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狠狠干,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八区,激情文学亚洲色图

包裝物的整形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288945閱讀:25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包裝物的整形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包裝物的整形機構,用于對諸如機械式機械手、智能化 機械手或半智能化機械手移往即轉移到規(guī)定位置或稱規(guī)定碼位的已被包裝箱 包裝的產(chǎn)品進行整形,屬于包裝物的輸送裝置技術領域。
技術背景在食品、醫(yī)藥、輕工、煙草、石油化工、電子等生產(chǎn)行業(yè)以及物流、倉 儲之類的行業(yè),純機械手、智能化機械手和半智能化機械手已得到了廣泛應 用,但是不管哪一種機械手所堆垛出的碼垛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齊整性差的 欠缺,所謂的齊整性差是指上、下層面上的各個包裝箱之間以及同一層面上 的各外包裝箱之間存在縮進或突出的不平整現(xiàn)象,從而導致整體捆扎效果差, 在日后的運輸過程中易引發(fā)散脫,損及產(chǎn)品。中國專利申請公開號CN101012029A公開的智能化機械手碼垛機的手爪機構可以有效地降低手爪 釋放物件即包裝箱或包裝袋的下落高度,使物件之間的間隙得到控制,改善 碼垛的齊整性,尤其能夠防止碼垛坍塌。但是,由于釋放物件時的距離仍有 10—15cm (說明書第7頁),因此尚不足以使物件之間的間隙消除到零,碼垛 的齊整性、坍塌因素和整體捆扎后的美觀程度仍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極致程 度,在日后運輸過程中的散捆之虞始終存在。鑒于上述狀況,業(yè)界希望有一種整形機構,由這種機構對機械手堆垛出 的帶包裝的產(chǎn)品即對包裝箱或包裝袋或包裝盒或其它類似的物件進行整形, 以消除間隙和/或參差不齊現(xiàn)象,保障安全。所謂的整形是指對每個層面上的 各件包裝產(chǎn)品作齊整化處理,即整合。本發(fā)明在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便 是基于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的。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能對由機械手堆垛的物件在最終的合并捆扎 之前進行齊整化處理而藉以保障物件之間的齊整性、杜絕坍塌、確保倉儲和運輸安全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為體現(xiàn)完成本發(fā)明的任務,本發(fā)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包裝物的 整形機構,它包括一機架,在所述的機架的一端配設有一第一扶正裝置,另 一端配設有第二扶正裝置,在機架的長度方向的近中部的一側配設有第三扶 正裝置,長度方向的近中部的另一側配設有第四扶正裝置,其中第一、第 二扶正裝置彼此保持對應,而第三、第四扶正裝置彼此保持對應, 一對彼此 對置的第一、第二移動門,滑動配合在所述的機架上,并且大體上對應于機 架的中部, 一用于將所述的第一、第二移動門開啟或關閉的開門裝置,配置 在機架上,并且與第一、第二移動門聯(lián)結。