軸正時齒輪14,曲軸13上軸承15裝在曲軸軸承座16內,當一對正時齒輪將潤滑油送至曲軸軸承處時,曲軸正時齒輪14與凸輪正時齒輪嚙合將油液濺起。在壓力式吸油器隨曲軸13高速運轉的過程中,本專利潤滑油、油氣在壓力式吸油器吸力的作用下,進入軸承15潤滑,又進入壓力式吸油器,并通過壓力式吸油器時,使具有一定壓力和流量的潤滑油及油氣強制送入曲軸13的油道內,對曲軸軸頸上的磨擦部位等進行潤滑。
見圖3~4所示,本發(fā)明為進一步增加供油量,盤體1位于第一壓力室3一側還設有一個以上的第二壓力室5,且第二壓力室5有與第一壓力室3同方向的吸油口6,在第二壓力室5處的盤體1上設有同第一壓力室內出油口2對應的集油口7,集油口7通過盤體1另一側的背槽11及油孔10與出油口2相通,充分利用盤體1的空間,以進一步增加潤滑油的壓力和流量。本專利第一壓力室3的幾種結構構成和第二壓力室5的幾種結構構成相同。
見圖3-4所示,為更進一步地增加油量,在第一壓力室3和第二壓力室5以及第二壓力室5之間的盤體1上還設有葉片8,該葉片8與盤體1成角度,該專利葉片8為螺旋式葉片;或葉片8沿盤體1圓心呈放射性直線式葉片;或葉片8沿盤體1軸承座外側面圓周邊相切的斜線式葉片。盤體1的周邊還設有L形的擋邊9以形成槽邊,葉片8與擋邊9之間還設有集油槽12,集油槽12分別與各自的壓力室相通,將葉片8收集的油液通過集油槽12直接從第一壓力室3的出油口2,或從第二壓力室5的集油口7從至出油口2送至曲軸13的油道內,對曲軸13上的磨擦部位等進行潤滑。
見圖1、2第一壓力室3由頂板3-3與吸油口4相對的擋板3-1以及與盤體1和頂板3-3連接的側板3-2構成,擋板3-1直接與盤體1的軸承座連接;該連接有無縫連接或間隙連接,制成分體結構后與盤體1焊接,或制成整體結構與盤體1焊接。該焊接有無縫焊接或間隙焊接。該第一壓力室3還可以由頂板3-3與吸油口4相對的擋板3-1與盤體1和頂板3-3連接的側板3-2以及連接焊接在盤體1軸承座上或與孔座焊接的外側板3-4構成。本專利第一壓力室3的幾種結構構成和第二壓力室5的幾種結構構成相同。
本專利第一壓力室3的幾種結構和第二壓力室的幾種結構構成相同。也由頂板5-3、與吸油口6相對的擋板5-1以及與盤體1和頂板5-3連接的側板5-2構成,頂板5-3直接與盤體1的軸承座連接焊接,也可以設有外側板5-4與盤體1軸承座外側連接和焊接。
當壓力式吸油器在曲軸軸承座16內隨曲軸轉動時,該第一壓力室還可以有頂板3-3與吸油口4相對的擋板3-1和盤體1連接和焊接構成。同樣,第二壓力室5與第一壓力室3的結構相同,由頂板5-3與吸油口6相對的擋板5-1和盤體1,連接和焊接構成。
本發(fā)明的壓力式吸油器1可多節(jié)設置在曲軸13的前部,以增加潤滑油壓力。
壓力式吸油器的葉片室吸油器的第三壓力室,包括盤體1,盤體1上設有出油口2,盤體1的周邊還設有L形的擋邊9以形成槽邊,葉片8與擋邊9之間或盤體1軸承座或孔座外側板3-4與擋板9之間還設有環(huán)形集油槽12,盤體1集油槽12一側,還設有葉片8,或擋邊9圓周上焊接葉片的一端,盤體1軸承座或孔座連接的外側板3-4圓周上焊接葉片的另一端,且葉片8與盤體1成角度和間隙和葉片8與葉片8之間有間隙構成?;驔_壓件大圓圈內有小圓圈,大圓圈和小圓圈之間設有葉片原來連接或焊接,且葉片8與盤體1成角度,大圓圈與擋邊9周邊焊接,小圓圈與盤體1軸承座或孔座周邊3-4焊接構成。當盤體1隨曲軸13旋轉時,葉片8將潤滑油、油氣吸入并擠壓產生一定壓力和流量,通過出油口2強制送至曲軸13的油道內,對曲軸13等磨擦部位進行循環(huán)潤滑。
壓力式吸油器的葉輪室吸油器的第四壓力室,包括盤體1,盤體1上設有出油口2,盤體1的周邊還設有L形的擋邊9以形成槽邊,葉片8與擋邊9之間或盤體1與軸承座或孔座外側板3-4與擋板9之間還設有特定環(huán)形集油槽12構成的帶槽盤體;再在中心有通孔的墊片上設有葉片,且葉片與墊片成角度,或成角度位置上的成角度構成的環(huán)體;帶槽盤體1的特定環(huán)形集油槽12一側與環(huán)體的有葉片一側或另一側連接焊接構成。于是,形成一定形狀的空間,本專利盤體1和環(huán)形集油槽12可與曲軸13連體,盤體1隨曲軸13旋轉時,葉片和空間將潤滑油、油氣吸入并擠壓產生一定壓力和流量通過出油口2強制送至曲軸13的油道內,對曲軸13等磨擦部位進行循環(huán)潤滑。
本發(fā)明的壓力式吸油器的四種壓力室,使?jié)櫥途哂蟹€(wěn)定的壓力和流量,因此具有較好的供油性能,對曲軸13等磨擦部位進行良好潤滑,確保內燃機正常工作。
權利要求
