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工業(yè)廢水處理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廢水處理方法,具體地說是一種工業(yè)廢水處理中用來去除難降解有機物(CODcr)、氨氮(NH3-N)的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大多數的工業(yè)廢水處理還是采用傳統的活性污泥法。人們普遍認為,在特定環(huán)境中,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就會產生最適應這種環(huán)境的菌群,并且是這種環(huán)境條件下生存的優(yōu)勢菌群,因此,傳統活性污泥不是利用純培養(yǎng)的微生物,而是對自然生長的微生物群體加以馴化,繁殖利用。在廢水處理過程中,有細菌、真菌、原生動物等不同種類微生物共同參與凈化,由于代謝過程復雜,能量利用不經濟,以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拮抗作用,因此處理效率不高。特別是遇到復雜類型的工業(yè)廢水時,效果很差,需要加入一些針對性的微生物菌種來改善系統處理效果。例如,寧波鎮(zhèn)海港務公司的污水處理站,原SBR裝置的出水CODcr=100~150mg/l,在SBR曝氣池中投入高效復合微生物后,SBR裝置的出水CODcr=69~94mg/l。
近年來,在廢水處理中投加微生物也開始使用,但主要是引進國外一些微生物,如日本進口的玉壘菌,使用時多采用投加一種類型的微生物,菌種的含量低,去除效果提高有限,而且需要在處理過程中不斷地投加,以維持投加的菌種成為系統中的優(yōu)勢菌。這種投加方式運用在工程中容易造成業(yè)主們心理負擔,擔心運行費用的日后增加。理想的模式應該是一次投加即可滿足要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微生物復合和生物載體的聯合使用兩種途徑,實現一次投加方式的工業(yè)廢水處理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本發(fā)明的方案如下一種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水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道進入生物反應池內;b、投加1~4%池容積的生物載體;c、配伍復合微生物;d、將復合微生物投入生物反應池,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3~6%;e按照好氧處理工藝利用曝氣管道進行曝氣。
根據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實施例,本發(fā)明的方案如下一種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道進入生物反應池內;b、投加1~4%池容積的生物載體;c、配伍復合微生物;d、將復合微生物投入生物反應池,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3~6%;e、按照兼氧處理工藝利用攪拌機進行攪拌。
其中生物載體為一種多孔性顆粒物質,如活性碳,顆粒物的孔徑為20~100目。
根據處理的廢水對象不同,所采用的復合菌種種類和成分也不同。
這一方案與現有技術的普通投菌法比較,具有以下優(yōu)點1.在處理廢水中投加的微生物是國內經過安全鑒定的,不存在外來生物入侵的問題;2.在處理廢水中根據廢水特性和處理后排放要求投加復合微生物,而不是單一的;3.投加的復合微生物是液態(tài)狀態(tài)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3~6%;4.與生物載體一起投加,而且只需一次投加。
圖1為好氧工藝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示意2為兼氧工藝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進行描述。
根據圖1,正常情況下,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1進入生物反應池內,然后投加1~4%池容積的生物載體5,再根據化驗的進水水質特性配伍復合微生物4,投加進生物反應池內,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3~6%,然后按照好氧處理工藝利用曝氣管道3進行曝氣。
根據圖2,正常情況下,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1進入生物反應池內,然后投加1~4%池容積的生物載體5,再根據進水水質特性配伍復合微生物4,投加進生物反應池內,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3~6%,然后按照兼氧處理工藝利用攪拌機6進行攪拌。
其中生物載體是一種多孔性顆粒物質,如活性碳,顆粒物的孔徑為20~100目。
復合微生物來自于國內經過環(huán)保部門相關的生物安全性鑒定,目前經常使用的菌有下列屬種糞產堿菌(Alcaligenes Faecalis)、芽孢桿菌(Bacillus)、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硫桿菌(Thiobacillus)、亞硝化單胞菌(Nitrobacter)、雙歧桿菌(Bifidbacterium)、硝基還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nitroreducens)、敏捷食酸菌(P.Facilis)、硫桿菌屬的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排硫硫桿菌(T.Thiooxidans)和諾卡氏菌(Nocardia)。根據處理廢水的對象不同,復合菌種種類和成分也不同。
1.處理對象是畜禽廢水,進水CODcr濃度為6000~10000mg/l,NH3-N濃度為100~200mg/l,廢水中主要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蛋白質及類脂有機化合物。復合微生物采用芽孢桿菌(Bacillus)、梭菌(Clastridium)、擬桿菌(Bacitericdes)、雙歧桿菌(Bifidbacterium)、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甲烷八迭球菌(Methanosarcina)和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復合而成。
