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輸送輥單元、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圖像處理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4287955閱讀:136來源:國知局
輸送輥單元、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圖像處理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輸送輥單元、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圖像處理裝置。手動供紙裝置作為薄片體輸送裝置的一個例子,具有把橡膠輥安裝于支承件的輥單元。在支承件的內部空間形成有隔壁,在所述隔壁上形成有轉動軸。滑動軸設置成在所述滑動軸與所述轉動軸之間存在壓縮狀態(tài)的螺旋彈簧。利用移動限制機構的彈性卡止片限制所述滑動軸從開口向軸向外側移動。所述彈性卡止片形成在所述滑動軸的彈簧保持部上。在把所述螺旋彈簧存放于所述彈簧保持部的狀態(tài)下,所述螺旋彈簧支承所述彈性卡止片的背面。
【專利說明】輸送輥單元、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圖像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通過與薄片體接觸并轉動來輸送薄片體的輸送輥單元、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具有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圖像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復印機和打印機等以往的圖像形成裝置具備薄片體輸送裝置。薄片體輸送裝置把存放于供紙盒的薄片體取出并輸送。薄片體輸送裝置具有與薄片體接觸并轉動的轉動輥(輸送輥)。從電機等把朝向一個方向的轉動驅動力傳遞給所述轉動輥時,所述轉動輥向預定的方向輸送薄片體。轉動輥的轉動軸利用聯(lián)軸器(聯(lián)接器)連接在傳遞電機的轉動驅動力的驅動軸上。
[0003]公知的這種薄片體輸送裝置具有容易更換劣化的轉動輥的機構。以往的典型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具有固定機構,固定機構使供紙輥在嵌合安裝在驅動軸的狀態(tài)下固定于驅動軸,通過解除利用所述固定機構進行的固定,可以更換供紙輥。
[0004]此外,公知的聯(lián)接器連接機構利用聯(lián)軸器連接轉動輥的轉動軸和從電機傳遞轉動驅動力的驅動軸。典型的聯(lián)接器連接機構具備設在轉動輥的轉動軸上的彈簧等彈性構件,通過彈性構件支承所述轉動軸。因此,在把轉動棍的轉動軸朝向使所述彈性構件收縮的方向按壓時,彈性構件收縮,轉動軸退避到轉動輥內部。因此,用戶通過把轉動軸壓入轉動輥的內部側,可以解除轉動軸與聯(lián)接器連接機構的連接。由此,用戶可以容易地取下轉動輥。
[0005]所述聯(lián)接器連接機構需要具有固定機構,用于限制因彈性構件使轉動軸沿軸向移動。所述固定機構可以使用彈性卡止爪。所述彈性卡止爪是通過使爪部卡合于因彈性而被施加作用力的構件的凹部,以機械方式固定轉動軸的機構。所述機構被稱為扣合結構(snapfit)。


【發(fā)明內容】

[0006]在把所述典型的扣合結構用于限制所述聯(lián)接器連接機構中的轉動軸移動的情況下,在扣合結構的卡合部上始終作用有彈簧等彈性構件的作用力。因此,因連續(xù)施加的負荷使扣合結構自身變形,卡合部的卡合力降低,有可能解除轉動軸的固定。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的輸送輥單元、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具有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圖像處理裝置,可以利用簡單的結構實現(xiàn)不容易解除爪部的卡合的機構。
[0007]本發(fā)明一個方面的輸送輥單元包括:支承件,形成為具有內部空間的圓筒形,并在外周部設置有輥構件;圓筒形的第一轉動軸部,設置在所述支承件的軸向一側的第一側面上,并在內部具有構成所述內部空間的一部分的筒形空間;第二轉動軸部,一個端部從所述支承件的所述軸向另一側的第二側面,通過所述支承件的所述內部空間插通所述第一轉動軸部的所述筒形空間,另一個端部從所述支承件的所述第二側面突出,并以能向所述軸向滑動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件;以及加力構件,在所述內部空間中從所述一個端部朝向所述筒形空間側設置,并沿所述軸向對所述第二轉動軸部朝向所述另一端側施加作用力,所述第二轉動軸部的所述一個端部具有能存放所述加力構件的筒形存放部,所述筒形存放部在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沿所述軸向延伸的卡合片,所述卡合片在前端具有從所述周面向外側突出的爪部,所述爪部構成為能朝向從所述周面向內部側退避的退避方向彈性變形,所述第一轉動軸部在周面上具有狹縫,所述狹縫沿所述軸向延伸,并能與所述爪部卡合,所述卡合片構成為在因所述加力構件的作用力使所述爪部卡合于所述狹縫的所述基端部側的終端部的卡合位置上,抵接于所述加力構件的側面,被阻止朝向所述退避方向彈性變形。
