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包括:外殼;以及安裝在外殼中的控制箱,其中一階梯部從控制箱的上表面突出,且該階梯部處形成多個空氣出口。
【專利說明】
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
【背景技術】
[0002]空調(diào)是根據(jù)使用者及其意圖而將室內(nèi)空氣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的家用電器。例如,在夏天將室內(nèi)控制為冷卻狀態(tài),在冬天控制為加溫狀態(tài),并且還控制室內(nèi)的濕度,以及將室內(nèi)空氣保持為新鮮和清潔的狀態(tài)。
[0003]具體來說,空調(diào)在制冷循環(huán)中(該循環(huán)中執(zhí)行制冷劑的壓縮、冷凝、膨脹和蒸發(fā)過程)被驅(qū)動,由此可執(zhí)行室內(nèi)空間的冷卻和加溫操作。
[0004]根據(jù)室內(nèi)單元與室外單元是否分開,可將空調(diào)分類為分體式空調(diào)和整體式空調(diào),在分體式空調(diào)中室內(nèi)單元和室外單元彼此分開,在整體式空調(diào)中室內(nèi)單元和室外單元被整合為一個單元。室外單元包括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室外熱交換器,而室內(nèi)單元包括與室內(nèi)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室內(nèi)熱交換器。
[0005]在制冷循環(huán)執(zhí)行冷卻操作時,室外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室內(nèi)熱交換器作為蒸發(fā)器。然而,在制冷循環(huán)執(zhí)行加溫操作時,室內(nèi)熱交換器作為冷凝器,室外熱交換器作為蒸發(fā)器。
[0006]同時,近年來,具有制冷劑回路的多體式空調(diào)被廣泛使用,在上述多體式空調(diào)中,多個室外單元設置在外部(如在建筑的屋頂上),而多個室內(nèi)單元分別與室內(nèi)單元連接以對各個室內(nèi)空間進行獨立的冷卻或加溫。
[0007]在韓國未審查的專利申請公開KR10-2009-0031133中披露了一種控制箱的結構。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技術問題
[0009]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其中在控制箱的上表面形成空氣排放口,并阻止雨水通過空氣排放口進入控制箱。
[0010]技術方案
[0011]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其包括外殼和安裝在外殼中的控制箱,其中,一階梯部從控制箱的上表面突出,且該階梯部處形成多個空氣出口。
[0012]—套管可沿每個空氣出口的邊緣向上突出。
[0013]此外,在階梯部的前部可形成阻擋肋,且階梯部和阻擋肋可被上蓋遮蔽。
[0014]上蓋的后端可沿控制箱的后表面向下彎折以形成排氣路徑。
[0015]技術效果
[0016]根據(jù)本申請的實施例的具有上述結構的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可防止進入室外單元中的雨水被引入到控制箱中。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的立體圖。
[0018]圖2是該室外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0019]圖3是示出該室外單元內(nèi)部的平面圖。
[0020]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控制箱的立體圖。
[0021]圖5是移除了上蓋的該控制箱的部分立體圖。
[0022]圖6是沿圖4的V1-VI線截取的縱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文將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下文所披露的這些示例性實施例,而是可以多種形式來實現(xiàn)。以下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了使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具體化和實施本申請。
[0024]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的立體圖。圖2是該室外單元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示出該室外單元的內(nèi)部的平面圖。
[0025]參見圖1至圖3,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I包括:基盤40,其形成下表面;外面板70,其被聯(lián)接成直立在基盤40的邊緣上;以及蓋板10,其遮蓋外面板70的上表面。
