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對食品等的容器進行封閉的蓋體。
背景技術:
杯裝即食面等食品在食用時需要通過注入熱水并等待規(guī)定時間的經過,從而在食用前進行倒掉熱水等的熱水處理(加熱烹調)。圖19(a)中示出了這種食品用的包裝容器的一個例子的斜視圖。如圖19(b)、圖19(c)所示的俯視圖,使蓋體901從容器920在局部脫離,然后從露出的開口部注入熱水,在再次利用蓋體901將開口部封閉的狀態(tài)下等待規(guī)定時間,由此進行熱水處理。
在即食炒面、即食意大利面等食品的情況下,需要進行在食用前將注入的熱水排出的倒水作業(yè)。在該情況下,為了防止排水時將食品連同熱水一起從容器920排出,需要用戶想辦法減小蓋體901的開口部的面積等。然而,例如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圓形的容器等的情況下,如圖19(b)、圖19(c)所示,蓋體901僅略微脫離便使得開口部的面積急劇增加,因此難以適當?shù)卦O定開口部的面積。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昭58-151572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這樣的情形,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夠容易地進行排水作業(yè)的蓋體。
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是通過對薄片狀的相同形狀的基材以及表面材料進行層疊而形成的蓋體,在周緣部的一部分形成有開封用拉片,在周緣部的另一部分形成有剝離用拉片,在與剝離用拉片相鄰的一部分區(qū)域中的不包含開封用拉片的區(qū)域、即剝離區(qū)域,形成有從基材側將基材貫通的大于或等于1個的倒水孔用局部切痕,在剝離區(qū)域的剝離用拉片的附近,形成有從基材側將基材貫通的剝離開始用局部切痕,基材和表面材料至少在剝離區(qū)域中的除了由倒水孔用局部切痕包圍的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中,以可剝離的方式層疊。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蓋體的表面材料局部地剝離而使得倒水孔在基材露出,因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排水作業(y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俯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仰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以及容器的斜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以及容器的剖視圖。
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倒水孔用局部切痕的變形的圖以及蓋體的放大示意剖視圖。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
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
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
圖9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俯視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放大示意剖視圖。
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切痕線的變形的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俯視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仰視圖。
圖14是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放大示意剖視圖。
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
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
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切痕線的變形的圖以及蓋體的使用狀態(tài)的圖。
圖18是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的俯視圖。
圖19是現(xiàn)有的蓋體和容器的斜視圖以及表示蓋體的使用狀態(tài)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1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101的俯視圖。另外,圖2是蓋體101的仰視圖。另外,圖3是蓋體101、以及蓋體101被密封后的容器120的斜視圖。另外,圖4是沿著圖3中示出的A-A′線的蓋體101以及容器120的剖視圖。蓋體101在容器120的開口部周緣被密封而將容器120封閉。另外,蓋體101由層疊體形成,該層疊體包括:基材102,其密封于容器120;以及表面材料103,其以可剝離的方式相對于基材102層疊。