[0008]本發(fā)明另一個方面的薄片體輸送裝置構成為能裝拆所述輸送輥單元,并具有驅動傳遞機構,在安裝了所述輸送輥單元的狀態(tài)下,所述驅動傳遞機構向所述輸送輥單元傳遞轉動驅動力。
[0009]本發(fā)明又一個方面的圖像處理裝置包括所述薄片體輸送裝置。
[0010]按照本發(fā)明,可以利用簡單的結構防止爪部的卡合被解除。
[0011]本說明書適當?shù)貐⒄崭綀D,通過使對以下詳細說明中記載的概念進行總結的內容簡略化的方式來進行介紹。本說明書的意圖并不是限定權利要求中記載的主題的重要特征和本質特征,此外,意圖也不是限定權利要求中記載的主題的范圍。此外,在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對象,并不限定于解決本發(fā)明中任意部分中記載的一部分或全部缺點的實施方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圖像處理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
[0013]圖2是表示圖1的圖像處理裝置的結構的主視圖。
[0014]圖3是表示圖1的圖像處理裝置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
[0015]圖4是表示圖1的圖像處理裝置所具有的手動供紙裝置的結構的立體圖。
[0016]圖5是表示圖4的手動供紙裝置所具有的供紙單元的結構的立體圖。
[0017]圖6是表示圖4的手動供紙裝置所具有的驅動軸的結構的立體圖。
[0018]圖7是圖6的要部VII的放大圖。
[0019]圖8是表示圖4的手動供紙裝置所具有的輥單元的結構的立體圖。
[0020]圖9A和圖9B是表示圖8的輥單元的結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手動供紙裝置60以及具有手動供紙裝置60的圖像處理裝置10進行說明。此外,為了便于說明,把圖像處理裝置10設置在平坦面上的狀態(tài)(圖1所示的狀態(tài))下的鉛垂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6。此外,把設置有操作顯示面板17側的面作為正面(前面)來定義前后方向7。此外,以圖像處理裝置10的正面為基準來定義左右方向8。另外,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僅僅是把本發(fā)明具體化的一個例子,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
[0022]首先,參照圖1至圖3對圖像處理裝置10的簡要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圖像處理裝置10是所謂的體內排紙型的數(shù)碼復合機,具有打印機、復印機、傳真裝置和掃描儀等的各功能。所述圖像處理裝置10把輸入的圖像利用調色劑等印刷材料在印刷紙P(本發(fā)明的薄片體的一個例子)上形成圖像。此外,圖像處理裝置10不限于數(shù)碼復合機,本發(fā)明也可以應用于打印機、復印機、傳真裝置、掃描儀等專用設備。
[0023]圖像處理裝置10具有掃描儀12和圖像形成裝置14。掃描儀12進行讀取原稿圖像的處理,設置在圖像處理裝置10的上部。圖像形成裝置14按照電子照相方式進行圖像形成處理,設置在掃描儀12的下側。此外,圖像形成裝置14具有上下兩層配置的兩個供紙盒27、28。上側的供紙盒27在圖像形成裝置14的最下部與框體29設置成一體。下側的供紙盒28是作為可選設備連接在圖像形成裝置14的框體29底面上的增設型供紙盒。供紙盒28構成為可以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14的底面進行裝拆。此外,在圖像形成裝置14的右側設置有出紙部30。此外,圖像形成裝置14不限于電子照相方式,也可以是噴墨記錄方式,或者還可以是除此以外的記錄方式或印刷方式。
[0024]在圖像形成裝置14的上方設置有排出印刷紙的出紙空間21。出紙部30設置成在圖像形成裝置14和掃描儀12之間形成出紙空間21,并且連接圖像形成裝置14和掃描儀12。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出紙空間21的前方側和左側敞開。此外,出紙空間21的后方側和右側不敞開,后方側被封閉,在右側設置有出紙部30。
[0025]如圖1所示,掃描儀12具有原稿放置臺23。在圖像處理裝置10作為復印機發(fā)揮功能的情況下,把原稿放置在原稿放置臺23上,在關閉原稿罩24之后,從操作顯示面板17輸入開始復印的指令。由此,開始掃描儀12的讀取動作,從而讀取原稿的圖像數(shù)據(jù)。然后,把讀取的圖像數(shù)據(jù)發(fā)送到圖像形成裝置14。此外,在圖1和圖2中省略了掃描儀12的原稿罩24的圖示。
