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全季候運行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特別是涉及一種全季候運行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作為集中式污水處理技術的有效補充,污水生態(tài)處理技術以其近自然的思想,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作為一種污水生態(tài)處理技術,污水土地處理工藝是指將預處理后的污水以一種經(jīng)濟有效的方式,有控制地均勻投配于土壤,利用土壤、微生物與植物共存體系的自我調控機制對污染物進行綜合利用和凈化,使水質得到改善,實現(xiàn)污水資源化與無害化。人工濕地和地下滲濾工藝是污水土地處理主要工藝,近年來工程應用日趨廣泛。兩者都是利用系統(tǒng)內部基質、微生物和植物體系通過基質截留、物化吸附、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等機理實現(xiàn)水質凈化,具備建造和運行費用低、易于維護等優(yōu)點。其中人工濕地水力負荷高,但是在低溫寒冷季節(jié)水生植物枯萎,導致污染物去除率嚴重降低,水質達標困難;地下滲濾存在水力負荷低,對進水懸浮顆粒物濃度要求嚴格等局限。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全季候運行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有效彌補人工濕地和地下滲濾單一工藝自身局限與不足,克服人工濕地因低溫條件下水生植物枯萎對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響,同時有效削減地下滲濾進水懸浮顆粒物濃度,提高系統(tǒng)水力負荷,實現(xiàn)污水生態(tài)處理工程全季候運行,保障處理后出水水質穩(wěn)定。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全季候運行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所述系統(tǒng)包括人工濕地和地下滲濾組合,人工濕地和地下滲濾串聯(lián),人工濕地出水作為地下滲濾進水;人工濕地系統(tǒng)從上到下依次是水生植物層、表面層、潛流層、礫石層和防滲層,其中進水管設置在礫石層,出水管設置在潛流層;表面層種植水生植物,用來降解污染物和水體復氧;表面層用土壤和沙子按照比例組成的混合物填充;潛流層用土壤、沙子、煤渣按照比例組成的混合物填充;礫石層由礫石組成;人工濕地防滲層位于系統(tǒng)池體的四周和底部,由滲濾膜組成;進水管和出水管為高密度聚乙烯管,其中位于人工濕地一側被紗布包裹,周圍用砂子填充;該系統(tǒng)處理方式為:經(jīng)化糞池預處理后的污水由人工濕地一側進水管進入系統(tǒng),經(jīng)由濕地單元凈化后至另一側出水管,在這一過程中,污水中的大部分懸浮顆粒物(SS)、部分有機物、氨氮、總磷等污染物得到去除;人工濕地出水管與地下滲濾布水管相連;經(jīng)人工濕地處理后的污水通過人工濕地出水管和地下滲濾布水管進入地下滲濾布水層中,并在不透水皿內積累,使得不透水皿達到動態(tài)飽和狀態(tài),然后污水在土壤毛細力的作用下向四周未飽和的滲濾區(qū)爬升,爬升到一定高度后,在重力作用下,污水向下運動;最終,污水經(jīng)滲濾層匯集到集水層,通過集水管排出滲濾系統(tǒng);在此過程中污水中小部分懸浮物顆粒物,大部分有機物、氨氮、總磷等物質通過基質吸附和微生物的作用而去除。
[0005]所述一種全季候運行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所述地下滲濾系統(tǒng)從上到下依次是草本植物層、覆蓋層、布水層、滲濾層、集水層和防滲層;覆蓋層種植綠色草本植物,用于降解污染物和復氧;布水層中鋪設不透水皿,不透水皿正上方是布水管,不透水皿內填充礫石,布水層由土壤、活性污泥以及煤渣按照比例配制成的基質組成;滲濾層由土壤、砂子、煤渣按照比例組成;集水層由礫石組成,內鋪設集水管;所述集水層下方以及池體四周是滲濾系統(tǒng)防滲層,由滲濾膜組成,防止污水穿透滲濾系統(tǒng)而污染地下水;布水管和集水管為側壁和底部均勻打孔的高密度聚乙烯管,其中集水管的管徑比布水管的管徑大。
[0006]所述的一種全季候運行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所述人工濕地系統(tǒng)的出水管和地下滲濾系統(tǒng)的布水管相連接,其中出水管略高于布水管,滿足污水重力自流需要,減少建設成本;布水管和集水管鋪設角度為3~6度。
[0007]一種全季候運行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所述不透水皿和和防滲膜為高密聚乙烯膜;述紗布為100-300目的聚乙烯紗布。
[0008]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與效果是:
該系統(tǒng)可有效彌補人工濕地和地下滲濾單一工藝自身局限與不足,實現(xiàn)兩者優(yōu)勢互補,既克服了寒冷氣候對人工濕地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響,同時又有效削減了地下滲濾進水懸浮顆粒物濃度,提高系統(tǒng)水力負荷,實現(xiàn)污水處理全季候運行和處理后出水水質穩(wěn)定。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發(fā)明的工藝結構示意圖。
[0010]如圖所示:I為水生植物層,2為表面層,3為進水管,4為潛流層,5為礫石層,6為人工濕地防滲層,7為出水管,8為草本植物層,9為覆蓋層,10為布水層,11為布水管,12為不透水皿,13為滲濾層,14為集水層,15為集水管,16為地下滲濾防滲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0012]實施例1:
見圖1,一種全季候運行的污水土地處理系統(tǒng),包括人工濕地和地下滲濾工藝。其中人工濕地床體深60厘米,床體四周用粘土夯實,并且在床體四周和底部鋪設一層由高密度聚乙烯防滲膜,組成人工濕地防滲層6,防止污染地下水源。床體底部鋪設一層礫石層5(礫石粒徑2-10毫米),厚度為10厘米;進水管3鋪設在礫石層5,其直徑為8厘米,進水管3在礫石層5—側用聚乙烯紗布包裹,深入人工濕地系統(tǒng)內3厘米;礫石層5上方為潛流層4,潛流層4由土壤、沙子(2-5毫米)、煤渣(5-10毫米)按照4: 3: 3的比例組成的混合物填充,深度為30厘米;出水管7鋪設在潛流層4上部,其直徑為8厘米,在潛流層4一側用聚乙烯紗布包裹,深入人工濕地系統(tǒng)3厘米;最上層為表面層2,由土壤和沙子按照4:6的比例組成的混合物填充,深度為20厘米,表面層2上種植水生植物層I,種植香蒲和美人蕉。
[0013]人工濕地的出水管7與地下滲濾的布水管11相連接;地下滲濾深I米,其中覆蓋層9深25厘米,填充原位土壤,上面是草本植物層8,一般種植黑麥草和高羊茅;覆蓋層9下面是由土壤、煤渣、活性污泥按照6:3:1的比例組成的布水層10,深度為30厘米;布水層10中鋪設布水管11;布水管11材質為高密度聚乙烯,管徑為8厘米,管間距為40厘米,側壁和底部打孔,孔徑為5毫米,孔間距3厘米,布水管11鋪設角度為3度,管間距為0.5米;布水管11下方是用高密聚乙烯材料制成的不透水皿12,內部填充著粒徑為8?15毫米的礫石;滲濾層13由土壤、煤渣、沙子按照6:3:1的比例組成,深度為45厘米;在滲濾層13底部有形狀為梯形,深度為15厘米的集水層14,集水層14由粒徑為5?15毫米的礫石填充,內部鋪設集水管15,集水管15材質為高密度聚乙烯,管徑為10厘米,管間距為60厘米,鋪設角度為3度,側壁和底部打孔,孔徑為8毫米,孔間距為4厘米;地下滲濾的底部和四周是由高密度聚乙烯防滲膜,組成地下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