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新型生態(tài)浮島及使用該生態(tài)浮島的水體修復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湖泊等水體富營養(yǎng)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環(huán)境問題。湖庫水體營養(yǎng)化使水質惡化,誘發(fā)“水質性”缺水危機,降低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安全供水保障能力。對于富營養(yǎng)化的水體,各國家和地區(qū)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學、生物方法進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修復了營養(yǎng)化的水體。研究表明,生態(tài)修復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人工浮島作為水體原位修復技術中的一種,相比于其它的生物修復技術有顯著的優(yōu)點。浮島利用植物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的凈化作用修復水體,對富營養(yǎng)化水質的有較好的凈化作用。
已知,研究人員研發(fā)了新型曝氣填料浮島,該浮島主要依靠填料的生物膜凈化,不依賴植物,管理方便,提高了浮島的凈化效果。另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湖泊水體營養(yǎng)物質的移出方法和裝置,該裝置包括浮床,浮床中間有槽形水流渠道;浮床在水體中行走時,水流從渠道穿過,通過向水流中投放加絮凝劑、攪拌、形成絮體,通過磁分離系統(tǒng)進行吸附絮體,并清除。
然而,目前在治理水體富營養(yǎng)化的方法中,存在運行維護復雜、處理工藝繁瑣、節(jié)能性差、成本較高、不能持續(xù)有效的問題,因而難于實現(xiàn)低價低碳持續(xù)高效、廣譜、生態(tài)治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新型生態(tài)浮島,所述生態(tài)浮島包括:
曝氣浮體裝置、載置于所述曝氣浮體裝置的上方的動力裝置、與所述曝氣浮體裝置相連接的水體輸送裝置以及與所述水體輸送裝置相連接的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其中,所述曝氣浮體裝置包括設有縮頸部的曝氣單元。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曝氣浮體裝置包括多個所述曝氣單元,多個所述曝氣單元通過連接形成氣體通路和水路通路,所述曝氣單元包括用于提供浮力的浮體。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縮頸部的橫截面面積自下而上逐漸變小。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水體輸送裝置包括進水延長管和出水延長管的水路管網(wǎng),所述進水延長管的管口和所述出水延長管的管口設置在需要修復的水體位置。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曝氣單元還包括設有排液插件的排液部,所述排液插件具有多個獨立空間。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多個獨立空間由經(jīng)過橫截面中心的多條線分隔而成、或者由兩組平行線相互交叉分隔形成。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使用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的水體修復方法,所述水體修復方法包括:
曝氣增氧步驟,通過曝氣浮體裝置進行曝氣增氧處理;
造流步驟,將需要修復的水體通過包括進水延長管和出水延長管的水體輸送裝置提升進入所述曝氣浮體裝置,使所述進水延長管的管口與所述出水延長管的管口之間的水域水體形成約束的對流,以實現(xiàn)造流;
水體營養(yǎng)物質分解吸收步驟,通過水體輸送裝置將所述曝氣浮體裝置處理后的水體輸送至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中,所述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包括使用綠植對該水體的營養(yǎng)物質進行分解、吸收;