參照圖1~圖4對蓋體101的形狀進行說明。通過對薄片狀的相同形狀的基材102以及表面材料103進行層疊而形成蓋體101。在蓋體101的周緣部的一部分形成有開封用拉片104。施加于開封用拉片104的力還傳遞至基材102,因此通過捏住開封用拉片104并將其揭起,能夠將蓋體101連同基材102一起從容器120揭開而進行開封(開口)。另外,在周緣部中,作為一個例子,在相對于蓋體的中心與開封用拉片104對稱的位置處形成有剝離用拉片107。在與剝離用拉片107相鄰的一部分區(qū)域且不包含開封用拉片104在內的區(qū)域、即剝離區(qū)域,形成有從基材102側將基材102貫通的大于或等于1個的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只要能夠進行后述的排水即可,可以是圓形、橢圓形、多邊形、軌道(track)型、由曲線倒角后的多邊形、淚滴形等的閉合曲線形狀,也可以是十字形的切縫等的閉合曲線以外的形狀。圖5(a)中示出了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的形狀的變形。另外,在剝離區(qū)域的剝離用拉片107側的端緣,形成有從基材102側將基材102貫通的剝離開始用局部切痕109。剝離開始用局部切痕109只要形成于剝離用拉片107與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之間即可,例如可以根據(jù)剝離區(qū)域的形狀而形成于剝離用拉片107,也可以形成于沿著蓋體101主體的外緣的恒定范圍。另外,基材102和表面材料103在剝離區(qū)域以可剝離的方式層疊。
圖5(b)是示意地將蓋體101的圖4中由點劃線包圍的部位放大的放大剖視圖。參照圖5(b)對蓋體101的層結構進行說明。蓋體101的表面材料103為紙、金屬箔、塑料薄膜的單體或者含有這些材料中的任意材料的層疊體,在表面、背面、或者層疊體的情況下在其層間可以具有由墨水形成的印刷層。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從容器120的成為外側的那側朝向內側具有墨水/紙的層結構。另外,在剝離區(qū)域中,除了由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包圍的區(qū)域以外,在紙層的內側還具有填充漆/剝離漆的層結構,該區(qū)域能夠相對于基材102剝離。
蓋體101的基材102為紙、金屬箔、塑料薄膜的單體或者含有這些材料中的任意材料的層疊體,在表面、背面、或者層疊體的情況下,在其層間可以具有由墨水形成的印刷層。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從與表面材料103接觸的那側朝向容器120的內側具有擠出PE/鋁箔/粘接劑(EMAA)/密封劑的層結構。
為了防止剝離漆向紙的浸漬而涂覆填充漆。填充漆例如能夠使用以硝化纖維以及聚氨酯類樹脂為主成分的材料。另外,也可以不涂覆填充漆。剝離漆例如優(yōu)選采用聚酰胺類、硅酮類、聚丙烯酸類、聚酯類、聚烯烴類、橡膠類等的樹脂類材料為主成分、且含有小于或等于5%的重量百分比的蠟成分的材料。通過將蠟成分設為小于或等于5%的重量百分比,能夠防止因蠟成分大量揮發(fā)而有可能對食用造成妨礙的臭氣的產生。另外,可以添加增粘劑等。通過不將填充漆、剝離漆涂覆于由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包圍的區(qū)域,能夠防止基材102的該區(qū)域向容器120內脫落。
對熱水處理(加熱烹調)的次序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首先,揭起開封用拉片104,如圖6所示,將蓋體101連同基材102從容器120揭開而局部地開封。此時,根據(jù)情況的不同而需要將材料、佐料等的單獨包裝取出。而且,在注水之后,再次按壓蓋體101的打開的部分,抑制熱從開封口逸散并等待規(guī)定時間。然后,如果揭起剝離用拉片107,則基材102和表面材料103經由剝離開始用切痕109而開始剝離,表面材料103在整個剝離區(qū)域從基材102剝離而結束剝離。此時,關于基材102的由倒水孔用切痕106包圍的部分,隨著表面材料103而被去除,因此在殘留于容器120的基材102形成倒水孔110。即,通過將剝離區(qū)域(由圖7的點劃線包圍的部分)的表面材料103剝離而在該區(qū)域形成僅由基材102構成的倒水部108。最后,如圖8所示,在從倒水孔110排水之后,將包含倒水部108在內的蓋體101的整體從容器120去除,由此能夠食用熱水處理后的食品。這樣,通過使蓋體101的表面材料103局部地剝離而使得倒水孔110在基材102露出,因此能夠容易且安全地進行排水作業(yè)。
