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設備,尤其是一種用于生產(chǎn)聚氨酯的溫控攪拌反應釜。
背景技術:
聚氨酯在生產(chǎn)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熱,如果不及時散熱則會對生產(chǎn)效率造成影響,現(xiàn)有的生產(chǎn)聚氨酯反應釜由于攪拌葉片的存在,只能將溫控裝置設置于遠離旋轉軸的外圍,散熱效果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生產(chǎn)聚氨酯的溫控攪拌反應釜,旨在解決現(xiàn)有反應釜溫控效果差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生產(chǎn)聚氨酯的溫控攪拌反應釜,包括殼體、設于所述殼體的底部的支架和設于所述殼體頂部的動力裝置,所述殼體內部設有旋轉軸,所述旋轉軸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殼體的外側且與所述動力裝置的輸出端相連,使得所述旋轉軸在所述動力裝置的帶動下轉動,所述旋轉軸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殼體內側的頂部,且與一圓形的轉盤固定連接,所述轉盤的圓心位于所述旋轉軸的軸線且所述轉盤垂直于旋轉軸的軸線,所述轉盤上可拆卸的設有攪拌葉片,所述攪拌葉片從所述轉盤上向所述殼體的底部延伸,所述殼體內還設有換熱管,所述換熱管的入口和出口設于所述殼體的外表面,且與水箱和循環(huán)泵相連。
優(yōu)選的,所述入口和所述水箱之間還設有加熱器。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改變攪拌葉片的結構和位置,使得散熱管可以延伸至反應釜內部,使熱量交換進行的更加迅速,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生產(chǎn)聚氨酯的溫控攪拌反應釜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绢I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在本實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連接”、“固定”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另外,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xiàn)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xiàn)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生產(chǎn)聚氨酯的溫控攪拌反應釜100。
如圖1所示,在一實施例中,所述溫控反應釜包括殼體10、設于所述殼體10底部的支架20和設于所述殼體10頂部的動力裝置,所述殼體10內部設有旋轉軸11,所述旋轉軸11的第一端位于所述殼體10的外側且與所述動力裝置的輸出端相連,使得所述旋轉軸11在所述動力裝置的帶動下轉動,所述旋轉軸11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殼體10內側的頂部,且與一圓形的轉盤12 固定連接,所述轉盤12的圓心位于所述旋轉軸11的軸線且所述轉盤12垂直于旋轉軸11的軸線,所述轉盤12上可拆卸的設有攪拌葉片13,所述攪拌葉片13從所述轉盤12上向所述殼體10的底部延伸,所述殼體10內還設有換熱管14,所述換熱管14的入口和出口設于所述殼體10的外表面,且與水箱 41和循環(huán)泵42相連。
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動力裝置為公知的電動機30,所述殼體10上還設有進料口、出料口、真空泵等公知的設備和結構。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中,由于攪拌葉片13設置于豎直方向上,所以在旋轉過程中,殼體10內部中央的位置不會受到干擾,本實施例中將換熱管14延伸至所述殼體10內,并利用循環(huán)泵42帶動換熱管14內的液體流動,利用換熱管14中的液體與殼體10 內的反應物進行熱量交換,以降低反應物的溫度。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改變攪拌葉片13的結構和位置,使得散熱管可以延伸至殼體10內部,使熱量交換進行的更加迅速,在反應物需要降溫時,在水箱41內注入冷媒,優(yōu)選為冷水,并進一步利用循環(huán)泵42帶動冷水循環(huán)以實現(xiàn)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優(yōu)選實施例中,所述入口和所述水箱41之間還設有加熱器43。
本實施例中還在進水口和水箱41之間增加了加熱器43,該加熱器43優(yōu)選為電熱器,可以對進入殼體10內的液體進行加熱,以便在某些時候,可以對反應物進行加熱。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在需要散熱時,在水箱41內加入冷水并關閉加熱器43、打開循環(huán)泵42即可,在需要加熱時,在水箱41內加入水后,開啟加熱器43和循環(huán)泵42。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不僅可以用于降溫,還能用于加熱,進一步提高了對反應物溫度的調節(jié)。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