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用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船舶用舵,其涉及有助于提高舵的推進效率的技術。
【背景技術】
[0002] 以往,作為這種船舶用舵,例如有日本專利公報專利第3449981號中記載的船舶 用舵。其在推進螺旋槳的后方配設在相同軸心上的舵葉的頂端部和底端部具有分別向左右 兩舷側(cè)伸出的頂端板和底端板,舵葉在水平截面的輪廓中具有由前緣部、中間部以及魚尾 后緣部構(gòu)成的形狀,前緣部向前方呈半圓形狀突出,中間部與前緣部連續(xù),并且在寬度呈流 線形增大之后寬度朝向最小寬度部逐漸減小,魚尾后緣部與中間部連續(xù),并且寬度朝向規(guī) 定寬度的后側(cè)端逐漸增大。
[0003] 并且,在舵葉的前緣部,在推進螺旋槳軸心上設置有圓筒狀突起物,該圓筒狀突起 物在端面之間隔著規(guī)定間隙地與推進螺旋槳的轂帽相對,將轂帽及圓筒狀突起物形成為在 其周面上連續(xù)的圓筒形狀,圓筒狀突起物的端面呈構(gòu)成以舵軸軸心為中心的圓軌跡的一部 分的凸狀的圓弧面,轂帽的端面呈構(gòu)成以舵軸軸心為中心的圓軌跡的一部分的凹狀的圓弧 面,或者轂帽的端面呈直截面(日文:直裁面)。
[0004] 并且,就日本實用新型授權公報第2552808號中記載的船舶用舵而言,在具備推 進器的船舶的舵中,在從后方觀察時推進器的旋轉(zhuǎn)方向為向右旋轉(zhuǎn)的情況下,配設舵的位 置從船體中心線向左舷側(cè)偏離0. lDp~0. 3Dp(其中,Dp為推進器的直徑)的距離,另外, 在從后方觀察時推進器的旋轉(zhuǎn)方向為向左旋轉(zhuǎn)的情況下,配設舵的位置從船體中心線向右 舷側(cè)偏離〇. lDp~0. 3Dp的距離,在舵的側(cè)部相對于與推進器軸平行且位于大致相同高度 的舵中心線放射狀地設置有多個反應鰭(action fin),相對于舵位于船體中心線側(cè)的反應 鰭比位于與船體中心線側(cè)相反的一側(cè)的反應鰭沿放射方向更長地形成,在位于與所述推進 器軸大致相同高度的舵的高度方向中途部,與舵中心線同心狀地以流線形截面設置有旋轉(zhuǎn) 體狀的舵球(rudder bulb),將所述多個反應鰭的基端部固定于舵球。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0006] 但是,上述以往的結(jié)構(gòu)雖然以產(chǎn)生于推進螺旋槳尾流的流束中心線部分的轂渦向 推進螺旋槳施加負的推力的情況為課題,但關于舵的形狀對推進效率產(chǎn)生的影響的研究未 必充分。
[0007]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課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實現(xiàn)提高推進效率的船舶用舵。
[0008] 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案
[0009]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具備:配設在推進螺旋槳的軸 心上的舵葉;以及在舵葉的頂端部和底端部分別向左右兩舷側(cè)伸出地設置的頂端板及底端 板,舵葉在左右兩舷側(cè)的舵面具備與頂端板及底端板平行地配置的多個肋。
[0010] 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舵葉在水平截面的輪廓中由前緣部、中間部以及 后緣部構(gòu)成,前緣部呈向前方以半圓形狀突出的形狀,與前緣部連續(xù)的中間部呈寬度朝向 最大寬度部以流線形狀增大之后,寬度朝向最小寬度部逐漸減小的形狀,與中間部的最小 寬度部連續(xù)的后緣部呈寬度朝向規(guī)定寬度的后緣最大寬度部逐漸增大的魚尾形的形狀,所 述多個肋配置于中間部的最小寬度部。
[0011] 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所述多個肋由小片肋和大片肋構(gòu)成,所述小片肋 配置于中間部的最小寬度部,在所述多個肋中,所述大片肋在舵葉的上下方向上位于與推 進螺旋槳的軸心相同程度的位置,并且所述大片肋在舵葉的前后方向上從與舵葉的軸心對 應的位置延伸至后緣部的后緣最大寬度部。
[0012] 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舵葉在前緣部具備配設在推進螺旋槳的軸心上的 舵球,舵球在舵葉的上下方向上與推進螺旋槳的軸心相同程度的位置具有鰭,所述鰭從舵 球的側(cè)面到舵葉的舵面向左右兩舷側(cè)伸出。
[0013] 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舵球與推進螺旋槳的螺旋槳轂相對,舵球的最大 徑為螺旋槳轂徑的約1. 20-1. 30倍,優(yōu)選為約1. 25倍。
[0014] 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舵球中,從舵葉的前緣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呈圓 筒狀,并且與推進螺旋槳的螺旋槳轂相對的前端面呈凸狀的圓弧面,突出部的突出量為舵 葉的最大舵厚的1/2的約1. 20-1. 30倍,優(yōu)選為約1. 25倍。
[0015] 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舵球的所述鰭的從舵葉的前后方向的軸心至鰭頂 端緣的距離為推進螺旋槳徑的0. 25倍,鰭前緣朝向鰭頂端緣以15 °的后退角度后退,鰭后 緣朝向鰭頂端緣前傾。
[0016] 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頂端板及底端板呈前端緣和后端緣以圓弧狀突出 的形狀。
[0017] 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特征在于,舵葉呈后緣部的后端向后方以半圓形狀突出的形 狀。
[0018] 發(fā)明效果
