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空調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及空調器。
背景技術:
空調室內機屬于分體式空調器的一部分,其設置在室內用于對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從而調節(jié)室內溫度??照{器室內機分為壁掛式和立式,壁掛式空調器室內機安裝于墻壁上,因其不占用地面空間,受很多用戶的喜愛。鑒于室內的墻角大部分是由沿著豎直的墻角線向兩側延展的兩墻壁圍成,現(xiàn)有豎式掛壁空調室內機掛在墻角安裝時,受兩墻壁間的空間限制,只采取了水平貫流進風的方式,因此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安裝在墻角時進風路徑單一。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旨在豐富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安裝在墻角時的進風路徑。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出的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包括:殼體、貫流風輪組件、室內換熱器以及風道組件,所述殼體呈上下延伸的柱狀設置,所述殼體內設有容置腔,所述殼體具有用以掛墻安裝的兩個垂直設置的安裝板、與兩個所述安裝板相連的前蓋板及設于所述前蓋板對面的后壁板;所述后壁板設有第一進風口,所述前蓋板的中部設有出風口;所述風道組件設置于所述容置腔內以形成風道;所述風道對應連通所述第一進風口和所述出風口,所述室內換熱器和所述貫流風輪組件設置于所述風道內。
優(yōu)選地,所述室內換熱器設置于所述第一進風口與所述貫流風輪組件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前蓋板上靠近一所述安裝板一側還設有第二進風口。
優(yōu)選地,所述室內換熱器具有兩個對流換熱部及連接兩所述對流換熱部的彎折部,兩所述對流換熱部分別設置于所述第一進風口和所述第二進風口處。
優(yōu)選地,所述前蓋板呈彎折狀設置,包括與所述后壁板相對并平行設置的第一板體和分置于所述第一板體兩側并分別與兩個所述安裝板相連的兩個第二板體,所述第二進風口置于其中一個所述第二板體上,所述出風口置于所述第一板體上。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板體與第二板體之間通過弧面板過渡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還包括控制器,所述貫流風輪組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貫流風輪和與所述貫流風輪傳動連接的驅動電機;所述控制器與所述驅動電機電連接,用以控制所述貫流風輪組件工作。
優(yōu)選地,所述風道組件包括蝸殼部件及蝸舌,所述蝸殼部件自所述出風口遠離所述第二進風口的一側向所述容置腔內延伸,所述蝸舌自所述出風口靠近所述第二進風口的一側向所述容置腔內延伸。
優(yōu)選地,所述出風口處設有用于導風的導風板組。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空調器,包括前述的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其中,所述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包括:殼體、貫流風輪組件、室內換熱器以及風道組件,所述殼體呈上、下延伸的柱狀設置,所述殼體內設有容置腔,所述殼體具有用以掛墻安裝的兩個垂直設置的安裝板、與兩個所述安裝板相連的前蓋板及與所述前蓋板相對設置的后壁板;所述后壁板設有第一進風口,所述前蓋板的中部設有出風口;所述風道組件設置于所述容置腔內以形成風道;所述風道對應連通所述第一進風口和所述出風口,所述室內換熱器和所述貫流風輪組件設置于所述風道內。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壁掛空調室內機的殼體呈上下延伸的柱狀設置,以形成柱狀的容置腔,在豎直方向上較好地利用了墻角空間。該殼體具有兩個垂直設置的安裝板,兩個安裝板分別固定在墻角上的兩面相互垂直的墻壁上,以令該壁掛空調室內機貼合墻角安裝。該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通過上述方式嵌入墻角,并沿著墻角線方向豎直安裝的好處是,安裝后的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能遮擋住其豎直高度部分的墻角線,令整體更為美觀。同時,兩個安裝板之間設有與其相連的前蓋板,該前蓋板具有一個與兩個安裝板相連的外露表面,其中,前蓋板可以由一個或多個板體構成。在前蓋板相隔著容置腔設有后壁板,后壁板可以與兩個安裝板固定連接,亦可通過一體成型等方式以便于制造。在后壁板上設有第一進風口,該第一進風口沿后壁板豎直方向設置成一個或成多個排列的格柵狀,使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可以通過背部進風,增加了進風路徑;同時,設置于前蓋板中部的出風口與第一進風口相隔著容置腔設置,避免了從出風口排出的空氣直接經(jīng)第一進風口回流,增大循環(huán)效率。此外,后壁板的后壁面與兩墻壁圍合成一豎直的開口腔體,該開口腔體通過上、下兩個開口與大氣連通。容置腔通過第一進風口與開口腔體連通,以使容置腔與大氣連通,空氣經(jīng)過上、下兩個開口進入開口腔體后經(jīng)第一進風口進入容置腔,以形成一條機外進風段,利用墻角空間形成豎直方向的上、下兩路進風,形成新的貫流進風方式,豐富了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安裝在墻角時的進風路徑。