具體實施例有實施例1將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1進入生物反應池內,然后投加2%池容積的生物載體5,再根據化驗的進水水質特性配伍復合微生物4,投加進生物反應池內,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5%,然后按照好氧處理工藝利用曝氣管道3進行曝氣,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糞產堿菌(Alcaligenes Faecalis) 30%芽孢桿菌(Bacillus) 13%擬桿菌(Bacitericdes) 11%雙歧桿菌(Bifidbacterium) 18%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 8%(嚴格厭氧)甲烷八迭球菌(Methanosarcina) 16%(嚴格厭氧)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 4%實施例2按實施例1中的步驟,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糞產堿菌(Alcaligenes Faecalis)16%芽孢桿菌(Bacillus)26%擬桿菌(Bacitericdes) 18%雙歧桿菌(Bifidbacterium) 7%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16%(嚴格厭氧)甲烷八迭球菌(Methanosarcina) 5%(嚴格厭氧)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 12%實施例3仍按實施例1中的步驟,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糞產堿菌(Alcaligenes Faecalis)23%
芽孢桿菌(Bacillus)18%擬桿菌(Bacitericdes) 24%雙歧桿菌(Bifidbacterium) 11%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5%(嚴格厭氧)甲烷八迭球菌(Methanosarcina) 10%(嚴格厭氧)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 9%2.處理對象是制藥廢水,采用物化與生化相結合的工藝處理,當生化進水CODcr濃度為2000~4000mg/l,NH3-N濃度為50~120mg/l,廢水中主要含有苯、甲苯、類脂化合物、醇類、酮類、醛類有機化合物,復合微生物采用芽孢桿菌(Bacillus)、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亞硝化單胞菌(Nitrobacter)、短桿菌(Brevibacterium)、和諾卡氏菌(Nocardia)復合而成。
具體實施例有實施例4將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1進入生物反應池內,然后投加1%池容積的60目活性炭,再根據化驗的進水水質特性配伍復合微生物,投加進生物反應池內,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3%,然后按照好氧處理工藝利用曝氣管道進行曝氣,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 26%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26%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20%亞硝化單胞菌(Nitrobacter)12%短桿菌(Brevibacterium) 10%諾卡氏菌(Nocardia) 6%實施例5按實施例4中的步驟,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 40%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22%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10%亞硝化單胞菌(Nitrobacter)12%短桿菌(Brevibacterium) 10%諾卡氏菌(Nocardia) 6%實施例6仍按實施例4中的步驟,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 40%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12%
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17%亞硝化單胞菌(Nitrobacter)11%短桿菌(Brevibacterium) 7%諾卡氏菌(Nocardia)3%3.處理對象是染料廢水,采用物化與生化相結合的工藝處理,當生化進水CODcr濃度為500~2000mg/l、色度500倍、NH3-N濃度為40~100mg/l,廢水中主要含有苯環(huán)類、雜環(huán)類有機污染物質,復合微生物采用芽孢桿菌(Bacillus)、硝基還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nitroreducens)、敏捷食酸菌(P.Facilis)、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和糖單包菌(Saccharomyces)復合而成。
具體實施例有實施例7將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道進入生物反應池內;投加4%池容積的孔徑為30目的活性炭;根據化驗的進水水質配伍復合微生物;d、將復合微生物投入生物反應池,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6%;按照兼氧處理工藝利用攪拌機進行攪拌,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 27%硝基還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25%敏捷食酸菌(P.Facilis)20%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16%糖單包菌(Saccharomyces) 12%實施例8按實施例7中的步驟,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 50%硝基還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 ni troreducens) 21%敏捷食酸菌(P.Facilis)12%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8%糖單包菌(Saccharomyces) 9%實施例9仍按實施例7中的步驟,其中復合微生物的重量百分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 43%硝基還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 15%敏捷食酸菌(P.Facilis)20%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16%糖單包菌(Saccharomyces) 6%本發(fā)明中的關于生化裝置、進水水質的化驗、好氧處理工藝利用曝氣管道進行曝氣及兼氧處理工藝利用攪拌機進行攪拌的工藝均為現有技術,在此不作具體描述。