[0026]具體來說,在蓋板10處可形成一對排放口11。在排放口 11處安裝有排放格柵111以防止異物通過排放口 11從外部進入到室外單元I。
[0027]同時,在室外單元I的四個角部處設有側支撐件60。各個側支撐件60均可形成為被彎折以便能形成室外單元I的各個角部,并且可形成為管狀。
[0028]外面板70設置在這些側支撐件60之間,并且形成室外單元I的外觀。具體來說,夕卜面板70可包括:側面板71,其形成室外單元I的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前面板74,其形成室外單元I的前表面;以及后面板72,其形成室外單元I的后表面。通過側支撐件60,可將前面板74連接到側面板71,并且可將后面板72連接到側面板71。
[0029]具體來說,側面板71形成室外熱交換器100的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且可形成為將側支撐件60、基盤40和蓋板10的邊緣彼此連接的板狀。
[0030]在每個側面板71的上部區(qū)域均可形成遮蔽部771,且可在遮蔽部771的下部區(qū)域形成多個吸入口 772。遮蔽部771被限定在與護罩20的安裝位置相對應的區(qū)域中以引導被排放的空氣,并且可形成為包圍護罩20。
[0031]上述多個吸入口772形成在與吸入的空氣進行熱交換的室外熱交換器100的區(qū)域處,且通過上述多個吸入口 772引入到室外單元I中的空氣在穿過室外熱交換器100的同時與制冷劑進行熱交換。
[0032]形成在側面板71的右側面板711(當在圖2中觀察時,右側面板71形成室外熱交換器I的右表面)處的吸入口 772可以形成在右側面板711的除遮蔽部件771之外的全部區(qū)域。然而,形成在側面板71的左側面板712(當在圖2中觀察時,左側面板712形成室外熱交換器I的左表面)處的吸入口 772可以形成在其除遮蔽部件771之外的其它區(qū)域,并且可形成在左側面板712的前部區(qū)域的部分。
[0033]換言之,左側面板712的吸入口772僅形成在室外熱交換器100延伸到的區(qū)域,以便使室外空氣與室外熱交換器100進行熱交換。而吸入口 772不形成在左側面板712的前部區(qū)域(形成制冷循環(huán)的元件集中在該區(qū)域中),以使得形成制冷循環(huán)的各元件被遮蔽。
[0034]同時,后面板72安裝在室外單元I的與護罩20和風扇電機組件21所在的部分相對應的后表面處。吸入格柵73可安裝在后面板72下端與基盤40之間的空間處。即是說,吸入格柵73的上端可連接到后面板72的下端,吸入格柵73的下端可置于基盤40上。吸入格柵73可被限定為連接成柵格形狀的多條線纜所構成的組件。因此,吸入格柵73用于保護室外熱交換器100免受外部振動或異物的影響,且使外部空氣能夠順利地被引入。
[0035]當然,雖然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已描述了室外單元I的后表面由后面板72和吸入格柵73形成,但室外單元I的后表面可形成為與側面板71具有相同的形狀。
[0036]前面板74設置在室外單元I的前表面處。前面板74可包括維護面板75、管道面板76和吸入面板77。
[0037]具體來說,室外單元I的前表面的左側可被維護面板75和管道面板76遮蔽,而室外單元I的前表面的右側可被吸入面板77遮蔽。
[0038]維護面板75遮蓋室外單元I的左部區(qū)域,前面板74的所有面板都形成為在組裝時能夠彼此獨立分離。因此,可以僅分離維護面板75就能夠訪問室外單元I的內(nèi)部元件。
[0039]具體來說,在維護面板75打開時,總體控制箱80可露出于前側,因此可允許訪問形成制冷循環(huán)的每個元件以及將這些元件彼此連接的制冷劑管。
[0040]同時,維護面板75還可設有維護門752。維護門752可獨立地打開和關閉在維護面板75上形成的維護窗751。維護窗751可形成在控制箱80的某些需要頻繁地檢查和操作的主要元件所在的位置。因此,在使用者或操作員想要檢查空調(diào)是否正常,或者要設定新的運行狀態(tài)時,僅通過打開維護門752而不是將整個維護面板75分離,就能夠訪問控制箱80的主要元件并執(zhí)行所需操作。
[0041]管道面板76設置在維護面板75的下端與基盤40之間,以使連接室外單元I與室內(nèi)單元2的連接管能夠從管道面板76中穿過并固定在其中。管道面板76形成為與維護面板75具有相同的寬度,且維護面板75可在管道面板76固定到基盤40的狀態(tài)下被分離。
[0042]在管道面板76上形成有管道安裝孔761,連接到室內(nèi)單元的多個室內(nèi)單元連接管穿過此管道安裝孔761。一制冷劑管從室外單元I的內(nèi)部穿過管道安裝孔761且露出于室外單元I的外部,以便能夠容易地連接和安裝與室內(nèi)單元連接的室內(nèi)單元連接管,該制冷劑管上安裝有維護閥。如有必要,管道面板76可與維護面板75—體地形成。
[0043]同時,吸入面板77形成為覆蓋室外單元I的右前表面的除維護面板75和管道面板76之外的外部,且還遮蔽設置在室外單元I的前表面處的室外熱交換器100。因此,吸入面板77的上端可與蓋板10接觸,而其下端可被放在基盤40上。此外,吸入面板77的左端與維護面板75和管道面板76接觸,而其右端與側部支撐件60接觸。
[0044]吸入口 772和遮蔽部件771還可以形成在吸入面板77處。即是說,遮蔽部件771可形成在能遮蔽護罩20的區(qū)域處,而吸入口 772可形成在與室外熱交換器100的前部區(qū)域相對應的區(qū)域,以使外部空氣能被引向室外熱交換器100。
