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屬于云母煅燒【技術領域】。它包括兩端具有封口板的內(nèi)套管和外套管,所述的外套管上設有進水管和出水管且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位于外套管的兩端,在內(nèi)套管和外套管中間還設有一個溢流桶,該溢流桶的一端與靠近進水管的封口板封接,另一端與靠近出水管的封口板之間形成環(huán)形的溢流口,溢流桶將內(nèi)套管和外套管之間的區(qū)域分隔成第一換熱區(qū)和第二換熱區(qū),所述的進水管穿過溢流桶后連通第一換熱區(qū),所述的出水管連通第二換熱區(qū)。本發(fā)明適用于高溫云母片的冷卻,冷卻效果好。
【專利說明】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云母煅燒【技術領域】,涉及一種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
【背景技術】
[0002]通常,云母都要經(jīng)過高溫煅燒,將云母夾片中的結晶水蒸發(fā),使云母片層與層之間膨脹,從而使云母片易剝離。在用煅燒設備煅燒云母片的過程中,需要將云母片加熱到920-950°C,從而使結晶水蒸發(fā)。通常,煅燒后的云母片直接用負壓吸到冷卻塔中用噴淋水冷卻,而噴淋水冷卻后常常帶有余溫,但這些水由于被云母片污染,帶有顆粒物,顏色較深,只能作為廢水排掉,造成資源浪費。
[0003]人們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嘗試將煅燒后的云母片先用換熱器初步冷卻,再用噴淋水冷卻,但是,現(xiàn)有的換熱器在直接用于冷卻云母片時,由于直接與920-950°C的云母片進行冷卻,存在冷卻水會快速蒸發(fā)成蒸汽、冷卻水變成蒸汽無法收集、冷卻效率低等缺點。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適用于高溫冷卻換熱、冷卻效果好且不會產(chǎn)生水蒸氣的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
[0005]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一種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包括兩端具有封口板的內(nèi)套管和外套管,所述的外套管上設有進水管和出水管且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位于外套管的兩端,在內(nèi)套管和外套管中間還設有一個溢流桶,該溢流桶的一端與靠近進水管的封口板封接,另一端與靠近出水管的封口板之間形成環(huán)形的溢流口,溢流桶將內(nèi)套管和外套管之間的區(qū)域分隔成第一換熱區(qū)和第二換熱區(qū),所述的進水管穿過溢流桶后連通第一換熱區(qū),所述的出水管連通第二換熱區(qū)。
[0006]在上述的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中,所述的第二換熱區(qū)內(nèi)還設有一個隔離桶,該隔離桶的一端與靠近出水管的封口板封接,另一端與靠近進水管的封口板之間形成環(huán)形的出水口,所述的出水管的端部位于隔離桶和外套管之間,所述的隔離桶將第二換熱區(qū)分隔成第一緩沖區(qū)和第二緩沖區(qū)。
[0007]在上述的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中,所述的第一換熱區(qū)、第一緩沖區(qū)和第二緩沖區(qū)的寬度依次變小。
[0008]與現(xiàn)有的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適用于高溫云母片的冷卻,冷卻效果好,不會產(chǎn)生水蒸氣,冷卻水便于回收利用,具有節(jié)能降耗的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發(fā)明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中,封口板10、內(nèi)套管11、外套管12、進水管13、出水管14、溢流桶15、第一換熱區(qū)16、第二換熱區(qū)17、隔離桶18、溢流口 151、出水口 181、第一緩沖區(qū)182、第二緩沖區(qū)183?!揪唧w實施方式】