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機架的長度方向的兩側的內壁 上各配設有導軌,所述的與開門裝置聯(lián)結的左移動門的兩側各樞設有左門滾 輪和左門橫向定位滾輪,左門滾輪和左門橫向定位滾輪與所述的導軌上的導 軌槽滑配,所述的與開門裝置聯(lián)結的右移動門的兩側各樞設有右門滾輪和右 門橫向定位滾輪,右門滾輪和右門橫向定位滾輪同樣地與所述的導軌上的導 軌槽滑配。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開門裝置包括第一電機、第 一減速箱、第一、第二皮帶輪軸和一對皮帶,第一電機與第一減速箱組配并 且安裝在機架上,第一皮帶輪軸的兩端樞置在機架的一端,并且與第一減速 箱傳動聯(lián)結,在第一皮帶輪軸的兩端各固設有一第一皮帶輪,第二皮帶輪軸 的兩端樞置在機架的另一端,在第二皮帶輪軸的兩端各固設有一第二皮帶輪, 一對皮帶分別套置在相應的第一、第二皮帶輪上,并且還與左移動門或右移 動門連結。在本發(fā)明的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扶正裝置包括一第一作 用缸、第一推臂、至少四對第一導向滾輪、第一底座和一對第一導桿,第一 底座的兩端固定在機架上,第一作用缸固定在第一底座上,第一作用缸的第 一作用缸柱與第一推臂固定,四對第一導向滾輪中的其中兩對設在第一底座 的一端,而另兩對設在第一底座的另一端, 一對第一導桿的各一端分別與相對應的兩對第一導向滾輪相配合,各另一端與第一推臂固定,所述的第一作 用缸的位置處于一對第一導桿之間。在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扶正裝置包括一第二作 用缸、第二推臂、至少四對第二導向滾輪、第二底座和一對第二導桿,第二 底座的兩端固定在機架上,第二作用缸固定在第二底座上,第二作用缸的第 二作用缸柱與第二推臂固定,四對第二導向滾輪中的其中兩對設在第二底座 的一端,而另兩對設在第二底座的另一端, 一對第二導桿的各一端分別與相 對應的兩對第二導向滾輪相配合,各另一端與第二推臂固定,所述的第二作 用缸的位置居于一對第二導桿之間。在本發(fā)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三扶正裝置包括至少一個 第三作用缸和一第三推臂,第三作用缸固定在機架上,第三作用缸的第三作 用缸柱與第三推臂固定。在本發(fā)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第四扶正裝置包括一第四 作用缸、第四推臂,至少四對第三導向滾輪、第三底座和一對第三導桿,第 三底座的兩端固定在機架上,第四作用缸固定在第三底座上,第四作用缸的 第四作用缸柱與第四推臂固定,四對第三導向滾輪中的其中兩對設在第三底 座的一端,而另兩對設在第三底座的另一端, 一對第三導桿的各一端分別與 相對應的兩對第三導向滾輪相配合,各另一端與第四推臂固定,所述的第四 作用缸的位置居于一對第三導桿之間。在本發(fā)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機架的長度方向的近中 部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左、右移動門的下方部位配設有一用于接應包裝物的 氣壓式或液壓式或電動式的接應機構。在本發(fā)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電動式的接應機構包括 升降機架、動力裝置、主、從動輪軸、第一傳動鏈、第二傳動鏈和一提升架, 升降機架的形狀為龍門架形狀,固定在龍門架座上,提升架可上下移動地滑 配在升降機架上,動力裝置設在升降機架的下部并且偏一側,主動輪軸樞置 在升降機架的下端,而從動輪軸則樞置在升降機架的上端,與主動輪軸相對應,第一傳動鏈分別與動力裝置和主動輪軸聯(lián)結,第二傳動鏈有一對,其中 一根第二傳動鏈的中部分別與主、從動輪軸的一端聯(lián)結,該根第二傳動鏈的兩端與所述的提升架的一側固定;另一根第二傳動鏈的中部分別與主、從動 輪軸的另一端聯(lián)結,該根第二傳動鏈的兩端與所述的提升架的另一側固定。