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廚房電器,尤其涉及一種多腔吸油煙機。
背景技術:
目前家庭廚房吸油煙大多采用吸油煙機和集成灶。
現(xiàn)有技術的各種吸油煙機需安裝在廚房墻壁上,不夠美觀,而且人的頭部經(jīng)常會碰到吸油煙機,不夠安全;集成灶雖然克服了上述缺點,但成本較大,而且安裝時需改變家庭已有的未留有集成灶安裝空間的廚柜結(jié)構(gòu),造成浪費。
因此,如何使吸油煙機安裝好后既美觀、安全,同時成本較輕,且安裝時不必改變家庭已有的廚柜結(jié)構(gòu),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吸油煙機和集成灶的缺陷,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多腔吸油煙機,使吸油煙機安裝好后既美觀、安全,同時成本較輕,且安裝時不必改變家庭已有的廚柜結(jié)構(gòu)。
本發(fā)明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多腔吸油煙機,包括,集成水平負壓腔體,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設置油煙引入連接口與上頭部互通連接,油煙可自上頭部腔體油煙引入口進入通過油煙引入連接口引入至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由集成水平負壓腔底面板、集成水平負壓腔圍板、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圍成的中空腔體,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腔內(nèi)設有隔板,使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內(nèi)通過隔板形成負壓A腔與負壓B腔,所述負壓B腔與所述油煙引入連接口互通,所述負壓A腔一邊的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開有油煙引出A口,所述負壓B腔一邊的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開有油煙引出B口,所述油煙引出A口與油煙引出B口左右互不相通,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與負壓A腔互通,A蝸殼、B蝸殼與連接腔互相連接,B蝸殼正壓出風口與連接腔正壓引入口對口互通連接,A蝸殼正壓出風口緊貼或插入正壓風管進風口,A蝸殼面板開有A蝸殼油煙引入口,B蝸殼面板開有B蝸殼油煙引入口,A電機與A蝸殼底板連接,A風輪與A電機輸出軸連接,B電機與B蝸殼底板連接,B風輪與B電機輸出軸連接,A蝸殼油煙引入口對準緊貼所述油煙引出A口,B蝸殼油煙引入口對準緊貼所述油煙引出B口,所述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緊貼或插入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
進一步地,所述油煙引出A口、油煙引出B口與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同一方向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油煙引入連接口與所述油煙引出A口、油煙引出B口與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設置方向相反。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腔為依次由連接腔圍板、連接腔前板、連接腔后板、連接腔底板圍成的中空一面開口的腔體,開口一面為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所述連接腔后板開有連接腔正壓引入口。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腔與A蝸殼、B蝸殼互相連接,B蝸殼正壓出風口與連接腔正壓引入口對口互通連接形成一個整體,使其可拆卸與連接在集成水平負壓腔體,設有油煙引出A口、油煙引出B口與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的一面,使所述A蝸殼油煙引入口對準緊貼所述油煙引出A口,B蝸殼油煙引入口對準緊貼所述油煙引出B口,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緊貼或插入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A蝸殼正壓出風口緊貼或插入正壓風管進風口使油煙從正壓風管左出風口3A或正壓風管右出風3B排出。
進一步地,油煙引出A口不遮擋A蝸殼油煙引入口,油煙引出B口不遮擋B蝸殼油煙引入口,以避免減弱吸油煙效果。
進一步地,多腔吸油煙機灶具燃燒烹飪時產(chǎn)生油煙自上頭部腔體油煙引入口引入、通過油煙引入連接口至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進入負壓B腔、B風輪在B電機轉(zhuǎn)動作用下產(chǎn)生負壓,油煙通過油煙引出B口于進入B蝸殼油煙引入口,至B蝸殼正壓出風口、連接腔正壓引入口、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進入負壓A腔、A風輪在A電機轉(zhuǎn)動作用下產(chǎn)生加力負壓,使油煙引流加快通過油煙引出A口、A蝸殼油煙引入口、從A蝸殼正壓出風口、正壓風管進風口、進入正壓風管腔體、使油煙從正壓風管左出風口3A或正壓風管右出風口3B排出。
由于連接腔與A蝸殼、B蝸殼互相連接,B蝸殼正壓出風口與連接腔正壓引入口對口互通連接形成一個整體,使其可拆卸與連接在集成水平負壓腔體設有油煙引出A口、油煙引出B口、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的一面,當需要維修A蝸殼、A電機、A風輪,B蝸殼、B電機、B風輪時,不必拆下多腔吸油煙機 上頭部和燃氣灶面板,可將連接腔與A蝸殼、B蝸殼互相連接整體拉出進行維修。維修好后再推進使A蝸殼油煙引入口對準緊貼油煙引出A口,B蝸殼油煙引入口對準緊貼油煙引出B口,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緊貼或插入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A蝸殼正壓出風口緊貼或插入正壓風管進風口。
進一步地,所述B風輪可從B蝸殼油煙引入口拆出與裝入,所述A風輪可從A蝸殼油煙引入口拆出與裝入便于A風輪與B風輪清洗與維修。