(第2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9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201的俯視圖。此后,對相同或相應的要素適當?shù)貥俗⑾嗤膮⒄諛颂枴Iw體201在剝離區(qū)域形成有從表面材料103側將表面材料103的至少一部分進行切割的切痕線205,這一點與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101不同。因切痕線205而使得表面材料103對彎折的阻力減弱,在進行剝離時,容易向上方揭起表面材料103而能夠容易地進行剝離。并且,還能夠容易地保持為向上方揭起表面材料103后的狀態(tài)。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使切痕長度為5mm、切痕連結長度為1mm的直線狀齒孔在表面材料103的所有層中從蓋體101的一個外端至其他外端以1mm的間隔設置5列而形成切痕線205。圖10中示出了本例中的蓋材201的示意放大剖視圖。對于切痕線205的切痕長度、切痕連結長度、個數(shù)、形狀等,只要對表面材料103的剝離、倒水孔110的露出不造成障礙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能夠進行多種變形。另外,切痕可以形成為將表面材料103貫通,也可以形成于表面材料103的一部分。切痕例如可以是對表面材料103的一部分的層進行切割的連續(xù)線而非齒孔。圖11中示出了切痕線205的變形。
另外,作為一個例子,如圖10所示,蓋體201在表面材料103中包含切痕線205在內的區(qū)域具備由墨水等形成的印刷層,但也可以不具備該印刷層。在包含切痕線205在內的區(qū)域具備由墨水等形成的印刷層的情況下,即使作為內容物的食品中含有的油等從切痕線205滲出,也能夠通過墨水的顏色而不使其變得顯眼,能夠不使美觀性受損。
(第3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2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301的俯視圖。另外,圖13是蓋體301的仰視圖。蓋體301設想為在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201中沿切痕線205使表面材料103斷開。另外,與蓋體201相比,增加了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的數(shù)量。
此外,作為一個例子,如圖14所示,蓋體301在表面材料103中包含切痕線205在內的區(qū)域中不具備印刷層,但也可以具備印刷層。
從形成有切痕線205的部位起,在包含形成有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的那側的區(qū)域在內的區(qū)域中,除了由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包圍的區(qū)域以外,在紙層的內側還具有填充漆/剝離漆的層結構,該區(qū)域相對于基材102能夠剝離。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一個例子,使切痕長度為5mm、切痕連結長度為1mm的直線狀齒孔在表面材料103的所有層中從蓋體101的一個外端至其他外端以1mm的間隔設置5列而形成切痕線205。另外,優(yōu)選5列齒孔的中央的一列位于從剝離漆的涂覆區(qū)域的端緣向涂覆區(qū)域的內側距離2mm左右的部位。并且,通過將切痕線205的至少一部分設置于從可剝離的區(qū)域的端緣向內側20mm以內的區(qū)域,能使后述的表面材料103的切斷作業(yè)與剝離作業(yè)順暢地銜接。優(yōu)選切痕線205設置為在蓋體301的外端形成有切痕部位。由此,在將表面材料103切斷時,切痕部位成為切斷的起點,容易進行切斷。另外,切痕線205的切痕長度、切痕連結長度、個數(shù)、形狀等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能夠與第2實施方式同樣地進行多種變形。另外,切痕可以將表面材料103貫通而形成,也可以形成于表面材料103的一部分的層。另外,切痕可以是連續(xù)線而非齒孔。
對熱水處理(加熱烹調)的次序的一個例子進行說明。首先,揭起開封用拉片104,如圖15所示,將蓋體101連同基材102從容器120揭開而局部地進行開封。此時,根據(jù)情況的不同而需要將材料、佐料等的單獨包裝取出。而且,在注水之后,再次按壓蓋體101的打開的部分,抑制熱從開封口逸散并等待規(guī)定時間。然后,如果揭起剝離用拉片107,則基材102和表面材料103經由剝離開始用局部切痕109而開始剝離。如果剝離到達至切痕線205的端部,則能夠沿切痕線205將表面材料103切斷,如圖16所示,表面材料103的剝離的部分完全脫離。此時,關于基材102的由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包圍的部分,隨著表面材料103而被去除,因此在殘留于容器120的基材102形成倒水孔110。即,通過將蓋體101的形成有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的區(qū)域(由圖16的點劃線包圍的部分)的表面材料103剝離、去除,能夠在該區(qū)域形成僅由基材102構成的倒水部108,能夠明確地目視確認倒水部108。最后,如圖17所示,在從倒水孔110排水之后,通過將包含倒水部108在內的蓋體101的整體從容器120去除,能夠食用熱水處理后的食品。在排水時,能夠目視確認倒水部108,因此能夠一邊確認排水的狀況、一邊容易且安全地進行排水作業(yè)。