[0026]此外,如圖3所示,掃描儀12具有ADF13。ADF13設置于原稿罩24。ADF13是具有原稿盤45、供給機構46、多個輸送輥47、紙按壓件48和出紙部49等的自動供稿裝置。ADF13通過用電機(未圖示)分別驅動供給機構46和輸送輥47,使放置在原稿盤45上的原稿通過原稿放置臺23上的讀取位置43并輸送到出紙部49。供給機構46包括取出原稿的供給棍46A和輸送所述供給棍46A取出的原稿的輸送棍46B。供給機構46利用供給棍46A從原稿盤45供給原稿,并利用輸送輥46B把原稿向供給方向的下游側輸送。然后,利用設置在供給方向下游側的輸送輥47進一步輸送原稿。在利用ADF13輸送原稿的過程中,利用掃描儀12讀取通過讀取位置43的原稿的圖像。
[0027]圖像形成裝置14根據(jù)由掃描儀12讀取的圖像數(shù)據(jù)或從外部輸入的圖像數(shù)據(jù),在A系列尺寸或B系列尺寸等規(guī)定尺寸的印刷紙P上形成圖像。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后述的那樣,圖像形成裝置14可以把單面上形成了圖像的印刷紙P排出到出紙空間21,或者使印刷紙P轉回并送入翻轉輸送通道39,在印刷紙P的背面形成圖像。
[0028]如圖3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4主要包括供紙裝置15、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轉印部18、定影部19、手動供紙裝置60、紙傳感器20和整體控制圖像形成裝置14的控制部(未圖示)等。此外,圖像形成裝置14具有輸送用電機和排出用電機(均未圖示)。所述輸送用電機和排出用電機設置在框體29的內部,所述框體29構成圖像形成裝置14的外框的罩和內部框架等。
[0029]供紙裝置15分別設置于圖像形成裝置14的內部和供紙盒28。供紙裝置15把存放于供紙盒27、28的印刷紙P —張張取出并輸送。供紙裝置15包括搓輥51、供給輥52和減速輥53。供給輥52位于減速輥53的上側,供給輥52和減速輥53在相互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構成一對輸送輥對。供紙盒27、28具有盤形的紙存放部22,用于由圖像轉印部18形成圖像的印刷紙P堆放于所述紙存放部22。搓輥51和供給輥52設置在紙存放部22的右端部的上側。向圖像處理裝置10輸入提供印刷紙P的指令時,驅動所述輸送用電機轉動。由此,搓輥51和供給輥52轉動,減速輥53利用該轉動而從動轉動。而且,利用搓輥51從配置在供紙位置上的紙存放部22提供印刷紙P,并利用供給輥52向印刷紙P的供給方向下游側輸送。從供給輥52向上方形成縱輸送通道26。如圖3所示,縱輸送通道26在框體29的右側面?zhèn)认蛏戏窖由?,其終端到達出紙空間21。利用供給輥52沿縱輸送通道26向上方輸送印刷紙P。
[0030]在供紙裝置15的上方設置有圖像轉印部18。圖像轉印部18對從供紙盒27、28或手動供紙裝置60輸送來的印刷紙P進行圖像轉印處理。具體而言,圖像轉印部18根據(jù)輸入的圖像數(shù)據(jù),利用調色劑等印刷材料把調色劑像轉印到印刷紙P上。如圖3所示,圖像轉印部18包括感光鼓31、帶電部32、顯影部33、LSU(Laser Scanning Unit:激光掃描單元)34、轉印輥35和清潔部36。感光鼓31設置在縱輸送通道26的左側。當開始圖像形成動作時,由帶電部32使感光鼓31的表面帶有均勻的電位。此外,從LSU34對感光鼓31掃描與圖像數(shù)據(jù)對應的激光。由此,在感光鼓31上形成靜電潛影。此后,利用顯影部33使調色劑附著在靜電潛影上,在感光鼓31上形成調色劑像。轉印輥35設置在縱輸送通道26的右側,并隔著縱輸送通道26與感光鼓31相對配置。通過縱輸送通道26的印刷紙P在通過轉印輥35和感光鼓31的夾縫部時,利用轉印輥35把調色劑像轉印到印刷紙P上。轉印了調色劑像的印刷紙P通過縱輸送通道26,并被輸送到定影部19,所述定影部19配置在比圖像轉印部18更靠向印刷紙P的輸送方向下游側(即上側)。
[0031]定影部19利用熱量把轉印到印刷紙P上的調色劑像定影在該印刷紙P上。定影部19具有加熱輥41和加壓輥42。利用彈簧等彈性構件對加壓輥42朝向加熱輥41側施加作用力。由此,使加壓輥42與加熱輥41壓力接觸。在定影動作時,利用加熱器等加熱構件把加熱輥41加熱到高溫。在印刷紙P通過定影部19時,利用加熱輥41把構成調色劑像的調色劑加熱熔融,并且利用加壓輥42對印刷紙P進行加壓。由此,利用定影部19把調色劑定影在印刷紙P上。由此,把調色劑像定影在印刷紙P上,從而在印刷紙P上形成圖像。
[0032]在縱輸送通道26的終端設置有排出印刷紙P的排紙口 37。S卩,縱輸送通道26設置在供給輥52到排紙口 37之間??v輸送通道26的終端附近,具體是縱輸送通道26中的從定影部19下游側的分路點Tl到排紙口 37的部分26A(以下稱為“彎曲通道26A”),從鉛垂方向朝向水平方向彎曲。在排紙口 37附近設置有利用所述排出用電機(未圖示)向雙方向轉動的排出輥對25。通過定影部19并被輸送到彎曲通道26A的印刷紙P,利用排出輥對25從排紙口 37向出紙空間21輸送,所述排出輥對25利用所述排出用電機向正轉方向轉動。
[0033]在圖像形成裝置14進行單面印刷的情況下,印刷紙P在圖像轉印部18中在單面上轉印了調色劑像,在印刷紙P通過了定影部19之后,通過縱輸送通道26從排紙口 37向外部排出。