水體修復步驟,將經(jīng)綠植分解、吸收之后的水體再輸送至需要修復的水體,實現(xiàn)進出水分離的水體定點修復。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曝氣浮體單元和所述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通過所述水體輸送裝置來輸送水體。
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水體輸送裝置的水路管網(wǎng)中的管路包括通過多個所述曝氣單元在立體空間的多個方向上相互組合而形成的水路通路。
作為一種改進通過動力裝置為所述曝氣浮體裝置的曝氣增氧過程提供動力,所述曝氣浮體裝置內部和外界水體之間形成水位差為所述水體輸送裝置的水體輸送過程提供動力。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具有造流、增氧、營養(yǎng)物質分解吸收、定點修復的功能,能夠以太陽能及風能為動力,適用于湖泊、水庫及大型河道的水體修復;
(2)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為組合式安裝,方便快捷,可按照現(xiàn)場要求,組合為多種形式及結構;
(3)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因組合而形成能氣體通路和水路通路,能夠以微小動力實現(xiàn)區(qū)域水域的增氧、造流及定點修復;
(4)本發(fā)明處理單位水量所需的動力小,所需的太陽能板面積更小,便于開發(fā)大規(guī)模水域水體治理裝置。同等功率下處理水量大,具有節(jié)能效果;
(5)本發(fā)明的內部結構,有利于水中的硫化氫、氨氣等有毒有害氣體排出,能夠調節(jié)水體中的溶解氣體平衡,并提高氣體溶解效率和供氧效率;
(6)本發(fā)明可作為具有曝氣功能的浮體使用,可用于建設浮動式碼頭、水面電站等,使水面工程建筑具有水體修復的功能。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新型生態(tài)浮島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太陽能曝氣浮島的剖面立體示意圖。
圖3為第一實施方式的曝氣單元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第一實施方式的曝氣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第二實施方式的曝氣單元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6為第二實施方式的曝氣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曝氣單元的排液插件的截面示意圖,其中,圖7的(a)為排液插件的第一種形式的圓形截面,圖7的(b)為排液插件的第二種形式的圓形截面,圖7的(c)為排液插件的第一種形式的多邊形截面,圖7的(d)為排液插件的第二種形式的多邊形截面。
圖中,1.新型生態(tài)浮島;2.曝氣浮體裝置;3.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4.動力裝置;5.水體輸送裝置;6.延長管;7.太陽能電池板;8.風力發(fā)電機;9.控制柜;10.氣體供給部;21.曝氣單元;22.進水口;23.進氣口;24.曝氣部;25.縮頸部;26.排液部;27.橫管;28.排氣口;29.集水管;30.出水口;31.浮體;61.進水延長管;62.出水延長管;111a.上部陽面鑲嵌;111b.上部陰面鑲嵌孔;112a、113a、114a、211a、212a、213a、214a、215a、216a、217a、218a陽面嵌套;112b、113b、114b、211b、212b、213b、214b、215b、216b、217b、218b陰面嵌套孔;221a.上側橫向陽面嵌套;222a.下側橫向陽面嵌套;221b.上側橫向陰面嵌套孔;222b.