(第4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8是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401的俯視圖。蓋體401在切痕線205的兩端部形成有凹部410,這一點與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301不同。在為了使倒水孔露出對表面材料103進行拉動而使其剝離之后,在利用凹部410沿切痕線205進行切斷時,拉伸力集中于切痕線205的端部,因此,容易獲得切斷的起點,能夠更容易地將表面材料103切斷。
作為一個例子,凹部410可以由直線、曲線或者它們的組合形狀而形成為蓋體401的起始自外緣的凹部的最大尺寸大于或等于2mm。另外,切痕線205優(yōu)選切痕部位與凹部410凹陷的內部連接、或者相對于該部位設置于小于或等于3mm的距離內而不與凹部410連接。在將切痕部位設置為超過3mm的距離的情況下,有可能表面材料103被切斷而未與切痕線205連接,無法順暢地進行切斷。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方式。例如,容器、蓋材的形狀能夠變形為四邊形、橢圓形等多種形狀。
實施例
下面對實施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1)
對于實施例1而言,在圖1、圖2所示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101中,將蓋體101的直徑設為180mm。另外,設置5個8mm×6mm的軌道型的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在距其外周大于或等于1mm的內側的區(qū)域不涂覆填充漆以及剝離漆。
(實施例2)
對于實施例2而言,在圖9所示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201中,將蓋體201的直徑設為180mm。另外,設置5個8mm×6mm的軌道型的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在距其外周大于或等于1mm的內側的區(qū)域不涂覆填充漆以及剝離漆。使切痕長度為5mm、切痕連結長度為1mm的直線狀齒孔在表面材料103的所有層中從蓋體201的一個外端至其他外端以1mm的間隔設置5列而形成切痕線205。
(實施例3)
對于實施例3而言,在圖12、圖13所示的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301中,將蓋體301的直徑設為180mm。另外,設置11個8mm×6mm的軌道型的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在距其外周大于或等于1mm的內側的區(qū)域不涂覆填充漆以及剝離漆。另外,以如下方式設置切痕線205,即,使5列齒孔的中央的一列位于相對于剝離漆的涂覆區(qū)域的端緣在涂覆區(qū)域的內側2mm的部位,在蓋體301的外端形成了切痕部位。
(實施例4)
對于實施例4而言,在圖18所示的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蓋體401中,將蓋體401的直徑設為180mm。另外,設置11個8mm×6mm的軌道型的倒水孔用局部切痕106,在距其外周大于或等于1mm的內側的區(qū)域不涂覆填充漆以及剝離漆。另外,以如下方式設置切痕線205,即,使5列齒孔的中央的一列位于相對于剝離漆的涂覆區(qū)域的端緣、在涂覆區(qū)域的內側2mm的部位,在蓋體401的設置于外端的凹部410形成切痕部位。
(對比例)
對比例為無法進行層間剝離的、現(xiàn)有技術所涉及的蓋體。
關于以上的實施例1~4,對倒水作業(yè)進行了評價。其結果,在實施例1~4中,能夠可靠地將表面材料103剝離,能夠無問題地使倒水孔110露出。另外,從倒水孔110進行排水,由此能夠以適當?shù)乃俣确€(wěn)定地進行倒水,沒有將內容物排出。并且,在實施例2中,在將表面材料103剝離時,容易向上方揭起表面材料103,能夠比實施例1更順暢地進行剝離。與此相對,在對比例中,使蓋體從容器局部地脫離并形成了排水用的開口部,但在倒水作業(yè)時,無法形成適當大小的開口部,開口部過小而排水速度較慢,或者開口部過大而甚至將內容物與熱水一起排出,無法適當?shù)剡M行倒水。由此能夠確認本發(fā)明的效果。
并且,在實施例3、4中,在倒水孔露出時,能夠可靠地將表面材料103剝離并去除。另外,因此能夠在排水時目視確認其狀況,能夠比實施例1、2更具有安心感且更容易地進行排水。另外,在實施例4中,在將表面材料103從切痕線205的端部沿著該切痕線切斷時,拉伸力因凹部410而集中于端部,能夠比實施例3更順暢地開始進行切斷。
工業(yè)實用性
本發(fā)明對于用于將食品等的容器封閉的蓋體是有益的。
標號的說明
101、201、301、401、901 蓋體
102 基材
103 表面材料
104 開封用拉片
106 倒水孔用局部切痕
107 剝離用拉片
108 倒水部
109 剝離開始用局部切痕
110 倒水孔
120、920 容器
205 切痕線
410 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