[0034]另一方面,在圖像形成裝置14進行雙面印刷的情況下,印刷紙P最初在單面上形成了圖像,在印刷紙P通過了定影部19之后,使其正反面翻轉,再次從印刷紙P的輸送方向上游側向相反方向輸送,并送入到翻轉輸送通道39。具體而言,在單面上形成了圖像的印刷紙P的前端從排紙口 37向外部露出的狀態(tài)下,使排出輥對25停止。此時,印刷紙P的后端保持被排紙口 37附近的排出輥對25夾持的狀態(tài)。此后,利用所述排出用電機(未圖示)的反轉驅動,使排出輥對25反轉。由此,重新使印刷紙P在彎曲通道26A中向相反方向輸送。即,印刷紙P在彎曲通道26A中反向輸送。如圖3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4形成有翻轉輸送通道39,翻轉輸送通道39從彎曲通道26A分路,從圖像轉印部18側觀察時,與印刷紙P的輸送方向上游側的縱輸送通道26匯合。翻轉輸送通道39在框體29中形成在比縱輸送通道26靠向右側。翻轉輸送通道39是與縱輸送通道26大體平行地縱向延伸的縱輸送通道。翻轉輸送通道39的分路點Tl在彎曲通道26A中位于定影部19和排出輥對25之間,匯合點T2位于定影部19和設置在供紙盒27上的供給輥52之間。
[0035]從彎曲通道26A送入翻轉輸送通道39的印刷紙P在翻轉輸送通道39中被導向下方。在翻轉輸送通道39上,在匯合點T2附近設置有輸送輥40。在翻轉輸送通道39中被導向下方的印刷紙P,在匯合點T2跟前利用輸送輥40再次送入到縱輸送通道26中。然后,通過縱輸送通道26再次送向圖像轉印部18。到達了圖像轉印部18的印刷紙P的未形成圖像的面再次與感光鼓31相對。然后,印刷紙P依次通過圖像轉印部18和定影部19,從而在未形成圖像的相反側的面上形成圖像。此后,雙面形成了圖像的印刷紙P利用返回到正轉的排出輥對25,通過彎曲通道26A從排紙口 37向出紙空間21排出。
[0036]在框體29的右側面設置有能轉動地支承于框體29的手動盤44。手動盤44在相對于框體29關閉的狀態(tài)下,構成框體29的右側的側面。手動盤44在相對于框體29打開時,如圖3所示被支承成向上方稍許傾斜的姿勢。即,手動盤44在打開的狀態(tài)下,朝著向框體29內部供給印刷紙P的供給方向的下游側平緩地向下傾斜。在所述狀態(tài)下,可以在手動盤44的上表面放置多張印刷紙P。此外,手動盤44在相對于框體29打開時,把從手動盤44到縱輸送通道26的作為印刷紙P的供給通道的供紙開口部38打開。在所述供紙開口部38的上方設置有手動供紙裝置60。手動供紙裝置60把放置在手動盤44上的印刷紙P通過供紙開口部38向縱輸送通道26輸送。
[0037]在設置有這種手動盤44和手動供紙裝置60的結構中,有時從手動盤44送入的印刷紙P在供紙開口部38發(fā)生卡紙。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可以在打開手動盤44的狀態(tài)下,把卡在供紙開口部38的印刷紙P抽出。此時,在被卡住的印刷紙P處于與手動供紙裝置60所具有的后述的輥單元62的橡膠輥87壓力接觸的狀態(tài)時,當抽出印刷紙P時,輥單元62因印刷紙P與橡膠輥87的接觸摩擦而轉動。此時的轉動方向不是從手動盤44輸送印刷紙P時的正轉方向83 (參照圖4),而是與正轉方向83相反方向的轉動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對手動供紙裝置60實施了處理,以便即使在輥單元62朝向與正轉方向83相反的方向反轉的情況下,也不容易使輥單元62脫落。
[0038]下面參照圖4至圖9B,對手動供紙裝置60的結構進行說明。其中,圖4是框體29中的手動供紙裝置60的立體圖,是表示打開了手動盤44的狀態(tài)的圖,僅表示了支承在支承框架54上的手動供紙裝置60和手動盤44。
[0039]如圖4所示,手動供紙裝置60被安裝在支承框架54上。支承框架54是框體29的內部框架,設置在縱輸送通道26和翻轉輸送通道39的匯合點T2的下方。支承框架54形成為在框體29的前后方向7長的形狀。手動盤44能轉動地支承于所述支承框架54。
[0040]如圖4和圖5所示,手動供紙裝置60具有供紙單元64。供紙單元64具有基座框架61、輥單元62(本發(fā)明的輸送輥單元的一個例子)和驅動軸63。通過對合成樹脂等進行注塑成形而制成基座框架61。基座框架61與支承框架54相同,形成為前后方向7長的形狀。基座框架61被固定于支承框架54等。具體而言,把基座框架61的后方側的端部固定于框體29的框架,并把前方側的端部利用未圖示的螺釘?shù)染o固件固定于支承框架54。輥單元62和驅動軸63安裝于所述基座框架61。
[0041]基座框架61形成寬度窄的長方體形?;蚣?1的上面敞開,具有用底壁和四面的側壁圍成的內部空間。此外,在基座框架61的長邊方向(前后方向7)的中央部,由右側的側壁71向右側突出而形成有矩形的輥存放部67。輥單元62轉動自如地存放于所述輥存放部67。輥存放部67的底側貫通。即,輥存放部67沒有底面,其底側貫通。也就是說,輥存放部67沒有底面,其底側開口。在把輥單元62存放于輥存放部67的狀態(tài)下,輥單元62的輥面從底側的開口露出到供紙開口部38 (參照圖3),可以與印刷紙P接觸。