下側橫向陰面嵌套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圖1至圖7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新型生態(tài)浮島1包括曝氣浮體裝置2、載置于曝氣浮體裝置2的上方的動力裝置4、與曝氣浮體裝置2相連接的水體輸送裝置5以及與水體輸送裝置5相連接的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其中,曝氣浮體裝置2包括曝氣單元21,并且曝氣浮體裝置2包括多個曝氣單元21,該多個曝氣單元21通過管路嵌套的方式組合一起,由此形成了水路通路和氣體通路;動力裝置4包括包括載置于曝氣浮體裝置2的上方的太陽能電池板7、風力發(fā)電機8、控制柜9,動力裝置4為曝氣浮體裝置2的曝氣增氧過程提供動力。另外,復數(shù)個曝氣浮體裝置2構成的浮島可以直接作為太陽能電池板7和風力發(fā)電機8的水上支撐平臺,由于曝氣浮體裝置2包括用于提供浮力的浮體31,因此,無需額外配備浮體,太陽能電池板7和風力發(fā)電機8用于水面發(fā)電,電力通過控制柜9用于生態(tài)浮島對水體的修復過程;水體輸送裝置5包括與曝氣單元21相連通的進水延長管61以及與曝氣單元21相連通的出水延長管62,水體輸送裝置5包括水路管網(wǎng),該水路管網(wǎng)包括進水延長管61和出水延伸管62,并且該水路管網(wǎng)是由橫向、縱向或其它方向的多個管例如以嵌套的方式連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由此實現(xiàn)無縫對接。另外,多個曝氣單元21之間相互連接形成水路通路和氣體通路。本發(fā)明的新型生態(tài)浮島1利用水體輸送裝置5實現(xiàn)定點修復,并且將水體底層的含有營養(yǎng)物質的水體、即需要修復的水體經(jīng)曝氣單元21增氧之后輸送至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即水面綠植的根部,使綠植對營養(yǎng)物質進行分解、吸收。在本實施方式中,生態(tài)浮島1可以為太陽能曝氣浮島或風光互補曝氣浮島等。
圖2為太陽能曝氣浮島的剖面立體示意圖。以太陽能曝氣浮島為例對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1進行詳細說明。如圖2所示,太陽能曝氣浮島1包括曝氣浮體裝置2、即由多個曝氣單元21組合式連接在一起的組合式曝氣單元,在組合式曝氣單元的上表面設有太陽能電池板7以及與曝氣單元21的進氣口23連接的氣體供給部10,該氣體供給部10為風機或空氣壓縮機等,在組合式曝氣單元的內部包括曝氣管路以及通過連接形成的水路通路和氣體通路,組合式曝氣單元與位于組合式曝氣單元的外部的水體輸送裝置5相連通。另外,曝氣單元21包括用于給整個曝氣單元21提供浮力的浮體31,因此,組合式曝氣單元能夠浮在水面。在本實施方式中,太陽能曝氣浮島1包括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可以設置在組合式曝氣單元之間、即曝氣浮體裝置2的內部或者設置在曝氣浮體裝置2的內部,并且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可以是水培裝置或者懸掛于水路管網(wǎng)的諸如人工草等的纖維填料,還可以是其它類型的營養(yǎng)吸收裝置。另外,太陽能電池板7能夠水面發(fā)電,并將電力用于曝氣單元21的曝氣造流過程以及用于對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的供水??刂乒?通過對進水管和出水管與延長管6的進出位置及深度的設置,曝氣浮體裝置2的內部和外界水體之間形成水位差為水體輸送裝置5的水體輸送過程提供動力,進而推動水域內水體的流動,改善水體橫向及縱向的擴散與對流,最終實現(xiàn)深層或表層的水體定點修復。
第一實施方式
以下單向方型曝氣單元為示例,對本發(fā)明的生態(tài)浮島進行詳細說明。如圖3、圖4和圖7所示,與傳統(tǒng)的圓形橫截面不同,在第一實施方式中,曝氣單元21的橫截面為四邊形,例如矩形。曝氣單元21包括:進水口22,其位于曝氣單元21下部的一側面;進氣口23,其位于進水口22的上方,并且該進氣口23通過氣體分配器與風機相連;曝氣部24,其位于進氣口23的上方并與進氣口23連接,并且該曝氣部24設置有曝氣器;縮頸部25,位于曝氣部24的上側,并且該縮頸部25的橫截面面積自下而上逐漸變??;排液部26,其位于縮頸部25的上方,并且該排液部26設置有排液插件;排液插件的內部具有多個獨立空間,從排液插件的橫截面來看,該多個獨立空間例如由經(jīng)過橫截面中心的多條線分隔而成、或者由兩組平行線相互交叉分隔形成,該橫截面例如為圓形、多邊形等,具體參見圖7,這些形式的截面僅用于說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排液插件