在本發(fā)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提升架在與所述的升降 機架相滑配的基部兩側各設置有一第一、第二滾輪,其中第一、第二滾輪彼此構成對角關系,第一滾輪與升降機架的第一內壁接觸,而第二滾輪與對 應于第一內壁的升降機架的第二內壁接觸,所述的第二傳動鏈與所述的基部 兩側固定。本發(fā)明所推薦的技術方案的優(yōu)點在于由設置在機架上的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扶正裝置對進入到左、右移動門內的包裝物(物件)進行齊整性 整合,使包裝物處于所限定的位置,避免上、下層面上的包裝物出現(xiàn)參差不 齊現(xiàn)象,從而可有效地確保后道工序的整體捆扎效果,避免在倉儲、運輸之 類的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散捆。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一個應用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見圖l,給出了優(yōu)選但并非受到圖示形狀限制的機架l,該機架l的上 部為一大體上呈矩形的框架,本實施例選擇的是長方形的框架,由至少四條支承腳12支承,在所述框架的長度方向的兩側近中部區(qū)域具有導軌11。從目前圖示的位置狀態(tài)為例(以下同),在機架1的上部的偏左端安裝有第一扶正裝置3,該第一扶正裝置3包括第一作用缸31、第一推臂32、至少 四對或稱四組第一導向滾輪33、第一底座34和一對第一導桿35,在本實施 例中,擇用一對條狀板作為第一底座34,并且將一對條狀板的一端與機架1 的一側即圖示的后側固定,將一對條狀板的另一端與機架1的另一側即圖示 的前側固定。如果采用整枚板條或其它類似的結構件作為第一底座34,那么應當視其為與本發(fā)明所公開的結構件相等效。第一作用缸31通過第一作用缸 固定座312固定在第一底座34上,并且大體上居于第一底座34的中央,該 第一作用缸31的第一作用缸柱311與第一推臂32的中部固定,當?shù)谝蛔饔?缸柱311向右即朝向下面將提到的第二扶正裝置4的方向伸展時,那么便由 其帶動第一推臂32朝該方向運動,反之亦然。依據(jù)周知的常識,對于第一作 用缸31不僅可以采用氣缸,而且還可以使用油缸,本實施例擇前者,即選擇 氣缸。本實施例給出的四對第一導向滾輪33中的其中兩對第一導向滾輪33 各通過第一導向滾輪座331固定在前述的第一底座34的一端并且彼此保持平 行,而另外兩對第一導向滾輪33則同樣地各通過第一導向滾輪座331固定在 前述的第一底座34的另一端,并且彼此保持平行。 一對第一導桿35中的其 中一根第一導桿35的一端穿入在兩對第一導向滾輪33中(之間),另一端與 第一推臂32的一端固聯(lián); 一對第一導桿35中的另外一根第一導桿35的一端 穿入在另外兩對第一導向滾輪33中,另一端與第一推臂32的另一端固聯(lián)。 由圖見, 一對第一導桿35的位置是分別處于第一作用缸31的兩側的,當?shù)?一作用缸柱311帶動第一推臂32運動時, 一對第一導桿35以第一導向滾輪 33為軌道作同步運動,藉以防止第一推臂32出現(xiàn)打斜現(xiàn)象。在機架1的上部的偏右端安裝有優(yōu)選但不絕對限于的結構與第一扶正裝 置3相同的第二扶正裝置4,該第二扶正裝置4包括第二作用缸41、第二推 臂42、至少四對或稱四組第二導向滾輪43、第二底座44和一對第二導桿45, 同樣選用一對條狀板作為第一底座44,將其兩端與機架1的兩側固定,即與 機架1的長度方向的兩側固定。第二作用缸41通過第二作用缸固定座412固 定在第二底座44上,并且大體上居于第二底座44的中央,該第二作用缸41 的第二作用缸柱411與第二推臂42的中部即中間固定,當?shù)诙饔酶字?11 向左即朝向上面已述的第一扶正裝置3的方向伸展時,那么便由其帶動第二 推臂42朝該方向運動,以配合第一推臂32對位于該兩推臂之間的包裝物(物 件)作齊整性整合。