[0042]在基座框架61的輥存放部67以外的部分上,形成有在基座框架61的長邊方向上等間隔設置的多個加強肋65、66。加強肋65、66形成為從基座框架61的底壁垂直地向上方立起。前方側的多個加強肋65形成為連接基座框架61的短邊方向(左右方向8)兩側的側壁71、72。另一方面,后方側的多個加強肋66以與基座框架61的右側的側壁71隔開規(guī)定間隔的狀態(tài)設置。由此,在基座框架61的后方側,在多個加強肋66和側壁71之間形成有軸存放部68。驅動軸63存放于所述軸存放部68。
[0043]如圖5所示,輥存放部67具有在基座框架61的長邊方向上隔開的隔壁74、75。利用隔壁74、75和側壁71、72劃定輥存放部67。分別在隔壁74、75上形成有軸承(未圖示),所述軸承將輥單元62的被支承部89、90支承成能夠轉動。所述軸承是從隔壁74、75的上端向下方切成U形的槽,利用所述軸承支承被支承部89、90。此外,輥單元62的結構將在后面敘述。
[0044]通過對合成樹脂等進行注塑成形來制作驅動軸63。驅動軸63在存放于軸存放部68的狀態(tài)下,通過從未圖示的電機傳遞轉動驅動力,向預定的正轉方向83(參照圖4至圖8的箭頭)轉動。如圖6所示,驅動軸63具有軸部69、接頭77 (本發(fā)明的驅動側接頭的一個例子)和驅動齒輪78。軸部69配置在軸存放部68的內部。接頭77形成在軸部69的一端,即形成在軸部69中的后述的接頭91 (本發(fā)明的輥側接頭的一個例子,參照圖8)側的端部。接頭77 —體形成在軸部69的前端部。接頭77與輥單元62的被支承部89上形成的接頭91卡合,從軸部69向被支承部89傳遞正轉方向83的轉動驅動力。
[0045]驅動齒輪78安裝在軸部69的另一端。驅動齒輪78配置在基座框架61后方側的側壁73的后方外側。在側壁73上形成有用于插通軸部69的通孔(未圖示)。通過把軸部69從側壁73的外側插通所述通孔,把軸部69配置于軸存放部68。齒輪罩79設置成從側壁73向內側連續(xù)。驅動軸63插入到接頭77與輥單元62的被支承部89卡合的位置時,驅動齒輪78被存放于齒輪罩79。另外,由驅動軸63、接頭77和接頭91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驅動傳遞機構。
[0046]下面參照圖7對接頭77進行說明。如圖7所示,接頭77具有在驅動軸63的軸向凹陷的多個槽81。槽81形成為從軸部69的端部向軸向大體垂直凹陷的凹形。在本實施方式中,接頭77具有在驅動軸63的周向等間隔形成的四個槽81。這四個槽81與后述的輥單元62側的接頭91的突起93卡合,從驅動軸63向具有接頭91的被支承部89傳遞正轉方向83的轉動驅動力。因此,槽81形成為能插入后述的輥單元62側的接頭91的突起93的尺寸。
[0047]在槽81的內部具有在驅動軸63的周向上相對的一對對置面84、85,以及與一個對置面85連續(xù)的導向面86。對置面84是槽81的正轉方向83上游側的側面。所述對置面84是在驅動軸63的軸向延伸的平坦面。此外,對置面85構成槽81的正轉方向83下游側的側面的一部分,與對置面84相同,是在驅動軸63的軸向延伸的平坦面。如圖7所示,對置面85是在槽81的正轉方向83下游側的側面上,位于槽81的深度方向里側(槽81的底偵D部分。另一方面,導向面86形成為從對置面85的軸前端側端部與對置面85連續(xù)。
[0048]槽81的導向面86向離開對置面84的方向傾斜。即,利用導向面86使槽81中的接頭77軸向端部側的開口成為擴口狀。由于槽81如此形成擴口狀,所以在輥單元62側的接頭91和驅動軸63側的接頭77卡合而連接時,接頭91的突起93可以容易地插入接頭77的槽81中。
[0049]下面參照圖8、圖9A和圖9B對輥單元62進行說明。輥單元62是本發(fā)明的輸送輥單元的一個例子,利用轉動驅動力和接觸摩擦輸送放置于手動盤44的印刷紙P。如圖8、圖9A和圖9B所示,輥單元62具有支承件95、橡膠輥87 (本發(fā)明的輥構件的一個例子)、滑動軸88 (本發(fā)明的第二轉動軸部的一個例子)和螺旋彈簧92 (本發(fā)明的加力構件的一個例子)。支承件95是形成圓筒形的樹脂制品,在內側形成有內部空間95A。橡膠輥87設置在支承件95的外周部。橡膠輥87是由丁腈橡膠(NBR)、硅等彈性原料構成的筒形輥構件。通過把支承件95插入橡膠輥87的內孔中,用支承件95支承橡膠輥87。
[0050]在支承件95的中心軸的軸向一側(圖9B的右側)的側面(第一側面)上設置有隔壁98。利用隔壁98把內部空間95A的一側開口封閉。隔壁98與支承件95 —體形成。
[0051]具體而言,隔壁98具有向支承件95的軸向外側突出的圓筒形轉動軸100(本發(fā)明的第一轉動軸部的一個例子)。轉動軸100與支承件95 —體形成。轉動軸100的內部為空洞。轉動軸100內部的隔壁98側敞開,并與支承件95的內部空間95A連通。S卩,在轉動軸100內部形成有構成內部空間95A的一部分的筒形空間。另一方面,在轉動軸100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設置有被支承部89,利用所述被支承部89封閉轉動軸100的前端部。轉動軸100的內部空間形成為可以存放螺旋彈簧92的一端的尺寸和形狀。因此,螺旋彈簧92從另一側(圖9B的左側)的開口 95B插入支承件95的內部空間95A時,可以把螺旋彈簧92的一端存放并保持在轉動軸100內部的空洞中。由此,可以利用轉動軸100擋住并支承螺旋彈簧92的一端。
