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冷卻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使用在冷卻設備或致冷設備中、以消除冰集結為目的的蒸發(fā)器裝置。
背景技術:
如已進行描述,在低溫下具有蒸發(fā)特性的致冷劑是通過在致冷設備的致冷回路中 的壓縮機在壓力作用下得到冷凝,并且受熱的液化氣體通過加熱元件行進到蒸發(fā)器。通常, 蒸發(fā)器包含腔,其具有位于腔區(qū)域中的熱交換器。膨脹閥固定在所述熱交換器的輸入元件 上。行進到膨脹閥的致冷劑膨脹并被轉化成氣體。在所述轉化過程中,能量被吸收,并因此 使外部環(huán)境中的周圍空氣得到冷卻。冷卻空氣通過蒸發(fā)器的吹風器被向前輸送到致冷設備 的塔盤(tray)內。從一側向塔盤供給冷空氣,并從另一側向塔盤供給暖空氣。包含在塔盤中因食品 等原因而產生的潮濕暖空氣進入蒸發(fā)器內。濕氣在周圍空氣中形成,因而會在熱交換器上 集結冰和霜。對于通常所稱的“無霜”致冷設備而言,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消除冰集結和霜凍作 用。例如通過這樣一種方法,采用除霜裝置,其具有通過電流加熱的加熱板。為了使其更準 確布置,蒸發(fā)器中的加熱板以其與熱交換器最佳連接的方式進行定位??刂齐娐犯鶕A定 條件以限定的間隔來接通所提到的加熱板。這樣以適當的效率消除了冰集結和霜凍作用。在專利公開W02007031470和W02007115876中提出了關于該主題的更多信息。另一方面,研究已經表明,由于在蒸發(fā)器中存在冷點,因此在膨脹閥上的大部分冰 集結和霜凍作用都發(fā)生在擴張尖部(explosion point)處。在現有實施方式中,這一點沒 有通過采取技術措施得到重視,因而由于在除霜裝置與擴張尖部之間存在非常大的距離, 一直不可能消除該點處的冰集結。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蒸發(fā)器的致冷設備,其可以解決上述缺陷并為相關技術領域 帶來新的優(yōu)勢。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消除形成在蒸發(fā)器中的冰集結。在所述主要目的的范圍內的另一目的是,與其他區(qū)域相反,在具有被轉化成氣體 的液體致冷劑的區(qū)域和相鄰區(qū)域中,可以有效地消除因更多強冷而導致的冰集結。除了主要目的之外,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開發(fā)一種因更有效地除霜而導致更低能 耗的致冷設備。根據以上和下文從詳細說明中理解出的所述的目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公開一種致 冷設備,其中安裝有具有除霜裝置的蒸發(fā)器,用于消除在熱交換器上和/或致冷劑管上的 冰集結,同時致冷劑管與所述熱交換器相連,所述致冷劑管具有至少一個小徑管件和至少 一個大徑管件并包括較大直徑的擴張尖部。
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與前部管件相反,所述除霜裝置和大徑管件,直至熱交換器進 口(如果需要以及直至擴張尖部),部分地或完全地更加靠近彼此地進行布置。在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除霜裝置的縱向方向進行改變,由此使得所述大徑 管件被布置成更靠近熱交換器的輸入區(qū)域。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除霜裝置在大徑管件之下以及在熱交換器輸入 元件之下延伸,一直到底板上的預定點。除霜裝置隨后向上彎曲,并在熱交換器輸入元件的 方向上對齊。更靠近定位的加熱板元件被安裝成平行于底板,并與大徑管件成一恒定距離。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有助于實現穩(wěn)固的連接元件被設置在蒸發(fā)器中 的、更靠近進行布置的加熱板元件上。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通過以適當方式改變縱向方向,所述大徑管件 的熱交換器輸入元件被布置成更靠近除霜裝置。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通過改變大徑管件上的熱交換器輸入元件和改 變除霜裝置的形狀,大徑管件更靠近除霜裝置地進行布置。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除霜裝置在沿底板的一側上延伸。加熱板臂平 行于已有加熱板進行安裝,以用于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除霜裝置以加熱管形式進行設置。借助于詳細說明并參照下文描述的附圖,更容易理解本發(fā)明的構造和其他元件以 及優(yōu)點。為此,在評價中必須參照附圖和與附圖相關的詳細說明。
