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氣交換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多功能新風交換機。
背景技術:
目前常用的新風交換機主要由箱體、送風機、排風機、新風過濾部件、回風過濾部件和熱交換芯體組成。機組運行時,室外新風由送機吸入,室內回風由排風機吸入,新風、回風在熱交換芯體內由于溫濕度差的存在,通過傳熱、傳質過程,實現能量從回風側回收至新風側,然后新風通過送風機送入室內,回風通過排風機排出室外。然而,一年四季天氣變化很大,導致客戶的使用需求也日趨多元化,除常規(guī)的新風換氣功能外,加熱、除濕等空氣調節(jié)功能對保證空氣質量及用戶使用舒適度的體驗也極為重要。而常規(guī)新風交換機運行模式較為單一,無法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導致客戶在安裝了新風交換機之外,為實現加熱、除濕等空氣調節(jié)功能,仍需選擇加裝加熱器、除濕機等空氣處理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除濕功能的新風交換機。
一種多功能新風交換機,包括新風機構和除濕機構,除濕機構和新風機構連通,新風機構內設置有旁通裝置和加熱裝置;所述新風機構包括箱體、熱交換芯體、排風機、送風機、新風隔離閥、排風隔離閥和內循環(huán)風閥;所述熱交換芯體設置在箱體中部,其與四塊隔板共同將箱體內部分隔成四個腔體,包括回風腔、新風腔、排風腔和送風腔;回風腔的一側開設有回風口,新風腔的一側開設有新風口,排風腔的一側開設有排風口,送風腔的一側開設有送風口;所述排風機設置在排風腔中并與排風口連接,所述送風機設置在送風腔中并與送風口連接;所述新風隔離閥設置在新風口處;所述排風隔離閥設置在排風口處;所述內循環(huán)風閥安裝在回風腔和送風腔之間的隔板上;所述加熱裝置安裝在送風口和送風機出口之間;所述旁通裝置設置在熱交換芯體下方,連通回風腔和排風腔;所述除濕機構與送風口連通,其包括機箱和機箱內的除濕系統(tǒng),所述機箱還開設有出風口。該結構的新風交換機具有四種模式,常規(guī)的新風模式、除濕模式、加熱模式以及旁通模式,可以根據室內空氣狀況靈活切換,能夠保持室內的舒適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進一步地,所述除濕系統(tǒng)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蒸發(fā)器、干燥過濾器和節(jié)流裝置;所述壓縮機、冷凝器、干燥過濾器、節(jié)流裝置和蒸發(fā)器依序首尾連接形成循環(huán)的除濕系統(tǒng)。
進一步地,所述加熱裝置包括固定座、發(fā)熱組件和固定蓋板;所述固定座開設有安裝槽,所述發(fā)熱組件嵌入所述安裝槽內;所述固定蓋板蓋在安裝槽出口處,遮蓋著安裝槽出口。
進一步地,所述除濕系統(tǒng)還包括冷凝水盤,其底部上表面呈v形,該v形面的最低點處設有排水口;所述冷凝水盤側面設置有卡槽,所述冷凝器和蒸發(fā)器通過卡槽安裝在冷凝水盤上。該結構的冷凝水盤使冷凝出來的水更容易排出機箱外,保持機箱內部的干燥。
進一步地,所述發(fā)熱組件包括發(fā)熱體框架和發(fā)熱體;所述發(fā)熱體框架開設有限位槽,發(fā)熱體固定在限位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發(fā)熱裝置還包括溫控器;所述發(fā)熱體框架上開設有溫控器固定孔,溫控器安裝在溫控器固定孔中。溫控器的設置使加熱裝置更加人性化,使新風機的使用感受更好。
進一步地,所述旁通裝置包括旁通風道和旁通風閥,旁通風道連通回風腔和排風腔,旁通風閥與旁通風道的一端連接且位于排風腔內。
進一步地,所述旁通風閥包括閥門框架、閥片和步進電機;閥片和步進電機共同設置在閥門框架上,閥片的一端與閥門框架樞接,另一端與步進電機連接。該結構的旁通裝置使新風交換機的排風效率大大提高。
進一步地,所述旁通風道包括兩相對設置的旁通邊框,所述兩旁通邊框的一端與旁通風閥連接形成出風口,另一端相對設置形成入風口;該兩旁通邊框安裝在熱交換芯體底部,兩旁通邊框、熱交換芯體底面和箱體內壁共同形成旁通風道。