第二作用缸41同樣既可以是氣缸,也可以是油缸,本實 施例擇前者。四對第二導向滾輪43各通過第二導向滾輪座431固定在第二底座44上。其余同對第一扶正裝置3的描述。在機架1的上部后側的近中部配設有第三扶正裝置5,該第三扶正裝置5 包括一對平行設置的第三作用缸51和一第三推臂52, 一對第三作用缸51的 缸體固定在機架1的后側,第三作用缸51的第三作用缸柱511與第三推臂52 固聯(lián)。當?shù)谌饔酶字?11朝向下面將要提及的第四扶正裝置6的方向伸展 時,便帶動第三推臂52朝該方向運動。在機架l的上部前側的近中部配置有第四扶正裝置6,該第四扶正裝置6 包括第四作用缸61、第四推臂62、至少四對或稱四組第三導向滾輪63、第三 底座64和一對第三導桿65,第三導桿65固定在機架1上所延設的至少一對 固定架13上,在本實施例中,還是擇用條狀板作為第三底座64,并且將其一 端與所述的一對固定架13中的其中一個固定架13固定,將其另一端與另一 個固定架13固定。第四作用缸61通過第四作用缸固定座612固定在第三底 座64上,并且居于第三底座64的中部,該第四作用缸61的第四作用缸柱611 與第四推臂62的中部固定,當?shù)谒淖饔酶?1的第四作用缸柱611向著第三 扶正裝置5的方向伸展時,那么便由其帶動第四推臂62朝該方向運動,以配 合第三推臂52對位于該兩推臂之伺的包裝物(物件)作齊整性整合。第四作 用缸61擇用氣缸。四對第三導向滾輪63各通過第三導向滾輪座631固定在 第三底座64上。其余同對第一扶正裝置3的描述。請繼續(xù)見圖l,給出了配設在機架1的長度方向的近中部的一對彼此對開 的左、右移動門7、 8,在左移動門7的兩側各樞設有左門滾輪71和左門橫向 定位滾輪72,具體是左門滾輪71樞置在左門滾輪定位腳711上,而左門滾 輪定位腳711被固定在左移動門7的側部或稱側緣上;左門橫向定位滾輪72 樞置在左門橫向定位滾輪座721上,而左門橫向定位滾輪座721固定在左移 動門7的側部。在右移動門8的兩側各樞設有右門滾輪81和右門橫向定位滾 輪82,具體是右門滾輪81樞置在右門滾輪定位腳811上,而右門滾輪定位 腳811被固定在右移動門8的側部或稱側沿上;右門橫向定位滾輪82樞置在 右門橫向定位滾輪座821上,而右門橫向定位滾輪座821固定在右移動門8的側部。左、右門滾輪71、 81和左、右門橫向定位滾輪72、 82通過下面將 要敘述的開門裝置2的驅動而能在前述的導軌11的導軌槽111上滾動。由圖 晰示,左門滾輪71與左門橫向定位滾輪72的設置方式彼此構成垂直關系, 右門滾輪81與右門橫向定位滾輪82之間的關系亦然。開門裝置2可以設置在機架1的上部任意一端,本例作為一個具體的實 施例而設在了左端,該開門裝置2包括第一電機21、第一減速箱22、第一、 第二皮帶輪軸23、 24和一對皮帶25,按照公知技術將第一電機21與第一減 速箱22配合并且安裝在機架1的上部左端的一側,即機架1后側的左角部。 第一皮帶輪軸23的兩端樞置在機架1的左端的兩側,并且與第一減速箱22 傳動聯(lián)結,在第一皮帶輪軸23的兩端各固定有一第一皮帶輪231,第二皮帶 輪軸24的兩端樞置在機架1的右端的兩側,在該第二皮帶輪軸24上同樣固 一對第二皮帶輪241。第一、第二皮帶輪231、 241彼此保持對應, 一對皮帶 25中的其中一根皮帶25分別套置在其中一個第一、第二皮帶輪231、 241上, 另一根皮帶25分別套置在另一個第一、第二皮帶輪231、 241上,并且一對 皮帶25還與左移動門7連結。具體是將一對皮帶25與左門滾輪定位腳711 和/或左門橫向定位滾輪座721固定,由于左門滾輪定位腳711和左門橫向定 位滾輪座721是固定在左移動門7的門緣上的,因此,能使皮帶25實現(xiàn)與左 移動門7固定。如果將開門裝置2的第一電機21攜第一減速箱22安裝于機 架1的右端,那么應當視為與本實施例等效。當具有正反轉功能的第一電機 21工作時,帶動第一皮帶輪軸23運動,由該第一皮帶輪軸23上的第一皮帶 輪231帶動一對皮帶25,由皮帶25帶動一對左、右移動門7、 8彼此斥開或 彼此合攏。