[0045]同時,護罩20被安裝在室外單元I的內(nèi)上部處,且風扇電機組件21被容置在護罩20中。護罩20是將吸入到室外單元I中的空氣引導為沿室外單元I的上部方向排放的元件。因此,護罩20形成為使得其上端和下端開放,且其截面寬度從上端和下端朝向其中心部逐漸減少。排放口 11形成為與護罩20的開放上表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狀,因此當空氣通過排放口 11被排放時,可使流動阻力最小化。
[0046]風扇電機組件21包括電機和風扇211,并且設置在護罩20的內(nèi)部以強制排放被引入到室外單元I中的空氣。盡管未詳細描述,但風扇電機組件21可被安設在安裝構件30上,而護罩20也可被安設在安裝構件30上,進而可被固定到室外單元I的內(nèi)上部。為此,安裝構件30可聯(lián)接到外面板70的形成室外單元I的側表面的那一側。
[0047]室外單元I的下表面由基盤40限定。具體來說,基盤40可通過基部框架41而被保持為與安裝表面間隔開的狀態(tài)。而且,形成制冷循環(huán)的室外熱交換器100、壓縮機51、52等部件可設置在基盤40的上表面上。
[0048]具體來說,壓縮機51、52可位于基盤40的前部處。壓縮機51、52是這樣的單元:其使氣態(tài)制冷劑能夠被壓縮成高溫高壓的狀態(tài),且其包括恒速壓縮機和變頻壓縮機,恒速壓縮機在恒速旋轉(zhuǎn)的同時以恒定的壓縮量執(zhí)行壓縮,而變頻壓縮機的轉(zhuǎn)速是變化的以便基于負載控制壓縮量。恒速壓縮機和變頻壓縮機可分別被稱為第一壓縮機51和第二壓縮機52。
[0049]在連接到壓縮機51、52的各個出口的制冷劑管上可設置有第一油分離器53和第二油分離器54,用以分離從壓縮機51、52排放的制冷劑中含有的油。
[0050]同時,第一壓縮機51、第二壓縮機52、第一油分離器53和第二油分離器54可被噪音遮蔽件59遮蔽。噪音遮蔽件59用于遮蔽當?shù)谝粔嚎s機51、第二壓縮機52、第一油分離器53和第二油分離器54工作時產(chǎn)生的噪音,且可以是包圍第一壓縮機51、第二壓縮機52、第一油分離器53和第二油分離器54的噪音吸收材料或者噪音隔離材料。
[0051]圖4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控制箱的立體圖,圖5是移除上蓋后的該控制箱的部分立體圖,圖6是沿圖4的V1-VI線截取的縱向剖視圖。
[0052]參見圖4至圖6,根據(jù)本發(fā)明該實施例的控制箱80可安裝在室外單元I的維護面板75的后表面處。
[0053]具體來說,控制箱80可設置在與維護面板75上形成的維護窗751相對應的位置。控制箱80的前表面是開放的,且此開放的前表面與維護窗751對準。因此,當將維護門752與維護窗751分離時,能夠訪問控制箱80的內(nèi)部。
[0054]此外,控制箱80的下表面可以是開放的,因此,進入到室外單元I中的外部空氣在被引入到控制箱80中且向上流動的同時,可使控制箱80中的生熱部件冷卻。
[0055]更具體來說,控制箱80可由側表面81、后表面83和上表面82形成。電路板和安裝在電路板上的多個控制部件可容置在控制箱80中。多個控制部件的一部分可以是產(chǎn)生高溫熱量的生熱部件。例如,這些生熱部件包括多個電氣部件86,這些電氣部件86包括電源模塊,該電源模塊包括智能電源模塊、磁開關、端子臺、反應器、濾波器等等,且這些部件可安裝在控制箱80內(nèi)部。
[0056]而且,在控制箱80內(nèi)部可設置內(nèi)蓋85以防止電氣部件86直接暴露在外。即是說,SP便當維護門752打開時,電氣部件86也不會直接露出,且電氣部件86可僅在內(nèi)蓋85被分離時露出。
[0057]而且,在控制箱80的兩側表面的至少一側表面上可單獨安裝一散熱板90,以使具有高熱值的電氣部件快速冷卻。
[0058]具體來說,在控制箱80的側表面處可形成一個或多個散熱孔811,且散熱板90可被安裝在散熱孔811處。在散熱板90的朝向控制箱80的內(nèi)部的一個表面上可安裝多個電氣部件,且冷卻管91或熱管(heat pipe)可安裝在露出于控制箱80的外部的另一側,以將從電氣部件產(chǎn)生的熱量傳遞到冷卻管91。
[0059]同時,在控制箱80的上表面82處形成多個出口822,以使進入到控制箱80中的空氣被排放到外部。具體來說,通過控制箱80的下表面被引入的空氣與控制箱80中的電氣部件進行熱交換且被加熱。被加熱后的空氣較輕,因此向上流向控制箱80的上表面82,且通過多個出口 822被排放到控制箱80的外部。
[0060]室外單元I可被安裝在室外,或者可被設置在單獨的室內(nèi)存放空間。當室外單元I被安裝在室外時,雨水可能通過形成在室外單元I的上表面處的排放口 11進入。在此情況下,即使控制箱80安裝在室外單元I的內(nèi)部,雨水仍然可能被引入到控制箱80中。
[0061]為了防止雨水進入到控制箱80中而導致電氣問題或起火,應防止雨水通過控制箱80的出口 822流入到控制箱80中。
[0062]為此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該實施例的控制箱80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防止雨水進入的結構。
[0063]首先,上表面82形成為從其前端朝其后端向下傾斜,以使滴落到上表面82上的雨水快速下流。