進一步地,所述新風腔還設置有新風過濾器,所述新風過濾器設置在新風口處;所述回風腔還設置有回風過濾器,所述回風過濾器設置在回風口處。過濾器的設置使本發(fā)明所述的新風交換機送到室內的空氣更加干凈,有利于使用者的身體健康。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所述的新風交換機具有除濕機構、加熱裝置和旁通裝置,可以開啟四種運行模式,當時室內濕度較大時可以開啟除濕功能;當室內溫度較低時可以開啟加熱模式;當需要提高換氣效率時可以開啟旁通模式;當室內空氣比較舒適時可調整為常規(guī)的新風模式。其運行模式靈活,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使室內舒適度得到有效調節(jié)。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實施,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所述多功能新風交換機的結構示意圖及常規(guī)模式下的空氣流向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多功能新風交換機的結構示意圖及除濕、加熱模式下的空氣流向圖;
圖3為本發(fā)明所述除濕機構結構圖;
圖4為本發(fā)明除濕系統(tǒng)原理圖;
圖5為本發(fā)明所述冷凝水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所述加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所述旁通裝置和熱交換芯體的分解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所述旁通風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旁通模式下空氣在旁通風道內的流向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所述多功能新風交換機的結構示意圖及常規(guī)模式下的空氣流向圖;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多功能新風交換機的結構示意圖及除濕、加熱模式下的空氣流向圖。一種多功能新風交換機,包括新風機構和除濕機構,除濕機構和新風機構通過管路連通,新風機構內設置有旁通裝置和加熱裝置30。
具體地,所述新風機構包括箱體1、熱交換芯體2、排風機3、送風機4、新風隔離閥5、排風隔離閥6、內循環(huán)風閥7、新風過濾器8和回風過濾器9;所述熱交換芯體2設置在箱體1中部,用于將回風中的溫度、濕度回收至新風側,其與四塊隔板10共同將箱體1內部分隔成四個腔體,包括回風腔、新風腔、排風腔和送風腔;回風腔的一側開設有回風口11,新風腔的一側開設有新風口12,排風腔的一側開設有排風口13,送風腔的一側開設有送風口14;所述排風機3設置在排風腔中并與排風口13連接,所述送風機4設置在送風腔中并與送風口14連接;所述新風隔離閥5設置在新風口12處;所述排風隔離閥6設置在排風口13處;所述內循環(huán)風閥7安裝在回風腔和送風腔之間的隔板10上;所述新風過濾器8設置在新風腔內,靠近所述新風口12處,所述回風過濾器9設置在回風腔內,靠近回風口11處。所述加熱裝置30安裝在送風口14和送風機4出口之間,而所述旁通裝置設置在箱體1內并可連通回風腔和排風腔。
如圖3和圖4所示,圖3為本發(fā)明所述除濕機構結構圖;圖4為本發(fā)明除濕系統(tǒng)原理圖。所述除濕機構包括機箱21和機箱21內的除濕系統(tǒng),該機箱開設有出口風口。所述除濕系統(tǒng)包括壓縮機22、冷凝器23、蒸發(fā)器24、干燥過濾器25、節(jié)流裝置26以及系統(tǒng)管路;所述壓縮機22、冷凝器23、干燥過濾器25、節(jié)流裝置26和蒸發(fā)器24通過系統(tǒng)管路依序首尾連接形成循環(huán)的除濕系統(tǒng)。
此外,如圖5所示,圖5為本發(fā)明所述冷凝水盤的結構示意圖。除濕機構還包括冷凝水盤27,所述冷凝水盤27側面設置有卡槽,所述冷凝器23和蒸發(fā)器24通過卡槽安裝在冷凝水盤27上,且其底部上表面呈v型,排水口271開設在v型面的最低點處。冷凝器23和蒸發(fā)器24安裝于冷凝水盤27上,冷凝水盤27用于收集除濕過程產生的冷凝水并及時排走。冷凝水盤27與冷凝器23、蒸發(fā)器24固定后形成部件,最后安裝于機箱21內。壓縮機22安裝于機箱21的一端,并通過系統(tǒng)管路與冷凝器23、蒸發(fā)器24連接。干燥過濾器25和節(jié)流裝置26安裝于冷凝器23出口與蒸發(fā)器24入口之間的系統(tǒng)管路上。除濕模式時,壓縮機22將壓縮后的高溫高壓冷媒氣體排入冷凝器24,高溫高壓冷媒在冷凝器24內其熱量被空氣帶走,變成高壓中溫的冷媒液體,然后經過干燥過濾器25的進入節(jié)流裝置26,通過節(jié)流裝置26的節(jié)流降壓作用變成低溫低壓液體,然后進入蒸發(fā)器24,在蒸發(fā)器24中吸收空氣中的熱量使得空氣溫度降到露點以下而將水分析出,從而實現除濕功能;蒸發(fā)器24內的冷媒不斷吸熱并汽化,最后形成具有一定過熱度的氣體并被壓縮機22吸入,在壓縮機22內壓縮后排出,繼續(xù)進行上述循環(huán)。而除濕后的空氣則經過冷凝器23,并吸收冷凝器23中的熱量升溫,最后被送入室內。