[0052]被支承部89 —體形成在轉動軸100的前端部。被支承部89從轉動軸100的軸向的一個端部(突出側的端部)向軸向外側突出。在把輥單元62存放于輥存放部67 (參照圖5)的狀態(tài)下,所述被支承部89能轉動地支承于隔壁74(參照圖5)上形成的軸承(未圖示)。從驅動軸63向被支承部89傳遞轉動驅動力時,該轉動驅動力從被支承部89向轉動軸100傳遞。
[0053]在被支承部89的一側(圖9B的右側)端部上形成有接頭91。接頭91構成為可以與驅動軸63上形成的接頭77連接。接頭91與接頭77連接,把從驅動軸63傳遞給轉動軸100的正轉方向83的轉動驅動力,借助支承件95傳遞給橡膠輥87。接頭91具有多個突起93。突起93形成在內孔94的內周面上,所述內孔94形成在被支承部89的前端并沿軸向延伸。具體而言,突起93從內孔94的內周面向內孔94的中心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接頭91具有四個突起93,四個突起93在內孔94的內周面上沿周向等間隔設置。突起93形成為可以插入驅動軸63的接頭77的槽81中的形狀和尺寸。
[0054]如圖9A所示,突起93的兩側面93A、93B中的、正轉方向83上游側的側面93A,形成為沿驅動軸63的軸向延伸的平坦面。此外,另一個側面93B也同樣形成為平坦面。突起93的側面93A在插入槽81的狀態(tài)下把正轉方向83的轉動驅動力傳遞給驅動軸63時,與槽81的對置面84面接觸。由此,從接頭77向接頭91傳遞轉動驅動力。此外,即使把正轉方向83的轉動驅動力傳遞給驅動軸63,正轉方向83下游側的側面93B也不與槽81的對置面85接觸,而在施加相反方向的外力時,側面93B與對置面85面接觸。
[0055]如圖9B所示,滑動軸88設置在支承件95的內部空間95A中?;瑒虞S88從支承件95的中心軸的軸向另一側(圖9B的左側)的側面(第二側面)插通支承件95的內部空間95A。在所述狀態(tài)下,滑動軸88將支承件95支承成能沿軸向滑動且能繞軸向(繞軸)轉動。本實施方式中,在內部空間95A與轉動軸100的內部之間存在螺旋彈簧92的狀態(tài)下,滑動軸88以能沿軸向滑動的方式設置在內部空間95A中。即,螺旋彈簧92在內部空間95A中設置在從滑動軸88的前端部(轉動軸100側的一個端部)到轉動軸100內部的筒形空間側的空間中。
[0056]滑動軸88在內部空間95A中具有存放螺旋彈簧92的另一端并保持螺旋彈簧92的筒形彈簧保持部105 (本發(fā)明的筒形存放部的一個例子)。彈簧保持部105設置在滑動軸88的插入方向前端側的所述前端部上。彈簧保持部105與滑動軸88—體形成。彈簧保持部105的內部為空洞。彈簧保持部105的內部空間形成為可以存放螺旋彈簧92的另一端的尺寸和形狀。因此,在螺旋彈簧92配置于支承件95的內部空間95A中的狀態(tài)下,從開口95B插入滑動軸88時,把螺旋彈簧92的另一端存放于彈簧保持部105。由此,可以利用彈簧保持部105阻擋并支承螺旋彈簧92的另一端。
[0057]在本實施方式中,彈簧保持部105形成為能與后述的彈性卡止片103 —起嵌入轉動軸100的內部空間的尺寸。即,轉動軸100的內部空間形成為能外嵌于彈簧保持部105的前端部和彈性卡止片103的尺寸。此外,彈簧保持部105和轉動軸100形成為在相互嵌合的狀態(tài)下,在以支承件95的軸向為中心的轉動方向上卡合。具體而言,彈簧保持部105和轉動軸100各自的斷面形狀為D形。由此,在彈簧保持部105和轉動軸100嵌合的狀態(tài)下,即使把轉動驅動力傳遞給轉動軸100,嵌合部不會滑動,可以把轉動驅動力借助彈簧保持部105可靠地傳遞給滑動軸88。
[0058]被支承部90 —體形成在滑動軸88的另一端(圖9B的左側端部)。被支承部90是滑動軸88的所述另一端的端部(與轉動軸100相反側的另一個端部)。被支承部90與轉動軸100的被支承部89位于同一軸線上。在輥單元62存放于輥存放部67(參照圖5)的狀態(tài)下,被支承部90能轉動地支承于隔壁75(參照圖5)上形成的軸承(未圖示)。由于如此構成滑動軸88,所以在把轉動驅動力從驅動軸63傳遞給被支承部89時,該轉動驅動力從轉動軸100向支承件95和滑動軸88傳遞,支承件95和滑動軸88 —體轉動。輥單元62如此轉動時,因橡膠輥87和印刷紙P的接觸摩擦,可以把印刷紙向與正轉方向83對應的輸送方向(朝向供紙開口部38的方向)輸送。
[0059]螺旋彈簧92以被壓縮后的壓縮狀態(tài)設置在內部空間95A中。因此,螺旋彈簧92可以利用彈性作用力(作用力),沿軸向按壓支承件95的隔壁98和滑動軸88的彈簧保持部105。即,螺旋彈簧92可以對滑動軸88沿軸向朝向被支承部90側(圖9B的左側)施加作用力。此外,輥單元62設置有移動限制機構101。利用所述移動限制機構101限制滑動軸88和支承件95向相互分離的方向(圖9B的左右方向)移動。由此,可以把螺旋彈簧92以壓縮狀態(tài)配置在內部空間95A中。此外,在沒有被限制的狀態(tài)下,滑動軸88和支承件95因壓縮狀態(tài)的螺旋彈簧92產(chǎn)生的軸向的彈性作用力(按壓力),可以向相互分離的方向移動。
[0060]但是,在移動限制機構101采用了由以往典型的扣合結構形成的卡合機構的情況下,扣合結構的卡合部始終作用有彈簧等彈性構件的作用力。因此,因連續(xù)施加的負荷使所述扣合結構自身變形,所述卡合部的卡合力降低,有可能解除軸構件的固定。本發(fā)明的移動限制機構101采用簡單的結構實現(xiàn)了不容易解除固定的機構。下面對移動限制機構101進行詳細說明。