本發(fā)明的一種多腔吸油煙機工作原理是,灶具燃燒烹飪時產(chǎn)生油煙自上頭部腔體油煙引入口進入通過油煙引入連接口引入至所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進入負壓B腔、B風輪在B電機轉(zhuǎn)動作用下產(chǎn)生負壓,油煙通過油煙引出B口于進入B蝸殼油煙引入口,至B蝸殼正壓出風口、連接腔正壓引入口、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進入負壓A腔、A風輪在A電機轉(zhuǎn)動作用下產(chǎn)生加力負壓,使油煙引流加快通過油煙引出A口、A蝸殼油煙引入口、從A蝸殼正壓出風口、正壓風管進風口、進入正壓風管腔體、使油煙從正壓風管左出風口或正壓風管右出風口排出。
同時,由于連接腔與A蝸殼、B蝸殼互相連接,B蝸殼正壓出風口與連接腔正壓引入口對口互通連接形成一個整體,使其可拆卸與連接在集成水平負壓腔體設有油煙引出A口、油煙引出B口、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的一面,當需要維修A蝸殼、A電機、A風輪,B蝸殼、B電機、B風輪時,不必拆下上頭部和燃氣灶面板,可將連接腔與A蝸殼、B蝸殼互相連接整體拉出進行維修。維修好后再推進使A蝸殼油煙引入口對準緊貼油煙引出A口,B蝸殼油煙引入口對準緊貼油煙引出B口,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緊貼或插入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A蝸殼正壓出風口緊貼或插入正壓風管進風口,使油煙從正壓風管左出風口或正壓風管右出風排出。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主結(jié)構(gòu)立體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結(jié)構(gòu)立體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結(jié)構(gòu)立體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3連接腔與A蝸殼、B蝸殼拉出立體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部分結(jié)構(gòu)分解立體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A蝸殼、B蝸殼連接腔連接立體視圖。
圖7為本發(fā)明A蝸殼、B蝸殼連接腔連接部分結(jié)構(gòu)連接立體視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分解立體視圖。
圖9為本發(fā)明上頭部與集成水平負壓腔體連接立體視圖。
圖中;101:油煙引入連接口,2::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01:集成水平負壓腔底面板,202:集成水平負壓腔圍板,203: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4:油煙引出A口,205:油煙引出B口,206:隔板,207:負壓A腔,208:負壓B腔,209: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3:正壓風管,3A:正壓風管左出風口,3B:正壓風管右出風口,301:正壓風管進風口,302:正壓風管腔體,4:A蝸殼 ,401:A蝸殼正壓出風口,402:A蝸殼油煙引入口,403:A蝸殼底板,404:A蝸殼圍板,405:A蝸殼面板,5:B蝸殼 ,501:B蝸殼正壓出風口,502:B蝸殼油煙引入口,503:B蝸殼底板 , 504:B蝸殼圍板 , 505:B蝸殼面板 ,6:A電機,601:A電機輸出軸,602:A風輪,7:B電機,701:B電機輸出軸,702:B風輪, 8:連接腔, 801:連接腔圍板,802:連接腔前板 ,803:連接腔后板,804:連接腔底板,805: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806:連接腔正壓引入口,9:上頭部,901:油煙引入口,902:上頭部腔體,10:灶具。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多腔吸油煙機,包括,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設置油煙引入連接口101與上頭部9互通連接,油煙可自上頭部腔體902、油煙引入口901通過油煙引入連接口101引入至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由集成水平負壓腔底面板201、集成水平負壓腔圍板202、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圍成的中空腔體,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腔內(nèi)設有隔板206,使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內(nèi)通過隔板206形成負壓A腔207與負壓B腔208,所述負壓B腔208與所述油煙引入連接口101互通,所述負壓A腔207一邊的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開有油煙引出A口204,所述負壓B腔208一邊的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開有油煙引出B口205,所述油煙引出A口204與油煙引出B口205左右互不相通,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與負壓A腔207互通,A蝸殼4、B蝸殼5與連接腔8互相連接,B蝸殼正壓出風口501與連接腔正壓引入口806對口互通連接,A蝸殼正壓出風口401緊貼或插入正壓風管進風口301,A蝸殼面板405開有A蝸殼油煙引入口402,B蝸殼面板505開有B蝸殼油煙引入口502,A電機6與A蝸殼底板403連接,A風輪602與A電機輸出軸601連接,B電機7與B蝸殼底板503連接,B風輪702與B電機輸出軸701連接,A蝸殼油煙引入口402對準緊貼所述油煙引出A口204,B蝸殼油煙引入口502對準緊貼所述油煙引出B口205,所述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805緊貼或插入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