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另一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所示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的貫流風輪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的導風板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本發(fā)明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若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則該方向性指示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tài)(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活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tài)發(fā)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若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xiàn)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xiàn)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fā)明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參照圖1和圖2所示,圖中的帶箭頭的虛線指示的是氣流方向,帶箭頭的實線指示的是面、腔、孔等平面或空間。本發(fā)明提出一種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其包括:殼體10、貫流風輪組件20、室內換熱器30以及風道組件40,殼體10呈上下延伸的柱狀設置,殼體10內設有容置腔11,殼體10具有用以掛墻安裝的兩個垂直設置的安裝板111、與兩個安裝板111相連的前蓋板112及設于前蓋板112對面的后壁板113;后壁板113設有第一進風口1131,前蓋板112的中部設有出風口1121;風道組件40設置于容置腔11內以形成風道;風道對應連通第一進風口1131和出風口1121,室內換熱器30和貫流風輪組件20設置于風道內。
具體地,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壁掛空調室內機的殼體10呈上下延伸的柱狀設置,以形成柱狀的容置腔11,在豎直方向上較好地利用了墻角空間。該殼體10具有兩個垂直設置的安裝板111,兩個安裝板111分別固定在墻角上的兩面相互垂直的墻壁上,以令該壁掛空調室內機貼合墻角安裝。該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通過上述方式嵌入墻角,并沿著墻角線方向豎直安裝,安裝后的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能遮擋住其豎直高度部分的墻角線,令整體更為美觀。同時,兩個安裝板111之間設有與其相連的前蓋板112,該前蓋板112具有一個與兩個安裝板111相連的外露表面,其中,前蓋板可以由一個或多個板體構成。在前蓋板相隔著容置腔設有后壁板,后壁板可以與兩個安裝板固定連接,亦可通過一體成型等方式以便于制造。在后壁板上設有第一進風口,該第一進風口沿后壁板豎直方向設置成一個或成多個排列的格柵狀,使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可以通過背部進風,增加了進風路徑;同時,設置于前蓋板中部的出風口與第一進風口相隔著容置腔設置,避免了從出風口排出的空氣直接經(jīng)第一進風口回流,增大循環(huán)效率。此外,后壁板的后壁面與兩墻壁圍合成一豎直的開口腔體,該開口腔體通過上、下兩個開口與大氣連通。容置腔通過第一進風口與開口腔體連通,以使容置腔與大氣連通,空氣經(jīng)過上、下兩個開口進入開口腔體后經(jīng)第一進風口進入容置腔,以形成一條機外進風段,利用墻角空間形成豎直方向的上、下兩路進風,形成新的貫流進風方式,豐富了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安裝在墻角時的進風路徑。
需要闡明的是,利用既有的容置腔11內的空間設置風道組件40,引導空氣在容置腔11內有序流動并形成風道的一部分,在風道內安裝貫流風輪組件20,以驅動空氣流動,貫流風輪組件20把風道劃分成機內進風段和機內出風段,機內進風段通過第一進風口1131連通前述的機外進風段以形成一條新的風道。空氣流經(jīng)機內時與設置在風道內的室內換熱器30進行熱交換,此處所述熱交換的熱傳遞路徑是雙向的,當空氣的溫度高于室內換熱器30表面溫度時,熱量從空氣傳導至室內換熱器30。相應地,當空氣的溫度低于室內換熱器30表面溫度時,熱傳遞路徑相反。通過設置該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的預設溫度值,設定室內換熱器30的表面溫度,控制流經(jīng)風道的空氣排出時的溫度,從而對房間內空氣的溫度進行調節(jié)。
室內換熱器30的位置對換熱效率有較大的影響,參照圖2所示,在一實施例中,把室內換熱器30設置于第一進風口1131與貫流風輪組件20之間,其中,第一進風口1131與貫流風輪組件20之間為機內進風段,機內進風段內的氣壓為負壓,出風口1121與貫流風輪組件20之間為機內出風段,機內出風段內的氣壓為正壓。機內進風段的空氣受負壓抽吸進入貫流風輪組件20,相對于機內出風段的空氣經(jīng)貫流風輪組件20施加正壓排出而言,空氣經(jīng)負壓抽吸的流動過程更為平穩(wěn),流速均勻,紊流更少。將室內換熱器30置于該機內進風段內有利于空氣與室內換熱器30充分接觸、均勻換熱,提高換熱效率。
為更進一步豐富豎式壁掛空調安裝在墻角時的進風路徑,參照圖3所示,另一實施例中,在前蓋板112上靠近一安裝板111一側還設有第二進風口1122,通過在前蓋板112增設水平方向進風的第二進風口1122使空氣能在水平方向進入容置腔11,增加了一條水平進風路徑從而進一步改善了貫流進風方式,從而增加了容置腔11的進氣量。當然,第二進風口1122可以設置在靠近任意一側的安裝板111,能使空氣沿貼近墻壁的水平方向進風,進一步優(yōu)化了進風路徑。
