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燃燒加熱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供熱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燃燒加熱機。
【背景技術】
[0002]生物質燃燒機是利用生物質顆粒作為燃料產(chǎn)生熱能的設備,由于其環(huán)保、燃料的資源豐富、能量的轉換效率高等優(yōu)點而被逐漸的使用到現(xiàn)實生活和工業(yè)中。目前的燃燒機主要由料斗、燃燒加熱機、送風系統(tǒng)等組成,工作時,首先將生物質燃料輸送到料斗內,從料斗將生物質燃料不斷的流到燃燒加熱機的爐膛內燃燒,并將燃燒放出的熱量對導熱介質如導熱油等進行加熱,導熱介質通過管道輸送對需要加熱的物體進行加溫。
[0003]如圖1所示,為現(xiàn)有技術中如供暖系統(tǒng)中的一種燃燒加熱機,其基本結構都是由燃燒室01、爐腔02、保溫層06等部分組成,燃料在燃燒室01中燃燒,產(chǎn)生的熱量可將經(jīng)流體入口 03流入爐腔02內的流體加熱,而后通過流體入口 04流出并導入燃燒加熱機以外的熱交換器中進行熱交換。燃燒室01中燃料燃燒所產(chǎn)生的煙氣通過煙囪05直接排出到燃燒加熱機外部。該燃燒加熱機由于結構的限制,爐腔02通常設在燃燒室01的外側,體積較大,通過燃燒室01內的燃料燃燒加熱進行加熱的速度較慢,而同時燃燒室01內產(chǎn)生的高溫氣體卻直接通過煙囪05排出,大量的熱能沒有被爐腔02內的流體吸收,因此現(xiàn)有技術的燃燒加熱機中存在熱交換效果差,能源浪費較大的問題,缺陷明顯。
【發(fā)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燃料利用率高、熱交換效果好、節(jié)省能源、降低生產(chǎn)成本、易于實現(xiàn)自動化生產(chǎn)的燃燒加熱機。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種燃燒加熱機,包括送料裝置及燃燒加熱裝置,所述燃燒加熱裝置包括燃燒腔體、設置于燃燒腔體上方的加熱腔體及蓋設于加熱腔體的加熱腔體蓋,所述燃燒腔體設有燃燒室,該燃燒室設有爐排和包覆于燃燒室外側的加熱室,所述加熱腔體設有與燃燒室連通的走煙通道及包覆于該走煙通道外側的加熱腔,所述加熱室設有介質入口,所述加熱腔設有介質出口,所述加熱室與加熱腔通過連接管道連通,所述送料裝置的出料口與所述燃燒室連通。
[0007]其中,所述走煙通道包括入煙腔、與入煙腔連通的若干導煙管、與該若干導煙管連通的集煙腔及與該集煙腔連通的出煙口,所述若干導煙管間隔豎直并列設置。
[0008]其中,所述加熱腔體蓋設有蓋體加熱腔、與蓋體加熱腔連通的介質蓋體入口和介質蓋體出口,所述介質蓋體入口通過連接管道分別與所述加熱室和加熱腔連通,所述介質蓋體出口通過連通管與所述加熱腔連通。
[0009]其中,還包括集排氣罐,該集排氣罐設有進氣管、回介質管及設置于集排氣罐頂部的排氣口,所述回介質管與集排氣罐的連通位置位于進氣管與集排氣罐的連通位置的下方,所述進氣管和回介質管分別與所述加熱腔連通。
[0010]其中,所述送料裝置包括料斗、與該料斗的出料口連接的第一料道、與該第一料道連接的第二料道、用于將物料從第一料道送入第二料道的喂料機構及用于將物料送入燃燒室的送風機構。
[0011]其中,所述喂料機構包括喂料桿、用于驅動該喂料桿轉動的料桿驅動裝置,所述喂料桿設有螺牙喂料段,該螺牙喂料段位于所述第一料道與第二料道的連接處。
[0012]其中,所述料桿驅動裝置包括喂料電機、與該喂料電機連接的主動錐齒輪及與該主動錐齒輪嚙合的從動錐齒輪,所述喂料桿與該從動錐齒輪連接。
[0013]其中,所述送風機構包括風機、與該風機連接的上料吹風管及燃燒吹風管,所述第一料道設有進風口,所述上料吹風管與該進風口連接,所述燃燒吹風管與所述燃燒室連通。
[0014]其中,還包括循環(huán)管道,該循環(huán)管道包括上分流箱、下分流箱及若干并列設置的循環(huán)管,所述循環(huán)管的兩端分別與上分流箱和下分流箱連接,所述循環(huán)管設有通煙道及包覆于該通煙道外側的介質加熱腔,所述通煙道分別與所述上分流箱和下分流箱連通,所述相鄰兩個循環(huán)管的介質加熱腔通過循環(huán)連接管道串通,所述上分流箱和下分流箱內均設有使相鄰通煙道沿走煙方向串通的擋煙隔板;
[0015]所述上分流箱設置有進煙口,所述上分流箱或者下分流箱設有出煙口 ;所述走煙通道與所述上分流箱的進煙口連通,所述介質出口與其中一個循環(huán)管的介質加熱腔連通。
[0016]其中,所述下分流箱設有除塵口,該除塵口蓋設有密封蓋。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8]本實用新型采用送料裝置將生物質燃料送到燃燒室中,容易實現(xiàn)生產(chǎn)自動化;采用獨立燃燒腔體燃燒生物質燃料,便于制造燃燒腔體時材料的選擇,降低燃燒腔體制造的成本,設有包覆于燃燒室外側的加熱室,使得流體介質能夠吸收燃燒釋放的熱量,同時提高燃燒腔體使用壽命;加熱腔體的走煙通道引導生物質燃料燃燒后的高溫氣體的流向,加熱腔中的流體介質對高溫氣體的溫度進行充分吸收,大大提高熱量的收集利用率,熱交換效果好,提高了生物質燃料的利用率,節(jié)省能源,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燃燒加熱機的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燃燒加熱裝置的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燃燒加熱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加熱腔體剖切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送料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5]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循環(huán)管道的立體結構分解示意圖。