圖1表示根據本發(fā)明從內側觀察的蒸發(fā)器的透視圖。圖2表示致冷劑管和除霜裝置的更靠近結構的近視圖。圖3表示最新設計的除霜裝置。附圖標記1.蒸發(fā)器殼體1. 1 底板2.熱交換器2. 1導熱板2. 2熱交換器輸入部2. 3熱交換器輸出部3.致冷劑管3. 1小徑管件3. 2大徑管件3. 2. 1熱交換器的輸入元件3. 2. 2熱交換器的輸出元件3. 3擴張尖部3. 4折疊件4.除霜裝置4. 1加熱板邊緣
4. 2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4. 3控制鍵5.線纜連接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詳細說明中,本發(fā)明的描述不受參照附圖的任何實例的限制,這些實例的目的 是以詳盡和直接的方式提出主題。圖1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其中安裝有蒸發(fā)器,其具有蒸發(fā)器殼體1和定位在蒸 發(fā)器殼體1中的熱交換器2。熱交換器2包括彼此平行安裝的多個導熱板2.1。另一方面, 通過壓縮機(未示出)壓縮并經由加熱元件(未示出)的液體致冷劑同樣以相同的方式通 過致冷劑管3被供給到蒸發(fā)器。圖1和2表示致冷劑管3,其中包含有液體致冷劑,并且其上安裝在相應技術領域 被稱為“毛細管”的小徑管件3. 1。在相應技術領域被稱為“毛細連接管”并且其中包含有 氣態(tài)致冷劑的大徑管件3. 2也位于同一區(qū)域。所述兩個管件3. 1和3. 2通過擴張尖部3. 3 而彼此相連,其中直徑在所述擴張尖部處擴大。所述大徑管件3. 2的一端安裝在熱交換器 輸入部2. 2,并且另一端安裝在熱交換器輸出部2. 3。所述管件3. 2. 1和3. 2. 2從底部和頂 部成排地延伸到熱交換器2并相互平行。終止部分3. 2. 3以折疊形式3. 4位于導熱板2. 1 中。根據相應技術,已知的是小徑管件3. 1中的液體致冷劑隨著直徑的擴張在擴張尖部3. 3 之后以氣態(tài)形式經由大徑管件3. 2行進到熱交換器2。圖2和3表示加熱管形式的除霜裝置4 (在下文被稱為加熱裝置),其受到蒸發(fā)器 殼體1外部的控制電路4. 3的控制,且安裝在熱交換器2的下部與蒸發(fā)器的底板1. 1之間, 并以S形在底板1. 1上延伸。在另一側,加熱裝置4在底板1. 1上方的熱交換器2的輸入部 處成一定距離的平行于熱交換器2進行延伸。作為本發(fā)明的創(chuàng)新之處,加熱裝置優(yōu)選將從 擴張尖部3. 3的最低點、沿擴張尖部3. 3的方向以上升的方式向上延伸為折疊件4. 1,并優(yōu) 選處于相同或幾乎相同的水平面。升角是足夠的直角。此后,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4. 2 以恒定的距離從大徑管件3. 2平行底部地進行延伸,并優(yōu)選終止在控制電路4. 3上。所述 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4. 2優(yōu)選通過電纜連接件5而與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 2. 1相連, 由此確保加熱板元件4. 2在蒸發(fā)器殼體1中的穩(wěn)固。然而,在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中,還 通過其他的元件實現所述穩(wěn)固,例如在一個實施方式中,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4. 2通 過支承元件被緊固在蒸發(fā)器殼體的任何位置上。通過所述實施方式,蒸發(fā)器殼體1上的加熱裝置4在致冷劑管的擴張尖部3. 3處 被定位成更靠近最冷區(qū)域,并隨后定位在熱交換器3. 2. 1的輸入元件上。這樣可有效消除 了冰集結和霜凍作用。同時,因加熱裝置4的操作時間更短而節(jié)約能量。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中,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 2. 1取替加熱裝置4作為折疊 件(未示出)而更靠近加熱裝置4定位。因此,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 2. 1具有足夠的剛性, 并由此無需任何其他穩(wěn)固元件、線纜圈或其他元件。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加熱裝置4和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2. 1(作為折疊件)可相互 更靠近地進行定位。在另一實施方式中,加熱裝置4被實施為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4. 2,其沿底板