[0019] 根據(jù)上述結(jié)構(gòu),由于舵面存在肋,因而推進效率得到提高。舵球與推進螺旋槳的螺 旋槳轂相對,舵球的最大徑為螺旋槳轂徑的約1. 20-1. 30倍,優(yōu)選為約1. 25倍,從而能夠充 分地抑制在螺旋槳尾流的流束中產(chǎn)生轂渦,進而能夠謀求推進效率的提高。
[0020] 并且,通過使舵球與推進螺旋槳的螺旋槳轂相對的前端面呈凸狀的圓弧面,能夠 謀求推進效率的提高。舵球的前端面還能夠設為直截面。而且,舵球的所述鰭的從舵葉的 前后方向的軸心至鰭頂端緣的距離為推進螺旋槳徑的〇. 25倍,鰭前緣朝向鰭頂端緣以15 °的后退角度后退,鰭后緣朝向鰭頂端緣前傾,從而提高推進效率。
[0021] 并且,通過使頂端板及底端板呈橢圓形來提高推進效率,進而通過使舵葉的后緣 部的后端呈向后方以半圓形狀突出的形狀,從而提高推進效率。
【附圖說明】
[0022]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的船舶用舵的俯視圖。
[0023] 圖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的船舶用舵的俯視剖視圖。
[0024] 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的船舶用舵的仰視圖。
[0025] 圖4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的船舶用舵的側(cè)視圖。
[0026] 圖5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的船舶用舵的后視圖。
[0027] 圖6是示出該船舶用舵的鰭的平面圖。
[0028] 圖7是示出包括該船舶用舵的鰭在內(nèi)的主要部位的放大圖。
[0029] 圖8是示出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圖。
[0030] 圖9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剖視圖。
[0031] 圖10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仰視圖。
[0032] 圖11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側(cè)視圖。
[0033] 圖12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后視圖。
[0034] 圖13是示出其他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圖。
[0035] 圖14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剖視圖。
[0036] 圖15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仰視圖。
[0037] 圖16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側(cè)視圖。
[0038] 圖17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后視圖。
[0039] 圖18是示出其他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圖。
[0040] 圖19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剖視圖。
[0041] 圖20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仰視圖。
[0042] 圖21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側(cè)視圖。
[0043] 圖22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后視圖。
[0044] 圖23是示出其他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圖。
[0045] 圖24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剖視圖。
[0046] 圖25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仰視圖。
[0047] 圖26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側(cè)視圖。
[0048] 圖27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后視圖。
[0049] 圖28是示出其他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圖。
[0050] 圖29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俯視剖視圖。
[0051] 圖30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仰視圖。
[0052] 圖31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側(cè)視圖。
[0053] 圖32是示出該實驗模型中的以往舵的后視圖。
[0054] 圖3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船舶用舵的各種實驗模型的圖。
[0055] 圖34是示出該船舶用舵的各種實驗模型的圖。
[0056] 圖35是示出該船舶用舵的各種實驗模型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7] 以下,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圖7中,船舶用舵10表示 高升力舵,但本發(fā)明還能夠應用于普通舵。船舶用