左、右移動門7、 8斥開時,便于工作露出空腔,以供由機械手提 攜而至的包裝物放置到對應于左、右移動門7、 8下方的接應機構9上,然后 由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扶正裝置3、 4、 5、 6對包裝物整形,即挾移到所 定的位置。 見圖l,對于接應機構9,既可以使用氣動結構如采用氣缸,也可以 使用液壓結構,本實施例擇用電動式的接應機構9。該電動式的接應機構9的升降機架91被安裝在龍門架座911上,由圖晰示,升降機架91的形狀呈 龍門架形狀。作為接應機構9的動力裝置92包括具有正反轉功能的第二電機 921和第二減速箱922,第二電機921與第二減速箱922組合后安裝在升降機 架91的一側下方,即龍門架的一側下方。在第二減速箱922的末級動力輸出 軸上固設有第一鏈輪9221。主動輪軸93的兩端樞置在一對第一軸座933上, 一對第一軸座933固置在升降機架91的下端,即龍門架的一對縱臂下端,在 該主動輪軸93上固設有一對第二鏈輪931 (圖中僅示出了一個)和一第三鏈 輪932,第一傳動鏈94的一端套置在前述的第一鏈輪9221上,另一端套置在 第三鏈輪932上。從動輪軸96的兩端樞置在一對第二軸座962上, 一對第二 軸座962固定在升降機架91的上端即龍門架的一對縱臂的上端,該從動輪軸 96是與主動輪軸93相對應的,兩者的設置方式也是雷同的。在從動輪軸96 的兩端各固設有一第四鏈輪961, 一對第四鏈輪961應當是與前述的一對第二 鏈輪931相對應的。第二傳動鏈95有一對即兩根,其中一根第二傳動鏈95 的中部套置在以圖示位置狀態(tài)的右邊的一對第二、第四鏈輪931、 961上,該 根第二傳動鏈95的兩端固定在下面還要詳述的提升架97的基部一側所延設 的傳動鏈固定耳973上;另一根第二傳動鏈95的中部套置在右邊的一對第二、 第四鏈輪931、 961上(右邊的一個第二鏈輪931未在圖中示出)。作為接應 機構9的提升架97,其基部的兩側各樞設有一第一、第二滾輪971、 972,并 且第一、第二滾輪971、 972呈對角配置。進而由圖所示,第一滾輪971與升 降機架91的第一內壁912貼觸,而第二滾輪972與升降機架91的第二內壁 913貼觸,第一、第二內壁912、 913是彼此對應的。為了有效地保護包裝物, 在提升架97上還鋪置有托板974。請見圖2并且結合圖1,申請人敘述本發(fā)明的應用,當要進入對作為包 裝物的包裝箱20 (圖2示)進行整形時,由于本發(fā)明包裝物的整形機構是配 置在生產(chǎn)作業(yè)現(xiàn)場的,更具體地講是配置在機械手旁的。先由開門裝置2將 一對左、右移動門7、 8打開,與此同時,處于空載狀態(tài)的提升架97在動力 裝置92的作用下上升到左、右移動門7、 8打開后所露出的腔口即空腔部位。此時的機械手將包裝箱20提攜到提升架97上,并且包裝箱20的高度方向的 一部分探出于左、右移動門7、 8打開后的腔口,這時第一、第二、第三、第 四扶正裝置3、 4、 5、 6同時工作,由各自的作用缸的作用缸柱帶動各自的推 臂朝向包裝箱20方向合攏,即對包裝箱20的四個面同時作用,對包裝箱20 的位置進行限位性整形,使包裝箱20處于所規(guī)定的位置,整形完成后,各扶 正裝置復位。當完成了一個包裝箱20的整形后,接應機構9的動力裝置92 工作,使提升架97下行,下移距離為該包裝箱20的高度程度,待機械手將 下一個包裝箱20提攜到疊置于先前一個包裝箱20上后,各扶正裝置再次協(xié) 同工作,對該包裝箱20整形,使該包裝箱20與先前的一個包裝箱20的位置 確保一致即對齊,即對齊接應機構9的提升架97再次下行一個包裝箱20的 高度,依次類推,直至在提升架97上碼出依需數(shù)量的并且由圖2晰示的包裝 箱20。然后由平臺10處的輸送帶送至打包即捆扎。由圖2所示,經(jīng)本發(fā)明的 整形機構整形后,最下面的包裝箱20與最上面的包裝箱20表現(xiàn)為十分平齊, 不存在有參差不齊現(xiàn)象。在后道工序打包捆扎后能體現(xiàn)出可靠的捆扎效果, 不會出現(xiàn)散捆情形,而且觀瞻性極為理想。