[0061]如圖9B所示,移動限制機構101是被稱為扣合結構的卡合機構。移動限制機構101由彈性卡止片103(本發(fā)明的卡合片的一個例子)、卡止爪106(本發(fā)明的爪部的一個例子)和卡止槽104(本發(fā)明的狹縫的一個例子)構成。
[0062]彈性卡止片103與滑動軸88 —體形成,并設置在滑動軸88的彈簧保持部105的周面上。彈性卡止片103在彈簧保持部105的外周壁上,從彈簧保持部105的基端部向彈簧保持部105的前端沿軸向延伸。彈性卡止片103中的彈簧保持部105基端部側的部分與所述外周壁連接,其他部分與所述外周壁分離。因此,彈性卡止片103在內部空間95A中能以所述基端部側的部分為支點,向與軸向垂直的垂直方向彈性彎曲。
[0063]卡止槽104與轉動軸100 —體形成,并設置在轉動軸100的外周面上??ㄖ共?04是貫通轉動軸100的外周壁的狹縫形貫通槽??ㄖ共?04在轉動軸100的外周壁上從隔壁98側的基端部沿軸向延伸。S卩,卡止槽104是沿軸向延伸并貫通轉動軸100的外周壁的狹縫。在本實施方式中,卡止槽104形成在從隔壁98側的終端部99到被支承部89的部分上。
[0064]卡止爪106設置于彈性卡止片103。具體而言,卡止爪106形成在彈性卡止片103的前端??ㄖ棺?06從彈簧保持部105的外周壁的外側面向所述垂直方向的外側突出。另一方面,卡止爪106的內部側與彈簧保持部105的內側面處于同一個面??ㄖ棺?06是可以插入卡止槽104的爪部,在所述卡止爪106插入卡止槽104的狀態(tài)下,卡止爪106可以沿卡止槽向軸向相對移動。此外,卡止爪106構成為可以與卡止槽104中的隔壁98側的終端部99卡合。所述卡止爪106通過卡合于終端部99,可以限制滑動軸88和支承件95向相互分離的方向移動。所述卡止爪106設置在可以向所述垂直方向彎曲的彈性卡止片103上。因此,伴隨彈性卡止片103的彎曲,卡止爪106也可以因彈力向所述垂直方向彎曲。由此,彈性卡止片103可以朝著卡止爪106從彈簧保持部105的外周壁向內部側退避的退避方向彈性變形。
[0065]通過如此構成移動限制機構101,利用卡止爪106和卡止槽104中的隔壁98側的終端部99的卡合,限制了滑動軸88從支承件95的內部空間95A向拔出方向移動。另一方面,卡止爪106不限制滑動軸88向接近隔壁98側的方向移動。即,滑動軸88克服螺旋彈簧92的彈性作用力向隔壁98側移動時,卡止爪106與卡止槽104的終端部99分離,沿卡止槽104向被支承部89側(圖9B的右側)移動。因此,滑動軸88和支承件95在軸向被施加比螺旋彈簧92的作用力大的外力時,向軸向相對滑動,被支承部89和被支承部90的間隔縮小。因此,用戶僅僅對輥單元62在軸向施加外力,就可以使被支承部89的接頭91從驅動軸63的接頭77脫離,可以解除接頭91和接頭77的卡合。由此,可以容易地把輥單元62從輥存放部67 (參照圖5)取出,并且可以容易地安裝到輥存放部67。
[0066]此外,由于彈性卡止片103形成在彈簧保持部105的外周壁上,所以在把螺旋彈簧92存放于彈簧保持部105時,螺旋彈簧92被配置成沿著彈性卡止片103的背面(沒有設置卡止爪106 —側的面)。由此,彈性卡止片103的背面被螺旋彈簧92支承。因此,即使例如彈性卡止片103因老化或者負載疲勞等產(chǎn)生了變形、彎曲方向的彈力降低或者被朝向使滑動軸88分離的方向施加了強外力的情況下,通過利用螺旋彈簧92支承彈性卡止片103,可以阻止彈性卡止片103向解除卡止爪106的卡合的方向彎曲。
[0067]此外,在組裝輥單元62的過程中,首先把螺旋彈簧92存放于滑動軸88的彈簧保持部105。在所述狀態(tài)下,彈性卡止片103沒有彎曲,卡止爪106也沒有產(chǎn)生彈性變形。此夕卜,螺旋彈簧92沒有被壓縮,是自然長度。在把螺旋彈簧92存放于彈簧保持部105的狀態(tài)下,把螺旋彈簧92與滑動軸88 —起從開口 95B插入內部空間95A時,螺旋彈簧92進入到轉動軸100的內部,當進一步插入時,螺旋彈簧92被沿軸向壓縮。在壓縮進展到一定程度時,接著把彈簧保持部105的前端插入轉動軸100的內部。此時,由于卡止爪106被按壓在轉動軸100的內壁上,所以卡止爪106向彈簧保持部105內部側彈性變形而彎曲。此時,卡止爪106處于沒有插通卡止槽104的狀態(tài),在未插通的狀態(tài)下,螺旋彈簧92允許卡止爪106向內部側彈性變形而彎曲。即,在所述未插通的狀態(tài)下,螺旋彈簧92沒有成為預定的壓縮狀態(tài),處于彈簧力仍然較小、螺旋彈簧92的節(jié)距也較寬的狀態(tài)。此時,如果卡止爪106彎曲,則彎曲的卡止爪106不受螺旋彈簧92的阻礙,進入到螺旋彈簧92的螺旋部之間。假設即使在卡止爪106彎曲的方向存在螺旋彈簧92的線材部分,由于是節(jié)距寬的狀態(tài),彈簧力也小,所以螺旋彈簧92的螺旋部間隔容易被擠寬,向內部側彎曲的卡止爪106也會進入到螺旋部之間。另一方面,在變成卡止爪106插通卡止槽104并與終端部99卡合的狀態(tài)時,可以阻止卡止爪106向所述垂直方向彈性變形并彎曲。即,卡止爪106返回到彈性變形前的原始狀態(tài)。此時,螺旋彈簧92變成發(fā)揮設計的彈簧力的壓縮狀態(tài),并且在均勻的節(jié)距狀態(tài)下被存放于彈簧保持部105。在所述狀態(tài)下,通過把螺旋彈簧92的線材部分配置在卡止爪106的背面,可以利用螺旋彈簧92阻止卡止爪106彈性變形。