的截面的限制,由此排液插件能夠增強氣泡與氣泡之間相互擠壓,并減小氣泡與氣泡之間的間隔以便于排液;具有該這結構的排液插件使氣泡在固定路徑上升,氣泡上升的速度增加,并且有利于有效提高水中的氧氣溶解度;橫管27,其與排氣口28連通,并且該橫管27用于將氣泡輸送至集水管29;排氣口28,其位于該曝氣單元21的上端面,并且該排氣口28用于排出氣體;集水管29,其位于排氣口28的下方,在集水管29中匯集了氣泡以及連同隨氣泡運動的液體,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氣液分離;出水口30,其將集水管29中分離出的液體排出;以及浮體(在本實施方式中為浮筒部)31,其用于提供該曝氣單元21的水面浮力,該浮筒部31的橫截面形狀可以為圓形、方形或者不規(guī)則形狀并且由實心或空心的輕質材料構成。
多個曝氣單元或者多個組合式曝氣單元通過連接形成曝氣浮體裝置2。通過曝氣單元21在例如10-50cm的水深處曝氣,能夠使出水口30和進水口22之間的水域水體形成對流。具體地,曝氣浮體裝置2的進水管口和出水管口分別連接橫向、縱向或其它方向的延長管6,延長管6包括進水延長管61和出水延長管62,具體地,橫向延長管的長度為例如20-30m,而縱向延伸管的長度為例如20-50m,由此實現(xiàn)區(qū)域內的定點修復,從而改善大面積的水體。此外,進水延長管61的管口和出水延伸管62的管口均設置在水體中需要修復水體的位置,例如遠離或靠近曝氣浮體裝置2的進水口22和出水口30的位置。當曝氣單元21曝氣時,帶動水體從集水管29排出,由此在集水管29和外界水體之間形成水位差,利用重力和大氣壓力將深處或遠處的水體(即,需要修復的水體)自動地吸入曝氣單元21,實現(xiàn)了深處或遠處的水體曝氣過程,使進水延長管61的管口與出水延長管62的管口之間形成約束的對流,即利用微小動力來區(qū)域內的水體增氧、造流及定點修復水體。因此,節(jié)能化實現(xiàn)了水體定點修復。應注意,多個曝氣單元21的連接方式例如在進水口22處沿進水口的中心軸線方向形成進水管路。另外,多個曝氣單元21例如沿進氣口23的中心軸線方向連接,由進氣口23連接成完整氣體通路,其中,進氣通路中設置有曝氣管。在上述連接方式中,多個曝氣單元21同樣地沿出水口30的中心軸線方向形成排氣管路。綜上,多個曝氣單元1通過進氣口3、進水口2、出水口10在立體空間的多個方向上進行組合,形成氣體通路、水路通路,由此形成具有水路通路和氣體通路的模塊化浮體曝氣裝置。另外,本發(fā)明的曝氣單元1包括用于提供浮體的浮體11,在使用中無需額外提供浮體,由此提高了節(jié)能性。
另外,為了多個曝氣單元21之間的連接,曝氣單元21還在左右兩側中一側設有上部陽面鑲嵌111a,而在另一側設有上部陰面鑲嵌孔111b(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左側設有上部陽面鑲嵌111a,而在右側設有上部陰面鑲嵌孔111b)。然而,也可以在左側設有上部陰面鑲嵌孔111b,而在右側設有上部陽面鑲嵌111a。在出水口30的第一外表面?zhèn)仍O有陽面鑲嵌112a或陰面鑲嵌孔112b,而在出水口30的第二外表面?zhèn)仍O有陰面鑲嵌孔112b或陽面鑲嵌112a。同樣地,在進水口22的第一外表面?zhèn)仍O有陽面鑲嵌113a或陰面鑲嵌孔113b,而在進水口22的第二外表面?zhèn)仍O有陰面鑲嵌孔113b或陽面鑲嵌113a。同樣地,在進氣口23的第一外表面?zhèn)仍O有陽面鑲嵌114a或陰面鑲嵌孔114b,而在進氣口23的第二外表面?zhèn)仍O有陰面鑲嵌孔114b或陽面鑲嵌114a。通過上述陽面嵌套和上述陰面嵌套孔例如以嵌套的方式進行連接以實現(xiàn)無縫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進水管路、出水管路、進水延長管61、出水延長管62以及氣體通路中,各管之間以嵌套的方式連接。應注意,多個曝氣單元21還可以根據(jù)需要而使用其它的連接方式。不同連接方式形成的曝氣浮體裝置2內部的進水管路和出水管路,而與曝氣浮體裝置2的進水口22和出水口30相連通的進水延長管61和出水延長管62進一步形成水路管網(wǎng),由此形成水體輸送裝置5。