1.一種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盤體(1),盤體(1)上設有與其旋轉方向成角度的出油口(2)與盤體(1)連接焊接的第一壓力室(3),第一壓力室(3)沿盤體(1)圓周方向一側具有吸油口(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盤體(1)位于第一壓力室(3)一側還設有一個以上的第二壓力室(5),且第二壓力室(5)有與第一壓力室(3)同方向的吸油口(6),在第二壓力室(5)處的盤體(1)上設有對應的集油口(7),集油口(7)通過盤體(1)另一側的背槽(11)及油孔(10)與出油口(2)相通。且本利第一壓力室(3)的幾種結構構成和第二壓力室(5)的幾種結構構成相同。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壓力室(3)和第二壓力室(5)以及第二壓力室(5)之間的盤體(1)上還設有葉片(8),盤體(1)的周邊還設有L形的擋邊(9)以形成槽邊,葉片(8)與擋邊(9)之間還設有集油槽(12),集油槽(12)分別與各自的壓力室相通。
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壓力室(3)由頂板(3-3)與吸油口(4)相對的擋板(3-1)以及與盤體(1)和頂板(3-3)連接的側板(3-2)構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所所述的第一壓力室(3)由頂板(3-3)與吸油口(4),相對的擋板(3-1)與盤體(1)和頂板(3-3)連接的側板(3-2)以及連接在盤體(1)軸承座連接的外側板(3-4)構成。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壓力室(3)由頂板(3-3)與吸油口(4),相對的擋板(3-1)和盤體(1)連接和焊接構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葉片(8)與盤體(1)成角度,葉片(8)為螺旋式葉片;或葉片(8)沿盤體(1)圓心呈放射性直線式葉片;或葉片(8)沿盤體(1)孔座圓周邊相切的斜線式葉片。
8.根據(jù)權利要求1-3、7所述的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在盤體(1)有環(huán)形集油槽(12)一側設有葉片(8)的第三壓力室;在盤體(1)有環(huán)形集(12)一側設有葉片(8),葉片(8)的兩端分別與盤體(1)軸承座或孔座外側板(3-4)和擋邊(9)連接焊接,且葉片(8)與盤體(1)成角度和有間隙構成。或大圓圈內有小圓圈,大圓圈和小圓圈之間設有葉片原來連接或焊接,大圓圈與擋邊(9)周邊焊接,小圓圈與盤體(1)軸承座或孔座外側板(3-4)周邊焊接,且葉片(8)與盤體(1)成角度和有間隙構成。
9.根據(jù)利權要求1-3、7-8所述的壓力式吸油器,其特征在于在盤體(1)有特定環(huán)形集油槽(12)一側設有環(huán)體的第四壓力室;在中心有通孔的螺栓墊片上設有葉片(8),且葉片(8)與墊片成角度,或成角度位置上的成角度構成的環(huán)體;環(huán)體有葉片(8)一側或另一側與盤體(1)有特定環(huán)形集油槽(12)一側連接焊接構成。
10.本發(fā)明壓力式吸油器的方法是一種壓力式吸油器在隨曲軸高速運轉過程中,對潤滑油、油氣等強制產生吸力和擠壓產生壓力,經(jīng)過壓力式吸油器經(jīng)能產生一定的壓力和流量,又強制從出油口有一定壓力和流量的潤滑油、油氣進入曲軸的油道內,使?jié)櫥汀⒂蜌庠趦热紮C內作循環(huán)潤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小型內燃機強制潤滑系統(tǒng)中裝在曲軸頸部的壓力式吸油器。主要包括盤體,盤體上設有與其旋轉方向成角度的出油口與盤體連接的第一壓力室,第一壓力室沿盤體圓周方向一側具有吸油口。本發(fā)明利用壓力式吸油器上的壓力室,在隨曲軸高速運轉過程中,使通過壓力式吸油器的潤滑油、渥氣具有一定的壓力和流量,強制送入曲軸的油道內,潤滑油、油氣在內燃機內作循環(huán)潤滑,對曲軸軸承等摩擦表面充分潤滑,最大程度減少摩擦力,降低油耗,且降低了內燃機的運營成本和生產成本,提高內燃機性能和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01M1/06GK1445438SQ0311322
公開日2003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周亮俊 申請人:周亮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