權利要求
1、一種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機架(1),在所述的機架(1)的一端配設有一第一扶正裝置(3),另一端配設有第二扶正裝置(4),在機架(1)的長度方向的近中部的一側配設有第三扶正裝置(5),長度方向的近中部的另一側配設有第四扶正裝置(6),其中第一、第二扶正裝置(3、4)彼此保持對應,而第三、第四扶正裝置(5、6)彼此保持對應,一對彼此對置的第一、第二移動門(7、8),滑動配合在所述的機架(1)上,并且大體上對應于機架(1)的中部,一用于將所述的第一、第二移動門(7、8)開啟或關閉的開門裝置(2),配置在機架(1)上,并且與第一、第二移動門(7、8)聯(lián)結。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 架(l)的長度方向的兩側的內壁上各配設有導軌(ll),所述的與開門裝置(2)聯(lián) 結的左移動門(7)的兩側各樞設有左門滾輪(71)和左門橫向定位滾輪(72),左 門滾輪(71)和左門橫向定位滾輪(72)與所述的導軌(11)上的導軌槽(111)滑配, 所述的與開門裝置(2)聯(lián)結的右移動門(8)的兩側各樞設有右門滾輪(81)和右 門橫向定位滾輪(82),右門滾輪(81)和右門橫向定位滾輪(82)同樣地與所述的 導軌(ll)上的導軌槽(lll)滑配。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開 門裝置(2)包括第一電機(21)、第一減速箱(22)、第一、第二皮帶輪軸(23、 24) 和一對皮帶(25),第一電機(21)與第一減速箱(22)組配并且安裝在機架(1)上, 第一皮帶輪軸(23)的兩端樞置在機架(1)的一端,并且與第一減速箱(22)傳動 聯(lián)結,在第一皮帶輪軸(23)的兩端各固設有一第一皮帶輪(231),第二皮帶輪 軸(24)的兩端樞置在機架(1)的另一端,在第二皮帶輪軸(24)的兩端各固設有 一第二皮帶輪(241), 一對皮帶(25)分別套置在相應的第一、第二皮帶輪(231、 241)上,并且還與左移動門(7)或右移動門(8)連結。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扶正裝置(3)包括一第一作用缸(31)、第一推臂(32)、至少四對第一導向滾 輪(33)、第一底座(34)和一對第一導桿(35),第一底座(35)的兩端固定在機架 (l)上,第一作用缸(31)固定在第一底座(34)上,第一作用缸(31)的第一作用缸 柱(311)與第一推臂(32)固定,四對第一導向滾輪(33)中的其中兩對設在第一 底座(34)的一端,而另兩對設在第一底座(34)的另一端, 一對第一導桿(35)的 各一端分別與相對應的兩對第一導向滾輪(33)相配合,各另一端與第一推臂 (32)固定,所述的第一作用缸(31)的位置處于一對第一導桿(35)之間。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二扶正裝置(34)包括一第二作用缸(41)、第二推臂(42)、至少四對第二導向滾 輪(43)、第二底座(44)和一對第二導桿(45),第二底座(44)的兩端固定在機架 (l)上,第二作用缸(41)固定在第二底座(44)上,第二作用缸(41)的第二作用缸 柱(411)與第二推臂(42)固定,四對第二導向滾輪(43)中的其中兩對設在第二 底座(44)的一端,而另兩對設在第二底座(44)的另一端, 一對第二導桿(45)的 各一端分別與相對應的兩對第二導向滾輪(43)相配合,各另一端與第二推臂 (42)固定,所述的第二作用缸(41)的位置居于一對第二導桿(45)之間。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三扶正裝置(5)包括至少一個第三作用缸(51)和一第三推臂(52),第三作用缸 (51)固定在機架(1)上,第三作用缸(51)的第三作用缸柱(511)與第三推臂(52) 固定。