權利要求
1.一種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水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道進入生物反應池內;b、投加1~4%池容積的生物載體;c、配伍復合微生物;d、將復合微生物投入生物反應池,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3~6%;e按照好氧處理工藝利用曝氣管道進行曝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載體為多孔性顆粒物質,孔徑為20~100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顆粒物質為活性碳。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微生物的重量配比為糞產堿菌(Alcaligenes Faecalis)16%~30%;芽孢桿菌(Bacillus)13%~26%;擬桿菌(Bacitericdes)11%~24%;雙歧桿菌(Bifidbacterium)7%~18%;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5%~16%(嚴格厭氧);甲烷八迭球菌(Methanosarcina)5%~16%(嚴格厭氧);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4%~12%。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微生物的重量配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20%~40%;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12%~26%;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denitrifican)10%~20%;亞硝化單胞菌(Nitrobacter)10%~12%;短桿菌(Brevibacterium)7%~10%;和諾卡氏菌(Nocardia)3%~6%。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微生物的重量配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20%~50%;硝基還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15%~25%;敏捷食酸菌(P.Facilis)12%~20%;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denitrifican)8%~16%;和糖單包菌(Saccharomyces)6%~12%。
7.一種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需要處理的廢水通過進水管道進入生物反應池內;b、投加1~4%池容積的生物載體;c、配伍復合微生物;d、將復合微生物投入生物反應池,投加的起始濃度為生化裝置容積的3~6%;e、按照兼氧處理工藝利用攪拌機進行攪拌。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載體為多孔性顆粒物質,孔徑為20~100目。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性顆粒物質為活性碳。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微生物的重量配比為糞產堿菌(Alcaligenes Faecalis)16%~30%;芽孢桿菌(Bacillus)13%~26%;擬桿菌(Bacitericdes)11%~24%;雙歧桿菌(Bifidbacterium)7%~18%;甲烷桿菌(Methanobacterium)5%~16%(嚴格厭氧);甲烷八迭球菌(Methanosarcina)5%~16%(嚴格厭氧);和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4%~12%。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微生物重量的配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20%~40%;產堿假單胞菌(Pseudomonas)12%~26%;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denitrifican)10%~20%;亞硝化單胞菌(Nitrobacter)10%~12%;短桿菌(Brevibacterium)7%~10%;和諾卡氏菌(Nocardia)3%~6%。
12.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廢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微生物的重量配比為芽孢桿菌(Bacillus)20%~50%;硝基還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15%~25%;敏捷食酸菌(P.Facilis)12%~20%;脫氮硫桿菌(Thiobacillusdenitrifican)8%~16%;和糖單包菌(Saccharomyces)6%~12%。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廢水處理方法,主要適用于工業(yè)廢水處理中難降解有機物(COD
文檔編號C02F3/10GK1718548SQ20051002584
公開日2006年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5月16日
發(fā)明者嚴青, 王國華, 彭武厚 申請人: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上海美境環(huán)保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