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注塑機,特別是涉及一種新型轉盤注塑機。
背景技術:
注塑機又名注射成型機或注射機。它是將熱塑性塑料或熱固性塑料利用塑料成型模具制成各種形狀的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型設備。注塑機按照注射裝置和鎖模裝置的排列方式,可分為立式、臥式和立臥復合式。注塑機工作流程為合模-注塑-冷卻-開模-取件。常規(guī)的注塑機以上流程需依次進行,工作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新型轉盤注塑機。
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轉盤注塑機,包括注塑單元和轉盤;所述轉盤包括水平放置的環(huán)形底盤和沿環(huán)形底盤內(nèi)環(huán)面、外環(huán)面設置的內(nèi)轉筒和外轉筒;所述內(nèi)轉筒外壁等間距設有多個定模;所述外轉筒內(nèi)壁與每個所述定模相應位置均設有動模;所述注塑單元位于所述轉盤環(huán)內(nèi)且可沿所述轉盤徑向移動,使得所述注塑單元的注塑口與所述定模的注塑孔接觸或分離。動模在合模系統(tǒng)控制下沿轉盤徑向向定模移動完成合模,旋轉至與注塑單元相對位置,注塑單元向轉盤移動,注塑單元的注塑口接觸定模注塑孔,完成注塑;注塑單元后退,轉盤轉動,下一組合模后的模具移動到注塑單元相對位置,注塑單元再前進注塑。完成注塑的模具當注塑件冷卻成型后開模取件,與其他模具的注塑不相沖突。轉盤上的多組模具處于注塑流程中的不同工序,相當于多個工序同時進行,節(jié)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優(yōu)選的,所述注塑單元兩端各設有一個注塑口。一個注塑口完成注塑后,注塑單元遠離剛剛注塑的注塑件,此時另一個注塑口移動到與之相應的模具處進行注塑;當?shù)诙€注塑口也完成注塑后,隨著注塑單元遠離第二個注塑件,轉盤在步進電機驅動下轉動至下一組模具與注塑單元相對,之后第一個注塑口運動到相應的模具處進行注塑,如此循環(huán)。注塑單元一次往復運動、轉盤一次轉動,完成兩個注塑件的注塑,節(jié)約時間和能源。
優(yōu)選的,還包括下料機構;所述下料機構包括機械手和用于放置注塑件的托架。
優(yōu)選的,所述機械手包括支架、連接在支架上的沿所述轉盤徑向設置的進退氣缸、連接在進退氣缸活塞桿頂端的升降氣缸、連接在所述升降氣缸活塞桿頂端一側的翻轉氣缸和連接在翻轉氣缸上的吸盤。進退氣缸帶動升降氣缸向注塑件前進,升降氣缸帶動翻轉氣缸在內(nèi)轉筒與外轉筒之間下降至吸盤與注塑件高度相應,進退氣缸帶動吸盤前進與注塑件緊密接觸,吸盤抽真空吸住注塑件;進退氣缸帶動升降氣缸后退至注塑件與定模完全分離,升降氣缸帶動注塑件升起,進退氣缸帶動注塑件后退,翻轉氣缸翻轉90°,使得注塑件扣在托架上。
優(yōu)選的,所述下料機構為兩個;兩個所述下料機構的連線垂直于所述注塑單元的兩個注塑口連線。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上技術方案,動模在合模系統(tǒng)控制下沿轉盤徑向向定模移動完成合模,旋轉至與注塑單元相對位置,注塑單元向轉盤移動,注塑單元的注塑口接觸定模注塑孔,完成注塑;注塑單元后退,轉盤轉動,下一組合模后的模具移動到注塑單元相對位置,注塑單元再前進注塑。完成注塑的模具當注塑件冷卻成型后開模取件,與其他模具的注塑不相沖突。轉盤上的多組模具處于注塑流程中的不同工序,相當于多個工序同時進行,節(jié)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構成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以及由這些技術方案的技術特征所帶來的優(yōu)點之外,本實用新型所能解決的其他技術問題、技術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術特征以及這些技術特征所帶來的優(yōu)點,將在下文中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新型轉盤注塑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機械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注塑單元;2、環(huán)形底盤;3、內(nèi)轉筒;4、外轉筒;5、定模;6、動模;7、機械手;701、支架;702、進退氣缸;703、升降氣缸;704、翻轉氣缸;705、吸盤;8、托架。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內(nèi)容、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是一種新型轉盤注塑機,包括注塑單元1和轉盤;所述轉盤包括水平放置的環(huán)形底盤2和分別沿環(huán)形底盤2內(nèi)環(huán)面、外環(huán)面設置的內(nèi)轉筒3和外轉筒4;所述內(nèi)轉筒3外壁等間距設有多個定模5;所述外轉筒4內(nèi)壁與每個所述定模相應位置均設有動模6;所述注塑單元1位于所述轉盤環(huán)內(nèi)且可沿所述轉盤徑向移動,使得所述注塑單元1的注塑口與所述定模5的注塑孔接觸或分離。
動模在合模系統(tǒng)控制下沿轉盤徑向向定模移動完成合模,旋轉至與注塑單元相對位置,注塑單元向轉盤移動,注塑單元的注塑口接觸定模注塑孔,完成注塑;注塑單元后退,轉盤轉動,下一組合模后的模具移動到注塑單元相對位置,注塑單元再前進注塑。完成注塑的模具當注塑件冷卻成型后開模取件,與其他模具的注塑不相沖突。轉盤上的多組模具處于注塑流程中的不同工序,相當于多個工序同時進行,節(jié)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注塑單元1兩端各設有一個注塑口。兩個注塑口可以共用一個加料倉,也可相互獨立,也可以設兩個獨立的注塑單元,兩個注塑單元僅聯(lián)動進退,注塑工作不相影響。一個注塑口完成注塑后,注塑單元遠離剛剛注塑的注塑件,此時另一個注塑口移動到與之相應的模具處進行注塑;當?shù)诙€注塑口也完成注塑后,隨著注塑單元遠離第二個注塑件,轉盤在步進電機驅動下轉動至下一組模具與注塑單元相對,之后第一個注塑口運動到相應的模具處進行注塑,如此循環(huán)。注塑單元一次往復運動、轉盤一次轉動,完成兩個注塑件的注塑,節(jié)約時間和能源。
還包括下料機構;所述下料機構包括機械手7和用于放置注塑件的托架8。
如圖2所示,所述機械手7包括支架701、連接在支架701上的沿所述轉盤徑向設置的進退氣缸702、連接在進退氣缸702活塞桿頂端的升降氣缸703、連接在所述升降氣缸703活塞桿頂端一側的翻轉氣缸704和連接在翻轉氣缸704上的吸盤705。
進退氣缸帶動升降氣缸向注塑件前進,升降氣缸帶動翻轉氣缸在內(nèi)轉筒與外轉筒之間下降至吸盤與注塑件高度相應,進退氣缸帶動吸盤前進與注塑件緊密接觸,吸盤抽真空吸住注塑件;進退氣缸帶動升降氣缸后退至注塑件與定模完全分離,升降氣缸帶動注塑件升起,進退氣缸帶動注塑件后退,翻轉氣缸翻轉90°,使得注塑件扣在托架上。
所述下料機構為兩個;兩個所述下料機構的連線垂直于所述注塑單元1的兩個注塑口連線。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nèi)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