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 四扶正裝置(6)包括一第四作用缸(61)、第四推臂(62),至少四對第三導向滾 輪(63)、第三底座(64)和一對第三導桿(65),第三底座(64)的兩端固定在機架 (l)上,第四作用缸(61)固定在第三底座(64)上,第四作用缸(61)的第四作用缸 柱(611)與第四推臂(62)固定,四對第三導向滾輪(63)中的其中兩對設在第三 底座(64)的一端,而另兩對設在第三底座(64)的另一端, 一對第三導桿(65)的各一端分別與相對應的兩對第三導向滾輪(63)相配合,各另一端與第四推臂 (62)固定,所述的第四作用缸(61)的位置居于一對第三導桿(65)之間。
8、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的機架(l)的長度方向的近中部并且在對應于所述的左、右移動門(7、 8)的 下方部位配設有一用于接應包裝物的氣壓式或液壓式或電動式的接應機構 (9)。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動 式的接應機構(9)包括升降機架(91)、動力裝置(92)、主、從動輪軸(93、 96)、 第一傳動鏈(94)、第二傳動鏈(95)和一提升架(97),升降機架(91)的形狀為龍 門架形狀,固定在龍門架座(911)上,提升架(97)可上下移動地滑配在升降機 架(91)上,動力裝置(92)設在升降機架(91)的下部并且偏一側,主動輪軸(93) 樞置在升降機架(91)的下端,而從動輪軸(96)則樞置在升降機架(91)的上端, 與主動輪軸(93)相對應,第一傳動鏈(94)分別與動力裝置(92)和主動輪軸(93) 聯(lián)結,第二傳動鏈(95)有一對,其中一根第二傳動鏈(95)的中部分別與主、從 動輪軸(93、 96)的一端聯(lián)結,該根第二傳動鏈(95)的兩端與所述的提升架(97) 的一側固定;另一根第二傳動鏈(95)的中部分別與主、從動輪軸(93、 96)的另 一端聯(lián)結,該根第二傳動鏈(95)的兩端與所述的提升架(97)的另一側固定。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 升架(97)在與所述的升降機架(91)相滑配的基部兩側各設置有一第一、第二滾 輪(971、 972),其中第一、第二滾輪(971、 972)彼此構成對角關系,第一滾 輪(971)與升降機架(91)的第一內壁(912)接觸,而第二滾輪(972)與對應于第一 內壁(912)的升降機架(91)的第二內壁(913)接觸,所述的第二傳動鏈(95)與所 述的基部兩側固定。
全文摘要
一種包裝物的整形機構,屬于包裝物的輸送裝置技術領域。它包括一機架,在所述的機架的一端配設有一第一扶正裝置,另一端配設有第二扶正裝置,在機架的長度方向的近中部的一側配設有第三扶正裝置,長度方向的近中部的另一側配設有第四扶正裝置,其中第一、第二扶正裝置彼此保持對應,而第三、第四扶正裝置彼此保持對應,一對彼此對置的第一、第二移動門,滑動配合在所述的機架上,并且大體上對應于機架的中部,一用于將所述的第一、第二移動門開啟或關閉的開門裝置,配置在機架上,并且與第一、第二移動門聯(lián)結。優(yōu)點可確保后道工序的整體捆扎效果,避免在倉儲、運輸之類的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散捆。
文檔編號B65B35/50GK101269750SQ20081002003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3月21日
發(fā)明者程國清, 陶向東 申請人:常熟市三禾計量設備廠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