1. 1從一側延伸,并且加熱板臂平行于已有加熱板4進行安裝。 在附件中結合權利要求公開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且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決不是 由用于借助實例解釋本發(fā)明的描述內容來限制。假定針對詳細說明和附圖本領域普通技術 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主題的情況下,能夠詳述類似的實施方式變型。
權利要求
一種致冷設備,其具有蒸發(fā)器,該蒸發(fā)器包括用于消除在致冷劑管(3)上和/或在熱交換器(2)上的冰集結的除霜裝置(4),其中在致冷劑管(3)上具有擴張尖部(3.3),直徑在該擴張尖部(3.3)處擴大且所述擴張尖部(3.3)安裝在所述熱交換器(2)上,其中至少一個小徑管件和至少一個大徑管件(3.1,3.2)與熱交換器(2)相連,其特征在于,不同于致冷劑管(3)的前部元件,所述除霜裝置(4)和所述大徑管件(3.2),直至和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2.1)、并優(yōu)選直至和擴張尖部(3.3),更加靠近彼此地進行布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設備,其特征在于,除霜裝置(4)的縱向方向發(fā)生適當改 變,并且所述大徑管件(3. 2)被定位成更靠近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 2. 1)。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致冷設備,其特征在于,除霜裝置(4)在底板上方的熱交換 器輸入元件(3.2. 1)的較低點處向上延伸到大徑管件(3.2)上的預定高點,并隨后以折疊 形式(4. 1)在向上的方向進行布置,從而被定位成更靠近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 2. 1),其中 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4. 2)距大徑管件(3. 2)成恒定距離地、平行于底部進行延伸。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致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有助于實現穩(wěn)固的固定元件在蒸發(fā)器 殼體中被安裝在所述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4. 2)上。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徑管件(3.2)的縱向方向在熱交 換器輸入元件(3. 2. 1)處發(fā)生改變,并由此被定位成更靠近除霜裝置(4)。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徑管件(3.2)發(fā)生形狀變化以與 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2. 1)以及與除霜裝置(4)的形狀相匹配,由此所述熱交換器輸入元 件(3. 2. 1)與除霜裝置(4)更靠近彼此地進行布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致冷設備,其特征在于,除霜裝置(4)在沿底板(1.1)的一側上 延伸,并且加熱板臂平行于已有加熱板(4)地安裝在更靠近布置的加熱板元件(4. 2)上。
8.如在前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所述的致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霜裝置(4)被設置 成加熱管的形式。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致冷設備,其具有蒸發(fā)器,其中該蒸發(fā)器包括用于消除致冷劑管(3)上和/或熱交換器(2)上的冰集結的除霜裝置(4)。所述熱交換器(2)具有致冷劑管(3),其包括擴張尖部(3.3),所述致冷劑管(3)在該擴張尖部(3.3)處的直徑擴大,且所述熱交換器(2)至少連接到小徑管件和大徑管件(3.1,3.2)。所述致冷裝置的特征在于,不同于致冷劑管(3)的前部元件,所述除霜裝置(4)和管元件中的熱交換器輸入元件(3.2.1)更靠近地進行布置,直到并優(yōu)選與擴張尖部(3.3)更靠近地進行布置。
文檔編號F25B39/02GK101896781SQ200880120158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2月13日
發(fā)明者A·依馬茲, A·德尼茲, H·O·奧爾塔卡亞, S·埃爾代尼茲, V·卡拉巴卡拉爾 申請人:Bsh博世和西門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