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刀架,屬于攪拌鍋配套產品技術領域,尤其是指ー種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
背景技術:
在食品加工行業(yè)中,很多時候會應用到加熱攪拌鍋,用于攪拌、混合、加熱各種食料?,F有技術中,傳統(tǒng)加熱攪拌鍋的攪拌刀架一般包括有攪拌軸和設置于攪拌軸上的多個攪拌臂,工作吋,攪拌軸的轉動帶動攪拌臂旋轉,進而對攪拌鍋內的食料進行攪拌。目前的這種攪拌刀架結構,雖然結構比較簡單,但是刀架無法與攪拌鍋內壁緊貼,容易使食料粘底和燒焦,同時攪拌效果有限,無法很好的是水汽迅速分離散發(fā),影響了加熱效率和食料成品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點與不足,提供ー種結構緊湊合理、可隨時緊貼鍋內壁、攪拌效果明顯且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按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包括有架體,所述架體的外沿為與攪拌鍋內壁適應配合的弧形板;進ー步,還包括有刀片,所述刀片以弧形板中軸線為分界中線活動裝設于弧形板兩側,每側的刀片各占弧形板的一半部位且錯位對開。進ー步,所述刀片配設有安裝支座,安裝支座固定于弧形板內側,刀片再與安裝支座活動樞接。進ー步,所述架體還包括有兩支承板,兩支承板的一端部分別與弧形板固定連接,另一端部通過第一鎖緊套環(huán)相互對接,及所述弧形板中部也設置有位置與第一鎖緊套環(huán)對應的第二鎖緊套環(huán)。進ー步,所述支承板上方、支承板和弧形板之間分別設置有間隔分布的條形板。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為I、刀片在攪拌旋轉過程中,隨時與鍋內壁緊貼,保證食料在加熱過程中不會粘底和燒焦;2、可以容易的將水汽迅速分離散發(fā)出來,節(jié)能環(huán)保;3、食料可以得到充分的翻轉、移動和換位,使得食料炒制更加均勻,成品質量更有保證。為了能更清晰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以下將結合附圖說明闡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包括有架體I和刀片2。上述架體I的外沿為與攪拌鍋內壁適應配合的弧形板11,及架體I還包括有兩支承板12,兩支承板12的一端部分別與弧形板11固定連接,另一端部通過第一鎖緊套環(huán)13相互對接,且弧形板11中部也設置有位置與第一鎖緊套環(huán)13對應的第二鎖緊套環(huán)14。通過第一鎖緊套環(huán)13和第二鎖緊套環(huán)14可以將刀架I與攪拌鍋的攪拌軸緊固連接配合。進一歩,所述支承板12上方、支承板12和弧形板11之間分別設置有間隔分布的條形板15。上述刀片2以弧形板11中軸線為 分界中線活動裝設于弧形板11兩側,每側的刀片2各占弧形板11的一半部位且錯位對開。進ー步,所述刀片2配設有安裝支座3,安裝支座3固定于弧形板11內側,刀片2再與安裝支座3活動樞接。利用刀片2和條形板15,可以使得食料在加工過程中自由翻轉、移動和換位,使得食料炒制得更加均勻,質量更有保證。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如果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改動或變型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包括有架體,所述架體的外沿為與攪拌鍋內壁適應配合的弧形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刀片,所述刀片以弧形板中軸線為分界中線活動裝設于弧形板兩側,每側的刀片各占弧形板的一半部位且錯位對開。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ー種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刀片配設有安裝支座,安裝支座固定于弧形板內側,刀片再與安裝支座活動樞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ー種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架體還包括有兩支承板,兩支承板的一端部分別與弧形板固定連接,另一端部通過第一鎖緊套環(huán)相互對接,及所述弧形板中部也設置有位置與第一鎖緊套環(huán)對應的第二鎖緊套環(huán)。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ー種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板上方、支承板和弧形板之間分別設置有間隔分布的條形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進結構的攪拌鍋用刀架,包括有架體,所述架體的外沿為與攪拌鍋內壁適應配合的弧形板;進一步,還包括有刀片,所述刀片以弧形板中軸線為分界中線活動裝設于弧形板兩側,每側的刀片各占弧形板的一半部位且錯位對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為1、刀片在攪拌旋轉過程中,隨時與鍋內壁緊貼,保證食料在加熱過程中不會粘底和燒焦;2、可以容易的將水汽迅速分離散發(fā)出來,節(jié)能環(huán)保;3、食料可以得到充分的翻轉、移動和換位,使得食料炒制更加均勻,成品質量更有保證。
文檔編號B01F7/16GK202387398SQ20112047844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5日
發(fā)明者程健光 申請人:程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