如圖6所示,圖6為本發(fā)明所述加熱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加熱裝置30包括固定座31、發(fā)熱組件、固定蓋板32和溫控器33;其中,所述發(fā)熱組件包括發(fā)熱體框架34和發(fā)熱體35;所述發(fā)熱體框架34開設有限位槽和溫控器固定孔,發(fā)熱體35固定在限位槽內;溫控器33安裝在溫控器固定孔中。所述固定座31開設有安裝槽,所述發(fā)熱組件嵌入所述安裝槽內。所述固定蓋板32蓋在安裝槽出口處,遮蓋著安裝槽出口以及溫控器33。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座31和固定蓋板32均采用特殊防火、絕緣材料制作,能有效保證加熱裝置30的使用安全。
如圖7和圖8所示,圖7為本發(fā)明所述旁通裝置和熱交換芯體的分解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所述旁通風閥的結構示意圖。旁通裝置包括旁通風道和旁通風閥41,所述旁通風道連通回風腔和排風腔,所述旁通風閥設置在旁通風道的出風口處,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旁通風道包括兩相對設置的旁通邊框42,所述兩旁通邊框42的一端與旁通風閥41連接形成出風口,另一端相對設置形成入風口;該兩旁通邊框42安裝在熱交換芯體2底部,兩旁通邊框42、熱交換芯體2底面和箱體1內壁共同形成旁通風道。所述旁通風閥41包括閥門框架411、閥門412和步進電機413。其中,閥門和步進電機413共同固定在閥門框架411上,步進電機413的轉動軸與閥門412連接。當步進電機413工作時,其轉動軸帶動閥門412旋轉,從而實現旁通風閥41的打開與關閉。
工作原理:常規(guī)模式下,除濕機構不運行,內循環(huán)風閥7關閉,而新風隔離閥5和排風隔離閥6均處于打開狀態(tài);室外新風從新風口進入,分別經過新風過濾器8、熱交換芯體2后通過送風機4送入室內;室內回風從回風口11進入,分別經過回風過濾器9、熱交換芯體2后被排風機3吸入,并從排風口13排出室外。
除濕模式下,排風機3停止運行,內循環(huán)風閥7打開,而新風隔離閥5和排隔離6關閉;室內回風從回風口11進入,經過內循環(huán)風閥7后被送風機4吸入;除濕機構通過管道連接安裝于送風機4出口,室內回風在送風機4內被增壓后通過管道進入除濕機構。
空氣中的水分在經過蒸發(fā)器24時被析出,在重力的作用下聚集到蒸發(fā)器24底部的冷凝水盤27內。冷凝水盤27側面設置卡槽以及安裝孔,用于冷凝器23和蒸發(fā)器24的固定,其底部設置v型雙面傾斜排水區(qū),排水區(qū)最低點空氣下游設置排水口271,冷凝水能快速、有效聚集到排水區(qū)域并流向排水口,并通過外接排水管排走。
加熱模式下,排風機3停止運行,內循環(huán)風閥7打開,而新風隔離閥5和排風隔離閥6關閉;室內回風從回風口11進入,在經過回風過濾器9后不再經過熱交換芯體2,而是經過內循環(huán)風閥7后被送風機4吸入;在送風機4中被加壓后送出,然后經過安裝于送風口14的加熱裝置30,并在其中吸收熱量升溫至設定溫度后被送入室內。
旁通模式下,加熱裝置30和除濕模塊不運行,內循環(huán)風閥7關閉,旁通風閥41、新風隔離閥5和排風隔離閥6均處于打開狀態(tài);室外新風仍然按常規(guī)模式運行,室內回風從回風口進入,在經過回風過濾器9后,如圖9所示,圖9為本發(fā)明旁通模式下空氣在旁通風道內的流向圖,短路至旁通風閥41經過,并被排風機3吸入,最后從排風口13排出室外。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所述的多功能新風交換機具有除濕機構、加熱裝置和旁通裝置,可以開啟四種運行模式,當時室內濕度較大時可以開啟除濕功能;當室內溫度較低時可以開啟加熱模式;當需要提高換氣效率時可以開啟旁通模式;當室內空氣比較舒適時可調整為常規(guī)的新風模式。其運行模式靈活,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使室內舒適度得到有效調節(jié)。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