另外,在發(fā)明中,曝氣單元21設置有如圖3、圖4和圖7所示縮頸部25,該縮頸部25與設置有排液插件的排液部26連通,并且該縮頸部25提高了排液效果。當混合氣液經(jīng)過縮頸部25時,氣泡和水之間處于高含氣率狀態(tài),氣泡之間相互擠壓,可以迅速減小氣泡之間液膜厚度,提高氣液之間的傳質速度,同時通過調節(jié)曝氣單元21與外界水體之間的水位差來調整出水量。具體地,當曝氣管中氣泡上升時,氣泡連同隨其上升的液體上升至縮頸部上端,經(jīng)由橫管27進入集水管29,例如硫化氫、氨氣、氧氣等的氣體通過氣體分配機處理之后,硫化氫、氨氣等經(jīng)由排氣口28排出,曝氣后的富氧水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至出水口30,并通過出水管路排至水體厭氧層或其它需要修復的水體位置,對該水體進行修復,控制和消減水體的內生污染源。由于縮頸部25,使混合氣液的通過面積變小,在氣泡和水處于排液狀態(tài)時,減少了氣泡周圍尚未進行充分氣液傳質的液體的量,提高了曝氣之后液體內的氧氣的溶解濃度。因此,本發(fā)明的內部結構,有利于水中的硫化氫、氨氣等有毒有害氣體排出,能夠調節(jié)水體中的溶解氣體平衡,并提高氣體溶解效率和高供氧效率。
應注意,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進氣口23和出水口30以中心軸線相互平行的方式設置,而進氣口23與進水口22以中心軸線相互垂直的方式設置。另外,在曝氣單元21內氣體和水體的輸送都是單向的。
第二實施方式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以設有進氣口23和進水口22的外表面的一側稱為第一外表面?zhèn)?,而與第一外表面?zhèn)认喾吹囊粋鹊耐獗砻鎮(zhèn)确Q為第二外表面?zhèn)取A硗?,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組件或部件以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省略了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的說明。
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區(qū)別在于,在第二實施方式的曝氣單元21中,如圖5、圖6和圖7所示,曝氣單元21的結構相對于紙面左右方向對稱,進水口22和進氣口23以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式設置在曝氣單元21的下部的外表面上,由此氣體和水體的輸出方向是雙向的,即,輸出路徑為兩種。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縮頸部不同,第二實施方式的縮頸部25可以根據(jù)使用條件而進行對應調整,例如縮頸部25的截面形狀可以為矩形、圓形或其它形狀,具體參見圖7。一方面,曝氣單元21的四個角部在第一側外表面設有四個陽面嵌套211a、212a、213a、214a,兩個出水口30在第一側外表面?zhèn)染O有陽面嵌套215a、216a,并且進氣口23和進水口22在第一側外表面?zhèn)韧瑯拥卦O有陽面嵌套217a、218a。另一方面,曝氣單元21的四個角部在與第二側外表面設有四個分別與陽面嵌套211a、212a、213a、214a相對應的陰面嵌套孔211b、212b、213b、214b,兩個出水口30在第二側外表面均設有陰面嵌套孔215b、216b,并且進氣口23和進水口22在第二側外表面同樣地設有陰面嵌套孔217b、218b。此外,在曝氣單元2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以與紙面上下方向對稱的方式設置有兩個螺栓定位孔(圖中未示出),并且在曝氣單元21的左右兩側中一側設有上側橫向陽面嵌套221a和下側橫向陽面嵌套222a,而在另一側設有上側橫向陰面嵌套孔221b和下側橫向陰面嵌套孔222b。陽面嵌套和陰面嵌套孔以及螺栓定位孔用于多個曝氣單元21之間的連接。
應注意,上述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本發(fā)明并非旨在以任何形式限于這些示例。
由于本發(fā)明的曝氣單元21的曝氣部24處于較淺的水深處,氣體進入曝氣單元21時克服水深壓力較小,所需動力小,例如,一千瓦時處理量為700-1000立方米,在20℃條件下進行清水實驗,試驗數(shù)據(jù)顯示出水含氧量由0ppm提升至6.6ppm,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的曝氣單元具有顯著的節(jié)能效果。
實施例2