[0068]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加力構件的一個例子列舉了螺旋彈簧92,但加力構件不限于螺旋彈簧92。只要構成為可以在軸向產(chǎn)生彈力并且支承彈性卡止片103的背面,則可以采用任意構件。
[0069]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列舉了具有輸送手動盤44的印刷紙P的輥單元62的手動供紙裝置60,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手動供紙裝置60。本發(fā)明的輸送輥單元和薄片體輸送裝置也可以適用于使供紙盒27、28的搓輥51、ADF13的供給機構46的供給輥46A、配置在縱輸送通道26等的各種輸送輥等轉動件轉動,來輸送印刷紙和原稿的結構。
[0070]本發(fā)明的范圍并不限于上述內容,而是由權利要求的記載來定義,所以可以認為本說明書記載的實施方式只是舉例說明,而并非進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脫離權利要求的范圍、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權利要求的范圍、界限的內容都包含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輸送輥單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件,形成為具有內部空間的圓筒形,并在外周部設置有輥構件; 圓筒形的第一轉動軸部,設置在所述支承件的軸向一側的第一側面上,并在內部具有構成所述內部空間的一部分的筒形空間; 第二轉動軸部,一個端部從所述支承件的所述軸向另一側的第二側面,通過所述支承件的所述內部空間插通所述第一轉動軸部的所述筒形空間,另一個端部從所述支承件的所述第二側面突出,并以能向所述軸向滑動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支承件;以及 加力構件,在所述內部空間中從所述一個端部朝向所述筒形空間側設置,并沿所述軸向對所述第二轉動軸部朝向所述另一端側施加作用力, 所述第二轉動軸部的所述一個端部具有能存放所述加力構件的筒形存放部, 所述筒形存放部在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沿所述軸向延伸的卡合片, 所述卡合片在前端具有從所述周面向外側突出的爪部,所述爪部構成為能朝向從所述周面向內部側退避的退避方向彈性變形, 所述第一轉動軸部在周面上具有狹縫,所述狹縫沿所述軸向延伸,并能與所述爪部卡I=I, 所述卡合片構成為在因所述加力構件的作用力使所述爪部卡合于所述狹縫的所述基端部側的終端部的卡合位置上,抵接于所述加力構件的側面,被阻止朝向所述退避方向彈性變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輥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力構件是螺旋彈簧。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送輥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彈簧在所述爪部沒有插通所述狹縫的狀態(tài)下,允許所述卡合片向所述退避方向彈性變形,在所述爪部插通了所述狹縫的狀態(tài)下,阻止所述卡合片向所述退避方向彈性變形。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輸送輥單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爪部插通所述狹縫的狀態(tài)下,所述螺旋彈簧被壓縮。
5.—種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 能裝拆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輸送輥單元, 并具有驅動傳遞機構,在安裝了所述輸送輥單元的狀態(tài)下,所述驅動傳遞機構向所述輸送棍單元傳遞轉動驅動力。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驅動傳遞機構包括: 驅動軸,向所述輸送輥單元傳遞所述轉動驅動力; 驅動側接頭,設置在所述驅動軸的前端;以及 輥側接頭,設置在所述第一轉動軸部的前端,且能與所述驅動側接頭連接。
7.一種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
【文檔編號】B65H3/06GK104512741SQ201410503181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河島哲郎 申請人:京瓷辦公信息系統(tǒng)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