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行車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艙行車行走裝置。
背景技術:
在中小型船舶的設計過程中,由于機艙空間較小造成的主機備件及設備的吊運及維護較為困難一直是困擾設計者的主要問題之一,而且由于船東對這類問題越來越注意,對建造船舶的長期使用的關注,這方面的設計顯得尤為關鍵。
目前我國機艙行車設備還比較落后,基本為上世紀末期的設計定型,大量的船舶輔機設備還大量使用進口設備,在結構上和國外差距較大沒有較為合理的優(yōu)化,質量上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隨著船舶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船舶設備和功能不斷增加增大增多,艙內空間更為狹小,則機艙航車的作用也不斷提高,艙內工作環(huán)境也更為復雜。現有的機艙航車在艙內的起吊高度過高嚴重影響,艙內安裝、維護、起吊雜物等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時,工作中車輪與車體容易脫離,引發(fā)起重設備墜落的嚴重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機艙行車行走裝置。
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機艙行車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車主梁,所述行車主梁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橫梁和搭接在兩根橫梁兩端上的縱梁,所述行車主梁兩側的縱梁上分別設有大車行走機構,使得行車主梁可沿船上的縱向軌道梁運動,所述大車行走機構包括設置在每側縱梁上的兩組第一行走輪和設置在一根橫梁外側由第一電機驅動的轉軸,所述每組第一行走輪包括兩個通過墻板對稱設置在縱向軌道梁兩側的第一行走輪,在兩側第一車輪位置的墻板上連接有防墜落角板,所述轉軸兩側設有轉輪,所述兩側轉輪分別與對應側的第一行走輪在同一軸線上。所述行車主梁的兩橫梁中間設有移動支架,所述移動支架上設有小車行走機構,使得移動支架可沿橫梁運動,所述移動支架上設有起吊機構,所述大車行走機構、小車行走機構和起吊機構與控制器信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小車行走機構包括設置在移動支架兩端底部的第二行走輪,且移動支架兩端底部分別設有兩個第二行走輪,所述第二行走輪由第二電機驅動。
進一步的,所述兩橫梁上分別設有與小車行走機構兩端第二行走輪相適配的導軌。
進一步的,所述起吊機構包括絞車、鋼絲繩和吊鉤,所述鋼絲繩一端與吊鉤連接,另一端與絞車傳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支架底部設有射燈。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支架和兩橫梁上均設有操作平臺。
進一步的,所述兩橫梁外側設有防護欄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結構簡單,成本低;為艙內的生產工作帶來了便捷,而且很高程度上節(jié)省了機艙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優(yōu)化機艙內設備的布置并為工作人員減輕勞動強度;起吊機構上的射燈增加了操作人員起吊時的準確度,提高了起吊和生產效率;有效預防由于車輪與車體脫離而造成設備墜落的嚴重事故。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機艙行車行走裝置的側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機艙行車行走裝置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機艙行車行走裝置大車行走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列表:
1-行車主梁,11-橫梁,111-導軌,12-縱梁,2-大車行走機構,21-第一行走輪,211-墻板,212-防墜落角板,22-轉軸,23-第一電機驅動,24-轉輪,3-移動支架,31-操作平臺,4-小車行走機構, 41-第二行走輪,5-起吊機構,51-絞車,52-鋼絲繩,53-吊鉤,6-縱向軌道梁,7-防護欄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一種機艙行車行走裝置,包括行車主梁1,行車主梁1包括兩根平行設置的橫梁11和搭接在兩根橫梁11兩端上的縱梁12,行車主梁1兩側的縱梁12上分別設有大車行走機構2,使得行車主梁1可沿船上的縱向軌道梁6運動,行車主梁1的兩橫梁11中間設有移動支架3,移動支架上設有小車行走機構4,使得移動支架3可沿橫梁11運動,移動支架3上設有起吊機構5,大車行走機構2、小車行走機構4和起吊機構5與控制器信號連接。在操作過程中,操作人員通過控制器控制大車行走機構2從而驅動行車主梁1沿船上的縱向軌道梁6運動,在行車主梁1位置確定以后,再通過控制器控制小車行走機構4是的移動支架3上的吊鉤達到起到位置,隨后控制起吊機構5完成起吊。
在本實施例中,大車行走機構2包括設置在每側縱梁12上的兩組第一行走輪21和設置在一根橫梁11外側由第一電機23驅動的轉軸22,轉軸22兩側設有轉輪24,兩側轉輪24分別與對應側的第一行走輪21在同一軸線上。工作時,第一電機23驅動轉軸22轉動,轉軸22兩側的第一行走輪21轉動,從而驅動行車主梁沿船上的縱向軌道梁運動。
為了防止第一行走輪軸與墻板焊道開焊或軸承損壞,導致車輪與車體脫離,造成起重設備發(fā)生墜落的嚴重事故,如圖3,每組第一行走輪21包括兩個通過墻板211對稱設置在縱向軌道梁6兩側的第一行走輪21,在兩側第一車輪21位置的墻板211上連接有防墜落角板212,防墜落角板212下端與縱向軌道梁6面預留有10毫米的間隙,不影響機艙行車行走裝置正常運行。當第一行走輪21脫離時,機艙行車行走裝置下墜10毫米,防墜落角板212搭落在縱向軌道梁6面上,避免機艙行車行走裝置運行中發(fā)生墜落。
如圖2,小車行走機4構包括設置在移動支架3兩端底部的第二行走輪41,且移動支架3兩端底部分別設有兩個第二行走輪41,第二行走輪41由第二電機驅動,在行車主梁1的兩橫梁11上分別設有與小車行走機構4兩端第二行走輪41相適配的導軌111,移動支架3在小車行走機構4的驅動下沿橫梁運動。
本機艙行車行走裝置的起吊機構5包括絞車51、鋼絲繩52和吊鉤53,鋼絲繩52一端與吊鉤53連接,另一端與絞車51傳動連接,工作時,絞車51帶動鋼絲繩52伸縮,從而使得吊鉤53完成升降運動。
為了在起吊的過程中,提高每次吊鉤起吊位置的準確度,提高吊裝效率,在移動支架3底部設有射燈,起吊時,射燈照射的位置即為吊鉤53放下時的位置,提高吊裝準確性。
為了方便維護人員對本機艙行車行走裝置的維修,在移動支架3上還設有操作平臺31。
同時為了防止機艙行車行走裝的行車主梁1運動中碰撞墻壁而損壞,在行車主梁1兩橫梁11外側設有防護欄桿7。
本實用新型方案所公開的技術手段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征任意組合所組成的技術方案。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