[0026]圖8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循環(huán)管道另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7]圖9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循環(huán)管道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與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29]如圖2至9所示,一種燃燒加熱機,包括送料裝置1及燃燒加熱裝置2,所述燃燒加熱裝置2包括燃燒腔體21、設置于燃燒腔體21上方的加熱腔體22及蓋設于加熱腔體22的加熱腔體蓋23,所述燃燒腔體21設有燃燒室211,該燃燒室211設有爐排212和包覆于燃燒室211外側的加熱室213,所述加熱腔體22設有與燃燒室211連通的走煙通道及包覆于該走煙通道外側的加熱腔221,所述加熱室213設有介質入口 214,所述加熱腔221設有介質出口 222,所述加熱室213與加熱腔221通過連接管道25連通,所述送料裝置1的出料口與所述燃燒室211連通。
[0030]在實際應用中,送料裝置1將生物質燃料送到燃燒室211中,該生物質燃料放置到燃燒室211的爐排212上進行燃燒,加熱腔體蓋23蓋在加熱腔體22的頂端進行封閉,生物質燃料燃燒后的高溫氣體經(jīng)過加熱腔體22的走煙通道排出。流體介質從介質入口 214流入到加熱室213內,其在該加熱室213內充分吸收燃燒室211內燃料燃燒釋放的熱量,加熱室213與加熱腔221通過連接管道25連通,流體介質從加熱室213流進加熱腔221內,該流體介質在加熱腔221充分吸收走煙通道內高溫氣體釋放的熱量,流體介質最后從加熱腔221的介質出口 222流出。
[0031]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流體介質可以是水、水的混合物、導熱油等油類。在如圖4中,單箭頭的指向為流體介質的循環(huán)流動方向,雙箭頭的指向為高溫氣體的流動方向。
[0032]本實用新型采用送料裝置1將生物質燃料送到燃燒室211中,容易實現(xiàn)生產(chǎn)自動化;采用獨立燃燒腔體11燃燒生物質燃料,便于制造燃燒腔體11時材料的選擇,降低燃燒腔體11制造的成本,設有包覆于燃燒室211外側的加熱室213,使得流體介質能夠吸收燃燒釋放的熱量,同時提高燃燒腔體11使用壽命;加熱腔體12的走煙通道引導生物質燃料燃燒后的高溫氣體的流向,加熱腔221中的流體介質對高溫氣體的溫度進行充分吸收,大大提高熱量的收集利用率,熱交換效果好,提高了生物質燃料的利用率,節(jié)省能源,降低了生產(chǎn)成本,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0033]本實施例中,所述走煙通道包括入煙腔225、與入煙腔225連通的若干導煙管223、與該若干導煙管223連通的集煙腔224及與該集煙腔224連通的出煙口 226,所述若干導煙管223間隔豎直并列設置。使用時,入煙腔225匯聚燃燒室211生物質燃料燃燒后的高溫氣體,在通過若干導煙管223分流引導后,再經(jīng)過集煙腔224匯聚后,再通過出煙口 226將氣體排出。流體介質與該若干導煙管223的外表面接觸,大大增加了流體介質吸收熱量的接觸面積,提高了高溫氣體熱量的利用率。
[0034]本實施例中,所述加熱腔體蓋23設有蓋體加熱腔231、與蓋體加熱腔231連通的介質蓋體入口和介質蓋體出口,所述介質蓋體入口通過連接管道25分別于所述加熱室213和加熱腔221連通,所述介質蓋體出口通過連通管26與所述加熱腔221連通。
[0035]具體的,所述介質蓋體入口通過連接管道25分別與所述加熱室213和加熱腔221連通,所述介質蓋體出口與所述加熱腔221通過連通管26連通,流體介質通過連接管道25流入蓋體加熱腔231內,對加熱腔體蓋23的熱量進行吸收,再從連通管26流入到加熱腔221中,進一步提高了高溫氣體熱量的利用率,同時延長了加熱腔體蓋23使用壽命。
[0036]本實施例中,還包括集排氣罐24,該集排氣罐24設有進氣管241、回介質管242及設置于集排氣罐24頂部的排氣口 243,所述回介質管242與集排氣罐24的連通位置位于進氣管241與集排氣罐24的連通位置的下方,所述進氣管241和回介質管242分別與所述加熱腔221連通。具體的,進氣管241和回介質管242通過管道與所述加熱腔221連通,將加熱腔221的空氣通過進氣管241排到集排氣罐24中,空氣從排氣口 243排出集排氣罐24,而空氣中的流體介質被收集在排氣罐24,再通過回介質管242回收到加熱腔22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