[0064]其次,其上形成有出口822的部分被形成在從上表面82向上突起的階梯部821中。因此,防止了滴落到上表面82上的雨水進入到排放口 822中。
[0065]第三,在上表面82的前端與階梯部821之間形成阻擋雨水的阻擋肋824。因此,從上表面82的前端流向其后端的雨水被阻擋肋824所阻擋,從而流向控制箱80的左邊緣和右邊緣,而不是流向階梯部821。
[0066]阻擋肋824可形成為沿控制箱80的后端的方向從其中心部朝向其端部傾斜。換言之,從阻擋肋824的中心部到控制箱80前端的距離可被形成為短于從阻擋肋824的兩端之一到控制箱80的前端的距離。
[0067]第四,套管823從每個出口822的邊緣延伸預定高度。因此,即使雨水流到階梯部821的上表面,該雨水也不能夠被引向出口822。
[0068]第五,上表面82可被上蓋84遮蓋以防止雨水進入到控制箱80中。
[0069]具體來說,上蓋84形成為其尺寸可遮蓋階梯部821和阻擋肋824,且在階梯部821的上表面與上蓋84之間形成一空氣路徑。
[0070]而且,上蓋84的后端比控制箱80的后表面83更大程度地向后延伸,從而在控制箱80的后表面83與上蓋84之間形成排氣口 801。其結果是,通過出口 822排放的空氣可被容易地排放到控制箱80的外部。此外,可防止雨水通過排氣口 801進入到控制箱80中。
【主權項】
1.一種空調(diào)的室外單元,包括: 外殼,包括: 基盤,構造為限定下表面; 外面板,聯(lián)接到并直立于所述基盤的邊緣處;以及 蓋板,安設在所述外面板的上表面上并具有排放口 ; 控制箱,容置在所述外殼中并且安裝在所述外面板的后表面的一側; 熱交換器,容置在所述外殼中; 風扇電機組件,容置在所述外殼中;以及 壓縮機,安設在所述基盤上, 其中,所述控制箱包括: 殼體,包括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上表面和后表面,且所述殼體的前表面和下表面為開放; 多個電氣部件,容置在所述殼體中; 階梯部,構造為從所述上表面進一步向上延伸;以及 多個出口,形成在所述階梯部。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單元,其中,所述控制箱的上表面形成為從其前端向其后端向下傾斜。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單元,還包括阻擋肋,所述阻擋肋從所述上表面上的一部分突出且沿寬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上表面上的所述部分對應于所述階梯部與所述控制箱的上表面的前端之間的位置。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單元,其中,從所述上表面的前端到所述阻擋肋的中心的距離短于從所述上表面的前端到所述阻擋肋的一端的距離。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單元,還包括套管,所述套管沿所述多個出口中的每個出口的邊緣延伸預定高度。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單元,還包括上蓋,所述上蓋聯(lián)接到所述上表面并遮蓋所述阻擋肋和所述階梯部。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單元,其中,所述上蓋的后端比所述殼體的后表面向后延伸得更遠,從而在所述上蓋的后端與所述殼體的后表面之間形成排氣口。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室外單元,其中,所述上蓋的后端沿所述殼體的后表面向下彎折,從而將所述排氣口導向所述控制箱的下端。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單元,還包括: 至少一個散熱孔,形成在所述殼體的左側表面或右側表面處; 散熱板,安裝在所述至少一個散熱孔處;以及 冷卻管或熱管,安設在所述散熱板上。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室外單元,其中,所述冷卻管包括制冷劑管,經(jīng)過膨脹閥的兩相制冷劑在所述制冷劑管中流動。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單元,還包括通過切去所述外面板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維護窗, 其中,所述控制箱的前表面與所述維護窗對準。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室外單元,還包括維護門,所述維護門打開和關閉所述維護窗。1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單元,還包括內(nèi)蓋,所述內(nèi)蓋遮蓋所述多個電氣部件。
【文檔編號】F24F1/22GK105992917SQ201580008097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0日
【發(fā)明人】具校民, 權祥榮, 李鎬基
【申請人】Lg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