增大室內換熱器30的截面面積有助于促進空氣與室內換熱器30換熱,從而提高換熱效率。參照圖1所示,一實施例中,室內換熱器30折彎設置,相對于平板設置而言,折彎設置能增大室內換熱器30的接觸面積。當然,該折彎狀也可以是一個弧面,通過增大接觸面積,促進了室內換熱器30與空氣之間的熱交換效率。該室內換熱器30具有兩個對流換熱部31及連接兩對流換熱部31的彎折部32,兩對流換熱部31分別設置于第一進風口1131和第二進風口1122處。需要闡明的是,此處所述的設置是指對流換熱部31可以覆蓋進風口,此外,對流換熱部31與進風口之間留有相應的間隙。其好處是使對流換熱部31與進風口之間形成一個與空氣充分接觸的換熱空間,進一步提高了換熱效率。
第二進風口1122與出風口1121同處于前蓋板112上,為減少直接回流到機內的空氣,參照圖3所示,另一實施例中,前蓋板112呈彎折狀設置,以形成不同角度的板體,包括與后壁板113相對并平行設置的第一板體112A和分置于第一板體112A兩側并分別與兩個安裝板111相連的兩個第二板體112B,三個板體之間互成夾角或通過弧面板過渡成不同的角度,第二進風口1122置于其中一個第二板體112B上,出風口1121置于第一板體112A上,從而使進、出風方向形成夾角,減少了空氣未與室內空氣充分換熱而直接回流到機內,改善空氣在機外的循環(huán)效率。
前蓋板112上的折彎狀容易產(chǎn)生棱角,當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掛墻安裝后,前蓋板112的外露表面容易跟人體發(fā)生接觸,當發(fā)生沖擊時,容易造成傷害。如圖3所示,圖中的帶箭頭的實線指示的是面、腔、孔等平面或空間。第一板體112A分別與兩個第二板體112B弧形過渡連接,以令前蓋板形成折彎狀,前蓋板112的外露表面沿平滑曲面過渡,消除曲率突變的棱角,提高接觸安全性。
方便用戶控制出風,參照圖4所示,一實施例中,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還包括控制器(圖未示出),通過設置獨立的控制器或利用該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原有的控制器,控制貫流風輪組件20工作。貫流風輪組件20包括豎直延伸的貫流風輪21和與貫流風輪21傳動連接的驅動電機22;控制器與驅動電機22電連接,用以控制貫流風輪組件20工作。此處工作狀況包括轉動、停轉和轉速,令用戶更好地控制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送風。
為促進空氣流動,增大流速。參照圖2所示,在一實施例中,風道組件40包括蝸殼部件41及蝸舌42,眾所周知,蝸殼部件41遵從一定的曲面設計,目的是引導空氣經(jīng)蝸殼部件41的曲面流動,減少風道內的紊流,增加流速。該曲面可以是符合等速螺線、等角螺線或其它曲線等設計的曲面,根據(jù)實際需要選用相應的截面曲線引導空氣經(jīng)過。蝸舌42一般設置在靠近風輪組件20的出風段,其主要作用是減少空氣在流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沖擊,降低風噪。蝸殼部件41自出風口遠離第二進風口1122的一側向容置腔11內延伸,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化蝸殼部件41的長度,能更好地發(fā)揮蝸殼部件41的引流作用。蝸舌42自出風口1122靠近第二進風口1122的一側向容置腔11內延伸,更好地發(fā)揮蝸舌42的降噪作用,蝸殼部件41與蝸舌42之間形成風道的出風段,提高空氣內循環(huán)的流速,從而提升循環(huán)效率。
為更好控制送風方向,同時防止出風口1121處由于風量不均衡形成紊流,一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在一實施例中,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在對應出風口1121的位置設有用于疏導出風的導風板組50,該導風板組50由多片橫向排列設置的導風葉51組成,導風葉51相對于出風口1121可上、下轉動,從而使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可上、下方向送風。當然,該轉動連接方式可以有多種,如:通過設置支架將導風葉51可轉動安裝在該支架上,也可以將導風葉51直接轉動安裝在出風口1121所在的前蓋板112上,本領域技術人員可通過本發(fā)明實施例及附圖獲得相應技術方案,在此不作贅述。
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空調器,該空調器包括空調室外機和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該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的具體結構參照上述實施例,由于本空調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實施例的全部技術方案,因此同樣具有上述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所帶來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其中,空調室室外機通過冷媒管道和電線等與豎式壁掛空調室內機相連。
應當說明的是,本發(fā)明的各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xiàn)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xiàn)時應當人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fā)明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發(fā)明的發(fā)明構思下,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