[0011]如圖1所示,一種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包括兩端具有封口板10的內(nèi)套管11和外套管12,在工作時,內(nèi)套管11附在內(nèi)部有高溫云母片的管道或設備外部,所述的外套管12上設有進水管13和出水管14且進水管13和出水管14分別位于外套管12的兩端,進水管13連接冷卻水,出水管14可以連接儲水裝置或用水管道,在內(nèi)套管11和外套管12中間還設有一個溢流桶15,該溢流桶15的一端與靠近進水管13的封口板10封接,另一端與靠近出水管14的封口板10之間形成環(huán)形的溢流口 151,溢流桶15將內(nèi)套管11和外套管12之間的區(qū)域分隔成第一換熱區(qū)16和第二換熱區(qū)17,當冷卻水從進水管13進入時,先填滿第一換熱區(qū)16,通過內(nèi)套管11充分換熱后從溢流口 151進入到第二換熱區(qū)17,當?shù)诙Q熱區(qū)17被水填滿后,從出水管14出去,而第二換熱區(qū)17內(nèi)的水又對第一換熱區(qū)16內(nèi)的水起到換熱作用,從而形成梯度換熱,提高了換熱效果,即便第一換熱區(qū)16內(nèi)有水蒸汽,也能及時被第二換熱區(qū)17內(nèi)的水降溫冷卻成液態(tài)。所述的進水管13穿過溢流桶15后連通第一換熱區(qū)16,所述的出水管14連通第二換熱區(qū)17。
[0012]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所述的第二換熱區(qū)17內(nèi)還設有一個隔離桶18,該隔離桶18的一端與靠近出水管14的封口板10封接,另一端與靠近進水管13的封口板10之間形成環(huán)形的出水口 181,所述的出水管14的端部位于隔離桶18和外套管12之間,所述的隔離桶18將第二換熱區(qū)17分隔成第一緩沖區(qū)182和第二緩沖區(qū)183。實際上,第二緩沖區(qū)183對第一緩沖區(qū)182又起到梯度換熱作用,除此之外,隔離桶18的設置,使冷卻水形成折返流動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換熱效果。
[0013]更優(yōu)選的,第一換熱區(qū)16、第一緩沖區(qū)182和第二緩沖區(qū)183的寬度依次變小,這是因為越靠近內(nèi)套管11的溫度越高,因此需要更多的冷卻水,而采用寬度依次變小的設計,有利于提聞?chuàng)Q熱效率。
[0014]本發(fā)明在使用時,進水管13的冷卻水先進入到第一換熱區(qū)16中,之后再依次流過第一緩沖區(qū)182和第二緩沖區(qū)183,最終從出水管14排出。而冷卻水的溫度由第一換熱區(qū)16、第一緩沖區(qū)182和第二緩沖區(qū)183依次遞減,通過三級冷卻后,冷卻水溫基本維持在80-90°C之間,可以回用到水解工序、生產(chǎn)用水等過程中,從而達到資源回收利用的效果,也減輕了環(huán)境污染。
[001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0016]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封口板10、內(nèi)套管11、外套管12、進水管13、出水管14、溢流桶15、第一換熱區(qū)16、第二換熱區(qū)17、隔離桶18、溢流口 151、出水口 181、第一緩沖區(qū)
182、第二緩沖區(qū)183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發(fā)明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發(fā)明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包括兩端具有封口板(10)的內(nèi)套管(11)和外套管(12),所述的外套管(12)上設有進水管(13)和出水管(14)且進水管(13)和出水管(14)分別位于外套管(12)的兩端,其特征在于,在內(nèi)套管(11)和外套管(12)中間還設有一個溢流桶(15),該溢流桶(15)的一端與靠近進水管(13)的封口板(10)封接,另一端與靠近出水管(14)的封口板(10)之間形成環(huán)形的溢流口(151),溢流桶(15)將內(nèi)套管(11)和外套管(12)之間的區(qū)域分隔成第一換熱區(qū)(16)和第二換熱區(qū)(17),所述的進水管(13)穿過溢流桶(15)后連通第一換熱區(qū)(16),所述的出水管(14)連通第二換熱區(qū)(17)。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換熱區(qū)(17)內(nèi)還設有一個隔離桶(18),該隔離桶(18)的一端與靠近出水管(14)的封口板(10)封接,另一端與靠近進水管(13)的封口板(10)之間形成環(huán)形的出水口(181),所述的出水管(14)的端部位于隔離桶(18)和外套管(12)之間,所述的隔離桶(18)將第二換熱區(qū)(17)分隔成第一緩沖區(qū)(182)和第二緩沖區(qū)(183)。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云母煅燒設備用冷卻夾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換熱區(qū)(16)、第一緩沖區(qū)(182)和第二緩沖區(qū)(183)的寬度依次變小。
【文檔編號】F27D9/00GK103954137SQ201410165764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3日
【發(fā)明者】卓仲標 申請人:浙江凱色麗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