在本發(fā)明中,具有實施例1的曝氣浮體裝置2的生態(tài)浮島與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連接。如圖1和圖2所示,曝氣浮體裝置2的外部設有水體輸送裝置5,水體輸送裝置5包括具有進水延長管61和出水延長管62的水路管網(wǎng)。利用曝氣單元21將水體底層經(jīng)厭氧分解后含有大量植物營養(yǎng)的水提升至上層,再經(jīng)過曝氣增氧之后輸送至綠植,并且提供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中營養(yǎng)液循環(huán)的動力。
本發(fā)明的新型生態(tài)浮島還包括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而圖1和圖2中示出了本發(fā)明的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例如為平板式水培裝置,并且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包括與水體輸送裝置5相連接的水培板。經(jīng)過曝氣浮體裝置2增氧之后的水,通過水體輸送裝置5輸送至水培板上的綠植,經(jīng)過綠植對該水體吸收分解之后,再輸送至需要修復的水體中來修復水體。
本發(fā)明的新型生態(tài)浮島還包括水體輸送裝置5,圖1和圖2中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水體輸送裝置5布置方式,如圖1所示,水體輸送裝置5的出水管路至出水延長管62之間的水路管網(wǎng)設置于曝氣浮體裝置2的外部,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設置在該部分水路管網(wǎng)的上方。如圖2所示,水體輸送裝置5的出水管路至出水延長管62之間的水路管網(wǎng)設置于曝氣浮體裝置2的內部,曝氣浮體裝置2為框架結構,并且該部分水路管網(wǎng)加強了曝氣浮體裝置2的結構強度,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同樣設置于該部分水路管網(wǎng)的上方。
綜上,本發(fā)明通過曝氣浮體裝置2、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3以及水體輸送裝置5的組合,結合風電及太陽能作為動力裝置,構成了多種結構形式的新型生態(tài)浮島1,實現(xiàn)了調節(jié)水體中的溶解氣體的平衡,吸收分解水中的營養(yǎng)物質,以微小動力完成大區(qū)域的水體造流、供氧、定點修復的功能。另外,本發(fā)明處理單位水量所需的動力小,所需的太陽能板面積更小,便于開發(fā)大規(guī)模水域水體治理裝置。同等功率下處理水量大,具有節(jié)能效果。另外,本發(fā)明可作為具有曝氣功能的浮體使用,可用于建設浮動式碼頭、水面電站等,使水面工程建筑具有水體修復的功能。
實施例3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利用新型生態(tài)浮島的水體修復方法,該水體修復方法包括:
曝氣增氧步驟,通過生態(tài)浮島中的曝氣浮體裝置及動力裝置將水體底層的水吸入,經(jīng)過曝氣浮體裝置進行曝氣增氧處理;
造流步驟,將水中需要修復的水體通過包括進水延長管和出水延長管的水體輸送裝置提升進入所述曝氣浮體裝置,使所述進水延長管的管口與所述出水延長管的管口之間的水域水體形成約束的對流,以實現(xiàn)造流;
水體營養(yǎng)物質分解吸收步驟,將曝氣浮體裝置處理后的水供給至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該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包括使用綠植對水體的營養(yǎng)物質進行分解和吸收。
水體修復步驟,將經(jīng)過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中的綠植吸收營養(yǎng)物質之后的水體通過水體輸送裝置輸送至需要修復的水體中,以實現(xiàn)進出水分離的水體定點修復;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的營養(yǎng)分解吸收裝置也可以獨立使用對水體進行修復,并且還可以配合其他設備。應注意,上述實施例僅用于說明。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在此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改進,但這些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