進一步地,所述油煙引出A口204、油煙引出B口205與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同一方向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油煙引入連接口101與所述油煙引出A口204、油煙引出B口205與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設置方向相反。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腔8為依次由連接腔圍板801、連接腔前板802、連接腔后板803、連接腔底板804圍成的中空一面開口的腔體,開口一面為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805,所述連接腔8后板開有連接腔正壓引入口806。
實施例2,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設置油煙引入連接口101可與上頭部9互通連接,油煙可自上頭部腔體902、油煙引入口901通過油煙引入連接口101引入至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由集成水平負壓腔底面板201、集成水平負壓腔圍板202、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圍成的中空腔體,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腔內(nèi)設有隔板206,使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內(nèi)通過隔板206形成負壓A腔207與負壓B腔208,所述負壓B腔208與所述油煙引入連接口101互通,所述負壓A腔207一邊的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開有油煙引出A口204,所述負壓B腔208一邊的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開有油煙引出B口205,所述油煙引出A口204與油煙引出B口205左右互不相通,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與負壓A腔207互通,所述連接腔8與A蝸殼4、B蝸殼5互相連接,B蝸殼正壓出風口501與連接腔正壓引入口806對口互通連接形成一個整體,使其可拆卸與連接在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設有油煙引出A口204、油煙引出B口205與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的一面,使所述A蝸殼油煙引入口402對準緊貼所述油煙引出A口204,B蝸殼油煙引入口502對準緊貼所述油煙引出B口205,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805緊貼或插入所述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A蝸殼正壓出風口401緊貼或插入正壓風管進風口301使油煙從正壓風管左出風口3A或正壓風管右出風3B排出。
進一步地,油煙引出A口204不遮擋A蝸殼油煙引入口402,油煙引出B口205不遮擋B蝸殼油煙引入口502,以避免減弱吸油煙效果。
進一步地,多腔吸油煙機灶具10燃燒烹飪時產(chǎn)生油煙自上頭部腔體902油煙引入口901引入、通過油煙引入連接口101至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進入負壓B腔208、B風輪702在B電機7轉(zhuǎn)動作用下產(chǎn)生負壓,油煙通過油煙引出B口于205進入B蝸殼油煙引入口502,至B蝸殼正壓出風口501、連接腔正壓引入口806、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805、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進入負壓A腔207、A風輪602在A電機6轉(zhuǎn)動作用下產(chǎn)生加力負壓,使油煙引流加快通過油煙引出A口204、A蝸殼油煙引入口402、從A蝸殼正壓出風口401、正壓風管進風口301、進入正壓風管腔體302、使油煙從正壓風管左出風口3A或正壓風管右出風口3B排出。
實施例3,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設置油煙引入連接口101與上頭部9互通連接,油煙可自上頭部腔體902、油煙引入口901通過油煙引入連接口101引入至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由集成水平負壓腔底面板201、集成水平負壓腔圍板202、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圍成的中空腔體,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腔內(nèi)設有隔板206,使所述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內(nèi)通過隔板206形成負壓A腔207與負壓B腔208,所述負壓B腔208與所述油煙引入連接口101互通,所述負壓A腔207一邊的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開有油煙引出A口204,所述負壓B腔208一邊的集成水平負壓腔通孔板203開有油煙引出B口205,所述油煙引出A口204與油煙引出B口205左右互不相通,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與負壓A腔207互通,由于連接腔8與A蝸殼4、B蝸殼5互相連接,B蝸殼正壓出風口501與連接腔正壓引入口806對口互通連接形成一個整體,使其可拆卸與連接在集成水平負壓腔體2設有油煙引出A口204、油煙引出B口205、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209的一面,當需要維修A蝸殼4、A電機6、A風輪602,B蝸殼5、B電機7、B風輪702時,不必拆下多腔吸油煙機 上頭部9和燃氣灶面板,可將連接腔8與A蝸殼4、B蝸殼5互相連接整體拉出進行維修。維修好后再推進使A蝸殼油煙引入口402對準緊貼油煙引出A口204,B蝸殼油煙引入口502對準緊貼油煙引出B口205,連接腔正壓油煙引出口805緊貼或插入水平負壓腔油煙引入口901,A蝸殼正壓出風口401緊貼或插入正壓風管進風口301。
進一步地,所述B風輪702可從B蝸殼油煙引入口502拆出與裝入,所述A風輪602可從A蝸殼油煙引入口402拆出與裝入便于A風輪602與B風輪702清洗與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